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參商、喵大大


敦煌,吾國文化之傷心地也。

敦煌壁畫被盜,數萬件敦煌文書流失海外。想罵娘,可該罵誰呢?

想來想去,似乎只有那個道士,王圓籙。

除了他,你還能說出誰的名字?

01 敦煌來了個王道長

人們之所以對王圓籙不陌生,多是因為餘秋雨的散文《道士塔》。

這篇文章曾進入過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於是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知道了敦煌,知道了莫高窟,也知道了王圓籙。

人們常常忘了王圓籙是最早發現敦煌文書的人,只記得他以極少的回報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大量文物賣給了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等歐日探險家,是“骯髒的道士”,民族的罪人。

想罵斯坦因、伯希和?他們因為敦煌文書成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者,罵他們,有一批學術圈的人來給他們撐腰。不妥。

王道長不一樣,他生前窮酸落魄,身後更沒人會可憐他。他的人生價值或許就在碰巧找到莫高窟藏經洞,歷史選擇了王道長髮現藏經洞,也選擇了讓他背鍋。

"


作者:參商、喵大大


敦煌,吾國文化之傷心地也。

敦煌壁畫被盜,數萬件敦煌文書流失海外。想罵娘,可該罵誰呢?

想來想去,似乎只有那個道士,王圓籙。

除了他,你還能說出誰的名字?

01 敦煌來了個王道長

人們之所以對王圓籙不陌生,多是因為餘秋雨的散文《道士塔》。

這篇文章曾進入過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於是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知道了敦煌,知道了莫高窟,也知道了王圓籙。

人們常常忘了王圓籙是最早發現敦煌文書的人,只記得他以極少的回報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大量文物賣給了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等歐日探險家,是“骯髒的道士”,民族的罪人。

想罵斯坦因、伯希和?他們因為敦煌文書成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者,罵他們,有一批學術圈的人來給他們撐腰。不妥。

王道長不一樣,他生前窮酸落魄,身後更沒人會可憐他。他的人生價值或許就在碰巧找到莫高窟藏經洞,歷史選擇了王道長髮現藏經洞,也選擇了讓他背鍋。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柿子要找軟的捏,王道士是個軟柿子。

王圓籙祖籍湖北麻城,出生於道光三十年(1850),死於1931年,活了80多歲,挺高壽了。年輕時候到甘肅肅州當兵,轉業後沒出路,在大城市酒泉當了個道士,好壞有個飯碗。

1899年前後,王道長雲遊到了莫高窟。不巧,當時莫高窟前面有三座廟,西藏的喇嘛佔據了最好的兩座,他個外來的道士值得被趕到最破敗的小廟蝸居。

明明是個道士,卻要寄居在佛教寺廟,還要跟一群喇嘛和尚打擂。

王道長心裡憋屈,不甘心自己被喇嘛教壓制,想要做點什麼,發揚下道教文化。他挽起袖子,一邊四處化緣,一邊搞起了舊房改造。他努力想把莫高窟的佛殿改造成道教的靈宮,把一些佛像改塑成更加有鄉土氣的道教靈官。

我們今天參觀莫高窟時,常常可以看到洞窟角落裡那沒有壁畫了的光禿泥巴,不禁為一幅幅完整的壁畫被人為地破壞而痛心,這就是王道長的傑作了。

1900年6月,王道長的改建項目進展到第16窟,他僱了幾個夥計去清掃甬道上的沙子,沙子清理完後,發現牆上壁畫後面有洞,進去一看,整整齊齊的白布包碼放成堆,裡面包裹著經卷……

"


作者:參商、喵大大


敦煌,吾國文化之傷心地也。

敦煌壁畫被盜,數萬件敦煌文書流失海外。想罵娘,可該罵誰呢?

想來想去,似乎只有那個道士,王圓籙。

除了他,你還能說出誰的名字?

