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師生戀,弗洛伊德:這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朋友家兒子林林今年11歲了,按理說進入青春期的男孩應該更加獨立,可是林林卻對媽媽特別依戀,每次跟媽媽在一起就喜歡摳媽媽的手指,一起出行也總要拉著媽媽的手,晚上媽媽不陪著就睡不著。

原來,林林的爸爸一直在外地工作,一年在家的時間十分有限,林林從小就是跟著媽媽一起生活,還經常說只喜歡媽媽一個人,想跟媽媽一起生活一輩子。一開始媽媽聽到林林這樣說還覺得挺開心,認為是林林跟她親近的表現,可是現在都快要上初中了,林林還趁媽媽不注意就溜到媽媽的房間跟媽媽一起睡,媽媽就覺得不太好了,害怕再不糾正就錯過了塑造健康人格的最佳時期了,所以很焦慮。

其實,林林的這種戀母情結是青少年性心理髮展過程中特有的一種情感現象,確實如林林媽媽擔心的那樣,如果不能及時割斷,很有可能會促使孩子長大以後仍深戀著媽媽,不容易把情感轉移到其她異性身上。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師生戀,弗洛伊德:這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01、男孩戀母情結是怎麼形成的?

2017年法國大選,馬克龍成為法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然而,最受媒體關注的並不是馬克龍的年齡,而是他和妻子布麗吉特相差24歲的師生戀。

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樣的戀愛就是不健康的戀愛方式,只能說明在這個世界上,有些愛情確實可以超越年齡、身份、外貌的差距。可是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一個男人愛上比自己大很多的女人,這是一個男人的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呢?相傳希臘神話中,王子俄狄浦斯違反意願,無意中殺死生父,娶母為妻。弗洛伊德將這種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稱為戀母情結,也稱為俄狄浦斯情結。

不過,他還將這種“戀母情結”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昇華。“戀母情結”的父母不是生理意義上的父母,而是心理意象,父母的形象都是經過加工後保存在意識領域裡的虛像。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師生戀,弗洛伊德:這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很多有俄狄浦斯情結的男人,大多都有一個特殊的成長曆程,在他的成長中,要麼從小過於依賴母親,在應該獨立的年齡母親沒有放手,要麼家庭中父母關係處於男弱女強的地位,而且父母關係也不是特別融洽。

提到“俄狄浦斯情結”,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想起“媽寶男”三個字,遠的不說,就說前段時間熱播過的連續劇《都挺好》裡的蘇明成就是一個標準的“媽寶男”,蘇明成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是被母親偏愛的一個,從未曾想到過獨立,雖然姊妹三個,但他從小就是母親唯一的寶貝,甚至是母親的感情寄託。

其實這正是因為在他的家庭中父母關係不太融洽,父親對家庭缺乏責任心,使得母親將自己的情感都投射給了兒子,並且以自己的言行影響著兒子的一切。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師生戀,弗洛伊德:這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02、男孩俄狄浦斯情結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字叫《巨嬰國》,在這本書裡,他舉了一系列例子來闡述當代人的心理年齡處於集體嬰兒模式。

武志紅在書裡闡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多人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根本不具備正確的愛人能力,這就使得成年以後夫妻關係一路滑坡,出現了相互忽略、不合、冷戰吵架等一系列家庭問題。

而當夫妻關係緊張,更多時候母親就會把孩子當成宣洩創傷和愛戀的唯一出口,給予孩子太多的關懷和愛,一旦孩子習慣了這種愛的模式,長大後就不能在伴侶那裡得到豐盈的安全需要,於是媽寶男就產生了。

其實,按照兒童行為心理學發展的規律來看,孩子在3-6歲期間,情感上依戀父母一方是正常的,但隨著年齡增長,社會角色和性別角色的慢慢清晰,這種戀父戀母傾向就會慢慢消失。

如果如文章開頭說到的林林一樣,到青春期還不能正確淡化戀母情結,那麼將會對自己的性格、學習、社交都造成很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影響以後的戀愛和婚姻。

