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力量

閱讀的力量

01

“閱讀是為了活著。”福樓拜:《致尚特皮小姐》,1857年6月。

捧著一本書,沉浸於作者流暢的表達,時光靜止,直到書上的文字逐漸看不清了,不知不覺間才發現天已黑了,暮色流進室內,光線漸暗。

閱讀是一種個人的體驗。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閱讀的主體都是讀者。

這是一種極為主觀的體驗,而讀書的第一要點就是:把自己放進來。

讀書,是開闊視野的最佳方式,也是認識自我的最好途徑。

“我是誰?我究竟想做什麼?我做得對嗎?”

這樣的自我覺察並不容易,而回答這一類問題則更為艱難。

如果你只是從自己的視角、從自己的內心來追究,那麼很多的時候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剝下去,到了最後只是虛無。

蘇軾早已說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如果我們的視野只是侷限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那麼有些東西就必然不可能看到。

只有從“自我”剝離出來,才有可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更何況,每一本好書的背後,其實是一位智者。

有不少朋友認為,書不過是一種東西罷了,誠然,作為一個實體,無論是紙張還是電子屏,它僅僅是一種平常普通的東西。

但這只是它的載體,並無要緊,在我看來,書不僅是知識、文字,更是作者思想或者情感的提煉。

把書和作者同等看待,你就會真正理解或者說說才能真正讀懂一本書。

有朋友苦惱讀書不得其解,我會告訴他,讀書,不是記憶書中的文字。

你可以首先去了解一下作者,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在什麼樣的背景和條件下,用什麼樣的心情,來寫下這些文字。

他的專業背景是什麼,他想要達到的目標又是什麼,他真正想告訴我們什麼?

在閱讀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讀到某些字句,會覺得“天哪!這不就是我想要說的嗎,這簡直像我自己寫的一樣嘛!”

這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和鼓舞!

這樣的感覺絕對不是一種自我迷失。自己和他人之間共享本質性的事物,本身就是人的自我形成的關鍵。

如果把思想封閉在一個人的腦子裡,讓它處於一種獨自的內部循環中,那麼自我就無法形成。

當然這也會有一定的危險,如果讀書的範圍過於狹隘,或者是讀書的對象只限定於一個作者。

所以,泛讀、多讀是前提條件。

閱讀,是一種個人的體驗,也是一個有趣的體驗。

當然,有人會說,讀書算什麼,比讀書更重要的,不應該是實踐嗎?

這種觀點簡直是無稽之談。

讀書和實踐根本就不是對立的行為,反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不實踐的讀書,固然是徒勞的,虛無的;而不讀書的實踐,也是淺層次的、低效的。

閱讀的力量

02

讀書的形式是多樣的,既有細嚼慢嚥式的品讀,也有隻為獲取信息的速讀,更有與實踐反覆往來的行讀,每一種閱讀都有其趣味。

而讀書的階段也各有不同。

人們都把現在這個時代稱為“讀圖時代”,在這一點上,我並不會固執地認為,讀圖就是幼稚,讀經典的大部頭就是深刻。

深刻與否,是由讀者本身決定的。

圖像所能展現的信息量更大,所能表達的東西更豐富,從一張圖或者一段文字中能夠讀出什麼,甚至讀出超出作者本意的信息來,都是取決於讀者的。

這一點上我要強調和踐行的是中庸之道,不可偏頗。

當然,實際上真正讀懂經典是需要更強的認知和思維能力的——因為文字、邏輯、高階思維是更反人性的,要不然,幼兒時期的閱讀,就不會以繪本為主了。

在兒童讀物中,我們是以圖為主,以文字為輔的。而在小學階段,我們可能接觸到更多的是推理小說、歷史小說、娛樂性讀物等易讀好讀的書籍。

這就是興趣閱讀時期。

很多人可能就一直停留在這個時期。

用形象一點的說法,這是換牙時期的閱讀。

而再往上進一步的閱讀,則是史哲類、思想類的書籍,在認知程度和知識積累不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這類書是我們根本看不下去的。