01 敦煌來了個王道長

人們之所以對王圓籙不陌生,多是因為餘秋雨的散文《道士塔》。

這篇文章曾進入過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於是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知道了敦煌,知道了莫高窟,也知道了王圓籙。

人們常常忘了王圓籙是最早發現敦煌文書的人,只記得他以極少的回報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大量文物賣給了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等歐日探險家,是“骯髒的道士”,民族的罪人。

想罵斯坦因、伯希和?他們因為敦煌文書成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者,罵他們,有一批學術圈的人來給他們撐腰。不妥。

王道長不一樣,他生前窮酸落魄,身後更沒人會可憐他。他的人生價值或許就在碰巧找到莫高窟藏經洞,歷史選擇了王道長髮現藏經洞,也選擇了讓他背鍋。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柿子要找軟的捏,王道士是個軟柿子。

王圓籙祖籍湖北麻城,出生於道光三十年(1850),死於1931年,活了80多歲,挺高壽了。年輕時候到甘肅肅州當兵,轉業後沒出路,在大城市酒泉當了個道士,好壞有個飯碗。

1899年前後,王道長雲遊到了莫高窟。不巧,當時莫高窟前面有三座廟,西藏的喇嘛佔據了最好的兩座,他個外來的道士值得被趕到最破敗的小廟蝸居。

明明是個道士,卻要寄居在佛教寺廟,還要跟一群喇嘛和尚打擂。

王道長心裡憋屈,不甘心自己被喇嘛教壓制,想要做點什麼,發揚下道教文化。他挽起袖子,一邊四處化緣,一邊搞起了舊房改造。他努力想把莫高窟的佛殿改造成道教的靈宮,把一些佛像改塑成更加有鄉土氣的道教靈官。

我們今天參觀莫高窟時,常常可以看到洞窟角落裡那沒有壁畫了的光禿泥巴,不禁為一幅幅完整的壁畫被人為地破壞而痛心,這就是王道長的傑作了。

1900年6月,王道長的改建項目進展到第16窟,他僱了幾個夥計去清掃甬道上的沙子,沙子清理完後,發現牆上壁畫後面有洞,進去一看,整整齊齊的白布包碼放成堆,裡面包裹著經卷……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從此,敦煌遺書重見天日。

不過,就王道長那知識水平,感覺到這些個老物件有些年代了,但要讓他說出個子醜寅卯、歷史價值,沒戲。

02 燙手的文物

在敦煌文書未震驚世界之前,這裡只是一個荒涼破敗的七八線小地方,紫禁城的老爺們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莫高窟的名字,更不會給王道長個編制,讓他替國家看管重要的文物古蹟。

王道長還是有覺悟的,或者說一種中國式的精明。

他雖然不識貨,沒法判斷這批經卷的價值,但他聰明!他懂得找上級,投石問路,一石二鳥。

他送了一些自認為不錯的經卷給了自己的老領導——駐紮酒泉的安肅道道臺兼兵備使廷棟,因為他可是王道士原來在肅州當兵時的老上級。正好巴結下。

沒想到這個老領導腦洞清奇,一看經卷上的毛筆字,我去,還沒我寫得好!什麼玩意?跟一千年前的古人比字寫得好,還把古人給比下去了,把幾卷經文批的一文不值。

遇到這樣的領導,王道長自討沒趣,認栽。

他又抽出一些經卷,分別遞送到前後兩任敦煌知縣嚴澤、汪宗翰處,嚴澤對此不予關注,汪宗翰則報告給了甘肅學政葉昌熾,葉昌熾愛藏石刻,在“求得”藏經洞的幾件碑刻後,建議省府出資將這批文物運到蘭州保存。

然而,敦煌至蘭州相距甚遠。省裡知道這批藏經洞文書有價值,但就是不肯出運費,讓敦煌自行處理;敦煌縣的官兒一看,嘴上說重視,就是不給錢,到底重不重視,我懂!

沒錢誰都辦不了事兒,天經地義。

知縣汪宗翰讓王圓籙將敦煌遺書就地封存,反正文化口兒又不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熱點問題,出不了什麼事兒,先拖著,放一放再說。等哪任領導重視了,再去辦這事也不遲。

莫高窟挖出寶貝的事兒哪裡瞞得了群眾?

