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文化,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時期,人類都不約而同的共享著一種思想。我們都有造物者之說,我們為它取了不同的名字,為它創想不同的容貌,為它誦讀不同的禱文。所謂神,對人類而言是普遍而永存的。神就是我們共享的符號,象徵著生命中無法理解的所有奧妙。”——丹.布朗

意遊未盡/梵蒂岡:天國在人間

梵蒂岡博物館的旋轉樓梯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位於羅馬城中的國中國,面積只有香港迪士尼的三分之一,大約相當於天安門廣場大小的梵蒂岡。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其國籍既不依血統原則也不依出生地原則。獲得梵蒂岡國籍的唯一途徑是:教皇欽定。一般來說,被授予梵蒂岡國籍的,都是常駐梵蒂岡工作的神職人員、公職人員、瑞士衛隊,還有教廷派出的外交使節。當他不再為教皇工作,教皇會收回他的梵蒂岡國籍。

這個國家沒有農業和工業,沒有自然資源,不存在人口問題和財政赤字,但其卻掌握著巨大的財富,它是世界唯一一個國境內全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國家,它是一座藝術的寶庫。同時,這個全世界最小的國家,卻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因為它是全球十幾億天主教徒的聖城,是天主教世界最高權力機構的駐地,是教皇的居所。

梵蒂岡自西向東的佈局大體為:梵蒂岡博物館——花園——政府宮——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廣場——協和大道。

意遊未盡/梵蒂岡:天國在人間

聖彼得大教堂及其廣場

梵蒂岡的前生本來有一個更響亮的名稱——教皇國。其鼎盛時的領土北至博洛尼亞,南近那不勒斯,控制了意大利中部,把亞平寧半島一分為二,它的首都是整個羅馬城。

19世紀60年代,在撒丁王國主導的意大利統一戰爭中,教皇國的領土被陸續吞併。1870年,意大利軍隊攻佔羅馬,教皇退守梵蒂岡高地,自稱“梵蒂岡囚徒”,但拒絕向意大利屈服。攝於教廷巨大的影響力,意大利最終不敢強攻,也無法迫使教皇退位,雙方就這樣僵持了下去。這種不尷不尬的境地一直耗到1929年,墨所里尼代表意大利王國和教皇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教皇庇護十一世才承認教皇國滅亡,另建梵蒂岡國,意大利則承認其為主權屬於教皇和教廷的獨立主權國家。

我們在梵蒂岡內參觀,會看到名為“埃塞俄比亞大學”這種字樣的指示牌。

這座小國內之所以有一座名為“埃塞俄比亞大學”的宗座大學,就是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所謂宗座大學、宗座學院,就是受天主教教廷直屬的教育機構。而這座只有一棟小樓的“埃塞俄比亞大學”,恰好就設在梵蒂岡,所以也就成了唯一一座位於梵蒂岡國境內的宗座學校。時至今日,其他160餘所宗座學校,雖然分佈在30多個國家,卻依然直屬聽命於梵蒂岡,而不是所在國管理。這也是梵蒂岡影響力的一部分。

意遊未盡/梵蒂岡:天國在人間

臺伯河上聖天使橋和不遠處的聖彼得大教堂

梵蒂岡另一受遊人關注的,就是其“武裝力量”——瑞士衛隊。每當其舉行換崗儀式時,都會被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圍觀。為什麼教皇的直屬禁衛們會是瑞士人呢?這還有一段歷史。

1527年5月,打著改革宗教的名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率領兩萬軍隊攻入羅馬城。為了保衛教皇的生命安全,瑞士僱傭兵們挺身而出。這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戰鬥,僅有189人的瑞士衛兵死戰不退,為教皇逃生贏得了時間,克列門斯七世在衛隊的拼死相護下,通過甬道,經聖天使堡逃過一死。此役過後,瑞士衛隊僅存42人。

瑞士人享譽全球的契約精神由此可見。自此瑞士僱傭軍成為教廷唯一御用軍團至今。

瑞士禁衛軍誓言:“我發誓,我將忠誠、光榮地服務於教宗及他合法的繼承人。我承諾全心全意的投入我所有的力量奉獻給他們,如有犧牲的必要,我將以生命捍衛。”

514年以來,以上誓言瑞士人從未失信。也許,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意遊未盡/梵蒂岡:天國在人間

原為哈德良陵墓的聖天使堡,正是瑞士衛隊的死戰,才給了教皇逃生到這座軍事要塞的機會

意遊未盡/梵蒂岡:天國在人間

從聖天使堡步行到梵蒂岡聖彼得廣場,大約二十分鐘的時間

作為可以容納超過五萬人的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聖彼得大教堂由多位大師聯合操刀設計,其中就包括了聲名顯赫的文藝復興後三傑的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而聖彼得廣場的設計者則是巴洛克時代意大利最偉大的藝術家貝尼尼。

