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關注下市面上常見採用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它們多使用了聲揚出品的靜電單元。或許我們應該稱這枚單元為靜電高頻單元,因為市面所有采用這種單元的耳塞均將這枚單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聲揚這枚單元同樣需要額外的靜電變壓器進行驅動,但它的體積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動鐵單元一樣佈置在耳塞腔體內使用。另一方面因為體積和驅動電壓的限制,這枚單元從技術介紹來看,貌似與我們常見的傳統靜電單元採用雙面電極板不一樣,它只採用了一面電極板(有機會拆解再確認一下),所以相對傳統靜電單元它的振動幅度和頻響範圍會有比較大的侷限性,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頻段的原因之一。

另闢蹊徑的壓電陶瓷單元

除了採用超高音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艦作品裡還有一些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這種單元一般發燒友聽起來會有些陌生,但其實它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它就已經問世,在超聲波探測、醫療、航天航海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頻設計師才發現它在超高音頻段上的極佳表現。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關注下市面上常見採用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它們多使用了聲揚出品的靜電單元。或許我們應該稱這枚單元為靜電高頻單元,因為市面所有采用這種單元的耳塞均將這枚單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聲揚這枚單元同樣需要額外的靜電變壓器進行驅動,但它的體積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動鐵單元一樣佈置在耳塞腔體內使用。另一方面因為體積和驅動電壓的限制,這枚單元從技術介紹來看,貌似與我們常見的傳統靜電單元採用雙面電極板不一樣,它只採用了一面電極板(有機會拆解再確認一下),所以相對傳統靜電單元它的振動幅度和頻響範圍會有比較大的侷限性,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頻段的原因之一。

另闢蹊徑的壓電陶瓷單元

除了採用超高音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艦作品裡還有一些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這種單元一般發燒友聽起來會有些陌生,但其實它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它就已經問世,在超聲波探測、醫療、航天航海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頻設計師才發現它在超高音頻段上的極佳表現。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簡單來說,壓電陶瓷單元相當於我們給具有導電性的陶瓷晶體單元的兩級施加一定的電壓,這時的陶瓷晶體單元受電壓的驅動會出現較強形變,通過控制施加電壓電流可以控制這種形變的幅度和強度產生我們需要的聲波,壓電陶瓷單元大體就是這樣發出聲音的。相比於傳統材質、結構的振膜,作為一種電容性器件,壓電陶瓷單元並不以額定功率為考量,而是在應用中是以耐壓值作為考量依據,所以它十分容易驅動,具有跟靜電單元類似的極高轉換效率,非常容易實現寬廣的頻率響應,特別是在高頻信號和超高頻信號還原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一般可以做到100kHz以上的超高頻延伸。同時,壓電陶瓷單元結構體積較小、質量極輕,也不會出現靜電單元容易受電磁場干擾等問題。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關注下市面上常見採用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它們多使用了聲揚出品的靜電單元。或許我們應該稱這枚單元為靜電高頻單元,因為市面所有采用這種單元的耳塞均將這枚單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聲揚這枚單元同樣需要額外的靜電變壓器進行驅動,但它的體積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動鐵單元一樣佈置在耳塞腔體內使用。另一方面因為體積和驅動電壓的限制,這枚單元從技術介紹來看,貌似與我們常見的傳統靜電單元採用雙面電極板不一樣,它只採用了一面電極板(有機會拆解再確認一下),所以相對傳統靜電單元它的振動幅度和頻響範圍會有比較大的侷限性,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頻段的原因之一。

另闢蹊徑的壓電陶瓷單元

除了採用超高音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艦作品裡還有一些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這種單元一般發燒友聽起來會有些陌生,但其實它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它就已經問世,在超聲波探測、醫療、航天航海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頻設計師才發現它在超高音頻段上的極佳表現。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簡單來說,壓電陶瓷單元相當於我們給具有導電性的陶瓷晶體單元的兩級施加一定的電壓,這時的陶瓷晶體單元受電壓的驅動會出現較強形變,通過控制施加電壓電流可以控制這種形變的幅度和強度產生我們需要的聲波,壓電陶瓷單元大體就是這樣發出聲音的。相比於傳統材質、結構的振膜,作為一種電容性器件,壓電陶瓷單元並不以額定功率為考量,而是在應用中是以耐壓值作為考量依據,所以它十分容易驅動,具有跟靜電單元類似的極高轉換效率,非常容易實現寬廣的頻率響應,特別是在高頻信號和超高頻信號還原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一般可以做到100kHz以上的超高頻延伸。同時,壓電陶瓷單元結構體積較小、質量極輕,也不會出現靜電單元容易受電磁場干擾等問題。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單元越多越好?以及多單元銜接的問題

除了新振膜結構的置入,各種貴价耳塞在單元數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追求,早年3單元、4單元就能稱為旗艦的年代早已結束,如今你沒有一二十個單元可千萬別說自己是家族Flagship,會被一種發燒友所嘲笑噠。

真的是單元越多越好聽麼?首先要明確的是單元類型,對動鐵單元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獨立單元與複合單元之分,我們常見的多單元動鐵耳機多為中、低頻獨立單元+複合高頻單元結構,而單元數量的多與少一般都是從中、高頻部分的複合單元上來做文章。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關注下市面上常見採用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它們多使用了聲揚出品的靜電單元。或許我們應該稱這枚單元為靜電高頻單元,因為市面所有采用這種單元的耳塞均將這枚單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聲揚這枚單元同樣需要額外的靜電變壓器進行驅動,但它的體積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動鐵單元一樣佈置在耳塞腔體內使用。另一方面因為體積和驅動電壓的限制,這枚單元從技術介紹來看,貌似與我們常見的傳統靜電單元採用雙面電極板不一樣,它只採用了一面電極板(有機會拆解再確認一下),所以相對傳統靜電單元它的振動幅度和頻響範圍會有比較大的侷限性,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頻段的原因之一。

另闢蹊徑的壓電陶瓷單元

除了採用超高音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艦作品裡還有一些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這種單元一般發燒友聽起來會有些陌生,但其實它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它就已經問世,在超聲波探測、醫療、航天航海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頻設計師才發現它在超高音頻段上的極佳表現。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簡單來說,壓電陶瓷單元相當於我們給具有導電性的陶瓷晶體單元的兩級施加一定的電壓,這時的陶瓷晶體單元受電壓的驅動會出現較強形變,通過控制施加電壓電流可以控制這種形變的幅度和強度產生我們需要的聲波,壓電陶瓷單元大體就是這樣發出聲音的。相比於傳統材質、結構的振膜,作為一種電容性器件,壓電陶瓷單元並不以額定功率為考量,而是在應用中是以耐壓值作為考量依據,所以它十分容易驅動,具有跟靜電單元類似的極高轉換效率,非常容易實現寬廣的頻率響應,特別是在高頻信號和超高頻信號還原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一般可以做到100kHz以上的超高頻延伸。同時,壓電陶瓷單元結構體積較小、質量極輕,也不會出現靜電單元容易受電磁場干擾等問題。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單元越多越好?以及多單元銜接的問題

除了新振膜結構的置入,各種貴价耳塞在單元數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追求,早年3單元、4單元就能稱為旗艦的年代早已結束,如今你沒有一二十個單元可千萬別說自己是家族Flagship,會被一種發燒友所嘲笑噠。

真的是單元越多越好聽麼?首先要明確的是單元類型,對動鐵單元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獨立單元與複合單元之分,我們常見的多單元動鐵耳機多為中、低頻獨立單元+複合高頻單元結構,而單元數量的多與少一般都是從中、高頻部分的複合單元上來做文章。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為什麼不能用一顆動鐵單元來設計旗艦?單動鐵的優勢在於耳塞的聲腔設計侷限性較小,同時單元自身也不存在阻抗、音色、分頻銜接的匹配問題,但是由於單元的體積和材料的限制以及動鐵發聲結構的原因,單一動鐵單元發出的聲音難以覆蓋所有我們需要的頻率範圍,同時也不能保證所覆蓋頻率的聲音精準度,更不能很好的抵制各頻段間的相互干擾。雖然各家單元廠牌都在獨立研發能夠解決以上問題的單動鐵單元產品,但是受限於技術這類產品或許還要等待些許時間後才有可能問世。

基於以上,多單元及多種組合方案才被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高級作品所採用,這一點我們從多單元音箱設計上可見一斑。多單元很好的解決了全頻段聲音回放的問題,並且在每個頻段都能保證足夠好的失真度和音色還原。這些多單元設計中,又分為同類型多單元和混合多單元結構。同類單元的好處在於音色的匹配比較容易,但是缺點也很突出,比如多動圈的結構比較佔空間,多動鐵的結構則受限於動鐵單元發聲原理限制,高低頻兩端的延伸會較差、聲音不夠自然,想要設計出優秀的產品非常考驗設計師的功底。至於混合多單元結構,同樣也是可以從多單元音箱上獲得借鑑,由於單元類型不同所以發聲原理和音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聲學設計上,需要兼顧不同單元的音色匹配,通過精細地控制分頻和銜接,以及通過腔體分隔等設計以期降低不同單元的聲音干擾,減少駐波,從而發出更加自然耐聽的聲音。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關注下市面上常見採用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它們多使用了聲揚出品的靜電單元。或許我們應該稱這枚單元為靜電高頻單元,因為市面所有采用這種單元的耳塞均將這枚單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聲揚這枚單元同樣需要額外的靜電變壓器進行驅動,但它的體積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動鐵單元一樣佈置在耳塞腔體內使用。另一方面因為體積和驅動電壓的限制,這枚單元從技術介紹來看,貌似與我們常見的傳統靜電單元採用雙面電極板不一樣,它只採用了一面電極板(有機會拆解再確認一下),所以相對傳統靜電單元它的振動幅度和頻響範圍會有比較大的侷限性,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頻段的原因之一。

