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版《搖滾莫扎特》“二次入華”,此前駐演上海總票房近2000萬

法國 音樂劇 音樂 演唱會 韓國 三聲 2019-03-14
法國版《搖滾莫扎特》“二次入華”,此前駐演上海總票房近2000萬

相比於傳統音樂劇在中國的文化屬性,法扎有著更多互聯網語境下娛樂內容的特徵,而它的觀眾也具備了更多粉絲屬性。這很大程度上是法國創作方和中國運營方的有意為之,也讓法紮成為小眾音樂劇在中國市場延伸至更多維大眾群體的一個有效樣本。

作者 | 朱若淼

編輯 | 申學舟 張一童

設計 | 張鵬飛

“牛逼!”

米開朗琪羅·勒孔特(Mikelangelo Loconte)在舞臺上用中文喊出這句話時,將舞臺團團圍住的觀眾沸騰了。在四周的尖叫聲中他又衝到舞臺邊,對觀眾喊道:“We love you!”,而觀眾也緊跟著以“Love you!”作為迴應。這樣的互動在呼喊聲中持續了五個回合。

這一幕發生在2月22日,法國版《搖滾莫扎特》(下稱“法扎”)在北京首演後的演員返場,米開朗琪羅·勒孔特在該音樂劇中飾演主角莫扎特。

今年是法扎第二次來到中國,北京是這一輪9城巡演的第7站。在北京連續17天的演出期間,天橋藝術中心能容納1600人的大劇場平均上座率超過8成。一年前,該劇在上海駐演期間總票房也超過1945萬元。

法國版《搖滾莫扎特》“二次入華”,此前駐演上海總票房近2000萬

飾演劇中薩列裡的洛朗·班(Laurent Bàn)被中國的粉絲們稱為“老航班”。

在這背後,是其更年輕化、娛樂化的內容生產形式和運營思路:一方面通過先發行音樂專輯再上演劇目的方式,在前期聚攏粉絲、增強音樂劇本身的熱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在中國落地時更多地藉助垂直社區和社交媒體的聚合擴散作用,吸引更多以年輕人為主的增量觀眾。

這些年輕人自發地組成了鬆散而龐大的粉絲組織,會在角色、甚至演員的經歷中找到自我投射和情感認同,甚至會像追星一樣跨城、跨國地追劇——相比於傳統音樂劇在中國的文化屬性,法扎有著更多互聯網語境下娛樂內容的特徵,而它的觀眾也具備了更多粉絲屬性。

這很大程度上是法國創作方和中國運營方的有意為之,也讓法紮成為小眾音樂劇在中國市場延伸至更多維大眾群體的一個有效樣本。

法扎巡演版的導演兼舞臺總監弗朗瓦索·舒克耶(François Chouquet)在接受《三聯生活週刊》採訪時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這是一款娛樂產品:“《搖滾莫扎特》在法國是被視作‘娛樂’的,說‘娛樂’沒有貶義,只是要將它與傳統戲劇區分開來。”

“我們造了一個夢,讓年輕人進來,也為他們打開了古典音樂世界之門的一個小小縫隙。”

01 | 娛樂化的音樂劇

45歲的米開朗琪羅·勒孔特已經連續十年在法扎的舞臺上飾演主角莫扎特了。

2009年9月,法紮在法國巴黎體育宮首演,全場4000個位置座無虛席。在首演前,法扎提前發行了收錄劇中兩首單曲的唱片,並迅速衝上了2008年全法銷量榜的榜首。這使得法紮在首演之前就已經積聚了一批忠實地粉絲。

與百老匯音樂劇先進行音樂劇表演,再發行唱片的模式不同,法國音樂劇往往在生產環節上將音樂唱片的發行前置,且歌曲帶有較強的流行音樂特徵。這種生產模式使得以法扎為代表的法國音樂劇更加的娛樂化,且帶有鮮明的粉絲屬性。

法國版《搖滾莫扎特》“二次入華”,此前駐演上海總票房近2000萬

今年是米開朗琪羅·勒孔特第十年在法扎這部劇裡飾演莫扎特這個角色。

“當年法紮在法國演出時第一批粉絲就來自於劇中歌曲的粉絲。”舒克耶回憶稱。而我這次接觸到的十名中國粉絲,在最開始也同樣是先被法扎的音樂所吸引。

喜歡二次元的ASKI最開始接觸到法扎是在2016年,她從B站上聽到法扎歌曲的那一瞬間,覺得自己被“擊中了”。那時,這部劇剛經歷完在法國長達五年的停演,準備在韓國重啟巡演,於是她特意請假去韓國,連看了六場演出。

