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來俄羅斯就像是一個行走在國際舞臺上的孤獨巨人:在東方國家眼中俄羅斯的民族屬性似乎應該屬於西方式,然而長期以來俄羅斯卻被排擠在西方主流體系之外。迄今為止俄羅斯仍保持著這種不歐不也不東不西的尷尬處境: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大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位於亞洲,四分之一位於歐洲。然而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歐洲部分的領土上,經濟中心和主要的工業基地也位於歐洲,首都莫斯科以及聖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佈在歐洲。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東擴張的歷史,可以說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在歐洲。然而對此西方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歐洲的歷史起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平原長期以來被排斥在歐洲主流文明體系之外。俄羅斯人所屬的斯拉夫族系在羅馬帝國時代與凱爾特人、日耳曼人並稱三大蠻族,被排斥於文明體系之外。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湧入到原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並與當地的拉丁文明逐漸融合,由此形成了西歐的主流文化。然而俄羅斯卻是一個典型的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國家。當然波蘭等國也是斯拉夫人國家,不過波蘭等國同俄羅斯比起來在地理上距離西歐更近,也皈依了西歐各國普遍信奉的羅馬天主教派。而俄羅斯儘管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員,但信奉的卻是特立獨行的東正教派。公元2世紀的托勒密將頓河作為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這一觀念一直維持到17世紀,也就算是說直到17世紀俄羅斯都還並不被視為一個歐洲國家。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匈奴人、保加爾人、蒙古人等遊牧民族入侵歐洲的天然地緣通道,在相當漫長的古代歷史上這一地區與濱臨地中海的南歐地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質。歷史上俄羅斯曾被蒙古統治兩百餘年,因此俄羅斯在其他歐洲國家眼中是混有蒙古血統的,這導致西歐各國在心理上對俄羅斯存在隔閡。也正是由於被蒙古征服佔領的兩百餘年使俄羅斯同西歐各國發生的大航海運動、文藝復興等失之交臂,儘管彼得大帝通過效法西歐強國使俄羅斯得以奮起直追,但俄羅斯的在經濟文化領域始終落後於西歐,甚至直到二戰時期蘇聯強大的軍工在相當程度上仍是依賴於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和巨大的人力資源而締造的,在技術層面仍是落後於西歐的。也正因為如此自認為文明層次更為先進的西歐各國視俄羅斯為蒙古化的蠻夷之邦。迄今為止仍有不少西方人從骨子裡就有一種對俄羅斯的優越感,俄羅斯人在他們眼中是野蠻落後的“白色韃靼”。

"

多年來俄羅斯就像是一個行走在國際舞臺上的孤獨巨人:在東方國家眼中俄羅斯的民族屬性似乎應該屬於西方式,然而長期以來俄羅斯卻被排擠在西方主流體系之外。迄今為止俄羅斯仍保持著這種不歐不也不東不西的尷尬處境: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大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位於亞洲,四分之一位於歐洲。然而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歐洲部分的領土上,經濟中心和主要的工業基地也位於歐洲,首都莫斯科以及聖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佈在歐洲。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東擴張的歷史,可以說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在歐洲。然而對此西方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歐洲的歷史起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平原長期以來被排斥在歐洲主流文明體系之外。俄羅斯人所屬的斯拉夫族系在羅馬帝國時代與凱爾特人、日耳曼人並稱三大蠻族,被排斥於文明體系之外。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湧入到原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並與當地的拉丁文明逐漸融合,由此形成了西歐的主流文化。然而俄羅斯卻是一個典型的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國家。當然波蘭等國也是斯拉夫人國家,不過波蘭等國同俄羅斯比起來在地理上距離西歐更近,也皈依了西歐各國普遍信奉的羅馬天主教派。而俄羅斯儘管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員,但信奉的卻是特立獨行的東正教派。公元2世紀的托勒密將頓河作為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這一觀念一直維持到17世紀,也就算是說直到17世紀俄羅斯都還並不被視為一個歐洲國家。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匈奴人、保加爾人、蒙古人等遊牧民族入侵歐洲的天然地緣通道,在相當漫長的古代歷史上這一地區與濱臨地中海的南歐地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質。歷史上俄羅斯曾被蒙古統治兩百餘年,因此俄羅斯在其他歐洲國家眼中是混有蒙古血統的,這導致西歐各國在心理上對俄羅斯存在隔閡。也正是由於被蒙古征服佔領的兩百餘年使俄羅斯同西歐各國發生的大航海運動、文藝復興等失之交臂,儘管彼得大帝通過效法西歐強國使俄羅斯得以奮起直追,但俄羅斯的在經濟文化領域始終落後於西歐,甚至直到二戰時期蘇聯強大的軍工在相當程度上仍是依賴於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和巨大的人力資源而締造的,在技術層面仍是落後於西歐的。也正因為如此自認為文明層次更為先進的西歐各國視俄羅斯為蒙古化的蠻夷之邦。迄今為止仍有不少西方人從骨子裡就有一種對俄羅斯的優越感,俄羅斯人在他們眼中是野蠻落後的“白色韃靼”。

