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疏風解表退熱對藥三則

對藥:麻黃桂枝

單味功用

麻黃味辛、黴苦,性溫。入肺、膀胱經。本品中空而浮,長於升散。它既能發汗散寒而解表,用於治療外感風寒,以致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又能散風止癢、散邪透疹,用於治療麻疹透發不暢,以及風疹身癢等症,還能宣肺平喘、利尿消腫,用於治療風寒外束,肺氣壅閉,以致咳嗽氣喘、胸悶不舒,以及水腫兼見表證者。另外,還可溫散寒邪,以治風溼痺痛,陰疽痰核諸症桂枝秣辛、甘,性溫。入心、肺、膀胱經。本品為肉桂的嫩枝,體輕、色赤,有升無降。它既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溫陽化氣、利水消腫,用於治療體弱表虛、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風、微有汗出、而表證不解者,又治心脾陽、水溼內停,以致陶脅支滿、心悸、氣短,以及浮腫、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症,又能橫行手臂、溫經通脈、祛風除溼、宣通閉阻、散寒止痛,用於治療胸陽不振、心血瘀阻,以致胸膈不利、胸滿悶痛、痛引肩背、心悸、氣短、脈結代等症,又治風寒溼邪侵襲經絡而引起的關節疼痛,以及婦女經寒察滯、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諸症。

施今墨:疏風解表退熱對藥三則

伍用功能:

麻黃辛溫氣薄,中空外達,菁行肌表衛分,開腠理散寒邪,開玄府以發汗;桂枝辛溫發散,色赤入營,解肌以和營,協同麻黃入於營分,隨麻黃又出於血分,以引營分之邪達於肌表,令汗出而解。二藥伍用,發汗解表,善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身疼捅之表實證,為辛溫解表之重劑。

主洽:

1.感冒風寒,以致發熱、無汗、惡寒、怕風、頭、身疼痛之表實證;

2.風寒溼邪所致之痺痛諸證;

3,表邪壅盛,陽氣不得宜發,而致咳喘諸證。

常用量:

麻黃3~6克。

桂枝6~10克。

經驗:

麻黃、桂枝伍用,出自仲景《傷寒論》麻黃湯。用於治療太陽病風寒在表之表實證,風、寒、溼三氣所致之痺症,以及冷風哮嗽。麻黃、桂枝配伍,為辛溫解表重劑。其開腠理散寒邪之作用最強,嘗治高寡地區患者,冬日深夜外出,被大寒所襲,惡寒發熱,四肢疼痛,不能轉動,用麻黃湯一劑而解。此時麻黃開玄府行衛氣,桂枝解肌表和營氣同時並重。若以治痺痛,則用桂枝溫經散寒,並以通血脈為主,而麻黃解風寒宣衛氣為輔(麻黃配桂枝治痺痛,仍以風寒痺痛為宜,或佐以附子、防風,其效更佳),用以治喘,則麻黃為之專功,而須以麻黃為主矣。

對藥:荊芥防風

單味功用

荊芥味辛,性溫。入肺、肝經。生用發汗祛風解表,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症,又能透發麻疹,治麻疹透發不暢諸症,炒用則入血分,可止血祛風,治衄血、便血、崩漏等症。另外,還可用於治療瘡瘍初起而有表症者。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肝、胰經。本品浮而升,為祛風聖藥。既可治風寒之感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諸症,又可治風熱之感冒,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還能祛風溼前止痛,治風溼痺痛等症。防風炒用,也有止血之功,可用於治療便血、崩漏等症。

施今墨:疏風解表退熱對藥三則

位用功能

荊芥芳香而散,氣味輕揚,性溫而不燥,以辛為用,以散為功,鎬於發散上焦風寒,炒黑入藥,又入於血分,可發散血分鬱熱。防風氣味供升,性溫而潤(昔謂:“風藥之潤劑”),善走上焦,以治上焦之風邪,又能走氣分,偏於祛周身之風,且能勝溼(凡風藥皆能勝)。二藥伍用,相輔相成,並走於上,發散風寒,祛風勝溼之力增強。

主治:

1.四時感冒,發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等症

2.風疹(類似尊麻疹),皮膚瘙癢症

3.瘡瘍初起諸症。

常用量

荊芥6~10克。

防風6~10克。

經驗

荊芥、防風伍用,名日荊防散。《本草求真說:“荊芥不似防風氣不輕揚,驅風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宣散風邪,用以防風之必兼用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荊芥發汗散寒之力較強,防風祛風之功較勝。二藥參合,既能發散風寒,又能祛經絡中之風熱,故凡四時感冒,症見惡寒怕風,發熱無汗,全身疼痛之症,均可配伍應用。施老認為,若屬外感表症,用麻桂辛溫發表重劑)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辛溫發表輕劑)用之最宜。

對藥:蔥白 淡豆鼓

單咪功用:

蔥白味辛,性溫。入肺、胃經。本品生辛而散,熟甘而溫,外實中空,升多降少,功專發散,既能疏散風寒、發汗解肌(發汗之力較弱),用於治療感冒風寒輕症,又能明目利竅通便、通陽氣而散陰寒,用於治療氣血凝聚、頭昏頭痛,寒凝氣滯、腹脹腹痛,以及膀胱氣化失司而小便不利等症淡豆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經加工發酵而成。製法:

①通常於夏季將黑豆洗淨、蒸熟,攤在席上,用桑葉、鮮青蒿蓋在上面,使發酵成黃色後取出,去其桑葉、青蒿,拌以水,放入甕內,封口置於露天晒三星期,然後取出晒乾備用。

②每百斤黑大豆,用蘇葉、麻黃各四斤,水浸汁,將黑豆煮透,藥汁煮幹,倒於竹腐內,晒至八成幹後,裝入大壇內,夏季三天、冬季五天,待其充分發酵,取出晒至將幹,再行蒸透,然後晒乾收存備用。本品前一製法,味辛、甘、徽苫,性塞。後一製法,味辛,性微溫。既能發散表邪、透邪外達,用於治療四時感冒,發熱、惡寒、惡風、關痛等症,又能散邯清熱除煩,用於治疔熱性病後期的餘熱末盡,以致胸中煩悶、虛煩小眠等症。

施今墨:疏風解表退熱對藥三則

伍用功能

蔥白辛而帶潤,溫而不燥,升多降少,入肺宜散,發汗解肌,以通上下之陽y豆氣味俱降,祛風散熱,利水下氣,活血解毒,散鬱除煩。二藥伍用,一升一降,直通上下左右,通陽發汗,解表散邪,祛風散寒。二藥參合,通陽發汗而不傷陰,更無寒涼遏邪之慮,清代張璐雲:“豆豉吐虛熱懊,得蔥則發汗。”可謂二藥相合,相得益彰矣。

主治

外感病初起,邪在衛分者,症見惡寒發熱(或徽戀風寒)頭痛、四肢痠痛、苔薄白、脈浮數,或鼻塞、咳嗽等。

常用量

蔥白3~10克;或2~5寸。

淡豆豉6~12克。

經驗

蔥白、淡豆豉伍用,出自《肘後方》蔥湯。用於治療感冒風寒初起,頭痛鼻塞,邪輕病微者,亦治溫病初起,而有惡寒者。筆者認為,二者參合,以解肌發汗,可代麻黃湯之用。清代張璐謂:“本方藥味雖輕,功效最著,凡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後感胃,靡不隨手獲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