消息卻不脛而走,除了領導不重視,其他人都很重視。地方官員、鄉紳名流都想從王圓籙手中買走幾卷。原本籍籍無名的老道士,一下子有點熾手可熱的感覺,王圓籙也樂得“廣結善緣”,接受善男信女的佈施。

"


作者:參商、喵大大


敦煌,吾國文化之傷心地也。

敦煌壁畫被盜,數萬件敦煌文書流失海外。想罵娘,可該罵誰呢?

想來想去,似乎只有那個道士,王圓籙。

除了他,你還能說出誰的名字?

01 敦煌來了個王道長

人們之所以對王圓籙不陌生,多是因為餘秋雨的散文《道士塔》。

這篇文章曾進入過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於是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知道了敦煌,知道了莫高窟,也知道了王圓籙。

人們常常忘了王圓籙是最早發現敦煌文書的人,只記得他以極少的回報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大量文物賣給了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等歐日探險家,是“骯髒的道士”,民族的罪人。

想罵斯坦因、伯希和?他們因為敦煌文書成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者,罵他們,有一批學術圈的人來給他們撐腰。不妥。

王道長不一樣,他生前窮酸落魄,身後更沒人會可憐他。他的人生價值或許就在碰巧找到莫高窟藏經洞,歷史選擇了王道長髮現藏經洞,也選擇了讓他背鍋。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柿子要找軟的捏,王道士是個軟柿子。

王圓籙祖籍湖北麻城,出生於道光三十年(1850),死於1931年,活了80多歲,挺高壽了。年輕時候到甘肅肅州當兵,轉業後沒出路,在大城市酒泉當了個道士,好壞有個飯碗。

1899年前後,王道長雲遊到了莫高窟。不巧,當時莫高窟前面有三座廟,西藏的喇嘛佔據了最好的兩座,他個外來的道士值得被趕到最破敗的小廟蝸居。

明明是個道士,卻要寄居在佛教寺廟,還要跟一群喇嘛和尚打擂。

王道長心裡憋屈,不甘心自己被喇嘛教壓制,想要做點什麼,發揚下道教文化。他挽起袖子,一邊四處化緣,一邊搞起了舊房改造。他努力想把莫高窟的佛殿改造成道教的靈宮,把一些佛像改塑成更加有鄉土氣的道教靈官。

我們今天參觀莫高窟時,常常可以看到洞窟角落裡那沒有壁畫了的光禿泥巴,不禁為一幅幅完整的壁畫被人為地破壞而痛心,這就是王道長的傑作了。

1900年6月,王道長的改建項目進展到第16窟,他僱了幾個夥計去清掃甬道上的沙子,沙子清理完後,發現牆上壁畫後面有洞,進去一看,整整齊齊的白布包碼放成堆,裡面包裹著經卷……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從此,敦煌遺書重見天日。

不過,就王道長那知識水平,感覺到這些個老物件有些年代了,但要讓他說出個子醜寅卯、歷史價值,沒戲。

02 燙手的文物

在敦煌文書未震驚世界之前,這裡只是一個荒涼破敗的七八線小地方,紫禁城的老爺們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莫高窟的名字,更不會給王道長個編制,讓他替國家看管重要的文物古蹟。

王道長還是有覺悟的,或者說一種中國式的精明。

他雖然不識貨,沒法判斷這批經卷的價值,但他聰明!他懂得找上級,投石問路,一石二鳥。

他送了一些自認為不錯的經卷給了自己的老領導——駐紮酒泉的安肅道道臺兼兵備使廷棟,因為他可是王道士原來在肅州當兵時的老上級。正好巴結下。

沒想到這個老領導腦洞清奇,一看經卷上的毛筆字,我去,還沒我寫得好!什麼玩意?跟一千年前的古人比字寫得好,還把古人給比下去了,把幾卷經文批的一文不值。

遇到這樣的領導,王道長自討沒趣,認栽。

他又抽出一些經卷,分別遞送到前後兩任敦煌知縣嚴澤、汪宗翰處,嚴澤對此不予關注,汪宗翰則報告給了甘肅學政葉昌熾,葉昌熾愛藏石刻,在“求得”藏經洞的幾件碑刻後,建議省府出資將這批文物運到蘭州保存。