俄羅斯的百年孤獨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俄羅斯本身對西方文明也懷有一種豔羨之情。俄羅斯有著數百年向西方學習的歷史:1697年荷蘭的贊丹港迎來了一支俄國使團,在這支使團中有一個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蘭人頗為不解的是整支使團上上下下無不對這位下士禮敬有加,多年後人們才知道這位下士其實就是當時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在俄國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風潮。1712年彼得一世將俄羅斯首都由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從此這裡成為了俄國面向西歐的一扇窗戶。彼得大帝所開啟的向西方學習的風潮使俄國人開始熱衷於在服飾、建築各方面模仿西歐國家,彼得堡的宮廷開始熱衷於說法語,以致於我們今天如果去看原版的《戰爭與和平》就能從中發現許多法語單詞。俄羅斯在致力於西化改革同時也在積極進行對外擴張,尤其是致力於為俄國爭取出海口以便更好地融入國際體系。俄國的西化改革使其與西歐各國的心理認同相對增加,而隨著俄國疆域的向西擴張就使其與歐洲中心的地理距離也日益縮短,最終俄國成為了歐洲均勢格局中的五大決定性力量之一(英、法、俄、普、奧)。歐洲的地理外延也隨著俄國的崛起由頓河推進到今天的烏拉爾山脈。俄羅斯從一個排斥在歐洲主流體系之外的邊緣化國家轉變成為歐洲事務的重要參與者: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中都能見到俄國的身影。尤其是在拿破崙戰爭中俄國成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此戰後的俄國在歐洲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同時俄羅斯通過和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以及締結神聖同盟使自己得以更深地介入到歐洲事務之中。1848年歐洲各國相繼爆發革命運動,俄國為維持歐洲的封建專制秩序和本國的霸主地位出兵干涉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的革命運動,因此被譽為歐洲憲兵,從此沙皇俄國被視為歐洲封建專制的堡壘。

"

多年來俄羅斯就像是一個行走在國際舞臺上的孤獨巨人:在東方國家眼中俄羅斯的民族屬性似乎應該屬於西方式,然而長期以來俄羅斯卻被排擠在西方主流體系之外。迄今為止俄羅斯仍保持著這種不歐不也不東不西的尷尬處境: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大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位於亞洲,四分之一位於歐洲。然而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歐洲部分的領土上,經濟中心和主要的工業基地也位於歐洲,首都莫斯科以及聖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佈在歐洲。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東擴張的歷史,可以說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在歐洲。然而對此西方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歐洲的歷史起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平原長期以來被排斥在歐洲主流文明體系之外。俄羅斯人所屬的斯拉夫族系在羅馬帝國時代與凱爾特人、日耳曼人並稱三大蠻族,被排斥於文明體系之外。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湧入到原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並與當地的拉丁文明逐漸融合,由此形成了西歐的主流文化。然而俄羅斯卻是一個典型的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國家。當然波蘭等國也是斯拉夫人國家,不過波蘭等國同俄羅斯比起來在地理上距離西歐更近,也皈依了西歐各國普遍信奉的羅馬天主教派。而俄羅斯儘管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員,但信奉的卻是特立獨行的東正教派。公元2世紀的托勒密將頓河作為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這一觀念一直維持到17世紀,也就算是說直到17世紀俄羅斯都還並不被視為一個歐洲國家。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匈奴人、保加爾人、蒙古人等遊牧民族入侵歐洲的天然地緣通道,在相當漫長的古代歷史上這一地區與濱臨地中海的南歐地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質。歷史上俄羅斯曾被蒙古統治兩百餘年,因此俄羅斯在其他歐洲國家眼中是混有蒙古血統的,這導致西歐各國在心理上對俄羅斯存在隔閡。也正是由於被蒙古征服佔領的兩百餘年使俄羅斯同西歐各國發生的大航海運動、文藝復興等失之交臂,儘管彼得大帝通過效法西歐強國使俄羅斯得以奮起直追,但俄羅斯的在經濟文化領域始終落後於西歐,甚至直到二戰時期蘇聯強大的軍工在相當程度上仍是依賴於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和巨大的人力資源而締造的,在技術層面仍是落後於西歐的。也正因為如此自認為文明層次更為先進的西歐各國視俄羅斯為蒙古化的蠻夷之邦。迄今為止仍有不少西方人從骨子裡就有一種對俄羅斯的優越感,俄羅斯人在他們眼中是野蠻落後的“白色韃靼”。

