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聽書”和“讀書”的選擇,哪個才是職場人充電的合適選擇?

讀書 書店 跳槽那些事兒 市場營銷 職男小凡 2019-04-25
面對“聽書”和“讀書”的選擇,哪個才是職場人充電的合適選擇?

昨晚和家兄吃過飯,路過一家書店,我們二人都是嗜書如命的主,於是毫不猶豫的鑽了進去。

不知道各位去書店,或是去圖書館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種悲喜交加的感覺:

喜的是,能夠擁抱這麼多知識、這麼多智慧的結晶,我感到非常幸運,趕上了知識大爆發的年代,想要學習什麼內容,能夠如此簡單。

而悲的則是面對這麼多的知識,我卻沒有能力和時間,將它們一一遍歷,怎麼想怎麼覺得惋惜。

從書店走出來後,我和老哥就聊起了讀書是該讀全本,還是應該把時間分攤開,碎片化的吸收知識點,展開了討論,而通過這次聊天,也讓我對職場人的讀書和學習有了全新的看法。


我們先來聊一聊“聽書”的學習方式。

面對“聽書”和“讀書”的選擇,哪個才是職場人充電的合適選擇?

不得不說,對於職場人而言,特別是已經有家庭的職場人,時間是一種奢侈品,光是工作就佔據了10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回到家之後,還要照顧家庭,可以說,為數不多的學習時間就像是海綿裡的那點水,全靠硬擠。

而現在的一些線上課程、講書等內容,通過把一本書的內容壓縮,提煉知識點的方式,用盡可能短的時間,把書中的精華呈現,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職場人的時間,過去花4個小時能看完一本書,現在可能40分鐘就把書籍的知識點掌握了。

包括現在各種聽書類的APP也是,解放了我們的雙眼,打通聽覺的入口,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用聽的方式來學習。

碎片化學習還有一點好處,就是能夠快速應用,因為講書提供的內容多以方法論和知識點為主,而且對於想要一個陌生領域的人來說,這樣的方式能夠使之快速入門。

但反過來看,這種學習方法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就目前市場上的一些內容來看,各家平臺所表現出的水平參差不齊,而且對於書籍的側重點也明顯不同,就拿我曾經聽過的《流量池》這本書為例,我曾在兩個平臺的解讀,一個是把案例都拋出來,提取方法論。

面對“聽書”和“讀書”的選擇,哪個才是職場人充電的合適選擇?

另一個則是著重講解作者的獲客思維,把框架完整的搬了出來,但是對於具體的案例分析顯然那有點少。我們沒法下定論說誰講的好,誰講的不好,但是透過這些確實能夠發現一些缺陷:

01.講書內容多少會帶有主觀性。二次傳遞的內容很難避開主觀的陷阱,不同的人對於書籍內容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這也就容易造成傳達內容不夠客觀的情況。


02.寫拆書稿的人也未必是這個領域的從業者或研究人員。承接上一點,我也幫人寫過拆書稿,寫一些營銷社科類的內容還好,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我也能做出稍微帶點深度的解讀,但是寫到別的領域書籍時,卻沒有辦法更好的延伸,純粹的是在“拆”,最後呈現的內容多少有點“乾巴”,後來索性就只寫營銷的內容了。

這也就直接導致了講書內容的水平了,專業的人解讀專業的書籍,肯定會更好,但是非專業的人寫,那可能就另一說了。


03.講述人的聲音條件、節奏等也會增加理解困難。這可能是我個人的習慣,講述人的聲音和節奏,會影響我聽內容的狀態,以及最終的收穫。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各家平臺都在推出知識內容的今天,內容的質量不必過於擔心,主要的問題就是在於平臺的選擇上,我建議大家選擇固定的一個或兩個平臺聽書,不要總是換平臺。


那麼接下來,我們再說說讀整本書的優勢與不便。

面對“聽書”和“讀書”的選擇,哪個才是職場人充電的合適選擇?

相比於碎片化學習,讀整本書的好處是能夠完整的接受一種思維方式,還有圍繞這些知識點所建立起來的框架,真正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用全新的思維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

我始終認為,看書學習,重要的不是學習方法論,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模式,包括我們研究某個學科,或是從事某個職業,本質上都是在用習得的思維方式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就以營銷為例,起初我學習了很多方法論,但並不是所有的方法論都能奏效,在瞭解方法論背後的思考方法後,我漸漸的明白,用營銷的思維去思考,才能在面對具體問題時,啟用哪一種方法,這就是完整讀完一本書的好處。

當然了,它的缺點是需要調動大量的精力,去思考,甚至是做筆記,上述已經說過,時間對於職場人是奢侈品,而且一旦因為時間緊張,放下了一段時間後再拿起,就有可能“斷檔”,時間一長,想讀完整本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聽書or讀書,究竟該怎麼選?

面對“聽書”和“讀書”的選擇,哪個才是職場人充電的合適選擇?

結合我自己過去的學習經歷,兩種方法我都有深度使用,在我看來,對於聽書和讀書,完全不必做出刻意的選擇,相反,我認為把兩種方式結合起來使用,才是最好的方法,我有三點這方面的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1.對某一本書的內容感興趣,不妨先讀後聽。


我和別人的看法不太一樣,很多人覺得對於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先聽聽了解一下,而我恰恰認為,興趣是一種動力,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人們更傾向於讀完一整本書。

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這種興趣會不斷加深,人們不自覺的想要繼續深入,解鎖餘下更多的內容,動力的驅使會更強烈。

但是這樣讀完一本書,可能對於知識點的掌握並不是很清晰,這時候為了節約時間,可以通過聽書的方法,重新加深一下知識點,強化記憶,可能也就是個上下班用在路上的時間就足夠了。


2.想知道一本書的內容是不是適合自己,可以先聽後讀。


可能這和很多人的認知又有些不同,通常我們想知道一本書是不是適合,都會先翻上幾頁瞭解一下,或者是看看目錄大概知曉些內容,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傾向於選擇先聽的方式。

因為這樣是一種很節約時間的做法,首先我們不必去書店,或者是找電子書資源,如果聽書平臺有相關的內容,可以先聽上十分鐘,千萬不要小瞧這點時間,在講書的內容裡,通常都會對書籍的適用人群、以及如何應用,做一個大概的講解,有了這個瞭解,再去開始學習,就能夠很快發現書籍的內容是否適合自己。

如果合適,可以先聽完,再去讀整本,如果發現不合適,那麼則節約了時間和經濟的雙重成本。

面對“聽書”和“讀書”的選擇,哪個才是職場人充電的合適選擇?


3.詳細學習一本書,讀完多聽。


假如你想很詳細的學習一本書的內容,那麼我強烈建議買來一本,逐字逐句的閱讀,因為書中的每一個案例、每一句話,都有可能啟發到你,讓你更容易的進行延伸和思考。

而在有了自己的學習成果之後,接下來就要多聽一聽別人的解讀,因為上述已經說過,不同人的講解,側重點也不同,為了防止紕漏,也為了能夠拓寬我們看待事物的視野和角度,這一點非常有必要。

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多和別人交流,能把書中的內容用自己的方式講出來,這才算是真正吃透了知識。

歸根結底吧,其實我個人更主張完整的讀完一本書,但是這個時代的節奏很快,有些時候我們的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讀書當中,但是好在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擁有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或許知識傳遞的形式會變,可我們對於知識的渴望卻始終不會變。

面對“聽書”和“讀書”的選擇,哪個才是職場人充電的合適選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