然而,敦煌至蘭州相距甚遠。省裡知道這批藏經洞文書有價值,但就是不肯出運費,讓敦煌自行處理;敦煌縣的官兒一看,嘴上說重視,就是不給錢,到底重不重視,我懂!

沒錢誰都辦不了事兒,天經地義。

知縣汪宗翰讓王圓籙將敦煌遺書就地封存,反正文化口兒又不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熱點問題,出不了什麼事兒,先拖著,放一放再說。等哪任領導重視了,再去辦這事也不遲。

莫高窟挖出寶貝的事兒哪裡瞞得了群眾?

消息卻不脛而走,除了領導不重視,其他人都很重視。地方官員、鄉紳名流都想從王圓籙手中買走幾卷。原本籍籍無名的老道士,一下子有點熾手可熱的感覺,王圓籙也樂得“廣結善緣”,接受善男信女的佈施。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03 識貨的人來了

改變王道長命運的是一批外國人。

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趕上了。

此時,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批“識貨的”外國人,他們受過嚴格的考古學、東方語文的訓練,專門在中國內部地區探險,尋找中國未被人發現的寶藏。

從1907年到1924年,英、法、日、俄、美五國探險家先後到達莫高窟,購走經卷、彩塑2萬餘,幾乎是藏經洞文物的全部。其中,購買最多的是英國人斯坦因(先後兩次共以700兩白銀購買文物1.3萬件)和法國人伯希和(以500兩白銀購走5500件精品)。

斯坦因很會忽悠。他摸準了王道長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很有中國人普遍的民族自豪感,大國自信,就編了個瞎話,騙王道長自己是印度人,來這裡是為了把當年玄奘從印度取得的真經,再取回印度發揚光大。

王道長一聽,這事兒我在《西遊記》裡聽過,不假。於是,感念著斯坦因仰慕中華文化底蘊深厚,願意促進中印兩國文化交好,收了斯坦因200兩銀子,讓他裝走了29箱文物。

伯希和的經歷也差不多,他本身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是地道的中國通。站在莫高窟裡跟王道長一聊天,王道長也震驚了,這洋鬼子竟然能說一口中國話,看來必定熱愛中國文化,國際友人,不是外教。一高興,讓伯希和直接進入藏經洞,隨便挑、隨便撿、隨便看,伯希和如痴如醉,把藏經洞中精華篩了一遍,通通帶走,王道長笑納了500兩銀子。嗯,這個外國友人會做人!

不僅如此,王道長還默許俄國人鄂登堡還繪製了莫高窟443個窟洞的平面圖,拍攝2000餘張照片;美國人華爾納用特紙膠布粘走精美壁畫26塊。

"


作者:參商、喵大大


敦煌,吾國文化之傷心地也。

敦煌壁畫被盜,數萬件敦煌文書流失海外。想罵娘,可該罵誰呢?

想來想去,似乎只有那個道士,王圓籙。

除了他,你還能說出誰的名字?

01 敦煌來了個王道長

人們之所以對王圓籙不陌生,多是因為餘秋雨的散文《道士塔》。

這篇文章曾進入過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於是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知道了敦煌,知道了莫高窟,也知道了王圓籙。

人們常常忘了王圓籙是最早發現敦煌文書的人,只記得他以極少的回報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大量文物賣給了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等歐日探險家,是“骯髒的道士”,民族的罪人。

想罵斯坦因、伯希和?他們因為敦煌文書成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者,罵他們,有一批學術圈的人來給他們撐腰。不妥。

