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帶領清朝走向盛世,卻只以皇帝之禮下葬,生前沒當過一天皇帝

熟悉清朝的人都知道多爾袞的存在,作為清朝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人,多爾袞不是帝王卻享受帝王待遇,甚至廟號宗義皇帝,可見在統治集團內部都承認多爾袞的地位,有權有勢的多爾袞為何不取而代之呢?其實其中另有隱情,一切並非多爾袞不想,而是局勢限制沒有辦法,眾多因素導致多爾袞沒有更進一步。

多爾袞是清朝初年傑出人才,自幼就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天分,天命元年,努爾哈赤正式起兵反抗明朝,後金多次大勝,與此同時內部卻出現了不小的矛盾,作為草原上興起的部落,為了加強統治,努爾哈赤任命“大小貝勒”,分管軍隊,共同議政,年僅8歲的多爾袞開始冒頭。

不過多爾袞年幼,政治地位遠不如幾位兄長,知道努爾哈赤去世以後,16歲的多爾袞開始跟隨皇太極征戰,多次擊敗明軍,每次大戰多爾袞都衝在最前方,攻克錦州時,與祖大壽對峙多日,被大炮擊傷險些喪命,直到後來明將投降,多爾袞才意識到自己傷勢極重。

此人帶領清朝走向盛世,卻只以皇帝之禮下葬,生前沒當過一天皇帝

1635年,多爾袞領兵數萬,進攻河套地區,俘虜林丹汗,將其所保存的元朝傳國玉璽搶到手,隨後進獻給皇太極,奏請皇太極稱帝,第二年,由多爾袞帶頭,大小貝勒共同尊皇太極為帝,多爾袞因功獲封親王,此時他僅僅24歲。

皇太極任命多爾袞統攝吏部,根據他舉薦選拔了大批官員,同時在多爾袞的主持下,滿清開始改革政府機構,完善官員升降制度,所有的王公大臣要想升遷必須得有多爾袞許可,這段經歷磨練了多爾袞的政治才能,同時也為將來的攝政做好了準備。

皇太極生前未立子嗣,導致死後接班人爭鬥不止,自皇太極繼位以後,滿清社會日益封建化,致使許多人都認為應該立皇太極長子豪格,豪格背後有兩黃旗勢力支持,他們認為豪格能力出色,又有戰功,且長期掌管戶部,是最合適的人選,皇太極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實力最強的正藍旗拉到自己麾下,這方勢力也成了豪格的籌碼。

此人帶領清朝走向盛世,卻只以皇帝之禮下葬,生前沒當過一天皇帝

雖說如此形勢並非一邊倒,另一個有實力稱帝的人則是多爾袞,資歷自然不必多說,也有兩白旗做後盾,許多人都勸說多爾袞稱帝,後來各方勢力聚集到一起商討接班人事宜,多爾袞知道有許多人反對,尤其是原本屬於皇太極的親信大臣,這些阻力無法應對,現在時機還不成熟,因此就決定讓6歲的福臨繼位,既沒有奪權,也沒有讓豪格得逞,或許在多爾袞心中,年幼的福臨更好控制。

於是1644年,順治皇帝登基,封多爾袞為大將軍,統帥滿清所有兵馬,內部事情解決之後,滿清一致對外,多爾袞是實際掌權者,領兵入關,山海關一戰之後,清軍入關佔領北京城,可以說多爾袞為順治打下了大片江山。

多爾袞懂得謀略,入關之後號召全國為崇禎皇帝發喪,以雷霆之勢穩住中原局勢,同年6月,多爾袞決定遷都北京,清朝正式成立,此後立國長達260多年,順治登基大典後,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也就是從此刻開始,多爾袞凌駕於其餘諸侯之上。

此人帶領清朝走向盛世,卻只以皇帝之禮下葬,生前沒當過一天皇帝

江山已定,多爾袞頒佈剃髮令,激起漢人強烈抗爭,對此多爾袞毫不在乎,順治二年多爾袞晉升皇叔父攝政王,文武百官需要“列班跪送”,所有軍國大事都要多爾袞決定,但凡遇到節日,群臣除了要向皇帝請安以外,還要到多爾袞府上朝賀,儼然一副皇帝做派。

後來多爾袞以調派兵馬不便為由,將皇帝玉璽搬到自己府上,各種禮節儀仗都與皇帝相同,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逼迫皇帝下旨:“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免除了一個臣子的義務。

多爾袞的巔峰還不止如此,順治五年,多爾袞晉升為皇父攝政王,“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一切政務不再過問皇帝,私自頒佈聖旨,用人唯親,隨意罷免官員,每天都有大批人排在多爾袞府邸門口候命。

此人帶領清朝走向盛世,卻只以皇帝之禮下葬,生前沒當過一天皇帝

至此多爾袞在朝中在無敵手,很多人都認為此時是稱帝的最佳時機,結果卻最終沒有得逞,距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不過天不遂人願,38歲時,多爾袞便英年早逝,不過死後以帝王之禮下葬。這個本該具有皇帝之實的人,卻只得到死後的虛名,令人感慨不已。

這才是最直接原因,並非坊間傳聞的與孝莊之間的關係密切,多爾袞死後,其政敵紛紛站出來,揭發多爾袞大逆不道,多爾袞扶持多年的勢力土崩瓦解,順治帝對其恨之入骨,下令奪回一切封號,毀墓掘屍,不過多爾袞對清朝的貢獻無人能比,乾隆時期為多爾袞重新修築陵墓,這段恩怨最終化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