另闢蹊徑的壓電陶瓷單元

除了採用超高音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艦作品裡還有一些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這種單元一般發燒友聽起來會有些陌生,但其實它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它就已經問世,在超聲波探測、醫療、航天航海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頻設計師才發現它在超高音頻段上的極佳表現。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簡單來說,壓電陶瓷單元相當於我們給具有導電性的陶瓷晶體單元的兩級施加一定的電壓,這時的陶瓷晶體單元受電壓的驅動會出現較強形變,通過控制施加電壓電流可以控制這種形變的幅度和強度產生我們需要的聲波,壓電陶瓷單元大體就是這樣發出聲音的。相比於傳統材質、結構的振膜,作為一種電容性器件,壓電陶瓷單元並不以額定功率為考量,而是在應用中是以耐壓值作為考量依據,所以它十分容易驅動,具有跟靜電單元類似的極高轉換效率,非常容易實現寬廣的頻率響應,特別是在高頻信號和超高頻信號還原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一般可以做到100kHz以上的超高頻延伸。同時,壓電陶瓷單元結構體積較小、質量極輕,也不會出現靜電單元容易受電磁場干擾等問題。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單元越多越好?以及多單元銜接的問題

除了新振膜結構的置入,各種貴价耳塞在單元數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追求,早年3單元、4單元就能稱為旗艦的年代早已結束,如今你沒有一二十個單元可千萬別說自己是家族Flagship,會被一種發燒友所嘲笑噠。

真的是單元越多越好聽麼?首先要明確的是單元類型,對動鐵單元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獨立單元與複合單元之分,我們常見的多單元動鐵耳機多為中、低頻獨立單元+複合高頻單元結構,而單元數量的多與少一般都是從中、高頻部分的複合單元上來做文章。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為什麼不能用一顆動鐵單元來設計旗艦?單動鐵的優勢在於耳塞的聲腔設計侷限性較小,同時單元自身也不存在阻抗、音色、分頻銜接的匹配問題,但是由於單元的體積和材料的限制以及動鐵發聲結構的原因,單一動鐵單元發出的聲音難以覆蓋所有我們需要的頻率範圍,同時也不能保證所覆蓋頻率的聲音精準度,更不能很好的抵制各頻段間的相互干擾。雖然各家單元廠牌都在獨立研發能夠解決以上問題的單動鐵單元產品,但是受限於技術這類產品或許還要等待些許時間後才有可能問世。

基於以上,多單元及多種組合方案才被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高級作品所採用,這一點我們從多單元音箱設計上可見一斑。多單元很好的解決了全頻段聲音回放的問題,並且在每個頻段都能保證足夠好的失真度和音色還原。這些多單元設計中,又分為同類型多單元和混合多單元結構。同類單元的好處在於音色的匹配比較容易,但是缺點也很突出,比如多動圈的結構比較佔空間,多動鐵的結構則受限於動鐵單元發聲原理限制,高低頻兩端的延伸會較差、聲音不夠自然,想要設計出優秀的產品非常考驗設計師的功底。至於混合多單元結構,同樣也是可以從多單元音箱上獲得借鑑,由於單元類型不同所以發聲原理和音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聲學設計上,需要兼顧不同單元的音色匹配,通過精細地控制分頻和銜接,以及通過腔體分隔等設計以期降低不同單元的聲音干擾,減少駐波,從而發出更加自然耐聽的聲音。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從主觀體驗作出判斷,多單元貴价耳塞到底值不值得推薦?

九段作為一名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同時又是一名音頻評論員,平日接觸到各類型多單元旗艦耳塞的機會更多,自己也有購入一些感興趣的型號把玩。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體驗,以九段的個人感受來說,大部分售價較高甚至過萬元的多單元旗艦IEM產品都有著遠超普通單單元或幾單元作品的能力,但當售價繼續提高從萬元再繼續躍進時,這些貴价作品的硬素質提升就非常微小了,更多的會是聲音風格以及音色偏向的區別。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關注下市面上常見採用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它們多使用了聲揚出品的靜電單元。或許我們應該稱這枚單元為靜電高頻單元,因為市面所有采用這種單元的耳塞均將這枚單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聲揚這枚單元同樣需要額外的靜電變壓器進行驅動,但它的體積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動鐵單元一樣佈置在耳塞腔體內使用。另一方面因為體積和驅動電壓的限制,這枚單元從技術介紹來看,貌似與我們常見的傳統靜電單元採用雙面電極板不一樣,它只採用了一面電極板(有機會拆解再確認一下),所以相對傳統靜電單元它的振動幅度和頻響範圍會有比較大的侷限性,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頻段的原因之一。

另闢蹊徑的壓電陶瓷單元

除了採用超高音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艦作品裡還有一些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這種單元一般發燒友聽起來會有些陌生,但其實它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它就已經問世,在超聲波探測、醫療、航天航海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頻設計師才發現它在超高音頻段上的極佳表現。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簡單來說,壓電陶瓷單元相當於我們給具有導電性的陶瓷晶體單元的兩級施加一定的電壓,這時的陶瓷晶體單元受電壓的驅動會出現較強形變,通過控制施加電壓電流可以控制這種形變的幅度和強度產生我們需要的聲波,壓電陶瓷單元大體就是這樣發出聲音的。相比於傳統材質、結構的振膜,作為一種電容性器件,壓電陶瓷單元並不以額定功率為考量,而是在應用中是以耐壓值作為考量依據,所以它十分容易驅動,具有跟靜電單元類似的極高轉換效率,非常容易實現寬廣的頻率響應,特別是在高頻信號和超高頻信號還原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一般可以做到100kHz以上的超高頻延伸。同時,壓電陶瓷單元結構體積較小、質量極輕,也不會出現靜電單元容易受電磁場干擾等問題。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單元越多越好?以及多單元銜接的問題

除了新振膜結構的置入,各種貴价耳塞在單元數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追求,早年3單元、4單元就能稱為旗艦的年代早已結束,如今你沒有一二十個單元可千萬別說自己是家族Flagship,會被一種發燒友所嘲笑噠。

真的是單元越多越好聽麼?首先要明確的是單元類型,對動鐵單元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獨立單元與複合單元之分,我們常見的多單元動鐵耳機多為中、低頻獨立單元+複合高頻單元結構,而單元數量的多與少一般都是從中、高頻部分的複合單元上來做文章。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為什麼不能用一顆動鐵單元來設計旗艦?單動鐵的優勢在於耳塞的聲腔設計侷限性較小,同時單元自身也不存在阻抗、音色、分頻銜接的匹配問題,但是由於單元的體積和材料的限制以及動鐵發聲結構的原因,單一動鐵單元發出的聲音難以覆蓋所有我們需要的頻率範圍,同時也不能保證所覆蓋頻率的聲音精準度,更不能很好的抵制各頻段間的相互干擾。雖然各家單元廠牌都在獨立研發能夠解決以上問題的單動鐵單元產品,但是受限於技術這類產品或許還要等待些許時間後才有可能問世。

基於以上,多單元及多種組合方案才被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高級作品所採用,這一點我們從多單元音箱設計上可見一斑。多單元很好的解決了全頻段聲音回放的問題,並且在每個頻段都能保證足夠好的失真度和音色還原。這些多單元設計中,又分為同類型多單元和混合多單元結構。同類單元的好處在於音色的匹配比較容易,但是缺點也很突出,比如多動圈的結構比較佔空間,多動鐵的結構則受限於動鐵單元發聲原理限制,高低頻兩端的延伸會較差、聲音不夠自然,想要設計出優秀的產品非常考驗設計師的功底。至於混合多單元結構,同樣也是可以從多單元音箱上獲得借鑑,由於單元類型不同所以發聲原理和音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聲學設計上,需要兼顧不同單元的音色匹配,通過精細地控制分頻和銜接,以及通過腔體分隔等設計以期降低不同單元的聲音干擾,減少駐波,從而發出更加自然耐聽的聲音。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從主觀體驗作出判斷,多單元貴价耳塞到底值不值得推薦?

九段作為一名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同時又是一名音頻評論員,平日接觸到各類型多單元旗艦耳塞的機會更多,自己也有購入一些感興趣的型號把玩。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體驗,以九段的個人感受來說,大部分售價較高甚至過萬元的多單元旗艦IEM產品都有著遠超普通單單元或幾單元作品的能力,但當售價繼續提高從萬元再繼續躍進時,這些貴价作品的硬素質提升就非常微小了,更多的會是聲音風格以及音色偏向的區別。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九段以手中的飛朵處女星與Artemis為例,處女星是飛朵面向進階價位用戶推出的三單元混合結構耳塞,一圈雙鐵的配置脫胎于飛朵多年混合耳機設計經驗的積澱,在同價位作品裡可以說不管在素質還是聲音風格方面的表現都有著碾壓性的優勢。不過,當把價位推高到萬元以上,在家族旗艦Artemis面前,處女星幾乎毫無招架之力。飛朵Artemis是一款採用了石墨烯動圈單元+多單元動鐵單元+壓電陶瓷單元的混合結構耳塞,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九段查閱了很多關於這隻耳塞的設計資料並做了多次實際試聽。根據官方的介紹,Artemis為了妥善處理各個單元的聲波疊加和駐波問題,使用了一種叫做“C.A.F.E.”的聲腔氣流強化技術,配合CNC精加工的鈦合金一體成型腔體、耳機腔體內置入特殊比例混合壓縮後的絲綿纖維調音布等設計,即兼顧了隔音透氣又提升了耳機隔音、有效保持阻尼均衡、避免振膜形變過大並改善低頻失真。當然,九段認為飛朵Artemis最具特色的地方還是它在腔體內就集成了一枚壓電陶瓷單元來負責10kHz以後的超高頻段還原,在實際使用時可以感受到它除了遠超普通動鐵作品的頻率延伸表現外,還有非常真實自然的高頻相應與豐富的泛音。