俄羅斯的百年孤獨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俄羅斯本身對西方文明也懷有一種豔羨之情。俄羅斯有著數百年向西方學習的歷史:1697年荷蘭的贊丹港迎來了一支俄國使團,在這支使團中有一個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蘭人頗為不解的是整支使團上上下下無不對這位下士禮敬有加,多年後人們才知道這位下士其實就是當時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在俄國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風潮。1712年彼得一世將俄羅斯首都由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從此這裡成為了俄國面向西歐的一扇窗戶。彼得大帝所開啟的向西方學習的風潮使俄國人開始熱衷於在服飾、建築各方面模仿西歐國家,彼得堡的宮廷開始熱衷於說法語,以致於我們今天如果去看原版的《戰爭與和平》就能從中發現許多法語單詞。俄羅斯在致力於西化改革同時也在積極進行對外擴張,尤其是致力於為俄國爭取出海口以便更好地融入國際體系。俄國的西化改革使其與西歐各國的心理認同相對增加,而隨著俄國疆域的向西擴張就使其與歐洲中心的地理距離也日益縮短,最終俄國成為了歐洲均勢格局中的五大決定性力量之一(英、法、俄、普、奧)。歐洲的地理外延也隨著俄國的崛起由頓河推進到今天的烏拉爾山脈。俄羅斯從一個排斥在歐洲主流體系之外的邊緣化國家轉變成為歐洲事務的重要參與者: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中都能見到俄國的身影。尤其是在拿破崙戰爭中俄國成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此戰後的俄國在歐洲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同時俄羅斯通過和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以及締結神聖同盟使自己得以更深地介入到歐洲事務之中。1848年歐洲各國相繼爆發革命運動,俄國為維持歐洲的封建專制秩序和本國的霸主地位出兵干涉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的革命運動,因此被譽為歐洲憲兵,從此沙皇俄國被視為歐洲封建專制的堡壘。

俄羅斯的百年孤獨

儘管俄國被視為歐洲封建專制主義的堡壘,但新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仍不可避免會對俄羅斯造成影響: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俄國的貴族子弟逐漸接觸到了西方文明並開始了對俄國現狀的思考。拿破崙戰爭後期俄軍一路反攻到巴黎,在這一過程中那些實地親身接觸到西方文明的俄軍官兵們開始日益滋生出對專制制度的質疑。1825年11月19日戰勝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發疾病身亡,由於他沒留下子嗣,因此皇位應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繼承。當時君士坦丁被任命為俄國駐波蘭總督,亞歷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當時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以我們傳統的思維觀念而言:在專制統治下權力的誘惑足以戰勝親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對外封鎖消息,然後宣稱兄長生前已確定自己為繼承人。然而尼古拉並沒這麼做,而是立刻派人向身在波蘭的二哥君士坦丁通報了身為沙皇的兄長病故一事並請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繼位。更為戲劇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確拒絕回京繼位,原來他愛上了一名波蘭的平民女子,他願意為她放棄皇位和自己的貴族頭銜留在波蘭生活,於是他回覆三弟尼古拉:自己將放棄皇位並請尼古拉繼位。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覆後並沒順勢繼位,而是率領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然而與此同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也率領自己的部屬向尼古拉宣誓效忠。被視為歐洲專制堡壘的沙皇俄國竟然出現了推讓皇位的現象。君士坦丁和尼古拉這番兄弟情深互讓皇位的大戲直接導致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一批遠征西歐的俄軍官兵在親眼見證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後懷著對俄國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不滿於俄歷12月14日發動起義。由於當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蘭憲法,因此被起義者視為是一個主張憲法治國的人,他們希望君士坦丁能繼承皇位,然後將俄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改造成為君主立憲制度,於是他們打出了“我們要君士坦丁,我們要憲法”的口號。十二月黨人起義結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間互讓皇位的舉動——尼古拉隨即宣佈繼承皇位並著手鎮壓起義,儘管起義被平息了下去,但這次起義給予俄國的專制統治最早的打擊,此後俄國就進入了一段革命歲月。就此而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種子其實就是十二月黨人起義種下的。

"

