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法是二胡演奏的靈魂

二胡 音樂 小提琴 藝術 樂器 皮皮二胡 2019-07-13

對於演奏者來說,在二胡演奏中左手全部的技法變化都依附於右手運弓和弓法變化而存在,沒有運弓和弓法變化就沒有一切演奏。正如俄羅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鮑•阿•斯切潘諾夫在《實用弓法》一書中所指出的:“對於演奏者來說,弓法是各種演奏技法的總和,一定的演奏方法具有一定的含義與內容,而且和所演奏的那支樂曲全部因素永遠是互相聯繫著的。”

弓法“還直接或間接影響作品的風格、力度、節奏和音樂進行的特點,還能強調節拍,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樂器本身的音色等等”(見註釋①)。

因此說弓法是演奏的靈魂,是弓法變化賦予演奏藝術個性和活力。二胡和小提琴在運弓發音和弓法變化的基本原理上是一脈相通的。為便於論述二胡運弓的基本原理,本文試圖從運弓發音時產生的“弓速”、“弓壓”和“發音點”三個基本因素入手,。分析探討新的運弓理念、運弓要領和弓法轉換的規律特點,以使二胡演奏和教學更趨科學、合理而規範。

一、 運弓發音時產生的三個基本因素

二胡演奏中弓法變化的基礎,首先在與運弓發音的質量和特點,而發音的質量和特點,則在於運弓時所產生的三個基本因素:即弓速、弓壓和發音點的起奏方式。二胡作為弓弦樂器,是通過運弓擦弦點破琴絃的阻礙進行發音的。在實際演奏中,運弓發音時產生的三個基本因素,各具特性又相互依存,使三者密切聯繫相互配合,才構成運弓發音變化和各種弓法變化。

(一)弓速

弓速即運弓的速度,是運弓發音時產生的第一個基本因素。弓速與弓壓是運弓發音過程中,同時產生的兩種不同性質的物理現象:一個是指運弓的速度快慢;另一個是指運弓擦弦的壓力大小。兩者相互配合、相依共存完成運弓發音。問題在於運弓弓速的快慢是通過手臂擺動來控制的,運弓動作明顯可見。而且在單位時間內,弓速快慢引發的力度和運弓量(即弓長)的變化,具有一個明顯而直觀的運弓過程。而弓壓的大小是通過握弓的手指“彈簧”控制傳力的,調節弓壓的大小,需要靈敏適度的手感,沒有明顯的動作過程。兩相比較,由於弓速是通過手臂擺動控制的,而控制弓速快慢又有明顯的運弓過程,比較直觀便於掌握。因此弓速不僅是運弓發音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在均勻適度的弓壓配合下,成為控制發音變化進而表達音樂情感的一個重要手段。

1、弓速與單位時間量

實踐表明,弓速快慢變化是由單位時間的量化標準來界定區分的,沒有統一的單位時間的量化標準,也就談不上弓速的快與慢。具體而言,我們實際演奏的樂曲,都有相應的速度、節拍、節奏在時值上的要求,即便是節拍自由的散板,也有相對的速度要求和靈活的拍子及節奏變化。因此控制弓速的快慢變化,首先要與相應的單位時間量相對應,才能根據音樂需要按照單位時間量控制弓速變化。

2、弓速與力度

在單位時間內,假如弓壓保持不變(弓壓是另一個產生力度變化的基本因素),改變了弓速就改變了運弓的力度。一般地講,如加快弓速則會加大運弓力度;減慢弓速則會減小運弓力度。弓速快慢與力度大小成正比。平穩均勻地逐漸加快弓速,就意味著逐漸加大了音量;平穩均勻地逐漸減慢弓速,就意味著逐漸減小了音量。因此,在運弓發音控制力度變化時,首先要保持平穩均勻的弓速變化,在演奏音量相同的發音時,保持平穩而流暢的運弓:即在不改變發音點的起奏方式和保持均勻弓壓的同時,掌握平穩均勻的弓速變化,是控制力度變化的基本保證。

3、弓速與運弓量

在單位時問內,假如弓壓不變,改變了弓速也就改變了運弓量,即運弓的長度。運弓時弓速快則運弓量大,所用的弓長多;弓速慢則運弓量小,所用的弓長少。在單位時問內,弓速的快慢與所用弓長的多少成正比,而二胡琴弓馬尾的長度是固定不變和有限的,因此就要求演奏者在運弓時,能充分利用弓速變化可引發弓長變化的這一特性,通過控制弓速變化,合理而有效地運用有限的弓長,按照音樂規定的速度、力度,在節拍、節奏時值允許的範圍內,充分運用有限的弓長完成運弓發音的演奏。如在演奏慢長弓時,之所以一弓可演奏一拍時值,一弓也可演奏四拍或八拍時值,其原因在於控制好一弓在前半時段的弓速和弓長,並運用好一弓在前半時段為後半時段所預留的較多的弓長,從而順暢地完成全弓的演奏,由此產生的運弓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對有限的弓長運用得當,會使運弓發音連貫流暢而富於變化;對有限的弓長運用不當會造成樂音的發音單調而直白。一般地講,運弓時的弓長與弓速和力度有關,並與所演奏的樂音對值長短相適應。在單位時間內弓速快,發音力度大,所用弓長則長;弓速慢,發音力度小,所用弓長則短。音樂時值較長的樂音則需要較長的弓長;而音樂時值較短的樂音則需要較短的弓長。只有充分而得當地運用有限的弓長,才能提高藝術表達能力。