兩隻耳塞的差距到底在哪?首先是推動難度上的不同,處女星可以輕鬆的通過手機推動,如果可以換上一臺像海貝R5這樣的進階播放器做搭配那就會更好,基礎的硬素質沒有明顯的短板,音樂的適用面也非常廣泛,只要不強求細節的過分完美,已經足夠。Artemis則不然,雖然也可以使用手機推動,甚至用手機推動你就可以發現它的素質是遠超過處女星的,因為你會聽到很多處女星不能給出的音樂細節。但是,這時的Artemis聲音相當平和,甚至是平淡,你總會感覺聲音去得不夠盡,這是音樂感染力的明顯缺失。換臺播放器,比如Astell&Kern KANN Cube,聽大植英次指揮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演奏柯普蘭《平凡人的號角》,那大鼓和定音鼓真是敲到人的心坎裡去了。這曲子柯普蘭只幫大鼓、定音鼓、銅管寫了譜子,外加一張大鑼,雖然編制簡單,但是音樂卻有勢力萬鈞的氣魄,心情不好時來一劑,包你撥雲見日,天光重現。KANN Cube讓Artemis把鼓聲打的紮實有勁。大鼓在敲擊的瞬間低頻衝擊相當強悍,但是隨後就會散開,低頻迅速的沉下去,是一個有形體的連續衝擊感,隨後散開的卻是一種空氣般的情緒。銅管拉出璀璨的號聲,Artemis雖然外表冷峻低調,但是聲音的光澤華麗卻一點沒少,拔起的小號與長號,都在刺激著體內的腎上腺素,讓人聽了著實振奮,這是感染力的回饋。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關注下市面上常見採用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它們多使用了聲揚出品的靜電單元。或許我們應該稱這枚單元為靜電高頻單元,因為市面所有采用這種單元的耳塞均將這枚單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聲揚這枚單元同樣需要額外的靜電變壓器進行驅動,但它的體積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動鐵單元一樣佈置在耳塞腔體內使用。另一方面因為體積和驅動電壓的限制,這枚單元從技術介紹來看,貌似與我們常見的傳統靜電單元採用雙面電極板不一樣,它只採用了一面電極板(有機會拆解再確認一下),所以相對傳統靜電單元它的振動幅度和頻響範圍會有比較大的侷限性,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頻段的原因之一。

另闢蹊徑的壓電陶瓷單元

除了採用超高音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艦作品裡還有一些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這種單元一般發燒友聽起來會有些陌生,但其實它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它就已經問世,在超聲波探測、醫療、航天航海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頻設計師才發現它在超高音頻段上的極佳表現。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簡單來說,壓電陶瓷單元相當於我們給具有導電性的陶瓷晶體單元的兩級施加一定的電壓,這時的陶瓷晶體單元受電壓的驅動會出現較強形變,通過控制施加電壓電流可以控制這種形變的幅度和強度產生我們需要的聲波,壓電陶瓷單元大體就是這樣發出聲音的。相比於傳統材質、結構的振膜,作為一種電容性器件,壓電陶瓷單元並不以額定功率為考量,而是在應用中是以耐壓值作為考量依據,所以它十分容易驅動,具有跟靜電單元類似的極高轉換效率,非常容易實現寬廣的頻率響應,特別是在高頻信號和超高頻信號還原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一般可以做到100kHz以上的超高頻延伸。同時,壓電陶瓷單元結構體積較小、質量極輕,也不會出現靜電單元容易受電磁場干擾等問題。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單元越多越好?以及多單元銜接的問題

除了新振膜結構的置入,各種貴价耳塞在單元數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追求,早年3單元、4單元就能稱為旗艦的年代早已結束,如今你沒有一二十個單元可千萬別說自己是家族Flagship,會被一種發燒友所嘲笑噠。

真的是單元越多越好聽麼?首先要明確的是單元類型,對動鐵單元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獨立單元與複合單元之分,我們常見的多單元動鐵耳機多為中、低頻獨立單元+複合高頻單元結構,而單元數量的多與少一般都是從中、高頻部分的複合單元上來做文章。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為什麼不能用一顆動鐵單元來設計旗艦?單動鐵的優勢在於耳塞的聲腔設計侷限性較小,同時單元自身也不存在阻抗、音色、分頻銜接的匹配問題,但是由於單元的體積和材料的限制以及動鐵發聲結構的原因,單一動鐵單元發出的聲音難以覆蓋所有我們需要的頻率範圍,同時也不能保證所覆蓋頻率的聲音精準度,更不能很好的抵制各頻段間的相互干擾。雖然各家單元廠牌都在獨立研發能夠解決以上問題的單動鐵單元產品,但是受限於技術這類產品或許還要等待些許時間後才有可能問世。

基於以上,多單元及多種組合方案才被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高級作品所採用,這一點我們從多單元音箱設計上可見一斑。多單元很好的解決了全頻段聲音回放的問題,並且在每個頻段都能保證足夠好的失真度和音色還原。這些多單元設計中,又分為同類型多單元和混合多單元結構。同類單元的好處在於音色的匹配比較容易,但是缺點也很突出,比如多動圈的結構比較佔空間,多動鐵的結構則受限於動鐵單元發聲原理限制,高低頻兩端的延伸會較差、聲音不夠自然,想要設計出優秀的產品非常考驗設計師的功底。至於混合多單元結構,同樣也是可以從多單元音箱上獲得借鑑,由於單元類型不同所以發聲原理和音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聲學設計上,需要兼顧不同單元的音色匹配,通過精細地控制分頻和銜接,以及通過腔體分隔等設計以期降低不同單元的聲音干擾,減少駐波,從而發出更加自然耐聽的聲音。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從主觀體驗作出判斷,多單元貴价耳塞到底值不值得推薦?

九段作為一名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同時又是一名音頻評論員,平日接觸到各類型多單元旗艦耳塞的機會更多,自己也有購入一些感興趣的型號把玩。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體驗,以九段的個人感受來說,大部分售價較高甚至過萬元的多單元旗艦IEM產品都有著遠超普通單單元或幾單元作品的能力,但當售價繼續提高從萬元再繼續躍進時,這些貴价作品的硬素質提升就非常微小了,更多的會是聲音風格以及音色偏向的區別。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九段以手中的飛朵處女星與Artemis為例,處女星是飛朵面向進階價位用戶推出的三單元混合結構耳塞,一圈雙鐵的配置脫胎于飛朵多年混合耳機設計經驗的積澱,在同價位作品裡可以說不管在素質還是聲音風格方面的表現都有著碾壓性的優勢。不過,當把價位推高到萬元以上,在家族旗艦Artemis面前,處女星幾乎毫無招架之力。飛朵Artemis是一款採用了石墨烯動圈單元+多單元動鐵單元+壓電陶瓷單元的混合結構耳塞,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九段查閱了很多關於這隻耳塞的設計資料並做了多次實際試聽。根據官方的介紹,Artemis為了妥善處理各個單元的聲波疊加和駐波問題,使用了一種叫做“C.A.F.E.”的聲腔氣流強化技術,配合CNC精加工的鈦合金一體成型腔體、耳機腔體內置入特殊比例混合壓縮後的絲綿纖維調音布等設計,即兼顧了隔音透氣又提升了耳機隔音、有效保持阻尼均衡、避免振膜形變過大並改善低頻失真。當然,九段認為飛朵Artemis最具特色的地方還是它在腔體內就集成了一枚壓電陶瓷單元來負責10kHz以後的超高頻段還原,在實際使用時可以感受到它除了遠超普通動鐵作品的頻率延伸表現外,還有非常真實自然的高頻相應與豐富的泛音。

兩隻耳塞的差距到底在哪?首先是推動難度上的不同,處女星可以輕鬆的通過手機推動,如果可以換上一臺像海貝R5這樣的進階播放器做搭配那就會更好,基礎的硬素質沒有明顯的短板,音樂的適用面也非常廣泛,只要不強求細節的過分完美,已經足夠。Artemis則不然,雖然也可以使用手機推動,甚至用手機推動你就可以發現它的素質是遠超過處女星的,因為你會聽到很多處女星不能給出的音樂細節。但是,這時的Artemis聲音相當平和,甚至是平淡,你總會感覺聲音去得不夠盡,這是音樂感染力的明顯缺失。換臺播放器,比如Astell&Kern KANN Cube,聽大植英次指揮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演奏柯普蘭《平凡人的號角》,那大鼓和定音鼓真是敲到人的心坎裡去了。這曲子柯普蘭只幫大鼓、定音鼓、銅管寫了譜子,外加一張大鑼,雖然編制簡單,但是音樂卻有勢力萬鈞的氣魄,心情不好時來一劑,包你撥雲見日,天光重現。KANN Cube讓Artemis把鼓聲打的紮實有勁。大鼓在敲擊的瞬間低頻衝擊相當強悍,但是隨後就會散開,低頻迅速的沉下去,是一個有形體的連續衝擊感,隨後散開的卻是一種空氣般的情緒。銅管拉出璀璨的號聲,Artemis雖然外表冷峻低調,但是聲音的光澤華麗卻一點沒少,拔起的小號與長號,都在刺激著體內的腎上腺素,讓人聽了著實振奮,這是感染力的回饋。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再聽首以鼓聲起頭的音樂,《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柯爾榮的鋼琴演奏,賽爾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版本。賽爾的指揮往往有稜有角,直來直往,陽剛氣味濃厚。這樣的風格演奏起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開頭的導奏實在對味。激烈而帶著幾分紛亂的開頭,定音鼓快速的敲擊,打得聽者從平凡人號角的光明天際直墜入幽暗深淵。Artemis的硬素質這時顯得格外給力,所有頻段的力道都給的恰到好處。在高低兩端出色的延伸與接近真實自然聽感的表現加持下,整個曲目的畫面顯得異常通透,把這段紛亂的音樂梳理的清晰明瞭。這份1962年的錄音可是出自Kenneth Wilkinson之手,他的錄音所營造出來的寬闊深遠以及透明的舞臺畫面是其他所有版本都很難企及的高度。平日,真要聽到這張專輯錄音的好,還真得要一套中大型音響系統不可,沒想到現今的高端耳塞系統也能夠有如此深厚的實力,九段真要感嘆音頻技術的進步了。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關注下市面上常見採用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它們多使用了聲揚出品的靜電單元。或許我們應該稱這枚單元為靜電高頻單元,因為市面所有采用這種單元的耳塞均將這枚單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聲揚這枚單元同樣需要額外的靜電變壓器進行驅動,但它的體積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動鐵單元一樣佈置在耳塞腔體內使用。另一方面因為體積和驅動電壓的限制,這枚單元從技術介紹來看,貌似與我們常見的傳統靜電單元採用雙面電極板不一樣,它只採用了一面電極板(有機會拆解再確認一下),所以相對傳統靜電單元它的振動幅度和頻響範圍會有比較大的侷限性,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頻段的原因之一。

