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資金豈容“雁過拔毛”

反腐倡廉 農村改革 法律 政治 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7-06-02
民生資金豈容“雁過拔毛”

“蠅貪”猛於虎,不少深受貪腐之害的群眾都有這樣的感受。最近,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南閘鎮民政辦被曝光的“微腐敗”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值得深刻反思。

據報道,在這個民政辦,兩個民政工作人員相互勾結、沆瀣一氣,置群眾利益於不顧,想方設法謀取私利。他們一邊對五保戶的保命錢“雁過拔毛”,把用於扶危濟困的慈善捐款、臨時救濟款裝入私囊,一邊讓家人住敬老院,對職工自己領救濟、公款吃喝等問題放任不管,儼然把民政辦當成了私人領地,把民生資金當做了想吃就吃的“家常便飯”。目前,二人均被開除黨籍並移送司法機關,將面臨法律的懲罰。

剖析個案,為的是舉一反三,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實際上,在基層民生領域,不只是民政資金和資源被一些腐敗分子吞食,在扶貧脫貧、危房改造資金、糧食補貼等方面,也存在“微腐敗”現象。其結果,是民生紅利淪為個人私利,民生工程淪為“斂財工程”,極大地損害了群眾切身利益,給黨和政府形象與公信力帶來嚴重損傷。

截至目前,各地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網站上發佈了不少基層“微腐敗”案例,有個別村“兩委”幹部甚至全軍覆沒。這還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推進反腐敗鬥爭,增強群眾獲得感,必須向這些群眾身邊的腐敗亮劍,用黨紀國法捍衛群眾利益。

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反思民生領域的腐敗現象,往往存在信息不透明、監管不到位、程序不規範等共性問題,導致一些基層工作人員“官”小權力大、級別低但手中資源多,事實上處於不受監督、不受約束的狀態中。

就拿江蘇淮安那個基層民政辦來說,作為民政系統的終端,掌握資金多,調配權力大,但人員配備少,基本由助理一個人說了算,行使權力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比較大。臨時救濟申請多少次,金額要多少,往往一個人就能定。這就為尋租牟利、私相授受打開方便之門。從大量案例來看,基層的微權力一旦不受監督、失去約束,將對一方百姓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我們常說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對於基層的微權力而言,這一點同樣很迫切。基層治理有其複雜性,權力運行有其自身特點,這都要求在管住管好基層權力上要多接地氣、多下功夫。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出合適管用的制度籠子,為淨化基層政治生態、保護群眾利益打下堅實基礎。(魯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