4、弓速與弓位的選擇和調整

弓位即運弓的部位:即從運弓起奏至收弓停奏時所用的運弓部位。演奏時的一般規律是拉弓運弓方向是從左向右,即從琴弓的弓根向弓尖部位運弓:推弓的運弓方向是從右向左,即從琴弓的弓尖向弓根部位運弓。由於不同弓速引發不同的弓長變化,現將慢、中、快三種不同弓速、弓長的基本弓法,按照常規劃分出三種不同的起奏弓位。(1)慢速長弓的弓位,可選用拉弓或推弓的全弓演奏。(2)中速半弓的弓位,可選用以弓中為中心的左右半弓演奏。(3)快速短弓的弓位,可選用拉弓在弓中偏右部位或推弓在弓中偏左部位用寸弓演奏。為便於瞭解及合理選擇弓位,現將全弓從右至左劃分為若干弓段,即從弓根到弓尖(或從弓尖到弓根)為:(1)全弓,全弓的中間點為弓中。按全弓的1/2可分為:(2)右半弓,(3)左半弓。按全弓的1/3可分為:(4)l/3右弓,(5)1/3中弓,(6)1/3左弓。還可按全弓的1/4細分為:(7)1/4右弓,(8)1/4右中弓,(9)l/4左中弓,(10)1/4左弓等。

應當指出:弓位的劃分是明確的,但弓位的選擇和實際演奏絕不是機械死板的,而是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這一點務必需要演奏者切記。此外,由於弓速變化而引發弓長變化,演奏者為了更加順暢自如地進行演奏,因此在運弓時利用弓速、弓長在單位時間內可靈活變化的特性,根據演奏需要,合理地選擇弓位並對弓位進行適當的調整,便成為演奏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二胡不同於小提琴琴弓解放在外,二胡琴弓囂放在兩弦之間,雖然有時根據需要也可連續同向移動弓位進行提弓演奏,但一般都是在兩弦之間右拉左推連續變向運弓的。在多數情況下,弓位的選擇還是要在拉推流動運弓的過程中進行弓位的調整。在演奏中比較典型而常見的問題是,當遇到演奏時值持續時問較長的長音或是演奏具有一定力度的重音和強音時,都需要有一定弓長的起奏弓位,不然會感到演奏長音時弓子不夠用,或是演奏重音、強音時發不上力,達不到預期的音響效果。在實際演奏中,由於音樂節拍、節奏的變化.並不一定都會在演奏長音或重音、強音前能留有足夠弓長的起奏弓位。因此就要求在演奏時通過對弓速、弓壓的控制和調節,在換弓瞬間適時調整手臂運弓的發力部位,採用“輕拉快帶”的運弓方式,創造條件在音樂規定的時值內,為演奏後面長音或重音、強音時預留出所需弓長的起奏弓位,不僅是弓法變化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對運用弓法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具有決定意義。實踐表明,一個有經驗的演奏家的整個運弓過程,如從演奏技術內涵的角度分析,也可看作是按照樂音時值長短控制弓速(弓長)和調節弓壓的過程,其中必然包含了在運弓時根據音樂需要不斷調整弓位的過程,才能順暢地完成精彩而生動的演奏。至於如何選擇調整合適的弓位,這要根據音樂表現和演奏的實際需要來決定。

(二)弓壓

即運弓擦弦時琴弓對琴絃的壓力。這是運弓發音時所產生的第二個基本因素。是運弓時與弓速同時產生的另一種物理屬性。弓壓也是產生力度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弓壓大則力度大,弓壓小則力度小。但控制弓壓的關鍵不完全在於弓壓的大小,而在於控制弓壓的質量,在於弓壓與弓速的密切配合。弓速加快,弓壓會逐漸加大,弓速放慢,弓壓會逐漸減小。因此,在運弓發音過程中,控制弓速和調節弓壓便成為控制發音質量和運弓力度變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1、弓壓中的重力與動力

運弓時的弓壓可來自琴弓和手臂的自然重量轉化的自然重力,也可來自運弓時利用自然重力通過手臂在擺動中所產生的動力;或是由重力和動力兩者形成的合力。因此,在運弓時對弓壓質量的控制與調節,是由琴弓和以大、小臂、手為統一整體的重力和通過手臂擺動產生的動力,在運弓擦弦時形成的綜合作用力完成的。這種運弓方法通常稱為重力運弓(見註釋③),是重力運弓的重力和動力決定著弓壓變化。而運弓時的重力與動力是通過手臂擺動傳力,並直接由握弓手指將重力和動力傳遞到琴絃的。因此,握弓手指“彈簧”系統在重力運弓過程中,配合弓速變化,適時適度平穩均勻的對弓壓進行控制與調節,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弓壓與力距

