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智浦投資隼眼科技,是否只為取代激光雷達?

4月18日-23日,恩智浦半導體迎來了自己的首次“車展之旅”。

車雲菌現場看到,在本次上海車展中,恩智浦帶來了Rinspeed MicroSnap智能概念車技術,其採用的座艙與底盤分離的創新架構彰顯了未來汽車的設計理念。此外,展區還囊括了恩智浦高分辨率成像雷達、多屏電子座艙等自動駕駛和車聯網領域最前沿的技術和解決方案,以及恩智浦與中國合作伙伴合作創新的最新技術成果。

其中,最重磅的消息便是恩智浦宣佈與南京隼眼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伙伴與投資協議。雖然雙方在現場並未透露投資相關細節,但兩家公司明確表示將聯手在毫米波雷達參考設計方面進行合作。依託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隼眼科技在77Ghz雷達領域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高素質的工程人才,藉助恩智浦的長期技術積累加持,提供基於恩智浦雷達產品的參考設計,保障安全自動駕駛。

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洪偉現場表示:“東南大學與隼眼建立了聯合研究中心,專注車載毫米波雷達技術的研究。同時,我們在毫米波多體制雷達成像、毫米波新型天線陣列和毫米波新型電路結構等領域開展了長期的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將會持續運用到隼眼未來的設計和雷達產品中。”

談及隼眼科技,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4月,由前斑馬網絡CEO施雪松擔任首席執行官。他也在現場說道:“ADAS及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對車載毫米波雷達提出了新的技術要求。通過與恩智浦的合作,隼眼將致力於為Tier 1提供先進的毫米波雷達系統級解決方案和全面的技術支持。”

顯而易見,恩智浦希望通過與本土汽車電子行業的夥伴合作,來不斷夯實在雷達傳感器和處理器領域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組合,並推動大規模商用的落地實施。而如今這家老牌芯片廠商選擇與隼眼牽手的重點,即在於一款高分辨率成像雷達,並將該技術引入中國市場。

長期以來,恩智浦將基於RFCMOS的77Ghz汽車雷達傳感器作為公司的拳頭產品,而該技術也將對ADAS下一階段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具體而言,這項前沿技術將實現對弱勢道路使用者的探測與分類、全景與環視應用及其終極解決方案:成像雷達,並最終取代其它昂貴和體積龐大的技術。

首當其衝的便是激光雷達。

恩智浦半導體全球資深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Lars Reger在演講中指出,激光雷達在數據探測方面確實比攝像頭更加精準,卻仍舊存在成本高昂的硬傷。在他看來,恩智浦力推的高分辨率成像雷達在最終效果上與激光掃描同樣精準,同時能夠大幅降低傳感器成本。與此同時,這種新型傳感器的加入能夠提高信息疊加的準確度,增強自動駕駛的安全性。

車雲菌瞭解到,現階段採埃孚正在積極研發高分辨率成像雷達產品,其中在芯片端便選用了恩智浦的方案。然而,毫米波雷達的特性決定了其無法探測車道線等路面訊息,對此恩智浦半導體Lars Reger在後續採訪中對車雲菌表示,在上述功能上將考慮採取攝像頭進行傳感器融合,用以作為視覺補償。

相比提供同類高分辨率成像雷達芯片的友商,Lars Reger認為各家技術相仿,但恩智浦在性能上相比更有優勢。整體來看,恩智浦的系統成本低於平均水平40%,尺寸低於平均水平40%,這也意味著其產品更加省電。

當然,言談話語間恩智浦並未透露出期待壟斷市場的意圖。公司大中華區汽車電子業務總經理劉芳坦言,成像雷達尚處於發展初期,該方案最終是否能夠取代激光雷達仍舊取決於商業成本因素。“除了產品本身的高昂價格之外,激光雷達同時面臨著高額的佈置成本,這或許也是特斯拉始終拒絕激光雷達路線的原因。”

據IHS Markit預計,到2023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雷達市場。根據目前汽車市場數據的分析,到2020年,多達50%的新車將使用雷達技術。這一增長也受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的驅動,該規程要求在汽車安全相關的應用中加大雷達的普及和創新,如盲點檢測、自動緊急制動、前後交叉交通檢測和精確環境映射等。

在Lars Reger看來,未來自動駕駛領域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金,隨著車輛MUC控制器數量增加,整體價值也會抬高,預計將從現在平均400美金的水平上升至1200美金。在這1200美金中,400美金的份額能夠完全用於自動駕駛功能,其中四分之一用於“大腦”算法,剩餘均用於傳感器處理。換句話說,包括英偉達在內的AI芯片巨頭最多隻能抓住這四分之一,也就是1200美金中的100美金,其餘市場均將由負責處理器端的廠商瓜分。

在技術產品之外,恩智浦此次還介紹了其“AIoT創新中心”的升級計劃,將圍繞智慧交通、智能家居和智慧零售\物流等七大應用領域,提供涵蓋處理、連接、安全和服務的AIoT綜合解決方案平臺,同時憑藉生態系統網絡資源,支持AI終端產品快速落地。

恩智浦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鄭力介紹:“自2018年初恩智浦AIoT創新中心成立以來,我們聯合多領域創新人才,整合恩智浦服務全球26000家客戶的技術資源和行業經驗,應用場景細分更加明確和完善,目前可以針對客戶需求快速輸出定製化解決方案,真正賦能AIoT產品落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