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位引導孩子愛上閱讀,你真的需要理解“鏡子和窗戶”的規則!

讀書 不完美媽媽 文化 大學 文章 旅行 九鬥立學跨界教育 2019-04-07

孩子閱讀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是孩子考試得高分?孩子知識面比別人看起來要廣?孩子的口頭表達/公眾演講/文字表達的能力都超強?我想如果家長這樣來設定和孩子的閱讀目標,家長真的還需要選擇性的提高對閱讀這件事的認識。

閱讀是獲得知識的過程,但更是思考的過程,是孩子思維方式建立的過程,是孩子和書之間產生某種美好的鏈接,然後這種“孩子和書之間的鏈接”被無限大的放大出去,孩子和世界愉快而美好相處的過程,而如果孩子能達到這個段位,家長所期待的各種優質的應試和社交表現,有什麼好焦慮和擔心的呢?

優質的應試和社交表現,這是愛閱讀孩子的標配(很遺憾,不少孩子愛讀書,但是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家長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反思孩子閱讀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邏輯的建設程度)。

高段位引導孩子愛上閱讀,你真的需要理解“鏡子和窗戶”的規則!

“window and mirror”的名字概念由Emily Style提出,這一詞最初出現於1988年出版的《Listening for All Voices》一書之中,很多年前在寫畢業論文時看到過這個名詞,當時還和同學們聊了很久鏡子和窗戶的概念,但是當時還一直停留在名詞解釋層面的探討。直到後來自己有了孩子,陪孩子讀了十多年書,參加了很多閱讀類的項目,接觸了很多各種類型的孩子,見識了很多具有超強閱讀能力的孩子之後,對“window and mirror”在孩子閱讀過程中的作用才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一、好家長都應該努力為孩子閱讀提供支持性的環境

什麼是好家長?

這個問題太難,因為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認知,但是我們能夠高度統一的認識是:讓孩子更快樂的成長,衣食無憂,能夠做更好的自己。或者再加上:讓孩子勇敢的去自己的理想。

但是更多時候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不管父母的能力有多強,我們的孩子最終都要靠他們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所以家長應該努力幫助孩子準確的定位自己,也包括定位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各種存在價值。

成績不是全部,但閱讀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通過閱讀通過了解不同的知識和文化建立對自己的認知,這就像我們照鏡子一樣,通過鏡子瞭解自己,而閱讀具備讓孩子更多的瞭解自己的能力,這是一個內化的過程。

而當我們足夠了解自己之後,再通過大閱讀的形式,通過積極的社交,能夠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在閱讀中找到價值的歸屬感,同時通過更廣泛的閱讀的載體讓孩子能夠了解更為廣闊的世界。

我理解的“mirror and window”原則,我理解他們的形成路徑是這樣的:

①家長給孩子提供大閱讀的成長環境,建立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②孩子通過文本的閱讀形成對自己的認知(就像照鏡子一樣,認識自己)。

③孩子通過大閱讀發現自己價值,在大閱讀中找到價值歸屬感。

④孩子找到價值歸屬感之後,能夠更好的適應瞭解這個世界,適應這個世界,愉快的生活。

高段位引導孩子愛上閱讀,你真的需要理解“鏡子和窗戶”的規則!

二、讀書只是閱讀的一種手段,生活中到處都是閱讀

也許讀到這裡,很多會認為:閱讀就是多讀書。

多讀書沒錯,但是要想孩子在“mirror and window”的原則中最大化的獲益,家長應該抽出更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大閱讀”。

在書本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認識自己,定位自己,發現自己的價值。但是很多大閱讀活動同樣具備的功能。

比如:博物館、公眾演講、話劇表演、舞臺劇表演、旅行、遊學、社團活動等等都是。在各種各樣的體驗中,孩子能夠從他們自己的角度和別人的角度來看待某個事物,當然對很多家庭而言,讀書是最快、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