在運弓時由於槓桿和平衡的作用,從弓根到弓尖因力距長短不同,發出均勻聲音所需要的弓壓是不同的。所謂力距是指握弓手指的發力點至運弓起奏發音點之間的距離。拉弓時從握弓手指至弓根部位發音點的力距短,所需弓壓小。從弓根拉至弓尖,力距逐漸增長,所需的弓壓則逐漸加大。推弓時從弓尖推至弓根,隨著力距由長漸短,其所需弓壓則逐漸減小。因此在單位時間內,拉弓從弓根至弓尖或推弓從弓尖至弓根,在發出音量相同的聲音時,由於力距和起奏弓位不同,所需要的弓壓是不同的。簡而言之,拉弓力距短,起奏弓位所需的弓壓較小;推弓的力距長,起奏弓位所需的弓壓較大。

3、弓壓的控制與調節

在運弓過程中,拉弓或推弓由予力距和起奏弓位的不同,存在大小不同的弓壓變化,而控制弓壓質量的關鍵在於運弓擦弦時傳遞弓壓過程的不同運弓方式。運弓時從肩、肘、腕到手指的各關節,都作為連接大、小臂和手指“彈簧”系統成為統一整體中的一個環節,具有靈活可變的均衡支持力,並根據演奏需要可鬆可緊,收放自如。運弓時通過肩、肘、腕連接大、小臂、手,使每個部位的動作在一個運動整體中綜合地發揮作用,從上至下各部位的動作要協調自然舒展連貫。一般地講,運弓時發力的動作部位靠前、靠下、弓速較快、弓壓較小、運弓反應靈敏、快捷輕盈,其音色清純鬆透明亮;運弓時發力的動作部位靠後、靠上、弓速較慢、弓壓較大,運弓則相對遲緩、濃重而有力,其音色凝重渾厚而集中。在實際演奏中,控制弓壓質量的關鍵在於控制弓速變化的同時,保持均勻適度的弓壓變化,其中握弓手指“彈簧”系統對琴弓觸擦琴絃保持靈敏的彈性手感,以使琴絃振動充分、發音平穩均勻自然流暢為宜。運弓時傳遞弓壓過小,發音虛飄不實;傳遞弓壓過大,發音僵硬易燥均不可取。

(三)發音點

如果把二胡演奏中一弓的發音過程,看成是一個由單體樂音形成的結構整體,其發音特點在音體結構上是與語言和聲樂演唱的發音特點緊密相關的。藉助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我們相應的把每個單體樂音分為“音頭”、“音腹”、“音尾”三部分,三者各有不同的形態和功能:“音頭”是整個單體樂音的著力點,是決定樂音發音性質的發音點;“音腹”是單體樂音的中心和主體,是整個發音過程持續時間最長最響亮的部分;“音尾”是單體樂音的收尾,是樂音消失前的收音。樂音的存在首先在於“音腹”,沒有“音腹”則不構成樂音,但需要強調的是,決定樂音發音性質和特點首先在於“音頭”(發音點)。“音頭”是發音的起點,樂音要利用發音點的力量,才能帶動“音腹”和“音尾”的響度,以及引發樂音的持續和消失。在二胡運弓的發音過程中,控制和掌握“子音”和“母音”的平衡,是通過運弓起奏的發音點破除琴絃的阻礙進行發音的。運弓擦弦時觸弦面積的多少,以及起奏瞬間弓速的快慢和弓壓的大小,影響著發音點的起奏狀態,從而決定了發音的性質和特點,運弓發音點是運弓發音時產生的第三個基本因素。發音點不同的起奏狀態和方式,會產生不同性質和特點的發音變化。二胡運弓發音大體可分為三種不同的起奏方式,發出三種不同性質和特點的聲音,進而表達三種不同的音樂情感。

1、平滑的起奏方式

這種突出“母音”性質、類似發出“母音”一樣的發音,平滑柔和不露痕跡的起奏方法,是將右手握弓的手指“彈簧”適當放鬆,控制弓子用較少弓毛輕貼琴絃,用平穩較慢的弓速和輕度均勻的弓壓運弓,這種從平穩起奏開始到平穩結束的具有輕擦慢拉的起奏特點和發音,適於表達抒情敘事和細膩輕盈、深沉內在的情感。

2、發音點清楚的起奏方式

這種突出“子音”性質、類似發出“子音”一樣的帶有靈敏清晰發音點(俗稱小音頭)的起奏方法,是在運弓起奏瞬間,通過握弓的手指“彈簧”對弓了的靈敏控制,輕輕點觸琴絃,使運弓起奏時的弓速、弓壓和後面運弓過程中的弓速、弓壓一樣平穩均勻、不多不少,發音清楚響亮、豐滿圓潤,並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節奏感。這種發音點清楚而不帶重音的起奏特點和發音,適於表達節奏明快或熱情奔放富有歌唱性的情感。

3、帶有重音的起奏方式-

這種加強突出“子音”性質、明顯帶有重音的起奏方法,是在運弓起奏瞬間,通過手腕和手指“彈簧”對弓子快速敏銳的觸弦傳力,發出帶有較強較大重音音頭的聲音,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和震撼感。帶有重音的起奏可用提弓抽送,用勾弦衝奏,這種明顯帶有重音成分的起奏特點和發音,適於表達慷慨激越和悲憤壯烈的情感。