多年來俄羅斯就像是一個行走在國際舞臺上的孤獨巨人:在東方國家眼中俄羅斯的民族屬性似乎應該屬於西方式,然而長期以來俄羅斯卻被排擠在西方主流體系之外。迄今為止俄羅斯仍保持著這種不歐不也不東不西的尷尬處境: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大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位於亞洲,四分之一位於歐洲。然而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歐洲部分的領土上,經濟中心和主要的工業基地也位於歐洲,首都莫斯科以及聖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佈在歐洲。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東擴張的歷史,可以說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在歐洲。然而對此西方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歐洲的歷史起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平原長期以來被排斥在歐洲主流文明體系之外。俄羅斯人所屬的斯拉夫族系在羅馬帝國時代與凱爾特人、日耳曼人並稱三大蠻族,被排斥於文明體系之外。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湧入到原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並與當地的拉丁文明逐漸融合,由此形成了西歐的主流文化。然而俄羅斯卻是一個典型的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國家。當然波蘭等國也是斯拉夫人國家,不過波蘭等國同俄羅斯比起來在地理上距離西歐更近,也皈依了西歐各國普遍信奉的羅馬天主教派。而俄羅斯儘管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員,但信奉的卻是特立獨行的東正教派。公元2世紀的托勒密將頓河作為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這一觀念一直維持到17世紀,也就算是說直到17世紀俄羅斯都還並不被視為一個歐洲國家。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匈奴人、保加爾人、蒙古人等遊牧民族入侵歐洲的天然地緣通道,在相當漫長的古代歷史上這一地區與濱臨地中海的南歐地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質。歷史上俄羅斯曾被蒙古統治兩百餘年,因此俄羅斯在其他歐洲國家眼中是混有蒙古血統的,這導致西歐各國在心理上對俄羅斯存在隔閡。也正是由於被蒙古征服佔領的兩百餘年使俄羅斯同西歐各國發生的大航海運動、文藝復興等失之交臂,儘管彼得大帝通過效法西歐強國使俄羅斯得以奮起直追,但俄羅斯的在經濟文化領域始終落後於西歐,甚至直到二戰時期蘇聯強大的軍工在相當程度上仍是依賴於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和巨大的人力資源而締造的,在技術層面仍是落後於西歐的。也正因為如此自認為文明層次更為先進的西歐各國視俄羅斯為蒙古化的蠻夷之邦。迄今為止仍有不少西方人從骨子裡就有一種對俄羅斯的優越感,俄羅斯人在他們眼中是野蠻落後的“白色韃靼”。

俄羅斯的百年孤獨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俄羅斯本身對西方文明也懷有一種豔羨之情。俄羅斯有著數百年向西方學習的歷史:1697年荷蘭的贊丹港迎來了一支俄國使團,在這支使團中有一個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蘭人頗為不解的是整支使團上上下下無不對這位下士禮敬有加,多年後人們才知道這位下士其實就是當時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在俄國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風潮。1712年彼得一世將俄羅斯首都由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從此這裡成為了俄國面向西歐的一扇窗戶。彼得大帝所開啟的向西方學習的風潮使俄國人開始熱衷於在服飾、建築各方面模仿西歐國家,彼得堡的宮廷開始熱衷於說法語,以致於我們今天如果去看原版的《戰爭與和平》就能從中發現許多法語單詞。俄羅斯在致力於西化改革同時也在積極進行對外擴張,尤其是致力於為俄國爭取出海口以便更好地融入國際體系。俄國的西化改革使其與西歐各國的心理認同相對增加,而隨著俄國疆域的向西擴張就使其與歐洲中心的地理距離也日益縮短,最終俄國成為了歐洲均勢格局中的五大決定性力量之一(英、法、俄、普、奧)。歐洲的地理外延也隨著俄國的崛起由頓河推進到今天的烏拉爾山脈。俄羅斯從一個排斥在歐洲主流體系之外的邊緣化國家轉變成為歐洲事務的重要參與者: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中都能見到俄國的身影。尤其是在拿破崙戰爭中俄國成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此戰後的俄國在歐洲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同時俄羅斯通過和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以及締結神聖同盟使自己得以更深地介入到歐洲事務之中。1848年歐洲各國相繼爆發革命運動,俄國為維持歐洲的封建專制秩序和本國的霸主地位出兵干涉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的革命運動,因此被譽為歐洲憲兵,從此沙皇俄國被視為歐洲封建專制的堡壘。