另闢蹊徑的壓電陶瓷單元

除了採用超高音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艦作品裡還有一些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這種單元一般發燒友聽起來會有些陌生,但其實它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它就已經問世,在超聲波探測、醫療、航天航海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頻設計師才發現它在超高音頻段上的極佳表現。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簡單來說,壓電陶瓷單元相當於我們給具有導電性的陶瓷晶體單元的兩級施加一定的電壓,這時的陶瓷晶體單元受電壓的驅動會出現較強形變,通過控制施加電壓電流可以控制這種形變的幅度和強度產生我們需要的聲波,壓電陶瓷單元大體就是這樣發出聲音的。相比於傳統材質、結構的振膜,作為一種電容性器件,壓電陶瓷單元並不以額定功率為考量,而是在應用中是以耐壓值作為考量依據,所以它十分容易驅動,具有跟靜電單元類似的極高轉換效率,非常容易實現寬廣的頻率響應,特別是在高頻信號和超高頻信號還原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一般可以做到100kHz以上的超高頻延伸。同時,壓電陶瓷單元結構體積較小、質量極輕,也不會出現靜電單元容易受電磁場干擾等問題。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單元越多越好?以及多單元銜接的問題

除了新振膜結構的置入,各種貴价耳塞在單元數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追求,早年3單元、4單元就能稱為旗艦的年代早已結束,如今你沒有一二十個單元可千萬別說自己是家族Flagship,會被一種發燒友所嘲笑噠。

真的是單元越多越好聽麼?首先要明確的是單元類型,對動鐵單元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獨立單元與複合單元之分,我們常見的多單元動鐵耳機多為中、低頻獨立單元+複合高頻單元結構,而單元數量的多與少一般都是從中、高頻部分的複合單元上來做文章。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為什麼不能用一顆動鐵單元來設計旗艦?單動鐵的優勢在於耳塞的聲腔設計侷限性較小,同時單元自身也不存在阻抗、音色、分頻銜接的匹配問題,但是由於單元的體積和材料的限制以及動鐵發聲結構的原因,單一動鐵單元發出的聲音難以覆蓋所有我們需要的頻率範圍,同時也不能保證所覆蓋頻率的聲音精準度,更不能很好的抵制各頻段間的相互干擾。雖然各家單元廠牌都在獨立研發能夠解決以上問題的單動鐵單元產品,但是受限於技術這類產品或許還要等待些許時間後才有可能問世。

基於以上,多單元及多種組合方案才被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高級作品所採用,這一點我們從多單元音箱設計上可見一斑。多單元很好的解決了全頻段聲音回放的問題,並且在每個頻段都能保證足夠好的失真度和音色還原。這些多單元設計中,又分為同類型多單元和混合多單元結構。同類單元的好處在於音色的匹配比較容易,但是缺點也很突出,比如多動圈的結構比較佔空間,多動鐵的結構則受限於動鐵單元發聲原理限制,高低頻兩端的延伸會較差、聲音不夠自然,想要設計出優秀的產品非常考驗設計師的功底。至於混合多單元結構,同樣也是可以從多單元音箱上獲得借鑑,由於單元類型不同所以發聲原理和音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聲學設計上,需要兼顧不同單元的音色匹配,通過精細地控制分頻和銜接,以及通過腔體分隔等設計以期降低不同單元的聲音干擾,減少駐波,從而發出更加自然耐聽的聲音。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從主觀體驗作出判斷,多單元貴价耳塞到底值不值得推薦?

九段作為一名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同時又是一名音頻評論員,平日接觸到各類型多單元旗艦耳塞的機會更多,自己也有購入一些感興趣的型號把玩。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體驗,以九段的個人感受來說,大部分售價較高甚至過萬元的多單元旗艦IEM產品都有著遠超普通單單元或幾單元作品的能力,但當售價繼續提高從萬元再繼續躍進時,這些貴价作品的硬素質提升就非常微小了,更多的會是聲音風格以及音色偏向的區別。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九段以手中的飛朵處女星與Artemis為例,處女星是飛朵面向進階價位用戶推出的三單元混合結構耳塞,一圈雙鐵的配置脫胎于飛朵多年混合耳機設計經驗的積澱,在同價位作品裡可以說不管在素質還是聲音風格方面的表現都有著碾壓性的優勢。不過,當把價位推高到萬元以上,在家族旗艦Artemis面前,處女星幾乎毫無招架之力。飛朵Artemis是一款採用了石墨烯動圈單元+多單元動鐵單元+壓電陶瓷單元的混合結構耳塞,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九段查閱了很多關於這隻耳塞的設計資料並做了多次實際試聽。根據官方的介紹,Artemis為了妥善處理各個單元的聲波疊加和駐波問題,使用了一種叫做“C.A.F.E.”的聲腔氣流強化技術,配合CNC精加工的鈦合金一體成型腔體、耳機腔體內置入特殊比例混合壓縮後的絲綿纖維調音布等設計,即兼顧了隔音透氣又提升了耳機隔音、有效保持阻尼均衡、避免振膜形變過大並改善低頻失真。當然,九段認為飛朵Artemis最具特色的地方還是它在腔體內就集成了一枚壓電陶瓷單元來負責10kHz以後的超高頻段還原,在實際使用時可以感受到它除了遠超普通動鐵作品的頻率延伸表現外,還有非常真實自然的高頻相應與豐富的泛音。

兩隻耳塞的差距到底在哪?首先是推動難度上的不同,處女星可以輕鬆的通過手機推動,如果可以換上一臺像海貝R5這樣的進階播放器做搭配那就會更好,基礎的硬素質沒有明顯的短板,音樂的適用面也非常廣泛,只要不強求細節的過分完美,已經足夠。Artemis則不然,雖然也可以使用手機推動,甚至用手機推動你就可以發現它的素質是遠超過處女星的,因為你會聽到很多處女星不能給出的音樂細節。但是,這時的Artemis聲音相當平和,甚至是平淡,你總會感覺聲音去得不夠盡,這是音樂感染力的明顯缺失。換臺播放器,比如Astell&Kern KANN Cube,聽大植英次指揮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演奏柯普蘭《平凡人的號角》,那大鼓和定音鼓真是敲到人的心坎裡去了。這曲子柯普蘭只幫大鼓、定音鼓、銅管寫了譜子,外加一張大鑼,雖然編制簡單,但是音樂卻有勢力萬鈞的氣魄,心情不好時來一劑,包你撥雲見日,天光重現。KANN Cube讓Artemis把鼓聲打的紮實有勁。大鼓在敲擊的瞬間低頻衝擊相當強悍,但是隨後就會散開,低頻迅速的沉下去,是一個有形體的連續衝擊感,隨後散開的卻是一種空氣般的情緒。銅管拉出璀璨的號聲,Artemis雖然外表冷峻低調,但是聲音的光澤華麗卻一點沒少,拔起的小號與長號,都在刺激著體內的腎上腺素,讓人聽了著實振奮,這是感染力的回饋。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再聽首以鼓聲起頭的音樂,《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柯爾榮的鋼琴演奏,賽爾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版本。賽爾的指揮往往有稜有角,直來直往,陽剛氣味濃厚。這樣的風格演奏起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開頭的導奏實在對味。激烈而帶著幾分紛亂的開頭,定音鼓快速的敲擊,打得聽者從平凡人號角的光明天際直墜入幽暗深淵。Artemis的硬素質這時顯得格外給力,所有頻段的力道都給的恰到好處。在高低兩端出色的延伸與接近真實自然聽感的表現加持下,整個曲目的畫面顯得異常通透,把這段紛亂的音樂梳理的清晰明瞭。這份1962年的錄音可是出自Kenneth Wilkinson之手,他的錄音所營造出來的寬闊深遠以及透明的舞臺畫面是其他所有版本都很難企及的高度。平日,真要聽到這張專輯錄音的好,還真得要一套中大型音響系統不可,沒想到現今的高端耳塞系統也能夠有如此深厚的實力,九段真要感嘆音頻技術的進步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繼續,絃樂在輕柔處,兩隻耳塞都呈現出順滑的質地,與處女星不同的是,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超高頻的Artemis的順滑是整個高頻段都顯得異常柔軟,然後一直延續不盡,豐富的空氣感,而這些都是處女星欠奉的。繼續聆聽,當絃樂部齊奏,氣勢突然猛的壓了過來,這時強烈的音符顆粒感把勃拉姆斯心中糾結的情緒瞬間抒發出來,剛剛還顯得柔順至極的Artemis突然又粗獷起來,這種風格的多面性也是普通耳塞所不能展現的。最讓人激賞的是低音絃樂,音樂的下盤在兩隻塞子上都可以用固若泰山來形容,這可能跟動圈單元天生的低頻特性有關。老一輩總是教我們音樂聽起來要像金字塔,下盤一定要穩固堅實。Astell&Kern KANN Cube推動Artemis就是這樣,音樂沉穩,卻又不凝重遲滯。第二樂章開頭的絃樂奏出主題時,背後的低音絃樂輕柔地陪襯著,伴著歌唱般的木管,真是浪漫極了。聽那木管,柔美之餘還帶有柔和的光暈。如果說處女星可以被品評為音質不錯的話,那頂級的混合單元Artemis就是音質與音色完美的結合。九段霎時覺得飛朵其實在旗艦設計上並沒有一味去追求技術與參數而忽略自家的聲音品味,他們適度地在Artemis上埋下了自己的美學,那是一種特別的色彩,加上了,就讓音樂有了飛朵的神色和情緒,而這一點或許就是眾多貴价多單元旗艦耳塞與普通耳塞最大的區別吧。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關注下市面上常見採用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它們多使用了聲揚出品的靜電單元。或許我們應該稱這枚單元為靜電高頻單元,因為市面所有采用這種單元的耳塞均將這枚單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聲揚這枚單元同樣需要額外的靜電變壓器進行驅動,但它的體積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動鐵單元一樣佈置在耳塞腔體內使用。另一方面因為體積和驅動電壓的限制,這枚單元從技術介紹來看,貌似與我們常見的傳統靜電單元採用雙面電極板不一樣,它只採用了一面電極板(有機會拆解再確認一下),所以相對傳統靜電單元它的振動幅度和頻響範圍會有比較大的侷限性,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頻段的原因之一。