美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伊凡•加拉米安在《小提琴演奏和教學原則》一書中,關於“演奏中的音響因素”部分曾指出:“絃樂器的發音不只是包括持續性的聲音,還要混合進去一定的敲擊或稱為重音的成分,是這種成分給持續的聲音以特點和輪廓。”並指出:“在器樂演奏中,純歌唱性聲音和敲擊性聲音之間的關係可以與講話中的‘子音’(輔音)和‘母音’(主要元音)的關係相比,‘子音’在講話中是不可缺少的,這在任何語言中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原則應當移植到器樂演奏中來,‘子音’性質的敲擊聲,給‘母音’性質的持續性的聲音以更清楚的界限和外形。”(見註釋⑤)因此在二胡演奏中,首先要從表達音樂情感和音樂風格的需要出發,選擇相應的起奏方式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這就要求演奏者在運弓起奏的瞬間靈敏控制並掌握好手臂和琴弓的自然重量和平衡感,控制好起奏瞬間的弓速、弓壓變化。此外有關起奏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還在於右手運弓和左手“揉、壓、吟、按、滑”等技法相配合,從而才能獲得音樂表現中符合音樂情感和風格韻味的聲音。

二、 運用運弓基本原理探索新的運弓理念

在運弓發音過程中產生的三個基本因素的不同特性及三者密不可分的綜合應用,不但是運弓發音和弓法轉換的基本理論依據,同時也是按照音樂表現需要,控制聲音變化和弓法換轉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為此,在運弓理念上有以下三點啟示:

(一) 慢長弓可按單位時間控制弓速、調節弓壓,完成運弓發音變化

如果說是音頭髮音點引發樂音的持續與消失,發音點的起奏方式決定著發音的性質和特點,而音體“頭、腹、尾”整個發音過程的聲音變化,無不受制於對弓速、弓壓的控制與調節。在單位時間內,由於弓速變化引發弓長和力度變化,是要通過一個明顯可見的運弓過程完成的,正是由於有了這一或快或慢、或長或短的運弓過程,演奏者可利用這一運弓過程,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在運弓的前半時段,採用“輕擦慢拉”即輕擦弦慢起奏的運弓方法,通過手臂對弓速、弓壓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為後面運弓預留出較多的弓長;在運弓的後半時段,隨著弓速逐漸加快並適度調節弓壓,大臂帶小臂平穩均勻地拉滿全弓,從而完成慢長弓的演奏。實踐表明,嚴格按照單位時間在運弓的前半時間段,採用控制弓速(弓長)與調節弓壓相結合的運弓方法,是演奏慢長弓的一種簡明而實用的運弓方法。持此理念,在實際演奏中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速短弓、快弓可利用弓速調整弓位,在流動運弓中把握運弓主動權

在單位時間內,由於弓速引發弓長和力度變化,在連續運弓時,前後運弓是相互緊密聯繫的。前面運弓結束的弓位,必然影響後面運弓起奏弓位能否連續順暢地演奏出符合音樂要求的聲音。關鍵是在前面運弓完成運弓要求的同時,如何能創造條件為後面運弓提供方便。因此在前面運弓時,應考慮後面運弓的需要,利用弓速快慢、弓長大小,適度調節弓壓,在運弓的平穩流動中合理調整後面運弓的起奏弓位,使前後運弓都能按照音樂要求順暢地進行演奏。在實際演奏中,當中速短弓、快弓連續運弓時,隨著樂音節奏時值變化、節奏重音變化以及運弓的力度變化,都需要利用弓速引發弓長變化,均勻適度的調節弓壓,在前面運弓的平穩流動中,合理調整好後面運弓的起奏弓位是非常必要的,這是運弓連接轉換時把握運弓主動權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綜合協調地發揮運弓手臂的功能優勢

由於重力運弓所用的力,來自大、小臂、手和琴弓的重力和手臂擺動產生動力形成的綜合作用力。運弓時大、小臂、手的動作形態是連為一個整體發揮作用的,但由於手臂整體中的各部位距離運弓發音點的空間位置不同,從而影響到運弓時手臂各部位的功能優勢也是各不相同的。

1、大臂的動作部位靠上,距離運弓發音點遠,功能優勢在於運弓力量大,發音持續時間長。善於控制運弓起奏的弓速,適於演奏線狀發音並具有一定力度變化的慢速全弓。

2、小臂的動作部位在大臂與手之間,與運弓發音點距離適中,其功能優勢比大臂運弓輕快靈活、力度適中,善於在流動運弓中利用弓速、弓長調整弓位,適於演奏線狀或點線結合的中速半弓或稍快的短弓。

3、手的動作部位靠下,握弓手指與運弓發音點距離最近,其功能優勢在於運弓動作靈巧、反應敏捷。善於發出節奏鮮明的點狀顆粒和重音,適於演奏短促清晰靈敏的音頭、頓弓、跳弓、快弓、顫弓和快速換弦等,但具有一定力度的快弓、顫弓還需要藉助小臂擺動傳力,才能完成發音結實飽滿和氣勢強烈的演奏。