俄羅斯的百年孤獨

儘管俄國被視為歐洲封建專制主義的堡壘,但新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仍不可避免會對俄羅斯造成影響: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俄國的貴族子弟逐漸接觸到了西方文明並開始了對俄國現狀的思考。拿破崙戰爭後期俄軍一路反攻到巴黎,在這一過程中那些實地親身接觸到西方文明的俄軍官兵們開始日益滋生出對專制制度的質疑。1825年11月19日戰勝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發疾病身亡,由於他沒留下子嗣,因此皇位應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繼承。當時君士坦丁被任命為俄國駐波蘭總督,亞歷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當時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以我們傳統的思維觀念而言:在專制統治下權力的誘惑足以戰勝親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對外封鎖消息,然後宣稱兄長生前已確定自己為繼承人。然而尼古拉並沒這麼做,而是立刻派人向身在波蘭的二哥君士坦丁通報了身為沙皇的兄長病故一事並請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繼位。更為戲劇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確拒絕回京繼位,原來他愛上了一名波蘭的平民女子,他願意為她放棄皇位和自己的貴族頭銜留在波蘭生活,於是他回覆三弟尼古拉:自己將放棄皇位並請尼古拉繼位。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覆後並沒順勢繼位,而是率領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然而與此同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也率領自己的部屬向尼古拉宣誓效忠。被視為歐洲專制堡壘的沙皇俄國竟然出現了推讓皇位的現象。君士坦丁和尼古拉這番兄弟情深互讓皇位的大戲直接導致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一批遠征西歐的俄軍官兵在親眼見證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後懷著對俄國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不滿於俄歷12月14日發動起義。由於當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蘭憲法,因此被起義者視為是一個主張憲法治國的人,他們希望君士坦丁能繼承皇位,然後將俄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改造成為君主立憲制度,於是他們打出了“我們要君士坦丁,我們要憲法”的口號。十二月黨人起義結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間互讓皇位的舉動——尼古拉隨即宣佈繼承皇位並著手鎮壓起義,儘管起義被平息了下去,但這次起義給予俄國的專制統治最早的打擊,此後俄國就進入了一段革命歲月。就此而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種子其實就是十二月黨人起義種下的。

俄羅斯的百年孤獨

俄羅斯的領土擴張從來都是向東、西兩個方向推進的,但相比之下俄羅斯在東方的推進要順利得多。由於西伯利亞地區的氣候過於高寒,一直以來都沒能形成本土的強勢民族,而是廣泛分佈著眾多的原始漁獵部落。俄羅斯的人口普查顯示:其境內生活著多達176個大大小小的民族,這些民族絕大部分分佈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然而每個民族的人口都很少。西伯利亞的原住民人口稀少且仍處於較為原始的漁獵部族形態,根本無力與已裝備火繩槍的俄羅斯人對抗,因此俄羅斯人得以較為順利地一直向東推進到太平洋沿岸。然而相比之下俄國在西部的擴張所面對的西方列強顯然不是西伯利亞原住民所能比的。在急速向東擴張的過程中俄羅斯的國力也隨之日漸提升,於是俄國人漸漸覺得已具備同西方國家分庭抗禮的資本,一種越來越強烈的自我民族意識日益提升。俄羅斯在歐洲只是列強之一,還遠沒到能傲視一切的地步;然而在亞洲的持續擴張使俄羅斯人信心倍增。19世紀末的俄國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品《對我們來說亞洲是什麼》中寫道:“俄羅斯必須從歐洲帝國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歐洲我們是小丑和奴隸,但在亞洲我們是主人”。有這種觀點的不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人而已:作曲家哈伊爾·格林卡從古代中亞遊牧民族的生活中為他的格局《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尋求靈感;亞歷山大·鮑羅丁創作了交響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越來越多的西歐人在聆聽過這一時期的俄羅斯音樂後幾乎都公認俄羅斯音樂中的東方韻味已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沙皇俄國為了同大英帝國爭奪包括中亞、阿富汗、波斯以及中國新疆、蒙古、西藏等亞洲腹地地區曾展開長達近百年的大博弈,隨著中亞地區被沙俄吞併之後就使俄國成為了西歐眼中一個混雜著濃重的亞洲遊牧氣息的國家。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俄羅斯人都秉承東方主義意識的,事實上19世紀後半期的俄國幾乎成為了西方各種新思潮的交匯地:專制主義、憲政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幾乎當時存在的所有思潮都能在俄國找到。俄國的文學家用文字批判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腐朽,俄國的音樂家用旋律抒發對專制的控訴,俄國的科學家以探索的精神破除陳腐的迷信,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俄國為世界貢獻了列夫·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門捷列夫等等,與此同時俄國的革命家們正躍躍欲試要打造一個新世界。在學習西方和東方主義兩種思潮之外一種全新的思潮也漸漸出現了:”我們俄羅斯既不屬於西方,也不屬於東方。我們是人類文明中獨特的存在,我們就是俄羅斯。一個偉大的人或民族將永遠不屑於在人類歷史舞臺上扮演配角,甚至也不屑於扮演主角,而是一定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俄羅斯的孤獨境遇催生了一種強烈的大國情結——俄羅斯人迫切希望做出成績向世界證明自己是人類歷史舞臺中獨一無二的角色。用普京的話說“俄羅斯有且只有兩個盟友——陸軍和海軍”,言下之意即是俄羅斯在國際上是孤獨的,除了自己誰也不能依靠。沙皇時代的俄羅斯特別推崇一種彌賽亞文化——所謂彌賽亞即是指被上帝特意選中的人,其實也就是以色列人所謂的“上帝選民”觀念。俄羅斯人認為自己的文化是獨一無二的併為之自豪。

