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讀書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大學 凝媽悟語 2019-08-16
"

去小店買書,幾本書就好幾十元,感嘆了一句“現在的書都很值錢啊!”

店主說“我家孩子可給我省錢了,每次給他拿回家的書,放一兩個月都不看,封皮都沒打開過,乾脆拿回來賣了!”

很好奇“你都賣書,孩子還不喜歡看書?”

店主說“小時候也沒注意這一塊,沒給他讀過書,都是買些書讓他自己看,開始他覺得很新奇,還樂滋滋地看,後來就不願意看了,也就沒再逼著他看,老師讓他看的他才看。我小時候就不愛看書,可能孩子遺傳我,天生就是不愛看書的料!”

"

去小店買書,幾本書就好幾十元,感嘆了一句“現在的書都很值錢啊!”

店主說“我家孩子可給我省錢了,每次給他拿回家的書,放一兩個月都不看,封皮都沒打開過,乾脆拿回來賣了!”

很好奇“你都賣書,孩子還不喜歡看書?”

店主說“小時候也沒注意這一塊,沒給他讀過書,都是買些書讓他自己看,開始他覺得很新奇,還樂滋滋地看,後來就不願意看了,也就沒再逼著他看,老師讓他看的他才看。我小時候就不愛看書,可能孩子遺傳我,天生就是不愛看書的料!”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像這位店主一樣,家長也知道閱讀很好,也給孩子提供書籍,希望孩子閱讀,但是孩子就是對書不感冒。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也拿他沒辦法,認為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到學校自然有老師管,到時就讀書了。

父母本身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再不讓孩子閱讀,孩子就只能玩手機、看電視了打發時間。小孩子的求知慾很強,和外人打交道又不多,只能向父母求教,父母沒時間,孩子就會依賴手機、電視獲取知識。但是這種電子媒介對孩子的視力影響不好,大人又會限制孩子看,讓孩子無所適從。如果早一點讓孩子愛上閱讀,讓孩子通過書本認識更多的東西,開拓視野,就會發展獨立探索未知的能力。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讀書,而孩子卻不喜歡讀書呢?一般來說,是家長在初期閱讀的時候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小心陷入了誤區,沒有很好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

去小店買書,幾本書就好幾十元,感嘆了一句“現在的書都很值錢啊!”

店主說“我家孩子可給我省錢了,每次給他拿回家的書,放一兩個月都不看,封皮都沒打開過,乾脆拿回來賣了!”

很好奇“你都賣書,孩子還不喜歡看書?”

店主說“小時候也沒注意這一塊,沒給他讀過書,都是買些書讓他自己看,開始他覺得很新奇,還樂滋滋地看,後來就不願意看了,也就沒再逼著他看,老師讓他看的他才看。我小時候就不愛看書,可能孩子遺傳我,天生就是不愛看書的料!”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像這位店主一樣,家長也知道閱讀很好,也給孩子提供書籍,希望孩子閱讀,但是孩子就是對書不感冒。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也拿他沒辦法,認為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到學校自然有老師管,到時就讀書了。

父母本身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再不讓孩子閱讀,孩子就只能玩手機、看電視了打發時間。小孩子的求知慾很強,和外人打交道又不多,只能向父母求教,父母沒時間,孩子就會依賴手機、電視獲取知識。但是這種電子媒介對孩子的視力影響不好,大人又會限制孩子看,讓孩子無所適從。如果早一點讓孩子愛上閱讀,讓孩子通過書本認識更多的東西,開拓視野,就會發展獨立探索未知的能力。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讀書,而孩子卻不喜歡讀書呢?一般來說,是家長在初期閱讀的時候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小心陷入了誤區,沒有很好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一:閱讀是孩子自己的事

像這位店主一樣,很多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買書就好了,家裡有書,孩子自然會去看書。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家長不進行引導,不親自給孩子讀書,孩子還是不會看書。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比起給孩子一堆書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有家長帶著孩子互動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這種原理叫“浸入式語言學習”。

大寶10歲的時候依然喜歡媽媽在睡前給他讀書,他認為這是享受媽媽關愛的最好方式,而且有他不懂的內容,經過媽媽一讀,他就聽懂了。如果我們經常給孩子看書,孩子會享受這個過程,並且更加容易理解文字的含義。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一開始喜歡讀書,是因為有的簡單內容可以理解,再加上好奇心驅使,才看上去喜歡看書。如果長期的做法,只是扔個他一些書不管不問,等孩子把能理解的部分看完了,沒有大人的指引,他因為不理解而變得索然無味。

家長的閱歷自然是比孩子豐富的,當我們讀書的時候,會傾注我們的感情,通過不同的語音語調傳達出這種感情,文字經過我們的演繹,就會變成可理解的語言,孩子就會因為理解了而感到有趣味,重新燃起對書籍的興趣。

"

去小店買書,幾本書就好幾十元,感嘆了一句“現在的書都很值錢啊!”

店主說“我家孩子可給我省錢了,每次給他拿回家的書,放一兩個月都不看,封皮都沒打開過,乾脆拿回來賣了!”

很好奇“你都賣書,孩子還不喜歡看書?”