另闢蹊徑的壓電陶瓷單元

除了採用超高音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艦作品裡還有一些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這種單元一般發燒友聽起來會有些陌生,但其實它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它就已經問世,在超聲波探測、醫療、航天航海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頻設計師才發現它在超高音頻段上的極佳表現。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簡單來說,壓電陶瓷單元相當於我們給具有導電性的陶瓷晶體單元的兩級施加一定的電壓,這時的陶瓷晶體單元受電壓的驅動會出現較強形變,通過控制施加電壓電流可以控制這種形變的幅度和強度產生我們需要的聲波,壓電陶瓷單元大體就是這樣發出聲音的。相比於傳統材質、結構的振膜,作為一種電容性器件,壓電陶瓷單元並不以額定功率為考量,而是在應用中是以耐壓值作為考量依據,所以它十分容易驅動,具有跟靜電單元類似的極高轉換效率,非常容易實現寬廣的頻率響應,特別是在高頻信號和超高頻信號還原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一般可以做到100kHz以上的超高頻延伸。同時,壓電陶瓷單元結構體積較小、質量極輕,也不會出現靜電單元容易受電磁場干擾等問題。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單元越多越好?以及多單元銜接的問題

除了新振膜結構的置入,各種貴价耳塞在單元數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追求,早年3單元、4單元就能稱為旗艦的年代早已結束,如今你沒有一二十個單元可千萬別說自己是家族Flagship,會被一種發燒友所嘲笑噠。

真的是單元越多越好聽麼?首先要明確的是單元類型,對動鐵單元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獨立單元與複合單元之分,我們常見的多單元動鐵耳機多為中、低頻獨立單元+複合高頻單元結構,而單元數量的多與少一般都是從中、高頻部分的複合單元上來做文章。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為什麼不能用一顆動鐵單元來設計旗艦?單動鐵的優勢在於耳塞的聲腔設計侷限性較小,同時單元自身也不存在阻抗、音色、分頻銜接的匹配問題,但是由於單元的體積和材料的限制以及動鐵發聲結構的原因,單一動鐵單元發出的聲音難以覆蓋所有我們需要的頻率範圍,同時也不能保證所覆蓋頻率的聲音精準度,更不能很好的抵制各頻段間的相互干擾。雖然各家單元廠牌都在獨立研發能夠解決以上問題的單動鐵單元產品,但是受限於技術這類產品或許還要等待些許時間後才有可能問世。

基於以上,多單元及多種組合方案才被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高級作品所採用,這一點我們從多單元音箱設計上可見一斑。多單元很好的解決了全頻段聲音回放的問題,並且在每個頻段都能保證足夠好的失真度和音色還原。這些多單元設計中,又分為同類型多單元和混合多單元結構。同類單元的好處在於音色的匹配比較容易,但是缺點也很突出,比如多動圈的結構比較佔空間,多動鐵的結構則受限於動鐵單元發聲原理限制,高低頻兩端的延伸會較差、聲音不夠自然,想要設計出優秀的產品非常考驗設計師的功底。至於混合多單元結構,同樣也是可以從多單元音箱上獲得借鑑,由於單元類型不同所以發聲原理和音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聲學設計上,需要兼顧不同單元的音色匹配,通過精細地控制分頻和銜接,以及通過腔體分隔等設計以期降低不同單元的聲音干擾,減少駐波,從而發出更加自然耐聽的聲音。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從主觀體驗作出判斷,多單元貴价耳塞到底值不值得推薦?

九段作為一名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同時又是一名音頻評論員,平日接觸到各類型多單元旗艦耳塞的機會更多,自己也有購入一些感興趣的型號把玩。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體驗,以九段的個人感受來說,大部分售價較高甚至過萬元的多單元旗艦IEM產品都有著遠超普通單單元或幾單元作品的能力,但當售價繼續提高從萬元再繼續躍進時,這些貴价作品的硬素質提升就非常微小了,更多的會是聲音風格以及音色偏向的區別。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九段以手中的飛朵處女星與Artemis為例,處女星是飛朵面向進階價位用戶推出的三單元混合結構耳塞,一圈雙鐵的配置脫胎于飛朵多年混合耳機設計經驗的積澱,在同價位作品裡可以說不管在素質還是聲音風格方面的表現都有著碾壓性的優勢。不過,當把價位推高到萬元以上,在家族旗艦Artemis面前,處女星幾乎毫無招架之力。飛朵Artemis是一款採用了石墨烯動圈單元+多單元動鐵單元+壓電陶瓷單元的混合結構耳塞,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九段查閱了很多關於這隻耳塞的設計資料並做了多次實際試聽。根據官方的介紹,Artemis為了妥善處理各個單元的聲波疊加和駐波問題,使用了一種叫做“C.A.F.E.”的聲腔氣流強化技術,配合CNC精加工的鈦合金一體成型腔體、耳機腔體內置入特殊比例混合壓縮後的絲綿纖維調音布等設計,即兼顧了隔音透氣又提升了耳機隔音、有效保持阻尼均衡、避免振膜形變過大並改善低頻失真。當然,九段認為飛朵Artemis最具特色的地方還是它在腔體內就集成了一枚壓電陶瓷單元來負責10kHz以後的超高頻段還原,在實際使用時可以感受到它除了遠超普通動鐵作品的頻率延伸表現外,還有非常真實自然的高頻相應與豐富的泛音。

兩隻耳塞的差距到底在哪?首先是推動難度上的不同,處女星可以輕鬆的通過手機推動,如果可以換上一臺像海貝R5這樣的進階播放器做搭配那就會更好,基礎的硬素質沒有明顯的短板,音樂的適用面也非常廣泛,只要不強求細節的過分完美,已經足夠。Artemis則不然,雖然也可以使用手機推動,甚至用手機推動你就可以發現它的素質是遠超過處女星的,因為你會聽到很多處女星不能給出的音樂細節。但是,這時的Artemis聲音相當平和,甚至是平淡,你總會感覺聲音去得不夠盡,這是音樂感染力的明顯缺失。換臺播放器,比如Astell&Kern KANN Cube,聽大植英次指揮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演奏柯普蘭《平凡人的號角》,那大鼓和定音鼓真是敲到人的心坎裡去了。這曲子柯普蘭只幫大鼓、定音鼓、銅管寫了譜子,外加一張大鑼,雖然編制簡單,但是音樂卻有勢力萬鈞的氣魄,心情不好時來一劑,包你撥雲見日,天光重現。KANN Cube讓Artemis把鼓聲打的紮實有勁。大鼓在敲擊的瞬間低頻衝擊相當強悍,但是隨後就會散開,低頻迅速的沉下去,是一個有形體的連續衝擊感,隨後散開的卻是一種空氣般的情緒。銅管拉出璀璨的號聲,Artemis雖然外表冷峻低調,但是聲音的光澤華麗卻一點沒少,拔起的小號與長號,都在刺激著體內的腎上腺素,讓人聽了著實振奮,這是感染力的回饋。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再聽首以鼓聲起頭的音樂,《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柯爾榮的鋼琴演奏,賽爾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版本。賽爾的指揮往往有稜有角,直來直往,陽剛氣味濃厚。這樣的風格演奏起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開頭的導奏實在對味。激烈而帶著幾分紛亂的開頭,定音鼓快速的敲擊,打得聽者從平凡人號角的光明天際直墜入幽暗深淵。Artemis的硬素質這時顯得格外給力,所有頻段的力道都給的恰到好處。在高低兩端出色的延伸與接近真實自然聽感的表現加持下,整個曲目的畫面顯得異常通透,把這段紛亂的音樂梳理的清晰明瞭。這份1962年的錄音可是出自Kenneth Wilkinson之手,他的錄音所營造出來的寬闊深遠以及透明的舞臺畫面是其他所有版本都很難企及的高度。平日,真要聽到這張專輯錄音的好,還真得要一套中大型音響系統不可,沒想到現今的高端耳塞系統也能夠有如此深厚的實力,九段真要感嘆音頻技術的進步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繼續,絃樂在輕柔處,兩隻耳塞都呈現出順滑的質地,與處女星不同的是,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超高頻的Artemis的順滑是整個高頻段都顯得異常柔軟,然後一直延續不盡,豐富的空氣感,而這些都是處女星欠奉的。繼續聆聽,當絃樂部齊奏,氣勢突然猛的壓了過來,這時強烈的音符顆粒感把勃拉姆斯心中糾結的情緒瞬間抒發出來,剛剛還顯得柔順至極的Artemis突然又粗獷起來,這種風格的多面性也是普通耳塞所不能展現的。最讓人激賞的是低音絃樂,音樂的下盤在兩隻塞子上都可以用固若泰山來形容,這可能跟動圈單元天生的低頻特性有關。老一輩總是教我們音樂聽起來要像金字塔,下盤一定要穩固堅實。Astell&Kern KANN Cube推動Artemis就是這樣,音樂沉穩,卻又不凝重遲滯。第二樂章開頭的絃樂奏出主題時,背後的低音絃樂輕柔地陪襯著,伴著歌唱般的木管,真是浪漫極了。聽那木管,柔美之餘還帶有柔和的光暈。如果說處女星可以被品評為音質不錯的話,那頂級的混合單元Artemis就是音質與音色完美的結合。九段霎時覺得飛朵其實在旗艦設計上並沒有一味去追求技術與參數而忽略自家的聲音品味,他們適度地在Artemis上埋下了自己的美學,那是一種特別的色彩,加上了,就讓音樂有了飛朵的神色和情緒,而這一點或許就是眾多貴价多單元旗艦耳塞與普通耳塞最大的區別吧。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如果售價過萬的多單元耳塞作品僅僅是以上,他們的CP值依然無法讓九段動心,繼續我們的主觀品評,看還能挖掘出什麼其他不同。聽完古典音樂,我們再更換一些風格差別巨大的音樂類型來考驗他們,比如金屬和搖滾音樂。聆聽Metallica的同名專輯,《Enter Sandman》開頭那個著名的吉他導奏,處女星與Artemis都能拖出豐富尾韻的聲腔,把吉他唱的迷人且動人。之後Lars Ulrich的鼓聲進來,又沉又大又重又快又飽滿又有力,甚至還有豐富的細節,這種鼓聲就是Artemis的獨享了,處女星並不能詮釋的如此到位。九段把KANN Cube音量越開越大,感覺已經到了演唱會現場的響度,這時的處女星已經顯得略微有些吵鬧了,而Artemis依然穩定如初,音樂層次清晰分明,大聲而不吵鬧,這真的是實力才能決定的表現了。或許有發燒友會問,金屬難道也有層次?是的,一來這張Metallica專輯的錄音質量很好,是有層次的;二來就是KANN CUBE+Artemis這套系統的功力了,它把以往在中大型音響系統裡才能梳理出的層次感在一幅小耳塞裡展現了出來。而這種表現帶來的最大感觸就是讓聽眾覺得音樂現場實在太勁爆,太過癮不過。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關注下市面上常見採用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它們多使用了聲揚出品的靜電單元。或許我們應該稱這枚單元為靜電高頻單元,因為市面所有采用這種單元的耳塞均將這枚單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聲揚這枚單元同樣需要額外的靜電變壓器進行驅動,但它的體積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動鐵單元一樣佈置在耳塞腔體內使用。另一方面因為體積和驅動電壓的限制,這枚單元從技術介紹來看,貌似與我們常見的傳統靜電單元採用雙面電極板不一樣,它只採用了一面電極板(有機會拆解再確認一下),所以相對傳統靜電單元它的振動幅度和頻響範圍會有比較大的侷限性,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頻段的原因之一。

