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認知:如何正確的學習,你真的懂嗎?

讀書 道德經 荀子 鵬君讀書 2019-04-21

關於學習,好像人人都知道。每一個人,每天都在學習,都在汲取知識,都在長成智慧,但是如何正確的學習,我們真的懂嗎?

為什麼道理大家都知道,別人卻能過好這一生?

為什麼採用同樣的方法,少數人人卻能受益無限,大部分人卻沒有?

為什麼,別人做事是自律,感覺輕鬆如意;大眾的自律像是自虐,那麼困難?

今天會從四個方面,分享如何正確的認識學習,提高成效。

新認知:如何正確的學習,你真的懂嗎?

01認知是一個詞,但是兩個字

關於認知,我們都知道其重要性,但多數人常常將認知混為一體,但它其實兩個狀態——“認”“知”,知道這一點非常重要。

白巖鬆說:我們這代人,知識獲取無限,卻距離智慧很遠,什麼都知道,什麼都不知道。

誠如白巖鬆所說,表面上來看,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大時代,我們能很清楚的收穫認知,但是實際上,我們得到的僅僅只是一個概念,充其量不過是看到,瞭解到,談不上認知。

譬如人人都知道《道德經》,誰都可以說出這麼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真正有多少人讀過,看過呢?

我相信,對比知道這個概念的人,太少太少。

認知沒那麼簡單,就這兩個字,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

譬如學習英語,有些人能夠堅持,有些人不能堅持;譬如寫作,有些人能夠日更,有些人不能日更,差距不在於自我約束,在於認知

接觸一件新事物,首要是深刻的“認”,認識到它很重要,給自己一個或者多個的理由—或許你有 10個理由告訴自己要抗拒這件事,那同時你得找出100個理由告訴你,這件事必做不可。

這樣你才能有動力去,去吸收,去了解。

否則,勉強委屈自己,乾巴巴去學習,哪裡有什麼效率可言。

認知認知,先建立足夠的“認識”,意識到它很重要,有足夠的動力,再去知!

新認知:如何正確的學習,你真的懂嗎?

02認知很重要,明理更重要

比把概念當做道理去使用更慘的是——把認知當做規律去實踐。

知道,雖然很重要,但明理更重要。

我們看書,學習,成長,不是為了機械式的獲取龐大的知識,而是洞悉其中的規律,明曉道理。

譬如一本書,為了佐證其中的觀點,作者會加入許多的故事,名言,思維的延展,讓大家更好的去理解,但本質上整本書的精華到底是什麼,需要我們去提煉。

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多知識是表象,這些內容必須有一個加工消化的過程,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叫做明理。

明什麼理?

通過繁蕪複雜的故事,提煉其中的規律性,然後去完善我們自己的“知識模型”,最後得出本質。

道德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就是這個道理!

03知行合一,是為踐行

在中國古代,荀況就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意思很簡單,就是在學習中,聽說比不聽好,見到比聽說好,知曉比見到好,實踐比知曉好,學習的目的就是實踐,實踐了,就明白了;相反,懂得許多道理卻不付諸實踐,雖然知識很豐厚,也必將遇到阻礙。

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知道很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

同樣,西方先哲也發表過這樣的見解:“沒有實踐的理論和沒有理論的實踐都沒有意義”。

人,既要認知、明理,還得付出實踐,做到知行合一,否則和一個移動硬盤有什麼區別?

空有一身才華,一旦聯繫到現實,什麼都不會做,什麼都做不成,也不清楚學以致用,如何發揮學習的價值?

新認知:如何正確的學習,你真的懂嗎?

04沒有結果的過程是扯淡

阿里內部有這樣一句話:沒有過程的結果就是垃圾,沒有結果的過程就是扯淡!

知道的再多,規律掌握的再好,進行了再多實踐,就是沒有結果,說明前面所得所學都有認知偏差,是錯誤的,不對的。

學習的作用是改造現實,學習了,明理了,實踐了,現實沒有任何變化,有什麼意義?

學習的終極目的是要有結果,學了,知了,實踐了,沒有結果就算了,那所有努力都是白費。

但很多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要時間,而要嘗試,怎麼辦?為自己設置里程碑!

如果說證果的過程是0-1的過程,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切分為10個部分,按照0.1-0.2這樣的步驟一步步實踐,得出結果,加以完善,拋開完美主義,高速迭代。

新認知:如何正確的學習,你真的懂嗎?

05

如何正確的學習,我們做個總結:認知、明理、實踐、證果,讀懂這8個字,是一生的受益。


作者:鵬君讀書,跨界職男,高品質奮鬥者,專注職場創作。頭條號、公號:鵬君讀書。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發現、學習、實踐、成長,做更好的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