店主說“小時候也沒注意這一塊,沒給他讀過書,都是買些書讓他自己看,開始他覺得很新奇,還樂滋滋地看,後來就不願意看了,也就沒再逼著他看,老師讓他看的他才看。我小時候就不愛看書,可能孩子遺傳我,天生就是不愛看書的料!”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像這位店主一樣,家長也知道閱讀很好,也給孩子提供書籍,希望孩子閱讀,但是孩子就是對書不感冒。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也拿他沒辦法,認為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到學校自然有老師管,到時就讀書了。

父母本身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再不讓孩子閱讀,孩子就只能玩手機、看電視了打發時間。小孩子的求知慾很強,和外人打交道又不多,只能向父母求教,父母沒時間,孩子就會依賴手機、電視獲取知識。但是這種電子媒介對孩子的視力影響不好,大人又會限制孩子看,讓孩子無所適從。如果早一點讓孩子愛上閱讀,讓孩子通過書本認識更多的東西,開拓視野,就會發展獨立探索未知的能力。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讀書,而孩子卻不喜歡讀書呢?一般來說,是家長在初期閱讀的時候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小心陷入了誤區,沒有很好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一:閱讀是孩子自己的事

像這位店主一樣,很多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買書就好了,家裡有書,孩子自然會去看書。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家長不進行引導,不親自給孩子讀書,孩子還是不會看書。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比起給孩子一堆書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有家長帶著孩子互動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這種原理叫“浸入式語言學習”。

大寶10歲的時候依然喜歡媽媽在睡前給他讀書,他認為這是享受媽媽關愛的最好方式,而且有他不懂的內容,經過媽媽一讀,他就聽懂了。如果我們經常給孩子看書,孩子會享受這個過程,並且更加容易理解文字的含義。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一開始喜歡讀書,是因為有的簡單內容可以理解,再加上好奇心驅使,才看上去喜歡看書。如果長期的做法,只是扔個他一些書不管不問,等孩子把能理解的部分看完了,沒有大人的指引,他因為不理解而變得索然無味。

家長的閱歷自然是比孩子豐富的,當我們讀書的時候,會傾注我們的感情,通過不同的語音語調傳達出這種感情,文字經過我們的演繹,就會變成可理解的語言,孩子就會因為理解了而感到有趣味,重新燃起對書籍的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家長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孩子也會被幸福感包圍,享受這種安全感。

《朗讀手冊》:也許你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和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孩子在自己讀書之前一定是要經歷聽大人讀書的階段,閱讀,聽力是基礎,不能跨越這個階段。

《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有涵養的人,是曾經聆聽豐富語言且永誌不忘的人。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涵養的人,就必須通過孩子的“耳朵”,向他們傳輸感情充沛的豐富語言。從耳朵獲得的豐富體驗,能成為未來學習的基礎。

0-6歲是孩子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黃金期,家長一定要在6歲之前給孩子多讀書,孩子的發展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總想著讓孩子自己讀書,卻往往適得其反,每天一點一滴地堅持給孩子讀書,孩子自己讀書也會變得水到渠成。

大寶是在6歲實現了自主閱讀,第一次讀就很順利,一本書幾乎沒有不認識的字,就是因為在多年的親子閱讀中,他已經積累了很多詞彙,對書上的文字一點都不陌生,讀起來很輕鬆。

"

去小店買書,幾本書就好幾十元,感嘆了一句“現在的書都很值錢啊!”

店主說“我家孩子可給我省錢了,每次給他拿回家的書,放一兩個月都不看,封皮都沒打開過,乾脆拿回來賣了!”

很好奇“你都賣書,孩子還不喜歡看書?”

店主說“小時候也沒注意這一塊,沒給他讀過書,都是買些書讓他自己看,開始他覺得很新奇,還樂滋滋地看,後來就不願意看了,也就沒再逼著他看,老師讓他看的他才看。我小時候就不愛看書,可能孩子遺傳我,天生就是不愛看書的料!”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像這位店主一樣,家長也知道閱讀很好,也給孩子提供書籍,希望孩子閱讀,但是孩子就是對書不感冒。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也拿他沒辦法,認為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到學校自然有老師管,到時就讀書了。

父母本身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再不讓孩子閱讀,孩子就只能玩手機、看電視了打發時間。小孩子的求知慾很強,和外人打交道又不多,只能向父母求教,父母沒時間,孩子就會依賴手機、電視獲取知識。但是這種電子媒介對孩子的視力影響不好,大人又會限制孩子看,讓孩子無所適從。如果早一點讓孩子愛上閱讀,讓孩子通過書本認識更多的東西,開拓視野,就會發展獨立探索未知的能力。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讀書,而孩子卻不喜歡讀書呢?一般來說,是家長在初期閱讀的時候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小心陷入了誤區,沒有很好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一:閱讀是孩子自己的事

像這位店主一樣,很多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買書就好了,家裡有書,孩子自然會去看書。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家長不進行引導,不親自給孩子讀書,孩子還是不會看書。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比起給孩子一堆書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有家長帶著孩子互動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這種原理叫“浸入式語言學習”。

