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書讀薄,把書讀厚

把書讀薄,把書讀厚把書讀薄,把書讀厚

一本書的厚薄,是由讀書人決定的。讀書人說它薄,它就是簡單的幾頁,甚至幾句話;讀書人說它厚,它就沒邊沒沿兒,要多厚有多厚。小時候讀書,內心裡存著畢恭畢敬的拘謹,書上說什麼,自己就信什麼,雖然能夠看出有些說法明顯不著調,還要說服自己去相信。此時的書,厚薄不變,不加不減,不親近也不外道。當單純被騙得不再單純,閱讀時,自己的意見才慢慢堅硬起來。這時,就是一個把書讀薄的過程。

無論多厚的書,其實就是為了找那麼幾句話。萬千頭緒,都可以刪繁就簡,就像魯迅,通過狂人的嘴,把整本中國歷史只讀出兩個字: “吃人。”連幾千年的歷史都可以簡略到這種程度,何況幾十、幾百萬字的書?這是一種睿智。書店裡林林總總,幾層樓都擺滿了書,到底說了些什麼?別被它們嚇著,其實翻來覆去,可能也就是那麼幾句話而已。讀書在於判斷,在於尋找,而把書讀薄,就是在判斷,在尋找。同時,把書讀薄,也是一個捨棄的過程,捨棄掉洋洋數萬言的鋪墊,直奔主題;捨棄掉無數包裝精美的書籍,選出自己最心儀的一兩本。

這件事,說起來簡單,不過,你眼中的好書,也許是別人眼中的劣書,而你視為無聊的東西,也許在別人那裡被視為珍寶。哪些書該讀薄,哪些書該保留,沒有對錯之分,只是眼光的區別。

讀薄以後的環節應該是讀厚。如果只是讀薄,不僅功利,而且毫無樂趣可言。萬事不能一刀切,尤其不能一條小路跑到黑。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樂趣,沒有了樂趣,找到了那幾個字又有什麼意義?讀厚的過程就是自己找樂的一個過程。在你精選出來的那一本小小的書裡,往往藏著無數的謎底,有著無數的指向。特別是讀古書的時候,我碰到不懂的詞和新鮮的人名、地名,都要停下來去查找相關的解釋,它們像一條條引線,把我從迷宮裡引領出來,柳暗花明。有時候,一個人名又會牽出另外的書和另外的故事,總讓你防不勝防。這樣讀一本書,常需要幾本書來陪伴。一本薄薄的書,就這樣厚到了可愛。但讀厚也應該有個節制,像有些人,倒是把《紅樓夢》讀厚了,厚得已經走火入魔,還煞有介事地到處做報告,以為覓得了宇宙的精髓,就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