聖彼得大教堂的入口幾乎永遠都在排著長隊,大教堂內的壁畫和雕塑都是藝術珍品,尤其是米開朗基羅唯一簽名的作品“哀悼基督”。米氏酷愛這個題材,一生雕刻了多座,但以聖彼得大教堂內這座為最好。作品中的聖母和基督耶穌的充滿著世俗化和人文情懷,更像凡人而不是神格,這種手法正是文藝復興的精髓。

意遊未盡/梵蒂岡:天國在人間

米開朗基羅 哀悼基督

聖彼得大教堂另一不可錯過的觀光方式就是登頂俯瞰羅馬全城,同樣要排長隊。俯視下的聖彼得廣場和協和大道猶如一把鑰匙,亦像聚攏的懷抱。這就是貝尼尼設計的精妙之處——上帝的懷抱和天國的鑰匙。

意遊未盡/梵蒂岡:天國在人間

登頂視角下的聖彼得廣場和協和大道

梵蒂岡博物館的正門在另一個方向,入內參觀一定要預約,否則排隊會排到崩潰。這座博物館即使走馬觀花也要大半天的時間,換句話說,如果要完整的遊覽整座梵蒂岡城,充足的遊覽時間是一天半。其中一整天的時間最好用來參觀博物館,去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課,否則一不小心就會錯過某位大師的神作。

限於篇幅我們只能重點介紹一座雕塑作品和一幅壁畫。

拉奧孔群像雕塑,梵蒂岡博物館鎮館三寶之一。所謂鎮館三寶就是三個雕塑作品,另兩個是《陽臺上的阿波羅》和《殘軀》。單單雕塑一項,其實梵蒂岡館藏極品何止三件。

這是一件古希臘時代的作品,出土於羅德島,取材自希臘神話。剛出土時右臂缺失,眾多雕刻家認為右臂應該是伸展的,這樣更有張力和氣勢。唯有米開朗基羅堅持認為,右臂應是扭曲的,這樣才符合整個作品猙獰的定位。後來在一次拉斐爾主持的非正式評選活動中,正式確定了右臂是伸展的,並就此進行了修復。

後來尷尬的一幕發生了,右臂出土了,果然如米開朗基羅所說是扭曲的。真理和審美,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意遊未盡/梵蒂岡:天國在人間

拉奧孔群像雕塑

拉斐爾畫室是梵蒂岡博物館裡僅次於西斯廷禮拜堂的流量擔當。

文藝復興三傑裡,我個人好感度最低的是拉斐爾。相對於達芬奇如穿越人生般的多才多藝和米開朗基羅工匠精神的專注,一生都在追逐名利的拉斐爾更像一個商人,有些作品很可能不是他親手或獨立完成的。他太精明瞭,一生都在算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完成更多作品,獲取更多利益,爭取更高地位。最終,他的生命定格在了37歲。羅馬萬神殿的巨石聖母雕像下,永遠埋葬著拉斐爾,一個並不純粹的天才。

如果不是《雅典學院》,我幾乎不相信拉斐爾也有如此情懷。幸虧英年早逝的他留下了這樣一幅壁畫,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拉斐爾。

拉斐爾擅長肖像畫,他把他的技巧和對千年前的遐想留在這幅作品裡。50餘位巨匠橫空出現在我們面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阿基米德、亞歷山大大帝、托勒密、畢達哥拉斯…………這讓我想起了茨威格那本書的名字《人類群星閃耀時》。

當然,一貫喜歡宣揚存在感的拉斐爾也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畫裡我們能夠看到他本人,還有他的好朋友索多瑪,以及他需要討好的權貴,弗朗西斯科德拉羅斐爾——未來的烏爾賓諾大公。

喜歡他的人,承認他是有理想的現實主義者;討厭他的人,則控訴他是唯利是圖的偽藝術家和真商人。拉斐爾就是一個這樣看似矛盾,實則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存在。

就像西方文明一樣,功利、血腥和野蠻雖然橫行過,但對靈魂和知識的追求,對法和神的敬畏,亦是永恆的主題。一如這幅《雅典學院》。

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這幅《雅典學院》不僅被印在了意大利末版里拉最大面值上,也印在了梵蒂岡博物館門票上——《雅典學院》裡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這才有了下面這張“網紅拍照法”作品。

意遊未盡/梵蒂岡:天國在人間

拉斐爾 雅典學院

信仰宗教的人們的思維模式是“先信後見”,而不是很多“無神論者”的“先見後信”。很多人首先就不相信上帝的存在然後試著去證明上帝為何不存在,然後就無法理解信仰宗教者的信仰。而“有神論者”首先是信著上帝的存在,然後在他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

這就是不同。

行走在聖彼得廣場,越過柵欄組成的國境線,離開梵蒂岡的一瞬間,我回眸聖彼得大教堂。別人的信仰帶來的震撼還是無法平息。西斯廷禮拜堂是梵蒂岡博物館最觸動靈魂的地方,可惜也是唯一不讓拍照的地方。想看米開朗基羅畢生心血的人只能親自前往了。正好也去感受一下,天國在人間。

不論你是不是有神論者,請尊重別人的信仰。畢竟,人是萬物的尺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