大寶10歲的時候依然喜歡媽媽在睡前給他讀書,他認為這是享受媽媽關愛的最好方式,而且有他不懂的內容,經過媽媽一讀,他就聽懂了。如果我們經常給孩子看書,孩子會享受這個過程,並且更加容易理解文字的含義。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一開始喜歡讀書,是因為有的簡單內容可以理解,再加上好奇心驅使,才看上去喜歡看書。如果長期的做法,只是扔個他一些書不管不問,等孩子把能理解的部分看完了,沒有大人的指引,他因為不理解而變得索然無味。

家長的閱歷自然是比孩子豐富的,當我們讀書的時候,會傾注我們的感情,通過不同的語音語調傳達出這種感情,文字經過我們的演繹,就會變成可理解的語言,孩子就會因為理解了而感到有趣味,重新燃起對書籍的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家長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孩子也會被幸福感包圍,享受這種安全感。

《朗讀手冊》:也許你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和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孩子在自己讀書之前一定是要經歷聽大人讀書的階段,閱讀,聽力是基礎,不能跨越這個階段。

《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有涵養的人,是曾經聆聽豐富語言且永誌不忘的人。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涵養的人,就必須通過孩子的“耳朵”,向他們傳輸感情充沛的豐富語言。從耳朵獲得的豐富體驗,能成為未來學習的基礎。

0-6歲是孩子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黃金期,家長一定要在6歲之前給孩子多讀書,孩子的發展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總想著讓孩子自己讀書,卻往往適得其反,每天一點一滴地堅持給孩子讀書,孩子自己讀書也會變得水到渠成。

大寶是在6歲實現了自主閱讀,第一次讀就很順利,一本書幾乎沒有不認識的字,就是因為在多年的親子閱讀中,他已經積累了很多詞彙,對書上的文字一點都不陌生,讀起來很輕鬆。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二:閱讀等同於認字

許多家長會把閱讀等同於認字,讓孩子早期閱讀就是讓孩子提前識字和認字,不識字怎麼讀書?

在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家長會一個字一個字地告訴孩子,這個字讀什麼,那個字讀什麼,閱讀成了識字課。家長更多關注孩子的識字能力,而不是讓孩子欣賞一個有趣的故事。

曾有人做過一項調查,如果有兩個幼兒園,一個承諾在3年內教孩子1000個漢字,一個沒有明確提出識字要求,其中38.2%的家長選擇識字的幼兒園,可見需求量還是很大的。這種將小學讀寫提前至幼兒階段的做法,加重了孩子的負擔與壓力。孩子將來一拿起書本,就和早期所獲得的枯燥、機械、乏味的識字經驗聯繫起來,從而產生厭惡讀書的情緒。

家長在給孩子讀書時,不管是繪本還是故事書,只是把書中的文字讀完,就完成任務了,把文字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孩子對圖畫的關注。孩子也慢慢會認為文字更加重要,會關注文字而不注意觀察圖畫,這恰恰損失掉了最重要的內容。

"

去小店買書,幾本書就好幾十元,感嘆了一句“現在的書都很值錢啊!”

店主說“我家孩子可給我省錢了,每次給他拿回家的書,放一兩個月都不看,封皮都沒打開過,乾脆拿回來賣了!”

很好奇“你都賣書,孩子還不喜歡看書?”

店主說“小時候也沒注意這一塊,沒給他讀過書,都是買些書讓他自己看,開始他覺得很新奇,還樂滋滋地看,後來就不願意看了,也就沒再逼著他看,老師讓他看的他才看。我小時候就不愛看書,可能孩子遺傳我,天生就是不愛看書的料!”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像這位店主一樣,家長也知道閱讀很好,也給孩子提供書籍,希望孩子閱讀,但是孩子就是對書不感冒。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也拿他沒辦法,認為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到學校自然有老師管,到時就讀書了。

父母本身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再不讓孩子閱讀,孩子就只能玩手機、看電視了打發時間。小孩子的求知慾很強,和外人打交道又不多,只能向父母求教,父母沒時間,孩子就會依賴手機、電視獲取知識。但是這種電子媒介對孩子的視力影響不好,大人又會限制孩子看,讓孩子無所適從。如果早一點讓孩子愛上閱讀,讓孩子通過書本認識更多的東西,開拓視野,就會發展獨立探索未知的能力。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讀書,而孩子卻不喜歡讀書呢?一般來說,是家長在初期閱讀的時候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小心陷入了誤區,沒有很好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一:閱讀是孩子自己的事

像這位店主一樣,很多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買書就好了,家裡有書,孩子自然會去看書。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家長不進行引導,不親自給孩子讀書,孩子還是不會看書。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比起給孩子一堆書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有家長帶著孩子互動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這種原理叫“浸入式語言學習”。

大寶10歲的時候依然喜歡媽媽在睡前給他讀書,他認為這是享受媽媽關愛的最好方式,而且有他不懂的內容,經過媽媽一讀,他就聽懂了。如果我們經常給孩子看書,孩子會享受這個過程,並且更加容易理解文字的含義。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一開始喜歡讀書,是因為有的簡單內容可以理解,再加上好奇心驅使,才看上去喜歡看書。如果長期的做法,只是扔個他一些書不管不問,等孩子把能理解的部分看完了,沒有大人的指引,他因為不理解而變得索然無味。

