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特別適合和孩子進行深度閱讀,五個維度評價標準全具備!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分享了關於“大聲朗讀給孩子聽”的作用,以及在朗讀的過程中如何高效引導孩子思考的建議。有家長髮來信息,提出這樣的兩個問題:

  • 1.孩子很喜歡聽故事,但是很不願意配合“提問和被提問”。
  • 2.家長不知道如何挑選某本書中你能夠的某一段和孩子進行深度的閱讀。

這樣的困惑很多家長都有,而且實質上很多家長都很忙,沒有時間在各種書本中挑選合適的段落和孩子進行深度的閱讀。

短篇小說特別適合和孩子進行深度閱讀,五個維度評價標準全具備!

引出孩子閱讀的興趣

就家長提出的兩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是家長和孩子閱讀親子關係並沒有建設到位,這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特點以及整個家庭的環境,為孩子提供支持性的“大環境”,慢慢的調教。

第二個問題如何挑選書和合適的段落,如果家長覺得有難度,需要投入的時間過多,我則建議家長用一些“名家名篇的中短篇小說”和孩子進行深度的閱讀。比如:我曾經多次和孩子一起讀的莫泊桑的《項鍊》和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這2個故事即有懸念,又有有趣的結尾,人物特點鮮明而生動,特別適合拿來和孩子一起探討。

在《百萬英鎊》中,兩個富翁給一個誠實的窮人無法兌現的百萬英鎊的故事,作者用漫畫的筆法勾勒出不同的人物在“百萬英鎊”面前的各種醜態,滑稽幽默,生動的表現了小市民的見聞。在諷刺的後面,實質是作者對“拜金主義”的批判。

在《項鍊》中,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為了參加上流社會的舞會,借朋友的一串項鍊炫耀自己的美麗,回家途中丟了項鍊,用十年的時間節衣縮食的打工,但是最後卻得知所借的項鍊是一串假的鑽石項鍊。以項鍊為主線,多重人物關係,語言和心理活動,整個敘事有序而集中。

當然類似這樣的故事適合三四年級及以上的孩子一起學習使用。

短篇小說特別適合和孩子進行深度閱讀,五個維度評價標準全具備!

名家名篇的中短篇小說是閱讀好的選擇

在低幼階段,也有很多這樣的有著強烈對比的故事,比如《田鼠阿佛》也具有這樣的特點。

阿佛看起來是一隻很懶散的老鼠,當別的老鼠為寒冬收集食物的時候,它卻在收集一些和過冬毫無關聯的寶貝。比如:陽光、色彩、文字等等。在故事的結尾,當大家都沒有食物時,阿佛收集的寶貝讓大家在冬天更溫暖和團結……

類似這樣的故事,就很適合和孩子一起進行精讀,帶著問題去讀,具體如何提問的技巧,在之前的文章中有系列的分享。為什麼選擇這些類型的文章,或者說哪些類型的文章適合家長用來和孩子進行有深度的閱讀?

1.篇幅不長,用時不多。

整個文章或者故事不是很長,家長用一個晚上或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讀完,孩子的壓力不是很大,時間戰線拉的不是很長。

一般情況下,我和孩子每天晚上進行閱讀的時間保證在30-40分鐘(一節課左右的時間),如果孩子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裡能聽到一個完整的,帶著懸念的,精彩而刺激的故事,他們的配合度就會很高。

2.強大的人物對比。

在中短篇的小說中,總是有著強大的人物發展對比,要引人入勝,強烈的對比是快速而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項鍊》中如此,在《百萬英鎊》中如此,在《田鼠阿佛》中也是如此,當然很多故事和文章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家長靈活使用即可。

各種對比最能引發孩子思考和探討慾望,一般情況下,孩子都很願意選擇他們價值觀中“喜愛”的那個角色,在強烈的對比下,孩子的主動性的慾望就會被激發出來,孩子自己評價角色,對比角色,探討角色為什麼會呈現他們“喜歡或者不喜歡”的狀態,是孩子深度思考的重要手段。

3.人性的探討。

中短篇故事中往往對人性某些方面的探討會比較多,就人性的話題,很適合和孩子進行探討,而且討論起來會很有趣。

人性是複雜的,我們讀書給孩子聽,就是希望孩子能夠了解這個世界的多樣性,瞭解各種可能性,而對比強烈的各種人性的探討,能夠豐富孩子對世界/人物/的多重認識,生活中我們都把孩子保護的很好,但是在這些對比強烈的故事中,我們的孩子能夠了解這個更為真實的世界,而且就人性的問題,家長也特別容易提出各種問題,比如:

  • 1.你為什麼喜歡/不喜歡這個角色?
  • 2.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 3.你怎麼評價這個角色?你認為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類似這樣的問題,家長提問起來也很容易,畢竟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是教育行業的從業人員,也沒有太多的時間用來備課,這種類型的文體家長能夠做到拿來就用。

短篇小說特別適合和孩子進行深度閱讀,五個維度評價標準全具備!

通過中短篇小說的閱讀和孩子一起探討人性

4.有趣的背景。

在中短篇小說中,往往會有一個有趣的背景,這背景可能是歷史的瞬間、獨特的地點、獨特的環境,這些有趣的背景,獨特性的存在和孩子一起討論也會很好玩,實測在討論這些有趣的背景時,孩子會很放鬆,沒有“被學習”的壓力。

5.意外的結局。

這特別適合來訓練孩子預判的能力,往往此類故事的結局和孩子設想的都有所不同。

從引導孩子預判結局到和孩子一起分析結局,意外的解決往往給我們意外的驚喜,這種意外的結局也特別容易提出問題,比如:

  • 1.故事的結局你怎麼看?你當初設想的和作者一樣(不一樣)?
  • 2.作者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結局?有什麼特別的目的?
  • 3.這樣的結局你意外嗎?下回你自己寫故事的時候會用這樣的結尾方式嗎?
  • 4.你是否喜歡這樣的結局?為什麼?

在閱讀效果的積累上,時間是唯一的法寶。但是,從閱讀深度上,名家短篇或者中長篇比較適合和孩子進行探討,類似《項鍊》這樣的文章用來精讀,孩子也不反感,家長也不感覺到有壓力,過程還會很有趣,為什麼不呢?


作者:路琰,是《生活是最好的教養》《要孩子愛上閱讀,家長該怎麼做》等暢銷書作者,國家科學育兒示範區策劃人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