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作者:[俄] Н. Я. 布拉託娃 譯者:劉曉春

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祭祀活動

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舞蹈

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薩滿舞

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嬰兒搖籃

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獵物

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狩獵

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兒童服飾

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使鹿鄂倫春人

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祭祀火神

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Н. Я. 布拉託娃(中)向中方鄂倫春自治旗代表贈送民間手工藝製品 攝影:劉曉春

俄羅斯的鄂倫春人

參加古倫木沓節的中國鄂倫春人 攝影:劉曉春

“鄂倫春”一詞,是其他民族給通古斯人取的名字,早在17世紀的時候,就已經廣為人知。一些學者認為,該詞來源於“鄂倫”(орон),譯作“鹿”;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該詞來自阿爾巴津(即雅克薩)地區的“鄂羅”(Оро),屬於地名。目前,對這個問題的分歧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在私人談話中,我尊敬的白英先生(譯者注:中國民族博物館畫家)說他支持第一種假說,而大部分研究者也堅持第一種觀點。北方通古斯人被滿族人、漢族人、蒙古人、俄羅斯人統稱為“鄂倫春人”,他們自己也這樣稱呼自己。

19世紀,鄂倫春人佔據了沿阿穆爾河(譯者注:中國稱“黑龍江”)上游左右兩岸的廣闊地域。北至斯塔諾夫山脈(譯者注:中國稱“外興安嶺”),西至阿馬扎爾河上游,東至阿穆爾河左邊支流奧爾多伊河。在阿穆爾河右岸,鄂倫春人佔據了從石勒喀河與額爾古納河匯合處到阿爾巴濟哈河(奧穆裡河)的廣大地域。史料顯示,19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通吉爾河和奧列克瑪河沿岸也有鄂倫春人居住。沙俄在與中國簽訂《璦琿條約》(1858年)和《北京條約》(1860年)之前,居住在阿穆爾河流域的鄂倫春人都是大清帝國的臣民,被列為“漂泊的異族人”,繳納毛皮貢稅。

С. К. 帕特卡諾夫寫道:阿穆爾州西部、外貝加爾州和雅庫茨克州與阿穆爾州交界地區的“真正的通古斯人”,被稱為鄂倫春人 。據1897年人口普查統計,阿穆爾州有677名鄂倫春人,外貝加爾州有952名鄂倫春人。阿穆爾州和外貝加爾州的鄂倫春人總數為1629人。其中6.1%已定居,其餘則從事打獵、養鹿和捕魚。當時,92.9%的鄂倫春人講母語 。遺憾的是,現在在俄羅斯看到的卻完全是另外一種景象。目前,只有老年人才熟知母語,中年人只能聽懂母語,但不會說,而大部分孩子則幾乎完全不通曉自己的母語。

至於遊牧於外興安嶺以北勒拿河畔的鄂倫春人與生活在阿穆爾河沿岸地區的鄂倫春人之間,著名遠東民族學研究者Л. В. 什連科在1833年認為,他們在語言和風俗上,已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在鄂倫春人的生產活動中,先行的旅行者認為帶獵狗狩獵是其生存的必需條件,獵狗給他們提供食物,滿足其他生活需要。旅行者們還談到了一種家畜——鹿,可供他們騎行,幫助他們運送貨物。同時他們強調,俄羅斯外興安嶺的通古斯人把鹿作為騎行和運送貨物的工具;而中國的畢拉爾人和瑪涅格人,則用馬狩獵。第一類是使鹿通古斯,第二類是使馬通古斯。

因此,19世紀鄂倫春人就已經劃分為使鹿通古斯和使馬通古斯。而在阿穆爾河兩岸林木茂密的河岸山坡和額爾古納河,以及農尼河的上游谷地,獵人們騎著小馬在興安坡地上來回行走,過著遷徙生活,其中有一些人跟達斡爾人一樣,從事貿易、耕作和畜牧業,過著定居生活。

19世紀80年代,官方對生活在阿穆爾地區的鄂倫春人進行了人口普查。普查發現鄂倫春人主要有以下部族:坎德吉部,我認為這裡指的是金德吉部,他的後裔至今仍居住在阿穆爾州,還有尼卡吉部(或肖洛貢部)、布爾多特部、尼納幹部、波牙吉部,總人口946人(男474人,女472人) 。

1900年,阿穆爾州的鄂倫春人口總數為460人(男218人,女242人) 。

從1930年開始,居住在阿穆爾州、外貝加爾邊疆區和布里亞特地區的鄂倫春族群,被官方劃歸埃文基族,但把他們同化為埃文基人的過程比較困難,至今尚未完成。儘管有政府命令,但在20世紀中葉以前,很多埃文基人的身份證上“民族”一欄仍然寫著“鄂倫春”。現在,根據2002年人口普查數據,外貝加爾邊疆區只有5名鄂倫春人(講埃文基語),布里亞特3人,阿穆爾州3人 。