家長的閱歷自然是比孩子豐富的,當我們讀書的時候,會傾注我們的感情,通過不同的語音語調傳達出這種感情,文字經過我們的演繹,就會變成可理解的語言,孩子就會因為理解了而感到有趣味,重新燃起對書籍的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家長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孩子也會被幸福感包圍,享受這種安全感。

《朗讀手冊》:也許你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和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孩子在自己讀書之前一定是要經歷聽大人讀書的階段,閱讀,聽力是基礎,不能跨越這個階段。

《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有涵養的人,是曾經聆聽豐富語言且永誌不忘的人。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涵養的人,就必須通過孩子的“耳朵”,向他們傳輸感情充沛的豐富語言。從耳朵獲得的豐富體驗,能成為未來學習的基礎。

0-6歲是孩子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黃金期,家長一定要在6歲之前給孩子多讀書,孩子的發展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總想著讓孩子自己讀書,卻往往適得其反,每天一點一滴地堅持給孩子讀書,孩子自己讀書也會變得水到渠成。

大寶是在6歲實現了自主閱讀,第一次讀就很順利,一本書幾乎沒有不認識的字,就是因為在多年的親子閱讀中,他已經積累了很多詞彙,對書上的文字一點都不陌生,讀起來很輕鬆。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二:閱讀等同於認字

許多家長會把閱讀等同於認字,讓孩子早期閱讀就是讓孩子提前識字和認字,不識字怎麼讀書?

在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家長會一個字一個字地告訴孩子,這個字讀什麼,那個字讀什麼,閱讀成了識字課。家長更多關注孩子的識字能力,而不是讓孩子欣賞一個有趣的故事。

曾有人做過一項調查,如果有兩個幼兒園,一個承諾在3年內教孩子1000個漢字,一個沒有明確提出識字要求,其中38.2%的家長選擇識字的幼兒園,可見需求量還是很大的。這種將小學讀寫提前至幼兒階段的做法,加重了孩子的負擔與壓力。孩子將來一拿起書本,就和早期所獲得的枯燥、機械、乏味的識字經驗聯繫起來,從而產生厭惡讀書的情緒。

家長在給孩子讀書時,不管是繪本還是故事書,只是把書中的文字讀完,就完成任務了,把文字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孩子對圖畫的關注。孩子也慢慢會認為文字更加重要,會關注文字而不注意觀察圖畫,這恰恰損失掉了最重要的內容。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一本繪本有三個故事,文字是一個故事,圖畫是一個故事,文字和圖畫結合又是一個故事,如果只是關注文字,一本繪本只完成了三分之一,這本繪本的價值將大打折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對孩子來說損失巨大。

而且只讀文字的方式,孩子沒有更多的生活體驗,不能和圖畫結合,孩子會因為不太理解而感覺乏味。閱讀變得沒有快樂可言,孩子就會喪失閱讀的興趣。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閱讀的時候,摒棄功利心,本著讓孩子快樂的原則,給孩子呈現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不僅關注文字,還要關注圖畫,讓孩子從圖畫、文字中獲得樂趣,培養起閱讀興趣,我們想要的各種能力,都會作為副產品應運而生。

誤區三:給孩子提供了不合適的書籍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書時,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書,認為名著最好、國外的最好、設計越複雜的越好,但是如果孩子對這些書不感興趣,他就不會去閱讀。

"

去小店買書,幾本書就好幾十元,感嘆了一句“現在的書都很值錢啊!”

店主說“我家孩子可給我省錢了,每次給他拿回家的書,放一兩個月都不看,封皮都沒打開過,乾脆拿回來賣了!”

很好奇“你都賣書,孩子還不喜歡看書?”

店主說“小時候也沒注意這一塊,沒給他讀過書,都是買些書讓他自己看,開始他覺得很新奇,還樂滋滋地看,後來就不願意看了,也就沒再逼著他看,老師讓他看的他才看。我小時候就不愛看書,可能孩子遺傳我,天生就是不愛看書的料!”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像這位店主一樣,家長也知道閱讀很好,也給孩子提供書籍,希望孩子閱讀,但是孩子就是對書不感冒。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也拿他沒辦法,認為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到學校自然有老師管,到時就讀書了。

父母本身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再不讓孩子閱讀,孩子就只能玩手機、看電視了打發時間。小孩子的求知慾很強,和外人打交道又不多,只能向父母求教,父母沒時間,孩子就會依賴手機、電視獲取知識。但是這種電子媒介對孩子的視力影響不好,大人又會限制孩子看,讓孩子無所適從。如果早一點讓孩子愛上閱讀,讓孩子通過書本認識更多的東西,開拓視野,就會發展獨立探索未知的能力。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讀書,而孩子卻不喜歡讀書呢?一般來說,是家長在初期閱讀的時候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小心陷入了誤區,沒有很好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一:閱讀是孩子自己的事