另闢蹊徑的壓電陶瓷單元

除了採用超高音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艦作品裡還有一些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這種單元一般發燒友聽起來會有些陌生,但其實它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它就已經問世,在超聲波探測、醫療、航天航海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頻設計師才發現它在超高音頻段上的極佳表現。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簡單來說,壓電陶瓷單元相當於我們給具有導電性的陶瓷晶體單元的兩級施加一定的電壓,這時的陶瓷晶體單元受電壓的驅動會出現較強形變,通過控制施加電壓電流可以控制這種形變的幅度和強度產生我們需要的聲波,壓電陶瓷單元大體就是這樣發出聲音的。相比於傳統材質、結構的振膜,作為一種電容性器件,壓電陶瓷單元並不以額定功率為考量,而是在應用中是以耐壓值作為考量依據,所以它十分容易驅動,具有跟靜電單元類似的極高轉換效率,非常容易實現寬廣的頻率響應,特別是在高頻信號和超高頻信號還原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一般可以做到100kHz以上的超高頻延伸。同時,壓電陶瓷單元結構體積較小、質量極輕,也不會出現靜電單元容易受電磁場干擾等問題。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單元越多越好?以及多單元銜接的問題

除了新振膜結構的置入,各種貴价耳塞在單元數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追求,早年3單元、4單元就能稱為旗艦的年代早已結束,如今你沒有一二十個單元可千萬別說自己是家族Flagship,會被一種發燒友所嘲笑噠。

真的是單元越多越好聽麼?首先要明確的是單元類型,對動鐵單元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獨立單元與複合單元之分,我們常見的多單元動鐵耳機多為中、低頻獨立單元+複合高頻單元結構,而單元數量的多與少一般都是從中、高頻部分的複合單元上來做文章。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為什麼不能用一顆動鐵單元來設計旗艦?單動鐵的優勢在於耳塞的聲腔設計侷限性較小,同時單元自身也不存在阻抗、音色、分頻銜接的匹配問題,但是由於單元的體積和材料的限制以及動鐵發聲結構的原因,單一動鐵單元發出的聲音難以覆蓋所有我們需要的頻率範圍,同時也不能保證所覆蓋頻率的聲音精準度,更不能很好的抵制各頻段間的相互干擾。雖然各家單元廠牌都在獨立研發能夠解決以上問題的單動鐵單元產品,但是受限於技術這類產品或許還要等待些許時間後才有可能問世。

基於以上,多單元及多種組合方案才被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高級作品所採用,這一點我們從多單元音箱設計上可見一斑。多單元很好的解決了全頻段聲音回放的問題,並且在每個頻段都能保證足夠好的失真度和音色還原。這些多單元設計中,又分為同類型多單元和混合多單元結構。同類單元的好處在於音色的匹配比較容易,但是缺點也很突出,比如多動圈的結構比較佔空間,多動鐵的結構則受限於動鐵單元發聲原理限制,高低頻兩端的延伸會較差、聲音不夠自然,想要設計出優秀的產品非常考驗設計師的功底。至於混合多單元結構,同樣也是可以從多單元音箱上獲得借鑑,由於單元類型不同所以發聲原理和音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聲學設計上,需要兼顧不同單元的音色匹配,通過精細地控制分頻和銜接,以及通過腔體分隔等設計以期降低不同單元的聲音干擾,減少駐波,從而發出更加自然耐聽的聲音。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從主觀體驗作出判斷,多單元貴价耳塞到底值不值得推薦?

九段作為一名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同時又是一名音頻評論員,平日接觸到各類型多單元旗艦耳塞的機會更多,自己也有購入一些感興趣的型號把玩。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體驗,以九段的個人感受來說,大部分售價較高甚至過萬元的多單元旗艦IEM產品都有著遠超普通單單元或幾單元作品的能力,但當售價繼續提高從萬元再繼續躍進時,這些貴价作品的硬素質提升就非常微小了,更多的會是聲音風格以及音色偏向的區別。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九段以手中的飛朵處女星與Artemis為例,處女星是飛朵面向進階價位用戶推出的三單元混合結構耳塞,一圈雙鐵的配置脫胎于飛朵多年混合耳機設計經驗的積澱,在同價位作品裡可以說不管在素質還是聲音風格方面的表現都有著碾壓性的優勢。不過,當把價位推高到萬元以上,在家族旗艦Artemis面前,處女星幾乎毫無招架之力。飛朵Artemis是一款採用了石墨烯動圈單元+多單元動鐵單元+壓電陶瓷單元的混合結構耳塞,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九段查閱了很多關於這隻耳塞的設計資料並做了多次實際試聽。根據官方的介紹,Artemis為了妥善處理各個單元的聲波疊加和駐波問題,使用了一種叫做“C.A.F.E.”的聲腔氣流強化技術,配合CNC精加工的鈦合金一體成型腔體、耳機腔體內置入特殊比例混合壓縮後的絲綿纖維調音布等設計,即兼顧了隔音透氣又提升了耳機隔音、有效保持阻尼均衡、避免振膜形變過大並改善低頻失真。當然,九段認為飛朵Artemis最具特色的地方還是它在腔體內就集成了一枚壓電陶瓷單元來負責10kHz以後的超高頻段還原,在實際使用時可以感受到它除了遠超普通動鐵作品的頻率延伸表現外,還有非常真實自然的高頻相應與豐富的泛音。