也就是說,你的牙齒沒有長齊,你啃不了這些“硬骨頭”。

但是要從閱讀中真正獲益,是需要經歷這樣的換牙時期的,我們需要從興趣閱讀轉為成熟閱讀。

這樣的閱讀雖然有些艱澀,但營養豐富,一旦適應了就會得到真正的趣味。

我們會保持一定的愉快的精神緊張,感受到非常充實的感覺,並且讓自己的認知學習區逐漸向外擴張。

當然,長齊了牙齒的成年人,也需要在啃硬骨頭的同時,喝點湯、吃點軟和的米飯。

真正有閱讀趣味的人,是不會侷限於某一種閱讀類型的,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讀動漫、讀小說能夠領略到什麼,只有讀者本身決定。

說不定,啃過硬骨頭再來吃這些豐富的食物,能品出的味道又會超乎其上。

還是那句話,不可偏頗。

但,那些只會端一杯咖啡,沐浴著午後的陽光,慵懶地半躺在沙發上的讀書方式,通常只是身體的愉悅,而非精神的滿足。

閱讀的力量

03

說到這種慵懶的方式,其實最極致的應該是電視節目。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人的時間,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與自己獨處的時間。

因為,我們會用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來填滿這些時間,我們主動放棄甚至厭惡獨處的時間。

這真的,好可惜。

每個人每一天都應該有面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時間。

而我們通常將其變成了一種,什麼都不做的時間,比如看電視。

什麼?看電視也是在做一件事情啊,怎麼叫什麼都不做呢?

實際上,電視正是一種讓人什麼都不做的最好方式。

看著電視裡播放的娛樂節目,就沒有必要去面對和思考自己的內心世界。

電視節目永遠不會給你這樣的時間空隙。

他們的任務就是塞滿人們的時間,電視節目的時間進程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因為他們需要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這就是所謂的注意力收割器。

我不喜歡這個詞,但如果你沉溺於這種任由他物牽制的各類娛樂,那麼你就是這類收割器的最佳對象。

而讀書則正好相反,善於讀書的人都善於自省和覺察,也往往能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自己和身處的世界。

他們不容易感到空虛,他們不會輕易放棄自己,他們與這個世界有真正的連接。

有人會說,有啊,我也有真正關掉電視,關掉所有的娛樂設備,獨自面對自己的時刻(面壁嗎?),為什麼你要說,獨處的時刻最好是閱讀呢?

這就要說到,語言與文字的區別。

語言是人們思考的一種重要方式,一個人獨自思考問題的時候,基本上是在用語言進行思考的。

如果你的語言體系比較粗淺,那麼,你的思維也會受到侷限。

人類文明進程中文字的作用可謂巨大。

因為口頭表達的語言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需要太過於複雜。

如果我們只會用日常的口語來進行思考,那麼思維無論如何也難免變得簡單,而思考的內容也難以達到一定的深度。

而文字則具備口語表達的語言所不具備的複雜性和多變性。

所以,如果說獨處的時間只是面壁的話,做多了,說不定會走火入魔,一定要警惕。

人會面壁,通常是為了“思過”,或者是情緒低落受到了打擊。

很多人問過我,你難過的時候,通常會怎麼做呀?

一般大家建議的方式有,跑步啊,向好朋友傾訴啊等等。

我的方式是,閱讀。

這時候閱讀的作用,不僅是轉移注意力,更是找回自己。

閱讀,讓我們與自己更好地相處。

閱讀的力量

04

說了這麼多,我們知道了,閱讀是一種個人的體驗,真正的閱讀體驗會在換牙期之後變得更有趣味,我們也知道了,閱讀可以幫助我們與自己和諧相處。

但是我不得不提一句的是,閱讀也容易走火入魔。

第一種,是容易產生妄想症。

我們以為只要擁有一本書,我們就擁有書中的知識,彷彿“擁有”。……好像只要擁有它們,就會讓我們充滿智慧,並不需要真的經過用心閱讀。

如果讀過一本書之後,你沒有產生任何改變,那麼這本書就是白讀了。

第二種,是容易以為書就是一切。

雖然閱讀有那麼多好處,但是毒性也是有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鑑別力和免疫力,那麼中毒就是必然的。

有些書能喚醒另一種幻想,而讓人墮入與社會常識相隔絕的孤立的空想之中。

這是需要極度警惕的。

讀書再多,都不能代替真正鮮活的生命體驗。

閱讀的力量

05

閱讀是為了在思考的時候,不要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狹小的天地中變得冥頑不化,因為閱讀具備打碎自我狹隘之殼的強大力量。

但是這只是第一步,放下書,走出門,去踐行,去體驗,去感受。

我們要牢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閱讀真正的力量所在。

閱讀的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