像這位店主一樣,很多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買書就好了,家裡有書,孩子自然會去看書。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家長不進行引導,不親自給孩子讀書,孩子還是不會看書。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比起給孩子一堆書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有家長帶著孩子互動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這種原理叫“浸入式語言學習”。

大寶10歲的時候依然喜歡媽媽在睡前給他讀書,他認為這是享受媽媽關愛的最好方式,而且有他不懂的內容,經過媽媽一讀,他就聽懂了。如果我們經常給孩子看書,孩子會享受這個過程,並且更加容易理解文字的含義。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一開始喜歡讀書,是因為有的簡單內容可以理解,再加上好奇心驅使,才看上去喜歡看書。如果長期的做法,只是扔個他一些書不管不問,等孩子把能理解的部分看完了,沒有大人的指引,他因為不理解而變得索然無味。

家長的閱歷自然是比孩子豐富的,當我們讀書的時候,會傾注我們的感情,通過不同的語音語調傳達出這種感情,文字經過我們的演繹,就會變成可理解的語言,孩子就會因為理解了而感到有趣味,重新燃起對書籍的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家長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孩子也會被幸福感包圍,享受這種安全感。

《朗讀手冊》:也許你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和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孩子在自己讀書之前一定是要經歷聽大人讀書的階段,閱讀,聽力是基礎,不能跨越這個階段。

《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有涵養的人,是曾經聆聽豐富語言且永誌不忘的人。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涵養的人,就必須通過孩子的“耳朵”,向他們傳輸感情充沛的豐富語言。從耳朵獲得的豐富體驗,能成為未來學習的基礎。

0-6歲是孩子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黃金期,家長一定要在6歲之前給孩子多讀書,孩子的發展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總想著讓孩子自己讀書,卻往往適得其反,每天一點一滴地堅持給孩子讀書,孩子自己讀書也會變得水到渠成。

大寶是在6歲實現了自主閱讀,第一次讀就很順利,一本書幾乎沒有不認識的字,就是因為在多年的親子閱讀中,他已經積累了很多詞彙,對書上的文字一點都不陌生,讀起來很輕鬆。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二:閱讀等同於認字

許多家長會把閱讀等同於認字,讓孩子早期閱讀就是讓孩子提前識字和認字,不識字怎麼讀書?

在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家長會一個字一個字地告訴孩子,這個字讀什麼,那個字讀什麼,閱讀成了識字課。家長更多關注孩子的識字能力,而不是讓孩子欣賞一個有趣的故事。

曾有人做過一項調查,如果有兩個幼兒園,一個承諾在3年內教孩子1000個漢字,一個沒有明確提出識字要求,其中38.2%的家長選擇識字的幼兒園,可見需求量還是很大的。這種將小學讀寫提前至幼兒階段的做法,加重了孩子的負擔與壓力。孩子將來一拿起書本,就和早期所獲得的枯燥、機械、乏味的識字經驗聯繫起來,從而產生厭惡讀書的情緒。

家長在給孩子讀書時,不管是繪本還是故事書,只是把書中的文字讀完,就完成任務了,把文字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孩子對圖畫的關注。孩子也慢慢會認為文字更加重要,會關注文字而不注意觀察圖畫,這恰恰損失掉了最重要的內容。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一本繪本有三個故事,文字是一個故事,圖畫是一個故事,文字和圖畫結合又是一個故事,如果只是關注文字,一本繪本只完成了三分之一,這本繪本的價值將大打折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對孩子來說損失巨大。

而且只讀文字的方式,孩子沒有更多的生活體驗,不能和圖畫結合,孩子會因為不太理解而感覺乏味。閱讀變得沒有快樂可言,孩子就會喪失閱讀的興趣。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閱讀的時候,摒棄功利心,本著讓孩子快樂的原則,給孩子呈現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不僅關注文字,還要關注圖畫,讓孩子從圖畫、文字中獲得樂趣,培養起閱讀興趣,我們想要的各種能力,都會作為副產品應運而生。

誤區三:給孩子提供了不合適的書籍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書時,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書,認為名著最好、國外的最好、設計越複雜的越好,但是如果孩子對這些書不感興趣,他就不會去閱讀。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傳統名著固然很好,但是作家在創作的時候就不是根據幼兒的心理和生活經驗而來的,即使成人由於文化差異也不一定能全部理解,更何況是孩子!“童心的想象是成人文學所無法抵達的,成人文學的經驗也是兒童的心理經驗難以感悟的”。如果強迫孩子生吞活剝地去理解不能理解的東西,孩子就會厭倦。

國外的作品固然很好,國內的也有很多精品,像《一園青菜成了精》、《中國傳統文化繪本》這些頗具中國特色的繪本,也要讓孩子多看,不能造成“營養不良”。

有個朋友的寶寶才1歲多,就給孩子買了很多立體翻翻書,結果孩子看到書不是撕書就是咬書,他就認為孩子不喜歡看書。1歲多的孩子正處於精細動作敏感期和口腔期,喜歡用手去感受、用嘴去啃咬,這是他探索世界的一種正常方式,不能說明他不喜歡看書。

"

去小店買書,幾本書就好幾十元,感嘆了一句“現在的書都很值錢啊!”

