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在戲曲風格作品的演奏

二胡在戲曲風格作品的演奏

在二胡這件中國民族樂器登上獨奏舞臺以來,二胡樂曲的創作便如雨後春筍,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在眾多優秀作品當中,獨具中國氏間戲曲風格的作品彷彿一顆亮眼的明珠,雖然數量不多,但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地方韻味得到了演奏者與廣人群眾的喜愛,常演不衰。這些作品很人程度上豐富了二胡的語彙,拓展了二胡的藝術表現力,同時更新了二胡演奏的技術技巧。

對這類作品的演奏,可以先研究作品戲曲風格的選材以及表現方式,如劇種、曲式結構、調式音階、節拍節奏、潤腔方式等等,然後根據演奏者的理解與個人演奏風格,對樂曲進行處理與演繹。

一、一度創作與二度創作的關係

我國的民間戲曲音樂有著厚重的歷史沉澱,人民群眾是戲曲藝術的主體,任何一段充滿意趣的戲曲音樂,都是經過了時間的不斷沖刷,經過了人民群眾的共同篩選與加工,在流傳中逐漸發展、豐富與完善的。正是戲曲音樂創作的集體性與民間性,使它與人民群眾之間有著天然的極其密切的聯繫,成為最貼近人民生活的藝術形式之一。

同時,由於戲曲音樂的創作與傳播方式都是靠口傳心授完成的,因此具有很大的流動性與可變性。在一代一代民間藝人的口授過程中,每一位藝人都根據自己的技術特點以及個人喜好進行加工與潤色,甚至作一些即興的發揮。這些加工使得戲曲音樂總是處丁一個活躍的發展狀態,但同時在曲式、曲調、節拍節奏、潤腔方法等方面也積累了一套約定俗成且相對成熟、相對穩定的表現方法,形成了戲曲劇種的風格特點以及演繹規律。

戲曲音樂的這種極富生命力的表現形式,得到了許多二胡作曲家、演奏家的關注與重視,並被成功地運用到了一些二胡作品的創作當中。

具有戲曲風格特點的二胡作品的一度創作,是作曲家通過對地方戲曲風格的把握以及對其精華的提煉,同時融入了作曲家個人的審美傾向與藝術品味,並根據作品表現需要而進行設計與創作的。

首先,在曲調與音樂主題的運用上,它可以是對一種戲曲文化的泛性反映,也可以是對戲曲音調的直接引入。由趙震霄與魯日融先生改編創作的《秦腔主題隨想曲》便是將秦腔戲曲音調直接引入的佳作。它運用了秦腔唱腔“苦音”特點的曲調,以及選取了“入洞房”等曲牌,並通過作曲技法作巧妙的融合。全曲段落之間銜接緊密,一氣呵成,並且散發著濃濃的秦風秦韻,表現出了西北人民豪爽大方的性格特點,贏得了演奏者與聽眾的喜愛。

其次,這類樂曲的創作在強調戲曲唱腔特點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它的器樂性,特別是“二胡性”。將戲曲音樂的唱腔提煉成為二胡語言,在借鑑戲曲風格技巧的同時仍能很好地突出二胡的演奏特點。再,由於這類作品的創作是作曲家在吸收民間戲曲音樂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概括與提煉,並結合了自身的藝術情操與藝術個性而創作的,可以說是作曲家個人智慧的產物。因此它除了對戲曲風格的表現以外,更多地是體現了作曲家的審美追求以及對地方風格的個人情結,具有深刻的個人思想感情。

具有戲曲風格特點的二胡作品的二度創作,則是指演奏者根據作曲家提供的樂譜與相關信息,以遵從作者的表達意圖為原則的再創作。因此對這類作品的二度創作,演奏者不能像民間戲曲演唱那樣具有很大程度的自由性與隨意性。