應當指出:瞭解大、小臂、手各部位不同的功能優勢是完全必要的,但這絕不是機械的分工。運弓時關鍵在於要通過大、小臂、手自上而下的密切配合,使其在手臂整體的協調動作中綜合地發揮作用,以加強對運弓和弓法轉換的有效控制。點擊查看:二胡保養專用蠟

三、慢、中、快三種基本弓法的運弓要領

運弓發音時首先要做到“平、直、穩、勻”,即運弓擦弦時弓毛與琴筒保持在一個平面上,弓毛與琴絃呈90°直角,運弓時弓毛靠近琴桿呈直線運弓,運弓的弓速變化要平穩均勻,擦弦的弓壓變化均勻適度,以琴絃振動充分為宜;

其次要了解運弓手臂與控制弓速、調節弓壓的關係。重力運弓通過手臂擺動傳力是從大臂向握弓手指方向自上而下進行的。運弓時大、小臂、手不同的功能優勢,在運弓過程中綜合協調地發揮作用。由於運弓力度、運弓動作的活動範圍和發音持續時間的長短,一般地講,運弓的手臂側重控制弓速、弓長和力度變化與此同時,握弓的手指“彈簧”則藉助手臂擺動的快慢、運弓的長短和力度大小,均勻適度靈活地調節弓壓。運弓時大、小臂、手動作協調密切配合,並保持平穩均勻的弓速、弓壓變化,是控制發音質量、進行弓法轉換的可靠保證。為便於說明不同弓速、弓長運弓的基本要領,現僅以慢、中、快三種基本弓法為例,對運弓時控制弓速、調節弓壓的一般規律做一簡述:

(一)慢速全弓

慢速全弓即慢長弓。這是一種慢速和持續時間較長並用全弓演奏的弓法。慢長弓演奏時,首先要根據音樂要求,嚴格按照音樂規定的速度、節拍和節奏時值長短,鬆肩垂肘運用大臂的自然重力和動力,控制好樂音前面時段的弓速、弓長,同時手指“彈簧”用很少的弓壓輕擦琴絃,為後面時段的力度變化預留出較多的弓長。在運弓的後面時段,隨著大臂發力部位逐漸下移、弓速勻速漸快,並與均勻適度的弓壓相配合,用大臂帶動小臂和手,在音樂規定的時值範圍內平穩均勻地拉滿全弓。以便為後面慢弓連奏時保持一個全弓的起奏弓位和弓長。演奏慢長弓控制弓速的時間,大約為整個樂音時值前面l/2或1/3的時段為宜。在運弓控制弓速時,首先要明確運弓的單位時間量。一弓之內拍數較少或帶有半拍時值的,可以半拍為時間單位;一弓內有多拍時值的,可以整拍為時間單位;如一拍一弓的,可控制前面半拍;兩拍一弓的可控制前面一拍;一弓四拍或八拍的均可以此類推。如遇有一拍半一弓的,可控制前面半拍;三拍一弓的可控制前面一拍;五拍一弓的可控制前面兩拍;七拍一弓的可控制前面四拍等等。在實際演奏時,可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嚴格按照樂音時值的長短靈活掌握。演奏慢長弓在樂音前面時段控制弓速時,使大臂、小臂和手連為一個運弓整體,大臂運弓的支持力保持不敞不懈,頗有“逆水行舟”迎風前進的感覺(見註釋⑥)。採取輕擦弦慢起奏的運弓方式,保持從“引而不發”到“引而慢發”的運弓姿勢。有如吹管樂器在演奏長音時用氣要“深吸輕呼”一樣,在慢長弓後面時段的運弓過程中,大臂引帶小臂力量下傳,不因弓速平穩漸快和適度調節弓壓,使發音露出忽強忽弱的明顯痕跡。慢速全弓的弓法特點是運弓發音持續時間長,力度變化幅度大。適於發出線狀的氏音和表達音樂情感的曲調線條。如曲例《第一二胡狂恕曲》(王建民曲)第一段抒情的行板(譜例略)。在演奏這段優美飄逸的主題時,曲中五拍一弓的長音,可用大臂控制前兩拍的弓速、弓長,後三拍大臂引帶小臂在平穩的漸強中拉滿全弓,使曲調舒展流暢而富有動感。曲中三拍一弓的長音,可控制第一拍的弓速、弓長,後兩拍在平穩的漸強或漸弱中拉滿全弓。曲中一拍的小連弓(即一拍有兩個音的連弓),也要先控制連音第一個音的弓速、弓長,然後將第二個音平穩均勻地漸快拉開。一般小連弓的演奏,第一個音的弓速要慢而穩,所用弓長要少;第二個音的弓速可平穩漸怏,所用弓長要多。這樣演奏不會過於突出節奏,而是為了突出連音效果,使曲調更加連貫流暢雷有線條感。

此外,還應提及的是在演奏多音連弓曲調時,與演奏慢長弓的方法一樣,也要摔制好多音連弓前面時段的弓速、弓長,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多音連弓快速換把時的雙手配合和連貫流暢的曲調線條。如演奏《一狂》(王建民曲)在樂曲中開頭散板中結束前的多音連弓樂句,控制好連弓前面時段的弓速弓長是非常必要的,曲例從略。