店主說“我家孩子可給我省錢了,每次給他拿回家的書,放一兩個月都不看,封皮都沒打開過,乾脆拿回來賣了!”

很好奇“你都賣書,孩子還不喜歡看書?”

店主說“小時候也沒注意這一塊,沒給他讀過書,都是買些書讓他自己看,開始他覺得很新奇,還樂滋滋地看,後來就不願意看了,也就沒再逼著他看,老師讓他看的他才看。我小時候就不愛看書,可能孩子遺傳我,天生就是不愛看書的料!”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像這位店主一樣,家長也知道閱讀很好,也給孩子提供書籍,希望孩子閱讀,但是孩子就是對書不感冒。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也拿他沒辦法,認為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到學校自然有老師管,到時就讀書了。

父母本身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再不讓孩子閱讀,孩子就只能玩手機、看電視了打發時間。小孩子的求知慾很強,和外人打交道又不多,只能向父母求教,父母沒時間,孩子就會依賴手機、電視獲取知識。但是這種電子媒介對孩子的視力影響不好,大人又會限制孩子看,讓孩子無所適從。如果早一點讓孩子愛上閱讀,讓孩子通過書本認識更多的東西,開拓視野,就會發展獨立探索未知的能力。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讀書,而孩子卻不喜歡讀書呢?一般來說,是家長在初期閱讀的時候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小心陷入了誤區,沒有很好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一:閱讀是孩子自己的事

像這位店主一樣,很多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買書就好了,家裡有書,孩子自然會去看書。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家長不進行引導,不親自給孩子讀書,孩子還是不會看書。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比起給孩子一堆書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有家長帶著孩子互動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這種原理叫“浸入式語言學習”。

大寶10歲的時候依然喜歡媽媽在睡前給他讀書,他認為這是享受媽媽關愛的最好方式,而且有他不懂的內容,經過媽媽一讀,他就聽懂了。如果我們經常給孩子看書,孩子會享受這個過程,並且更加容易理解文字的含義。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一開始喜歡讀書,是因為有的簡單內容可以理解,再加上好奇心驅使,才看上去喜歡看書。如果長期的做法,只是扔個他一些書不管不問,等孩子把能理解的部分看完了,沒有大人的指引,他因為不理解而變得索然無味。

家長的閱歷自然是比孩子豐富的,當我們讀書的時候,會傾注我們的感情,通過不同的語音語調傳達出這種感情,文字經過我們的演繹,就會變成可理解的語言,孩子就會因為理解了而感到有趣味,重新燃起對書籍的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家長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孩子也會被幸福感包圍,享受這種安全感。

《朗讀手冊》:也許你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和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孩子在自己讀書之前一定是要經歷聽大人讀書的階段,閱讀,聽力是基礎,不能跨越這個階段。

《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有涵養的人,是曾經聆聽豐富語言且永誌不忘的人。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涵養的人,就必須通過孩子的“耳朵”,向他們傳輸感情充沛的豐富語言。從耳朵獲得的豐富體驗,能成為未來學習的基礎。

0-6歲是孩子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黃金期,家長一定要在6歲之前給孩子多讀書,孩子的發展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總想著讓孩子自己讀書,卻往往適得其反,每天一點一滴地堅持給孩子讀書,孩子自己讀書也會變得水到渠成。

大寶是在6歲實現了自主閱讀,第一次讀就很順利,一本書幾乎沒有不認識的字,就是因為在多年的親子閱讀中,他已經積累了很多詞彙,對書上的文字一點都不陌生,讀起來很輕鬆。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二:閱讀等同於認字

許多家長會把閱讀等同於認字,讓孩子早期閱讀就是讓孩子提前識字和認字,不識字怎麼讀書?

在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家長會一個字一個字地告訴孩子,這個字讀什麼,那個字讀什麼,閱讀成了識字課。家長更多關注孩子的識字能力,而不是讓孩子欣賞一個有趣的故事。

曾有人做過一項調查,如果有兩個幼兒園,一個承諾在3年內教孩子1000個漢字,一個沒有明確提出識字要求,其中38.2%的家長選擇識字的幼兒園,可見需求量還是很大的。這種將小學讀寫提前至幼兒階段的做法,加重了孩子的負擔與壓力。孩子將來一拿起書本,就和早期所獲得的枯燥、機械、乏味的識字經驗聯繫起來,從而產生厭惡讀書的情緒。

家長在給孩子讀書時,不管是繪本還是故事書,只是把書中的文字讀完,就完成任務了,把文字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孩子對圖畫的關注。孩子也慢慢會認為文字更加重要,會關注文字而不注意觀察圖畫,這恰恰損失掉了最重要的內容。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一本繪本有三個故事,文字是一個故事,圖畫是一個故事,文字和圖畫結合又是一個故事,如果只是關注文字,一本繪本只完成了三分之一,這本繪本的價值將大打折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對孩子來說損失巨大。