王道長不一樣,他生前窮酸落魄,身後更沒人會可憐他。他的人生價值或許就在碰巧找到莫高窟藏經洞,歷史選擇了王道長髮現藏經洞,也選擇了讓他背鍋。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柿子要找軟的捏,王道士是個軟柿子。

王圓籙祖籍湖北麻城,出生於道光三十年(1850),死於1931年,活了80多歲,挺高壽了。年輕時候到甘肅肅州當兵,轉業後沒出路,在大城市酒泉當了個道士,好壞有個飯碗。

1899年前後,王道長雲遊到了莫高窟。不巧,當時莫高窟前面有三座廟,西藏的喇嘛佔據了最好的兩座,他個外來的道士值得被趕到最破敗的小廟蝸居。

明明是個道士,卻要寄居在佛教寺廟,還要跟一群喇嘛和尚打擂。

王道長心裡憋屈,不甘心自己被喇嘛教壓制,想要做點什麼,發揚下道教文化。他挽起袖子,一邊四處化緣,一邊搞起了舊房改造。他努力想把莫高窟的佛殿改造成道教的靈宮,把一些佛像改塑成更加有鄉土氣的道教靈官。

我們今天參觀莫高窟時,常常可以看到洞窟角落裡那沒有壁畫了的光禿泥巴,不禁為一幅幅完整的壁畫被人為地破壞而痛心,這就是王道長的傑作了。

1900年6月,王道長的改建項目進展到第16窟,他僱了幾個夥計去清掃甬道上的沙子,沙子清理完後,發現牆上壁畫後面有洞,進去一看,整整齊齊的白布包碼放成堆,裡面包裹著經卷……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從此,敦煌遺書重見天日。

不過,就王道長那知識水平,感覺到這些個老物件有些年代了,但要讓他說出個子醜寅卯、歷史價值,沒戲。

02 燙手的文物

在敦煌文書未震驚世界之前,這裡只是一個荒涼破敗的七八線小地方,紫禁城的老爺們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莫高窟的名字,更不會給王道長個編制,讓他替國家看管重要的文物古蹟。

王道長還是有覺悟的,或者說一種中國式的精明。

他雖然不識貨,沒法判斷這批經卷的價值,但他聰明!他懂得找上級,投石問路,一石二鳥。

他送了一些自認為不錯的經卷給了自己的老領導——駐紮酒泉的安肅道道臺兼兵備使廷棟,因為他可是王道士原來在肅州當兵時的老上級。正好巴結下。

沒想到這個老領導腦洞清奇,一看經卷上的毛筆字,我去,還沒我寫得好!什麼玩意?跟一千年前的古人比字寫得好,還把古人給比下去了,把幾卷經文批的一文不值。

遇到這樣的領導,王道長自討沒趣,認栽。

他又抽出一些經卷,分別遞送到前後兩任敦煌知縣嚴澤、汪宗翰處,嚴澤對此不予關注,汪宗翰則報告給了甘肅學政葉昌熾,葉昌熾愛藏石刻,在“求得”藏經洞的幾件碑刻後,建議省府出資將這批文物運到蘭州保存。

然而,敦煌至蘭州相距甚遠。省裡知道這批藏經洞文書有價值,但就是不肯出運費,讓敦煌自行處理;敦煌縣的官兒一看,嘴上說重視,就是不給錢,到底重不重視,我懂!

沒錢誰都辦不了事兒,天經地義。

知縣汪宗翰讓王圓籙將敦煌遺書就地封存,反正文化口兒又不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熱點問題,出不了什麼事兒,先拖著,放一放再說。等哪任領導重視了,再去辦這事也不遲。

莫高窟挖出寶貝的事兒哪裡瞞得了群眾?