演奏者所有的個性表現方式都是建立在遵從作曲家創作意圖的前提條件下成立的。演奏者不能隨意改動樂譜的音符或者節奏,更不可以離開樂譜做自己即興的發揮。他們需要嚴格按照樂譜上的旋律與各種演奏方式,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去仔細地分析樂曲並作音樂處理。從而將紙上的音符變成富有生命氣息的樂音,在體現作者藝術追求的同時,彰顯自己的演奏個性。

也正是由於二度創作要以一度創作為依託,因此演奏者對一度創作在各方面瞭解得越詳細,研究得越深入,就越能準確地表達出作者的創作意圖與體現樂曲的內涵。

首先,在演奏之前,演奏者需要對樂曲的背景、劇種風格、曲式結構、調式、音樂內涵、作曲者創作目的以及作曲者個性等方面進行研究,爭取對樂曲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其次,中國民間戲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戲曲音樂在腔韻的表現方式上積累了一系列特定的技巧與表現規律,因此演奏這類風格特點的作品,戲曲的韻味自然就成了演奏者需要精心雕琢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戲曲韻味的表現方式主要集中在節奏處理與潤腔方式兩個方面,筆者將在下文進行詳述。

二、節拍節奏的認識

節拍節奏在戲曲音樂中古有很重要的位置。各種靈活的節奏常常用於對環境的描寫、對戲劇氣氛的渲染以及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這些節奏時而鏗鏘有力,時而溫柔纏綿,時而詼諧幽默,時而低同哀傷,通過快慢、強弱、長短等豐富的變化,調繪出絢麗繽紛的音樂色彩。

戲曲音樂的節奏變化,主要體現在板腔體結構形式的“板式”上,分整板類唱腔與散板類唱腔。整板類唱腔形式方整,一板一眼非常消楚,通常用於敘事,也可用於抒情。散板類唱腔則一般分為氛圍自由的散板以及“緊打慢唱”式的散板。

在二胡戲曲風格作品中,自由化散板多用於樂曲的引子段落以及華彩段落。如《秦腔主題隨想曲》的引子部分,便是採用了秦腔音樂中常用的音型(如19到24小節),慢起漸快,描繪山了八百里秦川的磅礴氣勢。而《蘭花花敘事曲》則是在音樂進入展開部時的華彩段落中使用自由化散板的手法,表現主人公情緒的劇烈變化,以及劇情的突然轉折,為場景添上一抹沉重的灰黑色,猶如晴天霹靂,扣人心絃。極好地渲染了戲劇氣氛,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在演奏自由化散板的時候,要十分注意弓子的力度運用,以及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合理地安排弓根與弓尖、長弓與短弓、連弓與頓弓等弓法,配合左手的技巧,將節奏的快、慢、密、疏與音量音質的變化控制劍最佳狀態,能擴大音樂的內在張力,起到很好的烘托與塑造作用。

同時,還要注意段落的整體結構。有一些演奏者在處理這樣的散扳段落時,只是片面地強調“散”,過分注重單個句子的情感宣洩,卻忽視了段落的結構感,結果演奏得過於拖沓、零散,不僅沒有起到塑造形象、烘托氣氛的作用,反而破壞了樂曲的整體美感,變成了單純的句子堆砌,毫無生命力。

散板類的另外一種形式——“緊打慢唱”式也被廣泛地運用於二胡戲曲風格作品當中。如《蘭花花敘事曲》這首樂曲中就出現了兒次“緊打慢唱”,並且每一次都成功地體現了主人公不一樣的情緒,推動了戲劇化的情節進展。首先是展開部的“哭訴”部分,在描寫主人公因極度悲涼而泣不成聲的慢板段落之後,旋律到了高音區,這時伴奏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構成了“緊打”的效果,營造了悲憤而且不安的氣氛,與二胡的高音演奏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彷彿看到純潔善良的蘭花花仰天嚎啕大哭,欲將心裡的堆積的怨恨宣洩出來。