除了以上所說,男孩還有可能會因為害怕失去母親的愛而變得沒有安全感,小心翼翼地迎合,抑制自己的需求和願望,從而變成討好型人格的人。而由於過於依附母親,男孩會在擇偶時用母親的標準去尋找伴侶,難以形成穩定的戀愛關係。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師生戀,弗洛伊德:這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03、如何幫助孩子擺脫“俄狄浦斯情結”

孩子在青春期時期發生的各種變化原因不是單一的,是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髮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他們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正常表現,所以如果孩子出現類似於以上所說的那些問題,父母也不必過於擔心,只要用積極的態度、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就可以了。

(一)、夫妻關係第一,親子關係第二

很多父母都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這輩子都是為了孩子活著,只要孩子好,其它的都是次要的。對於這樣的父母,彷彿自己的整個世界都是圍繞著孩子而轉,自然而然地把親子關係排在第一,夫妻關係排在了第二。

其實,多數夫妻關係不好的家庭,父母一方才會在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無法讓孩子儘早獨立,把自己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緊緊捆綁在一起。當一個孩子在家庭中被賦予了超於平時的重要地位,那麼父母對待孩子的愛就很容易出現偏差,孩子無法接觸到廣闊的新天地,一切生活都在父母的干預和掌控之中,情感和生活都無法儘早獨立。

當父母把自己全部的愛和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時,必然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得到豐厚的回報。在這種心理期許下,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愛就成了等價交換,而不是無條件的愛。然而,每個人對這種回報的理解和衡量不同,最後很有可能這種愛會使得彼此兩敗俱傷。

真正健康的家庭關係,是父母把孩子撫養長大,然後在該放手的時候放手。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把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父母應有自己的相處空間,不需要為了孩子犧犧牲自己,只有父母不依戀孩子,孩子才不會過分依戀父母,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戀母情結”了。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師生戀,弗洛伊德:這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二)、避免父愛在孩子生命中的缺失

最近幾年網絡上衍生出一個新的詞語叫“喪偶式育兒”,顧名思義,“喪偶式育兒”是指父母某一方獨自照顧孩子,猶如喪偶一般。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長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如早出晚歸、子女很難見面、無語言交流等)。“喪偶式育兒”在現實中多指父親一方愛的缺失。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男孩林林,就是因為父親長年不在身邊,導致孩子從小跟父親的感情疏遠,父愛的缺失讓他心理上十分沒有安全感,從而更加依賴母親。而且由於家裡父親這個位置長期空缺,使得林林潛意識裡把自己當成母親的“男人”,對母親產生非一般的依戀情感。

雖然現實中很多父親身上也有著不良的生活習慣,但如果父親能在孩子的身邊,每天給予孩子一定的陪伴,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他鼓勵和支持,在孩子面前建立自己的權威形象,這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完成和母親的分離尤為重要。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師生戀,弗洛伊德:這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三)、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轉移對母親的注意力

現代社會處處充滿危險,很多家長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後還在每天接送,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大多數家長放學或者節假日也不允許孩子自己到外面玩,所以孩子與人交往的機會越來越少,而一般家庭孩子都是與母親接觸的時間更長一些,所以會造成有的孩子有戀母情結傾向。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要多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使他們能有效地參與到與家庭以外人員的競爭與合作中間去。

什麼是親社會行為呢?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經常會表現出類似這樣的行為,比如幫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贈、同情、關心、謙讓、互助等,心理學家把這一類行為稱為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會促使孩子形成積極的社會價值觀,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會使孩子開闊眼界,幫助別人的同時還提升自己的心境,使得孩子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轉移對母親的注意力。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師生戀,弗洛伊德:這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總之,如果父母對孩子能夠及時放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夫妻關係中去,給孩子營造和諧愉悅的家庭氣氛,孩子就不容易產生戀母情結,就會對兩性形成健康、積極的認識,成年以後也會形成正確的婚戀觀。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陪寶寶寫日記,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