"

多年來俄羅斯就像是一個行走在國際舞臺上的孤獨巨人:在東方國家眼中俄羅斯的民族屬性似乎應該屬於西方式,然而長期以來俄羅斯卻被排擠在西方主流體系之外。迄今為止俄羅斯仍保持著這種不歐不也不東不西的尷尬處境: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大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位於亞洲,四分之一位於歐洲。然而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歐洲部分的領土上,經濟中心和主要的工業基地也位於歐洲,首都莫斯科以及聖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佈在歐洲。俄羅斯的歷史起源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東擴張的歷史,可以說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在歐洲。然而對此西方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歐洲的歷史起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平原長期以來被排斥在歐洲主流文明體系之外。俄羅斯人所屬的斯拉夫族系在羅馬帝國時代與凱爾特人、日耳曼人並稱三大蠻族,被排斥於文明體系之外。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湧入到原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並與當地的拉丁文明逐漸融合,由此形成了西歐的主流文化。然而俄羅斯卻是一個典型的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國家。當然波蘭等國也是斯拉夫人國家,不過波蘭等國同俄羅斯比起來在地理上距離西歐更近,也皈依了西歐各國普遍信奉的羅馬天主教派。而俄羅斯儘管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員,但信奉的卻是特立獨行的東正教派。公元2世紀的托勒密將頓河作為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這一觀念一直維持到17世紀,也就算是說直到17世紀俄羅斯都還並不被視為一個歐洲國家。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匈奴人、保加爾人、蒙古人等遊牧民族入侵歐洲的天然地緣通道,在相當漫長的古代歷史上這一地區與濱臨地中海的南歐地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質。歷史上俄羅斯曾被蒙古統治兩百餘年,因此俄羅斯在其他歐洲國家眼中是混有蒙古血統的,這導致西歐各國在心理上對俄羅斯存在隔閡。也正是由於被蒙古征服佔領的兩百餘年使俄羅斯同西歐各國發生的大航海運動、文藝復興等失之交臂,儘管彼得大帝通過效法西歐強國使俄羅斯得以奮起直追,但俄羅斯的在經濟文化領域始終落後於西歐,甚至直到二戰時期蘇聯強大的軍工在相當程度上仍是依賴於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和巨大的人力資源而締造的,在技術層面仍是落後於西歐的。也正因為如此自認為文明層次更為先進的西歐各國視俄羅斯為蒙古化的蠻夷之邦。迄今為止仍有不少西方人從骨子裡就有一種對俄羅斯的優越感,俄羅斯人在他們眼中是野蠻落後的“白色韃靼”。

俄羅斯的百年孤獨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俄羅斯本身對西方文明也懷有一種豔羨之情。俄羅斯有著數百年向西方學習的歷史:1697年荷蘭的贊丹港迎來了一支俄國使團,在這支使團中有一個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蘭人頗為不解的是整支使團上上下下無不對這位下士禮敬有加,多年後人們才知道這位下士其實就是當時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在俄國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風潮。1712年彼得一世將俄羅斯首都由莫斯科遷往聖彼得堡,從此這裡成為了俄國面向西歐的一扇窗戶。彼得大帝所開啟的向西方學習的風潮使俄國人開始熱衷於在服飾、建築各方面模仿西歐國家,彼得堡的宮廷開始熱衷於說法語,以致於我們今天如果去看原版的《戰爭與和平》就能從中發現許多法語單詞。俄羅斯在致力於西化改革同時也在積極進行對外擴張,尤其是致力於為俄國爭取出海口以便更好地融入國際體系。俄國的西化改革使其與西歐各國的心理認同相對增加,而隨著俄國疆域的向西擴張就使其與歐洲中心的地理距離也日益縮短,最終俄國成為了歐洲均勢格局中的五大決定性力量之一(英、法、俄、普、奧)。歐洲的地理外延也隨著俄國的崛起由頓河推進到今天的烏拉爾山脈。俄羅斯從一個排斥在歐洲主流體系之外的邊緣化國家轉變成為歐洲事務的重要參與者: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中都能見到俄國的身影。尤其是在拿破崙戰爭中俄國成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此戰後的俄國在歐洲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同時俄羅斯通過和普魯士、奧地利瓜分波蘭以及締結神聖同盟使自己得以更深地介入到歐洲事務之中。1848年歐洲各國相繼爆發革命運動,俄國為維持歐洲的封建專制秩序和本國的霸主地位出兵干涉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的革命運動,因此被譽為歐洲憲兵,從此沙皇俄國被視為歐洲封建專制的堡壘。