兩隻耳塞的差距到底在哪?首先是推動難度上的不同,處女星可以輕鬆的通過手機推動,如果可以換上一臺像海貝R5這樣的進階播放器做搭配那就會更好,基礎的硬素質沒有明顯的短板,音樂的適用面也非常廣泛,只要不強求細節的過分完美,已經足夠。Artemis則不然,雖然也可以使用手機推動,甚至用手機推動你就可以發現它的素質是遠超過處女星的,因為你會聽到很多處女星不能給出的音樂細節。但是,這時的Artemis聲音相當平和,甚至是平淡,你總會感覺聲音去得不夠盡,這是音樂感染力的明顯缺失。換臺播放器,比如Astell&Kern KANN Cube,聽大植英次指揮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演奏柯普蘭《平凡人的號角》,那大鼓和定音鼓真是敲到人的心坎裡去了。這曲子柯普蘭只幫大鼓、定音鼓、銅管寫了譜子,外加一張大鑼,雖然編制簡單,但是音樂卻有勢力萬鈞的氣魄,心情不好時來一劑,包你撥雲見日,天光重現。KANN Cube讓Artemis把鼓聲打的紮實有勁。大鼓在敲擊的瞬間低頻衝擊相當強悍,但是隨後就會散開,低頻迅速的沉下去,是一個有形體的連續衝擊感,隨後散開的卻是一種空氣般的情緒。銅管拉出璀璨的號聲,Artemis雖然外表冷峻低調,但是聲音的光澤華麗卻一點沒少,拔起的小號與長號,都在刺激著體內的腎上腺素,讓人聽了著實振奮,這是感染力的回饋。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再聽首以鼓聲起頭的音樂,《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柯爾榮的鋼琴演奏,賽爾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版本。賽爾的指揮往往有稜有角,直來直往,陽剛氣味濃厚。這樣的風格演奏起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開頭的導奏實在對味。激烈而帶著幾分紛亂的開頭,定音鼓快速的敲擊,打得聽者從平凡人號角的光明天際直墜入幽暗深淵。Artemis的硬素質這時顯得格外給力,所有頻段的力道都給的恰到好處。在高低兩端出色的延伸與接近真實自然聽感的表現加持下,整個曲目的畫面顯得異常通透,把這段紛亂的音樂梳理的清晰明瞭。這份1962年的錄音可是出自Kenneth Wilkinson之手,他的錄音所營造出來的寬闊深遠以及透明的舞臺畫面是其他所有版本都很難企及的高度。平日,真要聽到這張專輯錄音的好,還真得要一套中大型音響系統不可,沒想到現今的高端耳塞系統也能夠有如此深厚的實力,九段真要感嘆音頻技術的進步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繼續,絃樂在輕柔處,兩隻耳塞都呈現出順滑的質地,與處女星不同的是,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超高頻的Artemis的順滑是整個高頻段都顯得異常柔軟,然後一直延續不盡,豐富的空氣感,而這些都是處女星欠奉的。繼續聆聽,當絃樂部齊奏,氣勢突然猛的壓了過來,這時強烈的音符顆粒感把勃拉姆斯心中糾結的情緒瞬間抒發出來,剛剛還顯得柔順至極的Artemis突然又粗獷起來,這種風格的多面性也是普通耳塞所不能展現的。最讓人激賞的是低音絃樂,音樂的下盤在兩隻塞子上都可以用固若泰山來形容,這可能跟動圈單元天生的低頻特性有關。老一輩總是教我們音樂聽起來要像金字塔,下盤一定要穩固堅實。Astell&Kern KANN Cube推動Artemis就是這樣,音樂沉穩,卻又不凝重遲滯。第二樂章開頭的絃樂奏出主題時,背後的低音絃樂輕柔地陪襯著,伴著歌唱般的木管,真是浪漫極了。聽那木管,柔美之餘還帶有柔和的光暈。如果說處女星可以被品評為音質不錯的話,那頂級的混合單元Artemis就是音質與音色完美的結合。九段霎時覺得飛朵其實在旗艦設計上並沒有一味去追求技術與參數而忽略自家的聲音品味,他們適度地在Artemis上埋下了自己的美學,那是一種特別的色彩,加上了,就讓音樂有了飛朵的神色和情緒,而這一點或許就是眾多貴价多單元旗艦耳塞與普通耳塞最大的區別吧。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如果售價過萬的多單元耳塞作品僅僅是以上,他們的CP值依然無法讓九段動心,繼續我們的主觀品評,看還能挖掘出什麼其他不同。聽完古典音樂,我們再更換一些風格差別巨大的音樂類型來考驗他們,比如金屬和搖滾音樂。聆聽Metallica的同名專輯,《Enter Sandman》開頭那個著名的吉他導奏,處女星與Artemis都能拖出豐富尾韻的聲腔,把吉他唱的迷人且動人。之後Lars Ulrich的鼓聲進來,又沉又大又重又快又飽滿又有力,甚至還有豐富的細節,這種鼓聲就是Artemis的獨享了,處女星並不能詮釋的如此到位。九段把KANN Cube音量越開越大,感覺已經到了演唱會現場的響度,這時的處女星已經顯得略微有些吵鬧了,而Artemis依然穩定如初,音樂層次清晰分明,大聲而不吵鬧,這真的是實力才能決定的表現了。或許有發燒友會問,金屬難道也有層次?是的,一來這張Metallica專輯的錄音質量很好,是有層次的;二來就是KANN CUBE+Artemis這套系統的功力了,它把以往在中大型音響系統裡才能梳理出的層次感在一幅小耳塞裡展現了出來。而這種表現帶來的最大感觸就是讓聽眾覺得音樂現場實在太勁爆,太過癮不過。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再聽Michael Jackson的《Dangerous》專輯,KANN CUBE+Artemis能唱好Metallica,唱起MJ又有什麼問題?《Jam》開頭的打破玻璃的音效很逼真,電子樂的節奏凶猛有勁,層層交疊的混音效果非但不亂而且清楚有序。Michael那個壓抑又賣力吼出的唱腔,並未隱藏於層疊的配樂之中,反之他的聲腔有著鮮明的實體感,穿透而出,顯出音樂的立體層次。《Black & White》裡,開頭兒子與父親的對話鮮明活生,Artemis略帶一點明亮感的音色而處女星卻沒有如此表現,這種明亮讓兒子的聲音聽起來更激動一些。戲劇的開場結束,歌曲展開,歌聲表現一如前述,這裡的鼓聲和節奏更為犀利,快速而有力的展開,配上豐富的非洲風打擊樂配樂,音樂的華麗感油然而生。那個電吉他、那個擊掌聲都像抹上了油一般,似乎特別閃亮。Artemis外表冷峻內斂,聲音卻是靈活多變的,可以空靈冷靜亦可火熱而華麗。

"

大家好,我是九段。

近一兩年來IEM市場可謂熱火朝天,新晉品牌與新款旗艦層出不窮,雖然各有特色,聲音表現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很一致就是售價越來越貴,不賣個萬把塊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甚至幾萬塊的貴价作品也並不罕見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零售價一飛沖天,但多數旗艦作品也並非平地要價,除了在單元數量上做文章外,以往很少用於IEM的特殊單元類型也被一些品牌納入設計,採用聲揚全新靜電單元的作品最多,當然也有像飛朵Artemis這種採用壓電陶瓷單元的作品。

一隻聲音表現極致的耳塞到底需要多少個單元,是否需要不同類型單元的混合配置,動輒賣價上萬甚至幾萬元的耳塞能否值回票價?今天九段就用一點點技術分析與主觀聽感來做些淺析。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靜電?跟你想的並不一樣

九段是一名忠實的靜電耳機愛好者,除了擁有日本STAX家大部分旗艦靜電作品外,還長期把玩過像Sennheiser Orpheus,Beyerdynamic ET1000,KOSS ESP950等等經典作品。所以當市面上出現含有靜電單元的高級耳塞作品時,九段的熱情馬上就被點燃,但研究一番後發現實際情況跟想象並不太一樣。

老一些的發燒友對於靜電單元的印象多來自於頭戴式大耳機,年輕一些的隨身發燒友的印象則來自於舒爾和STAX家的靜電耳塞,但不管是哪一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需要單獨的靜電耳機放大器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並不能直接插在我們常規的耳機接口上使用。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靜電耳機一般都採用了極薄的振膜材質,它被佈置在兩面電極板的中間,需要通過高電壓驅動電極板產生靜電力來驅動振膜前後移動從而發出聲音。

在實際聲音表現方面,由於靜電耳機的振膜質量極輕,可以捕捉音樂信號中極為細微的變化,因而具備極佳的解析力。但是也正因為靜電耳機的振膜極輕極薄,早期的振膜材料往往可承受的變形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低音表現不佳。與此同時,為了讓振膜在靜電場中產生更大的震動幅度以表現出更好的動態效果,靜電單元往往需要較大的振膜面積以及獨立的高壓變壓器提供更高的驅動電壓(靜電耳機的驅動電壓一般在350V-750V區間)。如果振膜體積太小,往往難以產生足夠寬的頻響範圍,失真也容易增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這類產品會是頭戴式靜電耳機,而非靜電耳塞。最後,因為靜電發聲結構的精密,它的生產難度也比常見的其他振膜要高出許多。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關注下市面上常見採用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它們多使用了聲揚出品的靜電單元。或許我們應該稱這枚單元為靜電高頻單元,因為市面所有采用這種單元的耳塞均將這枚單元用在了超高音部分。聲揚這枚單元同樣需要額外的靜電變壓器進行驅動,但它的體積更小,所以可以像普通動鐵單元一樣佈置在耳塞腔體內使用。另一方面因為體積和驅動電壓的限制,這枚單元從技術介紹來看,貌似與我們常見的傳統靜電單元採用雙面電極板不一樣,它只採用了一面電極板(有機會拆解再確認一下),所以相對傳統靜電單元它的振動幅度和頻響範圍會有比較大的侷限性,這也是它只能被用在超高音部分而不是全頻段的原因之一。

另闢蹊徑的壓電陶瓷單元

除了採用超高音靜電單元的耳塞作品,市面上主流旗艦作品裡還有一些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這種單元一般發燒友聽起來會有些陌生,但其實它的技術非常成熟,早在上世紀50年代它就已經問世,在超聲波探測、醫療、航天航海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應用,但直至近些年音頻設計師才發現它在超高音頻段上的極佳表現。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簡單來說,壓電陶瓷單元相當於我們給具有導電性的陶瓷晶體單元的兩級施加一定的電壓,這時的陶瓷晶體單元受電壓的驅動會出現較強形變,通過控制施加電壓電流可以控制這種形變的幅度和強度產生我們需要的聲波,壓電陶瓷單元大體就是這樣發出聲音的。相比於傳統材質、結構的振膜,作為一種電容性器件,壓電陶瓷單元並不以額定功率為考量,而是在應用中是以耐壓值作為考量依據,所以它十分容易驅動,具有跟靜電單元類似的極高轉換效率,非常容易實現寬廣的頻率響應,特別是在高頻信號和超高頻信號還原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一般可以做到100kHz以上的超高頻延伸。同時,壓電陶瓷單元結構體積較小、質量極輕,也不會出現靜電單元容易受電磁場干擾等問題。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單元越多越好?以及多單元銜接的問題

除了新振膜結構的置入,各種貴价耳塞在單元數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追求,早年3單元、4單元就能稱為旗艦的年代早已結束,如今你沒有一二十個單元可千萬別說自己是家族Flagship,會被一種發燒友所嘲笑噠。

真的是單元越多越好聽麼?首先要明確的是單元類型,對動鐵單元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知道獨立單元與複合單元之分,我們常見的多單元動鐵耳機多為中、低頻獨立單元+複合高頻單元結構,而單元數量的多與少一般都是從中、高頻部分的複合單元上來做文章。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為什麼不能用一顆動鐵單元來設計旗艦?單動鐵的優勢在於耳塞的聲腔設計侷限性較小,同時單元自身也不存在阻抗、音色、分頻銜接的匹配問題,但是由於單元的體積和材料的限制以及動鐵發聲結構的原因,單一動鐵單元發出的聲音難以覆蓋所有我們需要的頻率範圍,同時也不能保證所覆蓋頻率的聲音精準度,更不能很好的抵制各頻段間的相互干擾。雖然各家單元廠牌都在獨立研發能夠解決以上問題的單動鐵單元產品,但是受限於技術這類產品或許還要等待些許時間後才有可能問世。

基於以上,多單元及多種組合方案才被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高級作品所採用,這一點我們從多單元音箱設計上可見一斑。多單元很好的解決了全頻段聲音回放的問題,並且在每個頻段都能保證足夠好的失真度和音色還原。這些多單元設計中,又分為同類型多單元和混合多單元結構。同類單元的好處在於音色的匹配比較容易,但是缺點也很突出,比如多動圈的結構比較佔空間,多動鐵的結構則受限於動鐵單元發聲原理限制,高低頻兩端的延伸會較差、聲音不夠自然,想要設計出優秀的產品非常考驗設計師的功底。至於混合多單元結構,同樣也是可以從多單元音箱上獲得借鑑,由於單元類型不同所以發聲原理和音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聲學設計上,需要兼顧不同單元的音色匹配,通過精細地控制分頻和銜接,以及通過腔體分隔等設計以期降低不同單元的聲音干擾,減少駐波,從而發出更加自然耐聽的聲音。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從主觀體驗作出判斷,多單元貴价耳塞到底值不值得推薦?

