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告訴你:為什麼書讀得越多,你的大腦也會變得越聰明?

研究表明:人類跟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有1.5%的基因不同。 隨之有這樣一道題目:從演化的觀點來解釋,為什麼我們跟黑猩猩的基因只有1.5%是不同的,可是我們和黑猩猩的現狀卻有如此大的差異?

事實上,人類與大猩猩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人類擁有語言能力。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皮層有一個語言中樞,是人類語言能力的生理基礎,它的作用就是調控人類的語言行為。這個中樞一旦因腦外受損或因腦血管供血障礙,別人的語言行為便出現障礙,常見的有“失語症”。

科學家經調查發現,中國和日本患失語症的人要比歐美少得多,這是為什麼?經過多次實驗,發現了一個基本的,卻是最簡單的事實:中國和日本都使用漢字,歐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們記認字音和字義,使用的是大腦左半球,而且僅僅是左半球,但中國人、日本人使用漢字,對大腦的利用精細得多,左半球記認字音字義,右半球記認字形(連宇義),而且左右兩半球均衡協作。

這本書告訴你:為什麼書讀得越多,你的大腦也會變得越聰明?

大腦

而鍛鍊語言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那我們該如何用閱讀來改變大腦呢?

今天這本《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方法》告訴我們,只要運用恰當的讀書方法來磨練我們的語言能力,就能夠實現改造大腦的目標,從而讓我們可以更加理性地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艱難挫折。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茂木健一郎,日本著名的腦科學家。他主要通過“主觀感覺”這個關鍵詞,研究大腦與心的關係。他的其他著作包括 《創意腦》、《大腦活用學習法》、《大腦活用工作術》等等。

這本書告訴你:為什麼書讀得越多,你的大腦也會變得越聰明?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

閱讀為什麼能夠改造大腦?

曾經有資料顯示,愛因斯坦在世時大約讀了三萬本書籍,他的大腦在他死後被捐獻出來,並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顳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

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一生都能根據學習經驗發生顯著變化,比如對學習和記憶起關鍵作用的海馬區,一生都能夠產生新的神經,大腦這種適應環境要求的能力是有可塑性的。神經元和神經連接之間不斷產生和消亡,使大腦的結構在一生中都能發生變化。主要通過突觸形成、突觸消失、突觸增強和突觸減弱的方式,讓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接不斷得到修飾。大腦結構的改變就是通過強化、減弱和消除原有神經連接,產生新的神經聯接實現的。另外,大腦結構改變的程度取決於學習的程度:學習時間越長,結構改變越顯著。

人一生中的學習,主要靠閱讀。而閱讀也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方式,因為眼睛一分鐘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讀書後收集到的知識,可以在大腦的顳葉中,不斷累積成信息數據。因為顳葉是大腦中掌管人的記憶、聽覺和視覺的地方。如果顳葉受損,就可能引發癲癇、言語障礙、記憶障礙、聽覺障礙等多種疾病。

我們之所以能夠表達自如,也是因為大腦中儲存了大量的信息。

拜倫曾經說過:語言是看得見的東西,一滴墨水像露珠滴在思想之上它使無數人展開了思維的翅膀。

無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我們想要與他人發生聯繫,不管是發電子郵件、打電話等等,都要使用語言能力。語言能力,包括我們的說話能力,文字運用能力,理解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不是天生擁有的,而是後天鍛煉出來的。想要快速提高這些能力,最快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因為讀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同時讓我們的精神有了更多的抵抗力。

這本書告訴你:為什麼書讀得越多,你的大腦也會變得越聰明?

