范蠡的江湖

在掀起狂瀾巨浪之後,轉身隱匿水底,范蠡的江湖,深不可測。

兩千多年來,“臥薪嚐膽”作為一個勵志故事,可謂膾炙人口,而一條成語之所以有著這樣的生命力,其主人公的忍辱負重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在這則充滿了稻香味兒的故事中,越王勾踐的堅毅隱忍被具象成兩個特殊的符號:一地稻秸和一顆苦膽。被囚吳國三年,這位戰敗之君一直都在以超常的忍耐力小心地做著一名順從的奴僕,姑蘇臺宴飲笙歌通宵達旦,而苦膽和囚室的稻秸卻無時無刻不在警醒著亡國的囚徒。當勾踐將充滿殺氣的魚鱗劍藏在袖中,親自為吳王夫差嘗便驗疾,夫差的成就感已經達到頂峰,他心滿意足地對腳下的戰敗者說:快滾回越國吧,你的服刑期已經滿了。

被後世的人們反覆咀嚼的勾踐無疑是這個故事的中心,但如果回過頭來我們再多加審視便會發現,活躍在這個故事中的一個背影,其實更值得玩味,他,就是越國上大夫范蠡。相較於勾踐,范蠡在史書中更像是一粒螢火,但正是這粒螢火,才讓勾踐的“臥薪嚐膽”成為可能,讓越國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成為可能。這位在勾踐生命中最失意的季節打馬投奔的書生,其實有很多選擇,但他當時做出的選擇卻是和勾踐夫婦共同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可以說,勾踐臥薪嚐膽的每一步都出自身邊這位謀士的設計,而歸國之後,一方面在國內發展農桑,增強武備,一方面向夫差進獻絕色美女西施,厚金賄賂吳相伯嚭,計殺吳國中流砥柱伍子胥,這些縝密的滅吳步驟中無不清晰地印刻著范蠡的影子。當越國的大軍終於將旌旗插上吳國的城牆,當沉迷於溫柔鄉里的夫差最終蒙面自焚,很多人都在想,勾踐,臥薪嚐膽的勾踐,復國雪恥的勾踐,在歌聲四起的姑蘇臺上,該怎樣封賞曾經與他共同患難的股肱之臣呢?

范蠡的江湖

這是一個誰都沒有想到的結果,當勾踐醉眼迷離地手持相印尋找當年和自己一起為奴的范蠡時,這位對扭轉乾坤起著決定作用的臣子投給勾踐的卻是一個絕決的背影。“西子能令轉嫁吳,會稽知爾啄姑蘇。跡高塵外功成處,一葉翩翩在五湖。”(《春秋戰國門·范蠡》周曇)范蠡走得很匆忙,連越國的一片雲都沒帶走,他唯一帶走的東西是在勾踐眼裡已經沾滿汙穢的浣紗女——西施。這是一個在很多人看來近乎愚蠢的決定:江山都打下來了,為什麼不等著分一杯羹?拋卻功名利祿遠遁五湖,是不是得不償失?然而,事實卻證明了范蠡的智慧,早在遠遁越國之前,范蠡就曾對一同輔佐勾踐的文種說過:勾踐,只可同處患難,不可共享安樂,但文種並沒有聽進勸告,他留了下來,而留下來的結果,其實是一杯毒酒和一把賜死的劍。當暗紅色的血液在自己身邊匯成一條小溪,文種終於明白:范蠡遁形的五湖,其實是他心中的江湖,這個江湖太深了,勾踐和夫差,不過是這片江湖中的水草。

范蠡的江湖

如果范蠡就此消隱,史書對他的關注也不過是吳越春秋的一介謀士,但范蠡再次跳進史書卻是基於他輕靈的蛻變與轉身。離開越國之後,他幾經輾轉來到了齊國,在潮起潮落的海邊,他帶著他的子嗣和門徒們結廬而居,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不出幾年,便積累數千萬家產,而他的仗義疏財施善鄉梓更為人稱道。齊王聞之,特將其請進國都,拜為相國,而范蠡卻喟然嘆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不詳。……乃歸其相印,盡散其財,以分以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史記》)隱姓埋名的范蠡又一次在眩目的光環下消失,其實,“不詳”,並不是范蠡推託的藉口,而是一種未卜先知的智慧,自甘背縛鉛錠沉於水下的范蠡深知,浮出水面只是一時風光,真正的自由其實在水下。

范蠡最終的棲居之地在陶,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在這個春秋戰國時代的“居中之地”,范蠡安靜地坐起自己的生意,他“夏則資皮、冬則資烯、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史記)創造性地運用一套“計然之數”,在短短几年時間就迅速積累起富可敵國的財富,由此,人們在兵車轔轔的史書上,記住了范蠡的另外一個稱號——“陶朱公”。《史記》上說“范蠡三遷,皆有榮名。”而後世的人們顯然對“陶朱公”這個名字更感興趣,在民間流傳的三位財神中,比干象徵誠信,關羽代表仁義,而范蠡則意味著智慧。成為千年儒商的鼻祖,臥薪嚐膽的勾踐不會想到,求賢若渴的齊王不會想到,而遊弋在自己的江湖中,范蠡水到渠成。

范蠡的江湖

據傳,范蠡隱身齊國時,曾變姓名為鴟夷子皮,鴟夷,即皮袋子,子皮,一說為摺合之意,鴟夷子皮,即摺合起來的皮袋子。當年,范蠡巧施離間計,吳國老臣伍子胥被夫差賜死之後,尚不能解心頭餘恨,遂用鴟夷將伍子胥裝殮其中,加入鉛錠投入錢塘江。事隔兩千多年,當我們再來回味“鴟夷子皮”這個讀來有些拗口的名字,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從伍子胥被投入江中的那一刻起,范蠡就已經把功名看成了一縷雲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