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大電視臺播新聞,稱俄羅斯入侵愛沙尼亞,美軍已趕來救援!北約妖魔化俄羅斯是何用意?

韋進深 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學院研究員

近日,德國權威媒體電視二臺公開播出了一段“俄軍入侵愛沙尼亞”的假新聞,在這段假新聞中,西方國家的反應也非常“北約化”,“與歐洲和德國的盟軍一起,美國軍隊已經開赴愛沙尼亞,驅逐入侵的俄羅斯軍隊”。

作為德國和歐洲最大的公共電視臺,這則關於“俄羅斯入侵愛沙尼亞”的假新聞一經播出,便引發了公眾的熱議甚至恐慌,雖然主持人克萊貝爾旋即解釋該新聞僅是“想象的場景”,而非真實。但仍引發了俄羅斯的批評和國內公眾的指責。

德國最大電視臺播新聞,稱俄羅斯入侵愛沙尼亞,美軍已趕來救援!北約妖魔化俄羅斯是何用意?

俄羅斯媒體對此事的報道

聯繫到當前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關係轉冷及俄羅斯與北約在黑海地區的“對峙”,這則假新聞的公開播出恐怕很難用“無厘頭”式的搞笑加以解釋。長期以來,俄羅斯的學者、官員及媒體曾多次指出西方媒體和學者對俄羅斯懷有偏見,帶有各種成見和刻板的印象,許多重大的國際政治事件中都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在當前地區形勢緊張的背景下,權威媒體公開播報假新聞渲染俄羅斯威脅,將俄羅斯塑造為“對手”和“敵人”,刻畫了俄羅斯的負面形象,顯示了西方媒體對俄羅斯的認知偏頗和刻板印象,而其深層次的根源在於西方根深蒂固的“恐俄症”。

俄羅斯與西方有著千絲萬縷般的密切聯繫,但也有著鴻溝般的差異。從文明看,俄羅斯屬於與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斯拉夫文明。在文化上,俄羅斯處於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匯的版塊,與西方文化差異明顯。在宗教信仰上,東正教信仰與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信仰也完全有別。進入近代後,西方走向了民主化發展道路,而俄羅斯強化了君主集權。此後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更是被西方國家牴觸。加之二戰結束後蘇聯與西方的長期冷戰。

德國最大電視臺播新聞,稱俄羅斯入侵愛沙尼亞,美軍已趕來救援!北約妖魔化俄羅斯是何用意?

上述種種在西方政治精英與公眾中產生了“他者”的認知,而且固化了對俄羅斯的刻板印象和恐懼心理,這種“恐俄症”隨著俄羅斯的強大和擴張而進一步強化。

蘇聯解體後,對於新獨立的俄羅斯聯邦,美國及歐洲國家最初選擇了“改造”和“接納”的方案,支持俄羅斯的“轉型”和民主建設。但也有著嚴重的防範心理,通過北約和歐盟“雙東擴”的方式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

普京上臺後,在國家發展道路選擇上,走了一條“非西方”式的發展道路。而普京的獨聯體政策,尤其是近幾年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做法,在西方看來是一種赤裸裸的挑戰。普京的強硬政策和在黑海地區的“擴張”再次引發了西方對俄羅斯的恐懼心理。不論是經濟制裁俄羅斯,還是聯合驅逐俄羅斯外交官,西方國家有意塑造整體和鐵板一塊的形象。

德國最大電視臺播新聞,稱俄羅斯入侵愛沙尼亞,美軍已趕來救援!北約妖魔化俄羅斯是何用意?

然而,在安全政策上,西方國家卻存在“分裂”的危險。在北約內部,美國指責其他成員國不願意分攤“安全成本”,批評土耳其堅持購買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系統,指責德國與俄羅斯進行天然氣管道項目合作。在北約成立70週年的時刻,北約成員的分歧讓那些患有“恐俄症”的西方人士“憂心忡忡”,不惜編造假新聞,來呼籲西方國家的“團結”。

因此,假新聞引發俄羅斯的批評和強烈反彈也不難理解了。在俄羅斯的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看來,俄羅斯至少三次“有恩於”西方:歷史上俄羅斯抵制了蒙古帝國對歐洲地區的擴張,擊潰拿破崙挽救了歐洲的“被征服”,打敗法西斯德國拯救了歐洲,而結果換來的是西方對俄羅斯的抹黑和歪曲,俄羅斯需要“正名”。

總之,在當前歐洲地區安全形勢緊張的背景下,俄羅斯與西方國家應該加強聯繫和溝通,為緩解緊張形勢“去火降溫”,通過談判的方式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人為製造不利於雙方戰略信任建設的行為,對於緩和地區緊張形勢,無疑是不利的。(責任編輯:唐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