俄羅斯的百年孤獨

儘管俄國被視為歐洲封建專制主義的堡壘,但新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仍不可避免會對俄羅斯造成影響: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俄國的貴族子弟逐漸接觸到了西方文明並開始了對俄國現狀的思考。拿破崙戰爭後期俄軍一路反攻到巴黎,在這一過程中那些實地親身接觸到西方文明的俄軍官兵們開始日益滋生出對專制制度的質疑。1825年11月19日戰勝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發疾病身亡,由於他沒留下子嗣,因此皇位應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繼承。當時君士坦丁被任命為俄國駐波蘭總督,亞歷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當時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以我們傳統的思維觀念而言:在專制統治下權力的誘惑足以戰勝親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對外封鎖消息,然後宣稱兄長生前已確定自己為繼承人。然而尼古拉並沒這麼做,而是立刻派人向身在波蘭的二哥君士坦丁通報了身為沙皇的兄長病故一事並請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繼位。更為戲劇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確拒絕回京繼位,原來他愛上了一名波蘭的平民女子,他願意為她放棄皇位和自己的貴族頭銜留在波蘭生活,於是他回覆三弟尼古拉:自己將放棄皇位並請尼古拉繼位。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覆後並沒順勢繼位,而是率領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然而與此同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也率領自己的部屬向尼古拉宣誓效忠。被視為歐洲專制堡壘的沙皇俄國竟然出現了推讓皇位的現象。君士坦丁和尼古拉這番兄弟情深互讓皇位的大戲直接導致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一批遠征西歐的俄軍官兵在親眼見證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後懷著對俄國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不滿於俄歷12月14日發動起義。由於當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蘭憲法,因此被起義者視為是一個主張憲法治國的人,他們希望君士坦丁能繼承皇位,然後將俄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改造成為君主立憲制度,於是他們打出了“我們要君士坦丁,我們要憲法”的口號。十二月黨人起義結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間互讓皇位的舉動——尼古拉隨即宣佈繼承皇位並著手鎮壓起義,儘管起義被平息了下去,但這次起義給予俄國的專制統治最早的打擊,此後俄國就進入了一段革命歲月。就此而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種子其實就是十二月黨人起義種下的。

