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崇高的愛心 最莊嚴的訣別——榮燦華、汪麗華的兩份遺囑

法國 莊子 夏爾·戴高樂 QQ空間 黃山在線 2017-04-29

榮燦華、汪麗華夫婦曾是歙縣中學的高中老師,汪麗華還擔任過我的班主任。二老都已80多歲了,不久前歙縣中學的兩位老教師和兩位當年的學生自行組隊去看望他們,我是兩位學生中的一位。2017年4月18日傍晚,我忽然發現我的QQ空間有他們寫於2012年8月的兩份遺囑,另從紅胡羅卜的評論中得知,榮老近日帶著最崇高的愛心,已與我們用最莊嚴的方式訣別了!讀完遺囑,75歲的我感慨無限,沒有眼淚沒有悲傷,只有豪情只有榮耀!現將二遺囑推薦給廣大讀者:

遺囑一

要死得簡單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自然規律,每個人最終都要面對死亡。但在現代醫療技術日趨發展的今天,在孝道的傳統觀念影響下,死亡已成為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我們親眼所見,許多無可救藥瀕臨死亡的人,被安排進ICU,醫生在已經被疾病折磨得瘦骨嶙峋的病人身上,插滿了管子,切開氣管,上呼吸機,按壓心臟起搏,打一針幾千上萬元……不惜一切代價搶救,讓死亡過程拉得痛苦而漫長。無休止的、創傷性的搶救,使將死之人,痛苦不堪,不得善終;也讓子女奔波勞累;而國家與家庭都要為此付出高昂的費用。

這樣做應該說都是出於好心,無可厚非。子女希望父母能活長久一點,或者害怕身背不孝罵名,哪怕醫藥費再貴,也要竭盡全力搶救到最後;醫生以救死扶傷為天職,也害怕承擔不搶救、害人命的責任,激化醫患矛盾。於是醫生、家屬聯盟,讓ICU像臺吞幣機,每天吞下幾千上萬元,這樣持續幾天、幾十天,甚至幾個月,最後並不能挽留住該離去的生命,而病人卻要在漫長的極端痛苦中死亡。

我們不願意這樣離開人世。當我們的生命陷入那種必須插管維持生命而又不可能恢復健康時,請不要將我們送進LCU搶救,讓我們安詳的、自然的、利索點離開這個世界,請給我們生命以最後的安詳!

死亡的權力應該屬於自己,子女要聽從父母生前遺囑安排。我們這樣做的宗旨,是要將死亡的痛苦減到最小,將國家和子女的負擔減到最輕。這是我們最後表達的一份愛心!

我們的遺囑希望能得到醫院的支持和女兒女婿的堅決執行。這是對我們生命的最後的尊重!

於2012年8月

遺囑二

我們的喪事節簡辦

我們死後喪事要節簡辦。古今中外節簡辦喪事的聖賢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早在二千多年前,道家祖師之一的莊周臨終時,眾弟子商議要厚葬老師,這位哲人則說:高天闊地就是我的棺槨,日月星辰、自然萬物都是我的隨葬品,大自然早就為我準備好了豐厚的葬禮,還何勞諸位呢?莊子的喪葬沒花一文錢;另一位聖賢墨子認為,孝主要表現在生前對父母物資和精神的奉養,死後厚葬“糜財而貧民,是非仁非義非孝之事也!”;西漢文帝劉恆寫《遺詔》表明:天下萌生出來的萬物,沒有不死的,死是天地之理,不必悲哀,喪事簡辦,厚葬勞民傷財“我甚不取”;現代節簡辦喪事的更是數不勝數,魯迅留下“遺言”:“不得因喪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錢”……被譽為“法蘭西民族之魂”的前法國總統戴高樂死於1970年,他在1952年就立下遺囑:不舉行國葬,不要樂隊吹奏,不致悼詞,不發表演說,“死後拒絕接受給於我的任何稱號、晉升、榮譽、表彰和勳章,不論是法國的還是外國的授予我上述任何一項,將違揹我的最後願望。”戴高樂生前功勳卓著,政績斐然,但他淡泊名利,簡樸下葬。

我們欽佩聖賢們的生死觀。聯想到現在我國的國情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積不及世界人均佔有量的三分之一,人均森林面積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面積的五分之一,而我國人口卻是世界之最,有13億多,每年還增生一千六百萬,土地就顯得特別珍貴,它是子孫後代賴以生存的資源,死者最好不要佔用、特別是不能濫用土地。《安徽老年報》曾發表由幾位省領導和高級知識分子發起的“迴歸自然,不佔寸土”實行綠色殯葬的倡儀,我們十分贊同並響應。

我們決意死後喪事節簡辦:

不出訃告;

不設靈堂;

不接受祭品、禮金;

不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

不要墓地,不保留骨灰。

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必須經歷的過程。望我們的至親和親朋好友節哀!並大力支持我們,按照我們的遺囑辦後事。這樣,我們才能心滿意足,帶著微笑向您們告別!

謝謝大家!

榮燦華、汪麗華2012年8月

或許,他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以一種一意孤行的膽略和勇氣,孑孓獨行;或許,徽州過於厚重,只能注入最濃的墨,最乾的筆,最深的情,才能準確描摩她的過往曾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