九段作為一名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同時又是一名音頻評論員,平日接觸到各類型多單元旗艦耳塞的機會更多,自己也有購入一些感興趣的型號把玩。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體驗,以九段的個人感受來說,大部分售價較高甚至過萬元的多單元旗艦IEM產品都有著遠超普通單單元或幾單元作品的能力,但當售價繼續提高從萬元再繼續躍進時,這些貴价作品的硬素質提升就非常微小了,更多的會是聲音風格以及音色偏向的區別。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九段以手中的飛朵處女星與Artemis為例,處女星是飛朵面向進階價位用戶推出的三單元混合結構耳塞,一圈雙鐵的配置脫胎于飛朵多年混合耳機設計經驗的積澱,在同價位作品裡可以說不管在素質還是聲音風格方面的表現都有著碾壓性的優勢。不過,當把價位推高到萬元以上,在家族旗艦Artemis面前,處女星幾乎毫無招架之力。飛朵Artemis是一款採用了石墨烯動圈單元+多單元動鐵單元+壓電陶瓷單元的混合結構耳塞,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九段查閱了很多關於這隻耳塞的設計資料並做了多次實際試聽。根據官方的介紹,Artemis為了妥善處理各個單元的聲波疊加和駐波問題,使用了一種叫做“C.A.F.E.”的聲腔氣流強化技術,配合CNC精加工的鈦合金一體成型腔體、耳機腔體內置入特殊比例混合壓縮後的絲綿纖維調音布等設計,即兼顧了隔音透氣又提升了耳機隔音、有效保持阻尼均衡、避免振膜形變過大並改善低頻失真。當然,九段認為飛朵Artemis最具特色的地方還是它在腔體內就集成了一枚壓電陶瓷單元來負責10kHz以後的超高頻段還原,在實際使用時可以感受到它除了遠超普通動鐵作品的頻率延伸表現外,還有非常真實自然的高頻相應與豐富的泛音。

兩隻耳塞的差距到底在哪?首先是推動難度上的不同,處女星可以輕鬆的通過手機推動,如果可以換上一臺像海貝R5這樣的進階播放器做搭配那就會更好,基礎的硬素質沒有明顯的短板,音樂的適用面也非常廣泛,只要不強求細節的過分完美,已經足夠。Artemis則不然,雖然也可以使用手機推動,甚至用手機推動你就可以發現它的素質是遠超過處女星的,因為你會聽到很多處女星不能給出的音樂細節。但是,這時的Artemis聲音相當平和,甚至是平淡,你總會感覺聲音去得不夠盡,這是音樂感染力的明顯缺失。換臺播放器,比如Astell&Kern KANN Cube,聽大植英次指揮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演奏柯普蘭《平凡人的號角》,那大鼓和定音鼓真是敲到人的心坎裡去了。這曲子柯普蘭只幫大鼓、定音鼓、銅管寫了譜子,外加一張大鑼,雖然編制簡單,但是音樂卻有勢力萬鈞的氣魄,心情不好時來一劑,包你撥雲見日,天光重現。KANN Cube讓Artemis把鼓聲打的紮實有勁。大鼓在敲擊的瞬間低頻衝擊相當強悍,但是隨後就會散開,低頻迅速的沉下去,是一個有形體的連續衝擊感,隨後散開的卻是一種空氣般的情緒。銅管拉出璀璨的號聲,Artemis雖然外表冷峻低調,但是聲音的光澤華麗卻一點沒少,拔起的小號與長號,都在刺激著體內的腎上腺素,讓人聽了著實振奮,這是感染力的回饋。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再聽首以鼓聲起頭的音樂,《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柯爾榮的鋼琴演奏,賽爾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版本。賽爾的指揮往往有稜有角,直來直往,陽剛氣味濃厚。這樣的風格演奏起勃拉姆斯第一鋼琴協奏曲,開頭的導奏實在對味。激烈而帶著幾分紛亂的開頭,定音鼓快速的敲擊,打得聽者從平凡人號角的光明天際直墜入幽暗深淵。Artemis的硬素質這時顯得格外給力,所有頻段的力道都給的恰到好處。在高低兩端出色的延伸與接近真實自然聽感的表現加持下,整個曲目的畫面顯得異常通透,把這段紛亂的音樂梳理的清晰明瞭。這份1962年的錄音可是出自Kenneth Wilkinson之手,他的錄音所營造出來的寬闊深遠以及透明的舞臺畫面是其他所有版本都很難企及的高度。平日,真要聽到這張專輯錄音的好,還真得要一套中大型音響系統不可,沒想到現今的高端耳塞系統也能夠有如此深厚的實力,九段真要感嘆音頻技術的進步了。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繼續,絃樂在輕柔處,兩隻耳塞都呈現出順滑的質地,與處女星不同的是,採用了壓電陶瓷單元超高頻的Artemis的順滑是整個高頻段都顯得異常柔軟,然後一直延續不盡,豐富的空氣感,而這些都是處女星欠奉的。繼續聆聽,當絃樂部齊奏,氣勢突然猛的壓了過來,這時強烈的音符顆粒感把勃拉姆斯心中糾結的情緒瞬間抒發出來,剛剛還顯得柔順至極的Artemis突然又粗獷起來,這種風格的多面性也是普通耳塞所不能展現的。最讓人激賞的是低音絃樂,音樂的下盤在兩隻塞子上都可以用固若泰山來形容,這可能跟動圈單元天生的低頻特性有關。老一輩總是教我們音樂聽起來要像金字塔,下盤一定要穩固堅實。Astell&Kern KANN Cube推動Artemis就是這樣,音樂沉穩,卻又不凝重遲滯。第二樂章開頭的絃樂奏出主題時,背後的低音絃樂輕柔地陪襯著,伴著歌唱般的木管,真是浪漫極了。聽那木管,柔美之餘還帶有柔和的光暈。如果說處女星可以被品評為音質不錯的話,那頂級的混合單元Artemis就是音質與音色完美的結合。九段霎時覺得飛朵其實在旗艦設計上並沒有一味去追求技術與參數而忽略自家的聲音品味,他們適度地在Artemis上埋下了自己的美學,那是一種特別的色彩,加上了,就讓音樂有了飛朵的神色和情緒,而這一點或許就是眾多貴价多單元旗艦耳塞與普通耳塞最大的區別吧。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如果售價過萬的多單元耳塞作品僅僅是以上,他們的CP值依然無法讓九段動心,繼續我們的主觀品評,看還能挖掘出什麼其他不同。聽完古典音樂,我們再更換一些風格差別巨大的音樂類型來考驗他們,比如金屬和搖滾音樂。聆聽Metallica的同名專輯,《Enter Sandman》開頭那個著名的吉他導奏,處女星與Artemis都能拖出豐富尾韻的聲腔,把吉他唱的迷人且動人。之後Lars Ulrich的鼓聲進來,又沉又大又重又快又飽滿又有力,甚至還有豐富的細節,這種鼓聲就是Artemis的獨享了,處女星並不能詮釋的如此到位。九段把KANN Cube音量越開越大,感覺已經到了演唱會現場的響度,這時的處女星已經顯得略微有些吵鬧了,而Artemis依然穩定如初,音樂層次清晰分明,大聲而不吵鬧,這真的是實力才能決定的表現了。或許有發燒友會問,金屬難道也有層次?是的,一來這張Metallica專輯的錄音質量很好,是有層次的;二來就是KANN CUBE+Artemis這套系統的功力了,它把以往在中大型音響系統裡才能梳理出的層次感在一幅小耳塞裡展現了出來。而這種表現帶來的最大感觸就是讓聽眾覺得音樂現場實在太勁爆,太過癮不過。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再聽Michael Jackson的《Dangerous》專輯,KANN CUBE+Artemis能唱好Metallica,唱起MJ又有什麼問題?《Jam》開頭的打破玻璃的音效很逼真,電子樂的節奏凶猛有勁,層層交疊的混音效果非但不亂而且清楚有序。Michael那個壓抑又賣力吼出的唱腔,並未隱藏於層疊的配樂之中,反之他的聲腔有著鮮明的實體感,穿透而出,顯出音樂的立體層次。《Black & White》裡,開頭兒子與父親的對話鮮明活生,Artemis略帶一點明亮感的音色而處女星卻沒有如此表現,這種明亮讓兒子的聲音聽起來更激動一些。戲劇的開場結束,歌曲展開,歌聲表現一如前述,這裡的鼓聲和節奏更為犀利,快速而有力的展開,配上豐富的非洲風打擊樂配樂,音樂的華麗感油然而生。那個電吉他、那個擊掌聲都像抹上了油一般,似乎特別閃亮。Artemis外表冷峻內斂,聲音卻是靈活多變的,可以空靈冷靜亦可火熱而華麗。

耳塞真的需要那麼多單元嗎?深扒動輒上萬甚至幾萬元售價耳塞不同

寫在最後

文章來到最後,從技術層面與主觀聽感兩方面九段做出了自己的分析,隨身音頻市場近些年有著爆炸式的增長,高端耳塞受眾群體已不再是絕對的小眾。在市場環境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涉足高端耳塞領域,更新的技術,更好的配置以及富有自我特色的調音都讓這個市場有著最精彩的演繹,但也因為更高的毛利潤讓一些蝦兵蟹將摻雜而入,九段對於多(多種)單元貴价耳塞產品的消費建議是首選有積澱的技術向品牌,多做試聽對比,不要盲目追求配置、單元數量,同時建議口袋不是特別寬裕的發燒友首選萬元級主流高端耳塞即可,過高售價的耳塞大部分都不能提供與售價相符的素質提升,更多都是在音色與調音風格方面的不同而已。而在不同單元配置的選擇方面,拋開聲音,九段比較傾向於壓電陶瓷單元,相對於靜電單元它的體積更小結構更簡單,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耐久度相對會更好,耳塞後期的維護成本相應也會更低一點。

我是九段,咱們下期再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