因此,中俄兩國邊界發生變化之後,俄羅斯的鄂倫春人成為埃文基人的一部分,開始被稱作“埃文基人”;而在中國他們被劃為“鄂倫春”這樣一個單獨的民族。俄羅斯的埃文基(鄂倫春人)繼續以養鹿和狩獵為生,而中國的鄂倫春人則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據此,這裡應當強調的是,就整體而論,鄂倫春民族的發展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研究價值。所以,我建議尊敬的與會人員能夠啟動專門的歷史、民族學研究。總而言之,我認為這屬於埃文基人的族源歷史。儘管最近幾十年裡,俄羅斯學術界有一些研究這方面問題的著作問世,但是研究成果分歧很大,有些觀點還需要進一步審視。一些學者還發表了關於養鹿業方面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的問題非常有趣。著名埃文基學者Г. М. 瓦西裡耶維奇認為,正是鄂倫春人首先馴服了鹿,隨後埃文基人才效仿他們。因此他認為阿穆爾河沿岸地區是埃文基養鹿業的興起之地,同時也是通古斯馴鹿文化興起之地。

說到鄂倫春人,不能不說說這些通古斯部落:瑪涅格人和畢拉爾人。他們與鄂倫春人居住在相同的地方,阿穆爾河及其支流上下游地區,與鄂倫春人和埃文基人都有直接的關係,是阿穆爾河地區通古斯居民的基礎成分。

17世紀中期,俄羅斯人第一次認識了通古斯部落瑪涅格人,與阿穆爾河地區的鄂倫春人不同,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的臣民。П. П. 希姆克維奇提到6種生活在俄羅斯的瑪涅格人:瑪尼亞吉人、莫拉呼爾人、古拉吉爾人、莫科吉人、杜寧吉人和奧伊拉吉人,他們的總人數約1500人。他們以養馬、狩獵和捕魚為生。他們與俄羅斯人的關係是複雜的。中國—滿洲對瑪涅格人的影響,使得19世紀前大部分瑪涅格人接受了中國國籍。但不是所有瑪涅格人都跨過了國界,小部分瑪涅格人仍然留在了俄羅斯的土地上。在科學考察過程中,我和Г. И. 瓦爾拉莫娃在阿穆爾州結雅河地區找到了2個瑪涅格人:葛爾瑪根諾娃 М. Д.和她成年的兒子,他們與埃文基人一起居住在原始森林裡,由於害怕遭到鎮壓,幾乎不走出森林。在他們的老式身份證上還寫著“瑪涅格”。之後我們在奧夫相卡村跟她的妹妹聊了一會兒,她還懂得一些自己的母語,她的身份證上已經寫成了“埃文基”。

17世紀,畢拉爾人居住在阿穆爾河上游沿岸地區和佈列亞河、謝列姆賈河和謝弗裡河流域,他們從這裡逐漸往南遷移。他們有兩個部族:莫科吉人和魏拉吉人,總人數為1200人。定居的畢拉爾人以農耕和畜牧業(養馬)為生。1887年俄羅斯人口普查時卻沒有提到他們。

我認為,儘管民族過程複雜,但我們與中國的鄂倫春族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我想表達一下自己的意願:

首先,希望我們(譯者注:“我們”指中俄通古斯民族)之間能夠建立經常的聯繫;其次,建議開展俄羅斯埃文基—鄂倫春人與中國鄂倫春語言方面的比較研究。語言是民族性的特徵之一,因此,如果我們想作為一個民族而生存下來,就應該盡一切可能,把母語傳授給我們的子孫。除了研究,還可以發表相關的文章,介紹口頭民間創作成果,比如我們的伊瑪堪、摩蘇崑和“烏爾古”(譯者注:用鄂倫春語說故事);第三,組織實用裝飾藝術方面的作品展覽交流活動;第四,組織出版關於傳統文化方面的紀念冊。在這方面白英先生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收集了很多俄羅斯埃文基人物質傳統文化樣品。我幫他們做過很多工作,如果還需要我的幫助,我時刻準備著。

譯者按:2014年6月17日,以“文化•生態•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中俄通古斯民族文化交流座談會,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召開。俄羅斯科學院語言學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語言文學副博士Н. Я. 布拉託娃女士,在大會上作了主題發言。本文主要根據作者提交的會議論文翻譯整理。中國學界認為,鄂倫春族不屬於跨界民族。《俄羅斯的鄂倫春人》一文,則為中國學者研究鄂倫春族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