在“出逃”部分,又分別出現了兩次“緊打慢唱”。第一次是在這個部分的第二段,伴奏樂器的“緊打”彷彿追兵的腳步聲,充分體現出音樂的急促感,與線條性旋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刻畫了主人公出逃時緊張而又紛亂的情緒。讓聽眾心跳加速,有一些透不過氣的感覺。第二次出現則是在第四段,旋律走向與第二樂段有些相似,卻比前段多了一份明亮與穩定的感覺,描寫主人公在身臨絕境的時候堅定地作出了寧死不屈的驚人選擇,刻畫出蘭花花的堅強性格與內在的崇高氣質。這時的伴奏仍是一種緊張感,但旋律卻堅定而且沉穩,烘托出一種悲壯的戲劇。

氣氛,感人至深。這樣的散板形式在《新婚別》的“驚變”部分也有所體現,這裡便不再一一描述。演奏“緊打慢唱”式散板的時候心裡需要有“緊打”的律動感,同時還要注意氣息的運用,氣息要沉得住,不能由於伴奏的緊張度便把連貫的氣息打碎了。要把握好演奏與伴奏的鬆緊關係,即不能完全受“緊打”的控制,也不能脫離節奏,完全自由化。要做到每一個樂句都在恰當的律動中自由發揮。

值得注意的是,戲曲音樂的節奏變化很大程度體現在打擊樂上。通過打擊樂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創造各種情緒與意境。在二胡演奏中,有時候心裡也要有打擊樂的感覺。如《秦腔主題隨想曲》的快板樂段,便運用了戲曲中的鑼鼓節奏,演奏時要突出這種節奏的韻律,表現出戲曲的韻味。

總之,戲曲的節奏變化極富特色,而且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與塑造力,在演奏的過程中要鍛鍊自己的“心板”,穩定而且準確,乾淨而且鮮明,以達到引人入勝的精彩效果。

三、潤腔方式的藝術處理

潤腔在民間戲曲中指的是對戲曲唱腔的一種特殊的潤飾。在二胡的演奏中,通過運用一些風格性的技巧,模仿戲曲音樂常用的潤腔方式,以展現出戲曲的濃郁韻味。

我們常常聽見有人說一些演奏者的演奏“有味”,而一些“沒味”,並以此來判斷演奏者的功力深淺。這是因為不同劇種風格有不同的潤腔方式,同一個旋律,如果用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潤飾,則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戲曲風味。因此,準確把握特殊的潤飾方式,對二胡戲曲風格作品的演奏效果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論述二胡風格性技巧的相關文章,而且有一些已經作了相當深入的探究,同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在此,筆者只列舉幾個具有特點的例子闡述正確區分與運用戲曲風格技法的重要性,而不作多方面的贅述。

1,滑音 滑音在二胡的風格性作品中運用廣泛,分為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墊指滑音等等。不同的樂曲風格會有不同的滑音要求,應根據樂曲的劇種特色以及樂曲情緒進行選擇。如《蘭花花敘事曲》“哭訴”的第一樂段,應運用能夠突出委屈的、如泣如訴的音樂效果的滑音。而在《秦腔主題隨想曲》的快板樂段中,富有特色的滾壓滑音則表現出一種詼諧幽默的情緒。

2,滑揉 滑揉也是一種能充分展現戲曲味道的技巧。仍以《秦腔主題隨想曲》為例,在慢板樂段中有幾個“4”音需要運用適當的滑揉以體現味道。而在《河南小曲》中,則以模仿特色樂器墜胡的人滑揉展現出了豫劇的特點。雖然這兩種技巧都稱為滑揉,但風格完全不同,演奏者需加以學習區分才能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另外,還有各種風格的裝飾音、揉弦技巧等等,這裡便不做一闡述。

二胡戲曲風格作品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備廣博的民間音樂知識與深厚的文化功底,能夠準確地把握風格特色,同時融入自己對樂曲內涵的理解。一個優秀的二胡演奏家,不僅能夠將風格作品演奏得“有味道”,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學習與鑽研,加以整合成為自己的演奏風格,形成自己的“味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