ASKI喜歡米開朗琪羅·勒孔特,會親暱地稱呼他為“小米”。從2016年到現在,她已經在韓國、上海、北京等地看了十多場演出,並且只購買“小米”出演場次的門票。

五年前跟ASKI相識於漫展的三山也是法扎的粉絲,今年法扎來北京巡演,她幾乎場場都看。“跟上班似的。”她在劇中最愛的角色是薩列裡——這位意大利作曲家在劇中被寫成大反派——他對天才又羨慕又嫉妒的複雜情緒讓三山找到了共鳴。

如今,對於這些反覆看法扎的粉絲們來說,它的意義早就不侷限於它所講述的故事的本身。

不論是劇中的角色,還是劇外的演員,都一定程度上成為粉絲們自我投射的對象。他們不僅會在看劇時會關注更多唱腔、臺詞、走位、舞臺燈光這樣的細節,還會期待跟演員有更多的接觸和交流。在韓國看法扎時,三山每天都會去堵SD(Stage Door,戲散場之後,觀眾可以去劇場後門與演員交流),跟演員聊角色理解。

這種忠誠一部分來自於法扎十年以來的固定班底:不僅米開朗琪羅·勒孔特一直飾演莫扎特一角,甚至連替補演員努諾·雷森德(Nuno Resende)都沒有換過。劇場演員們從表演、到戲外的人格魅力在持續增加已有粉絲粘性的同時,又有效地吸引著新的年輕人。

另一部分則來自於現場表演時,演員與粉絲之間通過默契建立起來的雙向互動。即使在中國演出,演員們仍然保留了許多在法國演出時的“老梗”,而中國的粉絲通過B站等垂直興趣社區早已對此瞭如指掌,“中國的粉絲們在劇場裡接得住這些梗,大家想給他們營造出一種回家的感覺。”三山說。

等到返場演出時,前排的觀眾還會不約而同地湧向舞臺,將舞臺團團圍住。這種行為被粉絲們稱作“衝臺”。那是法劇返場時的一個傳統,法紮在中國演出時,粉絲們不約而同的沿用了這個傳統。

“這就是一個爽劇,你不要深刻地去思考什麼劇情之類的東西,沒有什麼意義的,沒有什麼可思考的。”三山說。

02 | 年輕人和粉絲文化

在中國具有龐大的年輕粉絲群體,是法扎得以引進的重要原因之一。

該劇引進方九維文化董事長張力剛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表示,法紮在B站上龐大的粉絲基礎是他考慮引進這部劇的最初原因。目前,這部劇在B站上瀏覽量最高的一個視頻有超過92萬次的觀看。

今年讀大四的Tranee就是這群粉絲中的一員。從去年開始她一共追了16場法扎的演出:2018年初法扎第一次到上海駐場演出時,她就連看7場;這次中國巡演她又追著去了四個城市,在南京、無錫、上海和北京一共看了9場演出。

21歲、南京人、女生。像Tranee這樣的年輕人是法紮在中國的主要觀眾群體。根據引進方對外公佈的數據,法扎25歲以下的女性觀眾佔比超過50%,而國內其它音樂劇的這一觀影群體僅為10%到20%。

在這背後,是中國娛樂文化產品消費人群的變遷:年輕人正成為音樂劇市場的主力,他們有著更強的為具備認同感的文化產品、明星消費的意願。同時,像Tranee這樣跨城觀看演出的粉絲比例也在增加,根據大麥網聯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17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2017年大麥網用戶中有31%的人跨城觀看演出。

法國版《搖滾莫扎特》“二次入華”,此前駐演上海總票房近2000萬

每到法扎的返場環節,粉絲們的激情總被演員們推向高潮。

從Tranee喜歡上法扎的路徑,能夠大致勾勒了法扎粉絲的特徵:2017年,她在B站上接觸到這部小眾的法國音樂劇,眾多粉絲製作的關於劇情,關於演員本人、CP等粉絲向的內容讓她加深了對這部劇的興趣。此後,她通過Instagram與演員私下取得聯繫,進而與法扎建立了更多的情感連結,並一直持續到現在。

與她類似,國內的法扎愛好者們利用B站、微博等垂直社區、社交工具,自覺完成了作為一名合格法扎粉絲的身份認同。不論是粉絲與演員之間,還是粉絲與粉絲之間,都在這種身份認同感之下,通過網絡保持著聯繫,並且在過去幾年內逐漸成長為一個龐大又鬆散的群體。

這使得法紮在中國具備強烈的市場號召力。2018年年初法紮在上海連演24場,場場上座率超過9成。在今年第二輪巡演時,又獲得了超高的上座率。一位粉絲告訴我,去年9月一開票她就開始搶,但依然沒搶到前排的座位。

“這是近年來場內平均年齡最低的一部原版音樂劇,無數中學生、大學生來到現場,‘新面孔’特別多。”上海文廣的一名工作人員去年年初在接受文匯報採訪時這麼說。。

事實上,粉絲群體的能量在法扎還未落地中國時就早有顯現。

2016年,一批粉絲飛往韓國觀看了法扎的重啟演出,此後其中一些鐵桿粉絲在回國後形成自發的非官方組織,定期邀請法扎主演到中國演出,每年兩次。每次的活動信息則通過主辦方的微博、粉絲們的QQ群進行傳播。