慢速全弓是運弓和弓法轉換時最常見又是比較難於控制掌握的一種基本弓法。只要掌握運弓規律和要領,用大臂控制好樂音前面時段的弓速、弓長、調節弓壓,運弓時注意大、小臂、手各部位動作協調配合,就會使慢速全弓的演奏變得相對簡單而易學。

(二)中速半弓或短弓

中速半弓或短弓是中等速度,即比慢弓快、比快弓慢、比慢弓短、比快弓長,以擺動小臂為主體並以弓中為中心能靈活流動運弓的一種弓法。運弓時首先要鬆肩垂肘力量下傳,利用大臂和琴弓的自然重力,引帶小臂平穩流動半弓左右即可。在小臂擺動時,握弓的手指“彈簧”以均勻適度的弓壓相配合,保持拉推自如平穩流動的運弓姿勢,有如“和風拂面勻速漫步”一樣(見備註⑦)。中速半弓或短弓的弓法特點是運弓的速度、力度適中,有一定弓長,適於發出線狀或點線結合的聲音。在音樂上既可通過連續運弓展現音樂線條,又可加強音樂的節奏感。中速短弓常在快板樂段中出現八分音符的演奏中得到應用。演奏時通過小臂平穩稍快的流動,保持比快弓要寬的弓長,有利於音樂中點、線不同的發音和強、弱力度對比。曲例《天山風情》(王建民)(譜例略),在一般中速半弓或短弓連奏時,對弓速、弓壓無須刻意的控制與調節,保持拉推自如自然流暢為好。演奏中速半弓或短弓的關鍵不在於中速弓法本身,而在於通過小臂在運弓的平穩流動中,能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適時地調整弓位、弓長,並利用弓速、弓長變化,在單位時間內做出強弱、快慢的力度變化和速度變化。因此,也可將具有靈活流動功能的中速半弓,看作是運弓力度變化和弓速快慢轉換的一種過渡弓法。很多樂曲中由慢漸快的散板樂句,都是通過中速半弓過渡轉快的。如樂曲《一枝花》(張式業改編)中的散板樂句,曲例從略。中速半弓或短弓運弓時,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小臂擺動使弓速逐漸放慢,弓長逐漸拉寬,運弓發力部位上移,轉以大臂為運弓主體,即可轉換為慢速全弓。反之,使弓速逐漸加快,弓長逐漸縮短,運弓發力部下移,轉以小臂至手為運弓主體,即可轉換為中速半弓或快弓。中速半弓或短弓的弓位、弓長一般可隨弓速變化靈活調整。弓速漸快,弓長相應縮短,拉推弓位可從左右兩個運弓方向逐漸向弓中位置集中;弓速漸慢,弓長相應放寬,拉推弓位則以弓中位置為中心,逐漸向左右兩個運弓方向擴展。實踐表明:通過鬆肩垂肘力量下傳,以擺動小臂為主體的中速半弓或短弓,是運弓控制力度、速度變化和在弓法轉換過程中調整弓位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基本弓法。

(三)快速短弓

快速短弓即快弓。在中速半弓或短弓的基礎上,鬆肩垂肘力量下傳,藉助大臂與琴弓的自然重力,使小臂形成慣性擺動,將重力和動力直傳到手。演奏快弓時,弓速快、弓長短,手腕鬆弛靈活、傳力通暢。握弓的手指“彈簧”要主動控制弓子貼弦或勾弦演奏,保持均衡適度的弓壓,奏出結實飽滿具有顆粒性的點狀聲音。快弓演奏時有如“順風順水、揚帆行船”一般,但內心要保持“以靜制動”的心態。並按照音樂規定的速度、節拍和節奏,做到快中有序、快而不亂。運弓時手腕既要保持鬆而不懈,手指握弓又不可過緊過死,不然會造成手臂緊張,影響傳力通暢。快弓的弓法特點是運弓發音清晰靈敏具有顆粒性和穿透力。演奏時在發出顆粒性聲音的基礎上,可利用對弓速、弓長、弓壓的控制與調節,並利用握弓手指對弓杆的槓桿作用,在均勻快速的流動運弓中,突出節奏重音。此外,有時還可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在發出顆粒性聲音和重音的基礎上,按照不同的樂音組合,利用弓速、弓壓變化奏出漸強、漸弱的曲調線條,使音樂節奏鮮明富有活力,並可將音樂不斷推向高潮。一般快弓的發音,拉推運弓應是均勻對稱的。運弓起奏的弓位,拉弓一般可靠近弓中偏右位置,推弓一般可靠近弓中偏左位置,在快速換弦時,當以弓中位置為宜。

應當指出:論述慢、中、快三種基本弓法的運弓要領,絕不可當作是唯一、固定、機械的運弓模式。以上論述的僅是運用運弓的基本原理,探討不同弓速、弓長運弓的一般規律,是運弓發音和弓法轉換的基礎。有經驗的演奏家常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不拘一格運用靈活多變和富有個性的弓法變化,藉以傳情達意感染聽眾取得精湛完美的藝術效果。