語言能力

在我們的小時候,會被父母帶去醫院打各種各樣的預防針。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可以抵禦疾病病原體的侵襲。

讀書也是我們精神上的一劑“預防針”。比如在魯迅小說裡就描繪了許多人物,比如一個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他總是會讓我們大多數人懷念年少時天真無邪的友誼,而成年後,卻再也找不到那種熟悉的感覺了;而祥林嫂本來家庭生活幸福美好,不幸地是,接二連三地失去了孩子和丈夫,最後自己也精神癲狂了………人生在世,我們總會遭遇工作挫折,愛情失意,親朋好友離世等等這些不順心的事兒。讀書能夠讓我們的內心,面對順境時,懂得更加珍惜;面對人生逆境時,能夠更加坦然。

對於讀書方法,茂木健一郎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被稱為茂式讀書法。

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瀏覽目錄,掌握整本書的框架。

2.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標題,將它作為閱讀重點。

3.翻看全書,掌握書的大致內容

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說到: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這被稱為二八定律。當然這個定律也適用於讀書。

這本書告訴你:為什麼書讀得越多,你的大腦也會變得越聰明?

二八定律

英國尼基·斯坦頓在《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中提到過:我們閱讀的目的,無非就是消遣和收集信息。

消遣就是讀書的時候,不帶有任何客觀因素在裡面,就只是為了享受好看的故事或自己有興趣的文章所帶來的樂趣。

信息就是不管我們是否喜歡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就是為了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各種信息,比如工作上的,生活上的等等。

所以當我們拿到一本書以後,就要明確我們的目的。而書的目錄就相當於是地圖,看完目錄以後,我們就能夠知道,這本書大概有多少章節,有多少內容,作者是以怎樣的結構來安排文章的。

當我們以信息為目的時,閱讀目錄的時候就可以勾選出自己需要的章節,進行重點閱讀。接下來就是閱讀整本書,可以對於不重要的內容,直接進行略讀。對於自己需要的地方,進行細讀。比如現在市面上很多暢銷書籍,作者在書中為自己的金句進行黑體,這樣也是方便讀者,有了更好的閱讀體驗。這樣讀完一本書以後,既提高了速度,也提高了質量。

這本書告訴你:為什麼書讀得越多,你的大腦也會變得越聰明?

目的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

1.雜讀:雖說術業有專攻,但作者強烈建議,我們不分領域地閱讀。就像一個人長期只吃單一食物的話,那麼他很可能就會貧血,從而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而如果是混雜食物的話,那結果就恰恰相反。英國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應該大範圍地涉獵。

2.多讀:並不是說,我們手上拿的每一本書都是我們自己喜歡的。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大多數人都有三分鐘熱度現象。也許是一開始對書有了過高的期望,最後在讀的過程中,卻發現沒有想象中的好,就有種讀不下去的感覺了。最好的做法就是每本書只讀十頁,然後就換下一本書繼續讀。只要每天都堅持練習,就像鍛鍊肌肉一樣,最後會使閱讀能力和閱讀速度都能得到不斷地提高。一本書只代表一個作者的觀點,而閱讀不同的書籍,就可以看到其他人不同的觀點。我們可以通過總結他人的共同之處與不同之處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3.經典:為什麼有些書籍像名人傳、中國四大名著、獲得諾貝爾獎的書等等,不僅在他們那個時代擁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直到今天,也對我們有很深遠的意義。因為成功的路雖然是無法複製的,就像世間找不出兩片相同的樹葉,而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感受成功者和天才們所擁有的閃光點。

4.區分好壞:當然書籍和文章都有好壞之分。我們作為一個小白時,看不出其中的區別。當我們的閱讀量有了質的飛躍時,就能看出其中的變化了。

這本書告訴你:為什麼書讀得越多,你的大腦也會變得越聰明?

思考

經過近兩千年的流浪,猶太人非但沒有消失,反而產生很多世界級偉人,比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門德爾鬆、薩繆爾森、海涅、畢加索……1901到2001年一百年間,一共產生6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猶太人有128位,佔總獲獎人數的近20%。猶太人為什麼能如此強大?因為猶太人是個看書的民族,他們把閱讀作為宗教。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閱讀量是65本書,我們才5.14本書,一個讀5本書的民族和一個讀65本書的民族,他們的精神力量怎麼會沒有區別呢?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是因為我們能夠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來,這種價值也無法用其他東西來衡量。

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方法》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想要工作和生活得更好,只有選擇讀書。因為有些問題的答案,沒有誰能有金標準,但是卻能在書裡中找出來。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是在書中讀自己,只是在書中發現自己,檢查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