而且只讀文字的方式,孩子沒有更多的生活體驗,不能和圖畫結合,孩子會因為不太理解而感覺乏味。閱讀變得沒有快樂可言,孩子就會喪失閱讀的興趣。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閱讀的時候,摒棄功利心,本著讓孩子快樂的原則,給孩子呈現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不僅關注文字,還要關注圖畫,讓孩子從圖畫、文字中獲得樂趣,培養起閱讀興趣,我們想要的各種能力,都會作為副產品應運而生。

誤區三:給孩子提供了不合適的書籍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書時,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書,認為名著最好、國外的最好、設計越複雜的越好,但是如果孩子對這些書不感興趣,他就不會去閱讀。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傳統名著固然很好,但是作家在創作的時候就不是根據幼兒的心理和生活經驗而來的,即使成人由於文化差異也不一定能全部理解,更何況是孩子!“童心的想象是成人文學所無法抵達的,成人文學的經驗也是兒童的心理經驗難以感悟的”。如果強迫孩子生吞活剝地去理解不能理解的東西,孩子就會厭倦。

國外的作品固然很好,國內的也有很多精品,像《一園青菜成了精》、《中國傳統文化繪本》這些頗具中國特色的繪本,也要讓孩子多看,不能造成“營養不良”。

有個朋友的寶寶才1歲多,就給孩子買了很多立體翻翻書,結果孩子看到書不是撕書就是咬書,他就認為孩子不喜歡看書。1歲多的孩子正處於精細動作敏感期和口腔期,喜歡用手去感受、用嘴去啃咬,這是他探索世界的一種正常方式,不能說明他不喜歡看書。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如果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提供不同的書籍,孩子就會越發愛上讀書:

在1歲半以前提供圖畫多的布書、紙板書、觸摸書;

在1歲半以後提供圖多字少、故事情節簡單的繪本,如《我爸爸》《我媽媽》;

2歲以後提供不同形狀、不同大小、風格不同的繪本,如《數字的挑戰》;

3歲以後提供故事情節稍微複雜的繪本,比如《好餓的毛毛蟲》。

*還要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適合的繪本:

孩子喜歡車,就給孩子買一些和車有關的書籍,如《托馬斯小火車》《巴布工程師》《神奇校車》。孩子喜歡科普,就給孩子買《小牛頓》系列圖書。孩子喜歡公主,就買《紙袋公主》這類繪本。

"

去小店買書,幾本書就好幾十元,感嘆了一句“現在的書都很值錢啊!”

店主說“我家孩子可給我省錢了,每次給他拿回家的書,放一兩個月都不看,封皮都沒打開過,乾脆拿回來賣了!”

很好奇“你都賣書,孩子還不喜歡看書?”

店主說“小時候也沒注意這一塊,沒給他讀過書,都是買些書讓他自己看,開始他覺得很新奇,還樂滋滋地看,後來就不願意看了,也就沒再逼著他看,老師讓他看的他才看。我小時候就不愛看書,可能孩子遺傳我,天生就是不愛看書的料!”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像這位店主一樣,家長也知道閱讀很好,也給孩子提供書籍,希望孩子閱讀,但是孩子就是對書不感冒。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也拿他沒辦法,認為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到學校自然有老師管,到時就讀書了。

父母本身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再不讓孩子閱讀,孩子就只能玩手機、看電視了打發時間。小孩子的求知慾很強,和外人打交道又不多,只能向父母求教,父母沒時間,孩子就會依賴手機、電視獲取知識。但是這種電子媒介對孩子的視力影響不好,大人又會限制孩子看,讓孩子無所適從。如果早一點讓孩子愛上閱讀,讓孩子通過書本認識更多的東西,開拓視野,就會發展獨立探索未知的能力。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讀書,而孩子卻不喜歡讀書呢?一般來說,是家長在初期閱讀的時候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小心陷入了誤區,沒有很好地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一:閱讀是孩子自己的事

像這位店主一樣,很多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買書就好了,家裡有書,孩子自然會去看書。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家長不進行引導,不親自給孩子讀書,孩子還是不會看書。

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者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比起給孩子一堆書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有家長帶著孩子互動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這種原理叫“浸入式語言學習”。

大寶10歲的時候依然喜歡媽媽在睡前給他讀書,他認為這是享受媽媽關愛的最好方式,而且有他不懂的內容,經過媽媽一讀,他就聽懂了。如果我們經常給孩子看書,孩子會享受這個過程,並且更加容易理解文字的含義。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一開始喜歡讀書,是因為有的簡單內容可以理解,再加上好奇心驅使,才看上去喜歡看書。如果長期的做法,只是扔個他一些書不管不問,等孩子把能理解的部分看完了,沒有大人的指引,他因為不理解而變得索然無味。

家長的閱歷自然是比孩子豐富的,當我們讀書的時候,會傾注我們的感情,通過不同的語音語調傳達出這種感情,文字經過我們的演繹,就會變成可理解的語言,孩子就會因為理解了而感到有趣味,重新燃起對書籍的興趣。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家長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孩子也會被幸福感包圍,享受這種安全感。

《朗讀手冊》:也許你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和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孩子在自己讀書之前一定是要經歷聽大人讀書的階段,閱讀,聽力是基礎,不能跨越這個階段。