四、弓法轉換時的控制與調整

掌握慢、中、快三種基本弓法的運弓要領和弓法特點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實際演奏中,更要注意不同節拍時值的慢長弓和不同速度的快、慢弓法在連接轉換時,應及時調整運弓發力部位,並按單位時間控制弓速、調節弓壓和調整運弓的起奏弓位,把握運弓主動權,才能使演奏得心應手,完美地表達音樂情感。

(一)慢長弓及快、慢弓法的轉換

1、慢長弓轉換時的控制與調整

當前面慢長弓演奏即將結束時,運弓的發力部位已下移到手,運弓擦弦的力量已即將消失。應在換弓的瞬間,通過鬆肩垂肘換弓渙力,迅速將運弓發力部位上移到大臂,使後面的慢長弓能用大臂平穩起奏,並按後面運弓的節拍時值,控制前面時段的弓速、弓長,調節弓壓,從而完成慢長弓的轉換。慢長弓轉換時,不調整運弓的發力部位,直接用小臂和手運弓起奏,控制不住樂音前面時段的弓速、弓長,使換弓後不能平穩起奏,這樣必然會影響到慢長弓的連接和轉換:在慢長弓連奏時,除調整運弓的發力部位外,還要根據前後運弓節拍時值的長短,適時調整控制弓速的時間和調節弓壓的大小,以保持音樂線條平穩流暢。

2、快、慢弓法轉換時的控制與調整

在實際演奏中,一種是由慢弓轉快弓。當前面慢弓即將結束時,運弓發力部位已下移到小臂和手,可在換弓瞬間通過鬆肩垂肘換弓換力,用小臂迅速將弓位調整到適於快弓起奏的號位,形成均勻快速的慣性擺動,即可完成由慢弓轉快弓的演奏。快弓演奏時,一要注意運弓手臂自上而下傳力通暢;二要注意握弓手指土動控制弓子貼弦或勾弦,奏出適於表達音樂情感的顆粒、重音和曲調線條。另一種是由快弓轉慢弓。在演奏快弓的最後一弓時,叫採取輕擦弦、快帶弓的運弓方式,用小臂迅速將弓位調整到弓根或弓尖適於慢弓起奏的弓位,並在換弓瞬間鬆肩垂肘換弓換力,在後面慢弓起奏前,將運弓發力部位迅速上移到大臂,再按慢弓節拍時值長短,用大臂控制樂音前面時段的弓速、弓長,同時相應地調節弓壓,從而完成由快弓轉慢弓的演奏。

3、快弓換弦時的控制

快弓換弦是一種具有一定難度的弓法。其一是在演奏快弓時,既要鬆肩垂肘,使運弓手臂保持自上而下傳力通暢,同時握弓手指主動控制弓子貼弦,發出具有顆粒性的聲音;其二是在快速換弦時又要放鬆手腕,使握弓手指能靈活屈伸“劃圈”,控制琴弓在裡外換弦時保持均勻貼靠換弦。在快速換弦時,握弓手指要注意分工協作.控制由弓杆、馬尾構成琴弓的整體。拇指、食指側重控制弓杆,中指、無名指側重控制馬尾。使弓杆與馬尾之間略有支撐,保持相對固定的距離,避免在快速換弦時弓杆與馬尾大開大合,影響換弦的靈敏度。此外,琴弓也不易過鬆,不然會影響手指換弦的靈敏反應,增加手指負擔。由於快弓換弦是由小臂快速擺動與手指靈敏屈伸“劃圈”相配合的一種複合動作的弓法,尤其是當遇到不規律的快弓換弦,更會增加演奏的難度。只有在練習時抽出難點,放慢速度反覆磨鍊,才能功到自然成。

(二)四種常見節奏型弓法的控制與調整

在演奏分弓時,不同的節奏型會形成不同的弓法變化。在任何節奏中,實際包含著兩種不同的最簡單的基本要素,即音的長短和音的輕重。節奏型是節奏的最小單位。在演奏由不同節奏型形成的弓法時,比較常見的問題是往往只注意了樂音時位的長短,而忽略了樂音的輕重變化,這樣必然會影響對樂思的準確表達。而樂音時值長短和輕重變化,都離不開在運弓時對弓速、弓長的控制,對弓壓的調節和對弓位的調整。在節奏型中的輕、重音相比,重音要有一定的弓長,而重音的弓長要依靠在出現重音前面一弓的輕音,用小臂採取“輕擦快帶”的運弓方式,迅速將弓位調整到適於重音起奏的弓位,才能順暢地完成重音的演奏。不然會使運弓發音輕重不分、平淡直自,或使演奏很不流暢,不能很好地表達音樂情感。

常見節奏型形成的弓法分別是:1.長短弓弓法(即×X×);2.分弓符點弓法(即××);3.切分音弓法(即×××或×××1×××);4.三連音弓法(即×××)現分述如下:

1、長短弓弓法

長短弓弓法的運弓特點是“一長兩短”和“一重兩輕”。長短弓的弓長對比大,即長弓要長,短弓要短。短弓的弓長不與樂音時值相對應。長短弓的重音用長弓奏出點線結合的發音,輕音用短弓奏出點狀的發音。長短弓連奏時,是一種帶有重音和拉推變向的弓法,因此在換弓時,要注意按樂音時值控制弓速、弓長,調節弓壓併合理調整弓位,以便連續演奏。長短弓在快速演奏時,長弓的弓長應相應縮短,弓位要靠近弓中位置,但長短弓“一長兩短”、“一重兩輕”的弓法特點不會改變。