孩子可以從書中的人物特點、人物性格、故事邏輯、作者想要傳遞的三觀的價值判斷,也可以從自己的經驗出發看待某件事,還可以通過別人(父母、同學、老師)的角度來看待某件事,這種從書中、別人、自己多個角度出發的觀點的形成,有內向和外向的共同的思考,能夠幫助孩子扭轉他們對某些觀點的“不全面的思考”。

比如孩子通過閱讀,看到書中的某個角色的“相對正確”的處理某件事的態度和方法時,在遇到某件事情時,他們也會模仿書中某個角色的處事的原則和方法,當他們獲得的正確的“態度和方法”越來越多時,他們就能夠扭轉和改變很多的“並不全面的自我認識”。

高段位引導孩子愛上閱讀,你真的需要理解“鏡子和窗戶”的規則!

三、孩子要理解“mirror and window ”有難度,但是家長要有理解

對孩子來說“mirror and window”的境界要理解起來很難,家長要給孩子時間,把時間線拉長到十年二十年,他們一定會有更為深刻的感悟,我的父母是老師,小時候我在圖書館泡著長大,三十多年之後,我才對閱讀的“內化和外延”有了一些小小的心得,對孩子來說,他們是否懂這個概念不重要,但是家長要有感悟和理解才行。

在這個邏輯關係中,孩子要掌握到什麼程度呢?家長要怎麼判斷呢?我認為孩子能做到這些(進入大學之前),就已經是很不錯的表現。

①孩子能夠通過閱讀將自己和書中的人物進行各種比較,找到共情點。

比如:孩子讀了某本書之後,不斷的感慨自己和書中的某個人真的很像,或者說書中的某個人簡直就是自己,或者說自己真的很喜歡某個角色也想成為他們的樣子,當孩子有這樣的認識時,其實是他們內化的過程。而當孩子把這種認識轉化為行動時,這就是孩子外化的過程。內化是通過把閱讀當成“鏡子”認識自我,外化是利用“窗戶”把認識轉化到世界的相處過程中去。

②通過閱讀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某些觀點,反思自己做的還不是很好的地方。

當孩子達到這種境界時,其實已經到達了“窗戶”的段位,他們能夠去行動,這就是改變。像書中的人物一樣去拯救世界?像書中傳達的觀點一樣熱愛生活?還是仗劍走天涯的懲惡揚善?這些都是內化之後的外化,是行動。

而只要有大量的閱讀,你的孩子的某些言行舉止、和世界相處的方式也一定受到某本書的影響,所以要想孩子有更多的改變,更多積極的和世界相處的意識和行動,就要給孩子更多更好的“閱讀輸入”。

③孩子通過大量的閱讀而建立起某種健康的自信,形成對自己的價值認同,接受並喜歡真實的自己。

孩子通過內化和外化的過程,不斷積累對自己的自信,具體表現在:學習成績更優秀、公眾演講能力更強、社會活動能力表現更突出、處理突發狀況能力更穩定、更強的抗壓能力……

當我們的孩子不斷的充實自己的多個維度的能力值時,他們一定會成為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小孩”。

④不斷的實踐對“自己的價值認同”,通過更為開放式的大閱讀和生活實踐來驗證自己在閱讀中獲得的“自我認同”,驗證這種“價值認同”是否只停留在閱讀中,還是在生活中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比如:孩子在書本中獲得的某個觀點(助人為樂這件事是積極的)和現實生活的一致性(在生活中如果孩子助人為樂是否會得到積極的肯定和表揚)。當孩子能夠找到更多的一致性時,他們就能與世界友好的相處,禮貌的分享他們的有趣的生活,友善的分享他們的善意。

當家長理解這一點之後,在生活中就能更多的和孩子分享這些原則,使用這些技巧,鼓勵更多元的閱讀模式,併為幫助孩子建立起和世界友好相處的能力而積極向上,當父母有了認識,並有了行動之後,所有我們對孩子的期待都會變成現實。


作者:路琰,是《生活是最好的教養》《要孩子愛上閱讀,家長該怎麼做》等暢銷書作者,國家科學育兒示範區策劃人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