《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有涵養的人,是曾經聆聽豐富語言且永誌不忘的人。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涵養的人,就必須通過孩子的“耳朵”,向他們傳輸感情充沛的豐富語言。從耳朵獲得的豐富體驗,能成為未來學習的基礎。

0-6歲是孩子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黃金期,家長一定要在6歲之前給孩子多讀書,孩子的發展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總想著讓孩子自己讀書,卻往往適得其反,每天一點一滴地堅持給孩子讀書,孩子自己讀書也會變得水到渠成。

大寶是在6歲實現了自主閱讀,第一次讀就很順利,一本書幾乎沒有不認識的字,就是因為在多年的親子閱讀中,他已經積累了很多詞彙,對書上的文字一點都不陌生,讀起來很輕鬆。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誤區二:閱讀等同於認字

許多家長會把閱讀等同於認字,讓孩子早期閱讀就是讓孩子提前識字和認字,不識字怎麼讀書?

在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家長會一個字一個字地告訴孩子,這個字讀什麼,那個字讀什麼,閱讀成了識字課。家長更多關注孩子的識字能力,而不是讓孩子欣賞一個有趣的故事。

曾有人做過一項調查,如果有兩個幼兒園,一個承諾在3年內教孩子1000個漢字,一個沒有明確提出識字要求,其中38.2%的家長選擇識字的幼兒園,可見需求量還是很大的。這種將小學讀寫提前至幼兒階段的做法,加重了孩子的負擔與壓力。孩子將來一拿起書本,就和早期所獲得的枯燥、機械、乏味的識字經驗聯繫起來,從而產生厭惡讀書的情緒。

家長在給孩子讀書時,不管是繪本還是故事書,只是把書中的文字讀完,就完成任務了,把文字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孩子對圖畫的關注。孩子也慢慢會認為文字更加重要,會關注文字而不注意觀察圖畫,這恰恰損失掉了最重要的內容。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一本繪本有三個故事,文字是一個故事,圖畫是一個故事,文字和圖畫結合又是一個故事,如果只是關注文字,一本繪本只完成了三分之一,這本繪本的價值將大打折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對孩子來說損失巨大。

而且只讀文字的方式,孩子沒有更多的生活體驗,不能和圖畫結合,孩子會因為不太理解而感覺乏味。閱讀變得沒有快樂可言,孩子就會喪失閱讀的興趣。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閱讀的時候,摒棄功利心,本著讓孩子快樂的原則,給孩子呈現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不僅關注文字,還要關注圖畫,讓孩子從圖畫、文字中獲得樂趣,培養起閱讀興趣,我們想要的各種能力,都會作為副產品應運而生。

誤區三:給孩子提供了不合適的書籍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書時,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書,認為名著最好、國外的最好、設計越複雜的越好,但是如果孩子對這些書不感興趣,他就不會去閱讀。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傳統名著固然很好,但是作家在創作的時候就不是根據幼兒的心理和生活經驗而來的,即使成人由於文化差異也不一定能全部理解,更何況是孩子!“童心的想象是成人文學所無法抵達的,成人文學的經驗也是兒童的心理經驗難以感悟的”。如果強迫孩子生吞活剝地去理解不能理解的東西,孩子就會厭倦。

國外的作品固然很好,國內的也有很多精品,像《一園青菜成了精》、《中國傳統文化繪本》這些頗具中國特色的繪本,也要讓孩子多看,不能造成“營養不良”。

有個朋友的寶寶才1歲多,就給孩子買了很多立體翻翻書,結果孩子看到書不是撕書就是咬書,他就認為孩子不喜歡看書。1歲多的孩子正處於精細動作敏感期和口腔期,喜歡用手去感受、用嘴去啃咬,這是他探索世界的一種正常方式,不能說明他不喜歡看書。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如果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提供不同的書籍,孩子就會越發愛上讀書:

在1歲半以前提供圖畫多的布書、紙板書、觸摸書;

在1歲半以後提供圖多字少、故事情節簡單的繪本,如《我爸爸》《我媽媽》;

2歲以後提供不同形狀、不同大小、風格不同的繪本,如《數字的挑戰》;

3歲以後提供故事情節稍微複雜的繪本,比如《好餓的毛毛蟲》。

*還要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適合的繪本:

孩子喜歡車,就給孩子買一些和車有關的書籍,如《托馬斯小火車》《巴布工程師》《神奇校車》。孩子喜歡科普,就給孩子買《小牛頓》系列圖書。孩子喜歡公主,就買《紙袋公主》這類繪本。

讓孩子閱讀,你可能走進了這幾個誤區,難怪孩子不喜歡讀書

用下面的一段話送給家長們,希望孩子們都能喜歡閱讀。

美國閱讀專家崔利斯提出了三B理論,即:Books、Basket、Bed lamp,也就是為孩子買書!從圖書館借書,在孩子活動的任何地方提供書籍,在床邊安裝閱讀燈,從小就有大人給孩子讀書,養成睡前閱讀的習慣,直到他們能夠獨立閱讀!

如果您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贊再走唄!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哦!感謝支持!

點擊加入嬰幼兒養育指南圈,第一時間獲取科學育兒知識: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