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經典——房玄齡:氣度遠遠超過魏徵

修身經典——房玄齡:氣度遠遠超過魏徵

《資治通鑑》評價:房玄齡“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他最大的功績,竟是這四字“無跡可尋”!

房玄齡不像商鞅、張居正那樣變法。國家百廢待興,正是他一展所學的時候,而他只是默默沿襲著隋朝的科舉和三省六部制。

他也不像晏子、魏徵那樣進諫。英明如李世民,也經常有犯錯的時候。《貞觀政要》上寫滿了魏徵直言敢諫的故事,而房玄齡碰到這種事,通常總是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道歉了事。有時候還是魏徵幫他開脫。

他的確待人溫和,他的名言就是:“謙虛溫謹,不以才地矜物。”甚至有一次他生病,喜歡開玩笑的戶部郎中裴玄對要去探病的人說:“要去探病,宰相病的怎麼樣要先知道。如果他的病可以好,我們去看望就可以被他記在心裡。如果病得很厲害,都好不了了,還去幹什麼?”這話確實是有些刻薄過頭,當時就有人和房玄齡說了。大家都沒有想到,等裴玄隨大家去探望房玄齡的時候,房玄齡只是微笑著說:“啊,裴郎中來看望我了,看來我不會死了。”

所以許多人說起房玄齡,總會認為他是貞觀朝的出氣筒。當時的房玄齡沒有改革變法,也沒有直言進諫的故事,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那麼平淡無奇,史官都懶得記錄:諸如某年月日提拔了某個人才,過問哪些事務,寫了哪些文章等等。

後來的史書說到他的執政,也只能說些“空話”,而沒有任何故事。史書記載:房玄齡日日夜夜都能謙恭謹慎,盡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雖一物一事也不疏忽。聽說別人的優點,就好像自己的優點一樣。不要求別人完美,也不以自己的長處要求別人。對上對下,無論尊卑都能相處很好。

這在後來,就成了大唐的氣度。

唐朝(除了開朝之時)在中國歷史上不算是賢臣最多,前有房杜、後有姚宋,如此而已。它也不算制度最好,唐朝的制度和短命的隋朝基本一致。但是唐朝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也是吏治最好的時代,一朝的“循吏(寫入史書的官員楷模)”共48人,而兩漢加起來才18人!

這是因為唐朝有一種精神,那就是不重製度、不重名聲,只重實幹。它又不是蕭規曹隨的那種循規蹈矩的苦幹,而是房玄齡的這種有眼光有見識而又能深藏功與名的實幹。愚者要實幹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睿智如房玄齡者,居然能甘心靜下心來做一些普通人可以做的事。——這就是“能上能下”。

能下難,能上尤難,能上能下最難。能上能下者是智者,而智者的實幹和愚者的實幹是不同的。正由於他的睿智,他敢於、也善於超越制度加以變通。智者的變通往往驚世駭俗,卻是出於天地公心。

房玄齡相信,無論是什麼樣的制度,只要在其中的人能夠懂得靈活掌握,就能夠把事情做好。

於是房玄齡最重視的就是人才,對於其他問題就只有溫和、緘默、實幹而已。在唐太宗的太子晉王宮中,有一位官居太子右衛率(負責太子宮的保衛工作)的李大亮,為人耿直。於是房玄齡向唐太宗推薦說,李大亮有漢朝忠臣王陵、周勃的氣節,可以當大位。後來李大亮被任命為房玄齡的副手,和房玄齡共職相府。另外有個貧寒人士張亮,“素寒賤,以農為業”,但“倜儻有大節”,有智謀,經房玄齡薦舉,官至刑部尚書,參與朝政。但張亮膽氣不足,無將領之才。房玄齡只用其長,並不“以備求人”。

房玄齡臨死前為唐太宗上了他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進諫,希望太宗停止對高麗的討伐。

有魏徵的時候,他只是默默的承受一切,把《貞觀政要》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讓給魏徵。

可以說,房玄齡的氣度遠遠超過魏徵。

房玄齡立德於身後。他沒有什麼顯赫政績,卻是大唐氣度的締造者。他因此而不朽。後人評論:“真宰相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