過去三年,來演唱會的人一次比一次多。據三山回憶,第一年兩次演唱會一共只來了一百多人。但去年辦到第三年,兩場演唱會的人數超過了一千人。

為了讓法扎更迎合中國這個粉絲化的年輕市場,引進方還要求法扎的製作團隊對內容做了改動。

中國巡演版的法扎剪掉了上半場10分鐘的舞蹈內容。此外,從酒館群舞的“乾杯”到經典臺詞“太多音符”的中文版本,甚至在不同城市的巡演中出現了具有差異化的方言演繹,在南京保利劇場演出時,所有的主演都在劇院的組織下寫了毛筆字——這些新梗都成為粉絲們討論這部劇時津津樂道的話題。

03 | 被加速的音樂劇市場

為法扎瘋狂的年輕女孩們正在更多音樂劇裡找到新的樂趣。

事實上,在歐洲,法扎的強娛樂屬性就極大程度地刺激了非垂直受眾的更廣泛群體,並最終獲得了150萬的觀看人次,這個數字遠遠高於音樂劇的垂直受眾。

“演到最後,逐漸的就不只粉絲了,以家庭為單位的觀眾也來了。”舒克耶希望這樣的變化能夠同樣發生在中國市場上。

如他所願的,現在,這樣的故事正在中國重演,法扎正成為更多人瞭解音樂劇的起點。

已經形成音樂劇觀看習慣的Helena對我說,自己並不只為法扎才瘋狂。對於《歌劇魅影》《巴黎聖母院》這樣的經典劇目,她仍願意反覆購票觀看。對她來說,音樂劇已經成為電影之外的另一種消遣的選擇。

在此之前,儘管音樂劇在國外本來就是大眾娛樂消費品,比如在美國,百老匯就一直源源不斷地為好萊塢輸送著像詹姆斯·甘多費尼、蘇珊·薩蘭登等明星。

但在國內,作為舶來品的音樂劇歷史比話劇更短。自2002年6月引進的第一部音樂劇《悲慘世界》在國內上演以來,音樂劇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還不到二十年。

期間,不少如《媽媽咪呀!》《劇院魅影》這樣的經典百老匯引進劇目曾成為市場上的“爆款”,但它們給這個市場帶來的增量觀眾有限。熱度過後,音樂劇市場又迅速冷卻下來。2015年《劇院魅影》拉高了當年國內音樂劇的整體票房,但緊接著第二年,國內音樂劇市場票房就下滑了23%。有報道稱,到2017年國內78%的場館年演出音樂劇數量不超過10場。

現在,這種因為價格、藝術表現等多道門檻而在中國略顯小眾的藝術形式正隨著年輕消費者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獲得越來越多的新受眾。

熱門綜藝節目的出現和其對音樂劇演員的偶像化打造正在進一步加快這一進程的速度。

當Helena第一坐在劇場裡觀看法扎,她注意到自己的前後座都是鄭雲龍的粉絲。在2018年底參加湖南衛視的聲樂競演節目《聲入人心》後,1990年出生的音樂劇演員鄭雲龍成為了音樂劇市場上的“流量”明星。今年3月,他參演的百老匯音樂劇《謀殺歌謠》中文版在北京演出時場場爆滿,黃牛票甚至被炒到上千元。

法國版《搖滾莫扎特》“二次入華”,此前駐演上海總票房近2000萬

今年參加《聲入人心》的音樂劇演員鄭雲龍,讓更多年輕的電視觀眾知道了音樂劇的存在。

新的消費趨勢在北京和上海已經有所顯現。根據今年年初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公佈的數據,2018年全市音樂劇的增速明顯。音樂劇的觀眾增長了26.7%。在各類音樂細分市場中,音樂劇的演出場次增速最快,達16.9%;據《文匯報》報道,截止到2018年8月,上海音樂劇的票房收入達5080.3萬元,漲幅是2017年全年音樂劇票房的一倍多。

市場的興起也刺激著引進方的信心。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法紮上演的同期,還有《搖滾學院》等多部音樂劇作品正在演出,這在過去可能是不敢想象的情景。

Helena剛剛迷上音樂劇的時候主動加入了很多愛好者的微信群,因而在別人的推薦下喜歡上了法扎,現在她也作為“安利者”不斷向因為各種原因入圈的新人們介紹這部作品。

當舞臺上最後一幕結束,幕布拉上的一刻,黑暗中人群潮水般向舞臺湧去,就像無數股無形的力量,他們共同塑造了這部中國市場最火爆的音樂劇,塑造了人人都愛的《搖滾莫扎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