消息卻不脛而走,除了領導不重視,其他人都很重視。地方官員、鄉紳名流都想從王圓籙手中買走幾卷。原本籍籍無名的老道士,一下子有點熾手可熱的感覺,王圓籙也樂得“廣結善緣”,接受善男信女的佈施。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03 識貨的人來了

改變王道長命運的是一批外國人。

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趕上了。

此時,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批“識貨的”外國人,他們受過嚴格的考古學、東方語文的訓練,專門在中國內部地區探險,尋找中國未被人發現的寶藏。

從1907年到1924年,英、法、日、俄、美五國探險家先後到達莫高窟,購走經卷、彩塑2萬餘,幾乎是藏經洞文物的全部。其中,購買最多的是英國人斯坦因(先後兩次共以700兩白銀購買文物1.3萬件)和法國人伯希和(以500兩白銀購走5500件精品)。

斯坦因很會忽悠。他摸準了王道長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很有中國人普遍的民族自豪感,大國自信,就編了個瞎話,騙王道長自己是印度人,來這裡是為了把當年玄奘從印度取得的真經,再取回印度發揚光大。

王道長一聽,這事兒我在《西遊記》裡聽過,不假。於是,感念著斯坦因仰慕中華文化底蘊深厚,願意促進中印兩國文化交好,收了斯坦因200兩銀子,讓他裝走了29箱文物。

伯希和的經歷也差不多,他本身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是地道的中國通。站在莫高窟裡跟王道長一聊天,王道長也震驚了,這洋鬼子竟然能說一口中國話,看來必定熱愛中國文化,國際友人,不是外教。一高興,讓伯希和直接進入藏經洞,隨便挑、隨便撿、隨便看,伯希和如痴如醉,把藏經洞中精華篩了一遍,通通帶走,王道長笑納了500兩銀子。嗯,這個外國友人會做人!

不僅如此,王道長還默許俄國人鄂登堡還繪製了莫高窟443個窟洞的平面圖,拍攝2000餘張照片;美國人華爾納用特紙膠布粘走精美壁畫26塊。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王道長打死也想不到,自己的這種“慷慨善良”,造就了一大批世界學者。

基於這些文書,斯坦因、伯希和等著書立說,作為一門世界性學問的敦煌學誕生。

最終,莫高窟文物被收藏到巴黎國家圖書館、盧浮宮、東京國立博物館、俄國東方學研究所、哈佛大學等地,完好地保留下來。

04 王道長是文物販子?

對於王道長的指責從來沒有中斷過。

若以如今眼光衡量,這無疑是賤賣國家文化,判王道長一個賣國罪都是輕的。

然而,王圓籙又有點冤枉。

他發現敦煌文書之後,分明把情況連同文書向當地政府做了報告,只是政府領導嫌麻煩、缺經費,沒有理睬他,就讓這些珍貴的文物就地封存,保存原樣。

話說的輕巧。就地封存到何時?沒說。這批文書該怎麼保護?沒說。下一步是否繼續挖掘?沒說……

政府在糊弄他,把保護敦煌文書的責任又踢還給了他。他能怎麼辦?

再說,王道長一沒端著國家給的飯碗,二沒有保護文物的職責(有道德義務是另一回事)。不僅如此,在傳統社會,中國的寺院的財產向來不可侵犯,其田地免交賦稅,廂房還出租得利,文物出自莫高窟,當然歸莫高窟所有,作為主持的王圓籙也就具有支配權。

不過,在藏經洞以外的兩件事情上,王圓籙的確有著顯然的過失。

其一,瀆職失竊。前文已述,美國人華爾納曾於1923年到敦煌莫高窟用特製膠布粘走壁畫26塊,並未繳納“佈施”,斯坦因等人尚且可稱為“巧買”,華爾納卻是毫無疑義的偷竊,而這一切,王圓籙竟絲毫不知。不論其“不知”是否屬實,作為主持,他都難逃干係。

其二,毀壞文物。王圓籙依據自己的審美,將莫高窟中的不少古代塑像任意塗色,破壞了其本來面目。為便利香客通行,建造“古漢橋”,粗糙地穿鑿各窟,致使壁畫受損。更嚴重的是,為了騰出牆壁繪製玄奘西天取經,王圓籙居然粉刷掉大片壁畫。

無知而無畏,實在令人遺憾。

"


作者:參商、喵大大


敦煌,吾國文化之傷心地也。

敦煌壁畫被盜,數萬件敦煌文書流失海外。想罵娘,可該罵誰呢?