2、分弓符點弓法

分弓符點弓法的運弓特點是“一長一短”和“一重一輕”。分弓符點弓法長音的弓長相對長、短音的弓長相對短,但在短音發出後,要用小臂迅速提弓快帶到適於後面重音起奏的弓位,以便連續演奏。分弓符點的重音可用半弓左右的弓長奏出點線結合的發音,輕音可用輕擦弦後提弓快帶的方法奏出點狀發音即可。分弓符點弓法快速演奏時,弓長應相應縮短,弓位靠近弓中位置。分弓符點弓法連奏時,不但要注意按樂音時值控制弓速、弓長,調節弓壓,更要注意弓位的調整,不然會造成重音的弓長越拉越短、發不出力,使長短音輕重倒置。

3、切分音弓法

切分音弓法的運弓特點是“一短、一長、一短”和“一輕、一重、一輕”。切分音弓法前半拍的短音,可從弓根或弓中位置起奏,在半拍時值內用小臂採取“輕拉快帶”的運弓方式,迅速將弓位調整到適於後半拍重音起奏的弓位,奏出點狀輕音便可。後半拍跨拍的長弓重音,在突出重音發音點的同時,要用大臂控制好重音前半時段的弓速、弓長,在重音的後半時段大臂帶小臂快速平穩運弓奏出點線結合的重音。最後半拍的短音,用短弓奏出點狀輕音即可完成切分音弓法的演奏。切分音弓法快速演奏時,弓長相應縮短,弓位向弓中位置靠攏。如逼有連續跨拍的切分重音時,注意控制重音前半時段的弓速、弓長便可,不然保持不住一拍重音的時值。切分音弓法連奏時,也是一種帶有重音和拉推變向的弓法,其中按照樂音時值調整重音起奏的弓位,控制重音前半時段的弓速、弓長至關重要。

4、三連音弓法

三連音弓法的運弓特點是:一弓重音相對長,二、三弓輕音相對短,第三弓要“輕拉快帶”調整弓位到適於後面重音起奏的弓位,以便連續演奏。三連音弓法慢速演奏時,弓長可相應放寬;快速演奏時,弓長可相應縮短。弓位向弓中位置集中,但不論弓速快慢,在重音起奏前通過“輕拉快帶”調整弓位,對突出節奏重音是非常必要的。三連音弓法連奏時,也是一種帶有重音和拉推變向的弓法。

對上述四種常見節奏型的控制與調整,同樣是運弓發音和弓法轉換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樂曲《三門峽暢想曲》中的F調快板(劉文金曲)和《長城隨想曲》第二樂章《烽火操》(劉文金曲),均集中包含了這四種節奏型的弓法變化。上述兩首樂曲的片斷,是節奏型弓法轉換有針對性的典型教材。掌握好上述四種常見節奏型弓法的控制與調整,無疑對於準確表達樂思和音樂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五、 結 語

本文論述二胡運弓的基本原理,是筆者近年來在專業教學中有關運弓和弓法轉換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也是力求以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探討運弓發音和弓法轉換規律的教學總結。在本科生和碩士生的日常教學中,為提高二胡演奏水平和藝術表達能力,除要求同學要加強基本功訓練並對樂曲進行深入理解外,如沒有相應的技術手段和措旋,是遠不能達到所追求的目標的。感動人心的音樂,要有動人的聲情變化,而動人的聲情變化是要通過一定的演奏手段去表達的。本文論述的初衷,是從運弓發音所產生的弓速、弓壓和發音點三個基本因素人手,以一種新的思維理念,重新認識運弓發音的基本原理,並以此作為探討弓法轉換的規律特點,掌握運弓主動權,為更好地表達音樂情感打下良好基礎。二胡演奏是要在一定方法指導下進行的音樂表演藝術,任何演奏技法又始終都是為音樂表現服務的。各種技法理論只有融匯在藝術表現中,才有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文論述運弓的基本原理,僅僅是涉及了運弓發音和弓法轉換的一些基本原則,絕不是運弓的唯一模式,更不是弓法變化的全部。在實際演奏中,弓法變化是非常豐富多彩而又靈活多變的,應該看作是演奏家藝術靈感的體現。許多細微精妙的弓法變化都是很難用語言或文字能解釋清楚的。因此,本文對有關運弓和弓法轉換的論述,難免會有片面和偏頗之處,在此敬請專家和同行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註釋:

①俄羅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鮑•阿•斯切潘諾夫著:《實用弓法》,唐健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

②美國小提琴教育家伊凡•加拉米安著:《小提琴演奏和教學原則》•張世祥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65~69頁。

③趙硯臣撰文:《調身調息和重力運弓》,載自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習與研究》 1989年第2期。

④周殿福著:《藝術語言發音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168~188頁。

⑤同注②,第9頁。

⑥、⑦、⑧《茅青訪林耀基談小提琴演奏藝術》,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6頁。

弓法是二胡演奏的靈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