俄羅斯的百年孤獨

俄羅斯的領土擴張從來都是向東、西兩個方向推進的,但相比之下俄羅斯在東方的推進要順利得多。由於西伯利亞地區的氣候過於高寒,一直以來都沒能形成本土的強勢民族,而是廣泛分佈著眾多的原始漁獵部落。俄羅斯的人口普查顯示:其境內生活著多達176個大大小小的民族,這些民族絕大部分分佈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然而每個民族的人口都很少。西伯利亞的原住民人口稀少且仍處於較為原始的漁獵部族形態,根本無力與已裝備火繩槍的俄羅斯人對抗,因此俄羅斯人得以較為順利地一直向東推進到太平洋沿岸。然而相比之下俄國在西部的擴張所面對的西方列強顯然不是西伯利亞原住民所能比的。在急速向東擴張的過程中俄羅斯的國力也隨之日漸提升,於是俄國人漸漸覺得已具備同西方國家分庭抗禮的資本,一種越來越強烈的自我民族意識日益提升。俄羅斯在歐洲只是列強之一,還遠沒到能傲視一切的地步;然而在亞洲的持續擴張使俄羅斯人信心倍增。19世紀末的俄國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品《對我們來說亞洲是什麼》中寫道:“俄羅斯必須從歐洲帝國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歐洲我們是小丑和奴隸,但在亞洲我們是主人”。有這種觀點的不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人而已:作曲家哈伊爾·格林卡從古代中亞遊牧民族的生活中為他的格局《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尋求靈感;亞歷山大·鮑羅丁創作了交響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越來越多的西歐人在聆聽過這一時期的俄羅斯音樂後幾乎都公認俄羅斯音樂中的東方韻味已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沙皇俄國為了同大英帝國爭奪包括中亞、阿富汗、波斯以及中國新疆、蒙古、西藏等亞洲腹地地區曾展開長達近百年的大博弈,隨著中亞地區被沙俄吞併之後就使俄國成為了西歐眼中一個混雜著濃重的亞洲遊牧氣息的國家。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俄羅斯人都秉承東方主義意識的,事實上19世紀後半期的俄國幾乎成為了西方各種新思潮的交匯地:專制主義、憲政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幾乎當時存在的所有思潮都能在俄國找到。俄國的文學家用文字批判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腐朽,俄國的音樂家用旋律抒發對專制的控訴,俄國的科學家以探索的精神破除陳腐的迷信,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俄國為世界貢獻了列夫·托爾斯泰、柴可夫斯基、門捷列夫等等,與此同時俄國的革命家們正躍躍欲試要打造一個新世界。在學習西方和東方主義兩種思潮之外一種全新的思潮也漸漸出現了:”我們俄羅斯既不屬於西方,也不屬於東方。我們是人類文明中獨特的存在,我們就是俄羅斯。一個偉大的人或民族將永遠不屑於在人類歷史舞臺上扮演配角,甚至也不屑於扮演主角,而是一定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俄羅斯的孤獨境遇催生了一種強烈的大國情結——俄羅斯人迫切希望做出成績向世界證明自己是人類歷史舞臺中獨一無二的角色。用普京的話說“俄羅斯有且只有兩個盟友——陸軍和海軍”,言下之意即是俄羅斯在國際上是孤獨的,除了自己誰也不能依靠。沙皇時代的俄羅斯特別推崇一種彌賽亞文化——所謂彌賽亞即是指被上帝特意選中的人,其實也就是以色列人所謂的“上帝選民”觀念。俄羅斯人認為自己的文化是獨一無二的併為之自豪。

俄羅斯的百年孤獨


俄羅斯擁有1707.54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以及這遼闊疆域上蘊藏的豐富的資源儲備。在沙皇時代和蘇聯時代的疆域則更大——俄羅斯疆域最大時一度達到過2280萬平方公里。在機器化大工業時代到來前俄羅斯受制於高寒的緯度和出海口的缺乏難以對西伯利亞遼闊的凍土地帶進行工業化開發,也難以和外界展開經濟文化交流,因此擁有兩千餘萬平方公里領土的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在相當漫長的時間內一直落後於在技術和制度層面更為先進的西歐、北美國家。然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日益普及俄羅斯在極短的歷史時間內獲得了對廣袤國土進行工業開發的能力。俄羅斯的體量實在太過巨大,即使俄羅斯在開發技術上仍落後於西方,但哪怕只是對這兩千餘萬平方公里國土進行初級開發也完全可以實現質量不夠數量湊,於是俄羅斯的國力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強並具備了對周邊國家顛覆性的地緣優勢。這使西方國家普遍感受到來自俄羅斯的戰略威脅,尤其是在冷戰時期雙方在各自不同的意識形態之下尖銳對立了幾十年,當時的西歐各國對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陣營的鋼鐵洪流始終充滿恐懼感,即使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力一落千丈,同時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分歧也已不復存在,但西方國家鑑於俄羅斯龐大的體量仍對其充滿戒心。俄羅斯的國徽上繪製的是一隻雙頭鷹,寓示著俄羅斯地跨東西方兩大洲的地理格局。實際上這種獨特的地緣區位也塑造了俄羅斯獨特的民族精神——你很難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方國家,因為其種族、宗教、歷史、文化中的東方基因都是極其微小的;可你也很難說俄羅斯就是一個純粹的西方國家。三百多年前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曾一度實行過全方位的西化改革,然而俄羅斯獨特的地緣區位和人文歷史使其在歐洲一直保持著獨立獨行的狀態,以致於迄今為止仍有不少西方國家將俄羅斯視為具有蒙古血統的“白色韃靼”,更何況彼此之間還存在著現實利益層面的糾葛。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恐怕仍將維持目前這種不東不西的狀態:一方面俄羅斯種族、宗教、文化各方面都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西方國家,蘇聯解體後的轉型歷程則使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差異也不復存在,俄羅斯也會積極試圖融入到西方體系之中,以減輕來自於北約和歐盟的戰略壓力;然而另一方面俄羅斯獨特的地緣區位和人文歷史使其與西方國家之間始終存在隔閡,而俄羅斯龐大的體量又使西方國家將其視為潛在的威脅。除非俄羅斯能全方位向西方國家服軟示弱並任其擺佈,否則西方陣營是不會接納俄羅斯的,然而俄羅斯的大國自尊又不允許俄羅斯這麼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