想來想去,似乎只有那個道士,王圓籙。

除了他,你還能說出誰的名字?

01 敦煌來了個王道長

人們之所以對王圓籙不陌生,多是因為餘秋雨的散文《道士塔》。

這篇文章曾進入過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於是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知道了敦煌,知道了莫高窟,也知道了王圓籙。

人們常常忘了王圓籙是最早發現敦煌文書的人,只記得他以極少的回報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大量文物賣給了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等歐日探險家,是“骯髒的道士”,民族的罪人。

想罵斯坦因、伯希和?他們因為敦煌文書成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者,罵他們,有一批學術圈的人來給他們撐腰。不妥。

王道長不一樣,他生前窮酸落魄,身後更沒人會可憐他。他的人生價值或許就在碰巧找到莫高窟藏經洞,歷史選擇了王道長髮現藏經洞,也選擇了讓他背鍋。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柿子要找軟的捏,王道士是個軟柿子。

王圓籙祖籍湖北麻城,出生於道光三十年(1850),死於1931年,活了80多歲,挺高壽了。年輕時候到甘肅肅州當兵,轉業後沒出路,在大城市酒泉當了個道士,好壞有個飯碗。

1899年前後,王道長雲遊到了莫高窟。不巧,當時莫高窟前面有三座廟,西藏的喇嘛佔據了最好的兩座,他個外來的道士值得被趕到最破敗的小廟蝸居。

明明是個道士,卻要寄居在佛教寺廟,還要跟一群喇嘛和尚打擂。

王道長心裡憋屈,不甘心自己被喇嘛教壓制,想要做點什麼,發揚下道教文化。他挽起袖子,一邊四處化緣,一邊搞起了舊房改造。他努力想把莫高窟的佛殿改造成道教的靈宮,把一些佛像改塑成更加有鄉土氣的道教靈官。

我們今天參觀莫高窟時,常常可以看到洞窟角落裡那沒有壁畫了的光禿泥巴,不禁為一幅幅完整的壁畫被人為地破壞而痛心,這就是王道長的傑作了。

1900年6月,王道長的改建項目進展到第16窟,他僱了幾個夥計去清掃甬道上的沙子,沙子清理完後,發現牆上壁畫後面有洞,進去一看,整整齊齊的白布包碼放成堆,裡面包裹著經卷……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從此,敦煌遺書重見天日。

不過,就王道長那知識水平,感覺到這些個老物件有些年代了,但要讓他說出個子醜寅卯、歷史價值,沒戲。

02 燙手的文物

在敦煌文書未震驚世界之前,這裡只是一個荒涼破敗的七八線小地方,紫禁城的老爺們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莫高窟的名字,更不會給王道長個編制,讓他替國家看管重要的文物古蹟。

王道長還是有覺悟的,或者說一種中國式的精明。

他雖然不識貨,沒法判斷這批經卷的價值,但他聰明!他懂得找上級,投石問路,一石二鳥。

他送了一些自認為不錯的經卷給了自己的老領導——駐紮酒泉的安肅道道臺兼兵備使廷棟,因為他可是王道士原來在肅州當兵時的老上級。正好巴結下。

沒想到這個老領導腦洞清奇,一看經卷上的毛筆字,我去,還沒我寫得好!什麼玩意?跟一千年前的古人比字寫得好,還把古人給比下去了,把幾卷經文批的一文不值。

遇到這樣的領導,王道長自討沒趣,認栽。

他又抽出一些經卷,分別遞送到前後兩任敦煌知縣嚴澤、汪宗翰處,嚴澤對此不予關注,汪宗翰則報告給了甘肅學政葉昌熾,葉昌熾愛藏石刻,在“求得”藏經洞的幾件碑刻後,建議省府出資將這批文物運到蘭州保存。

然而,敦煌至蘭州相距甚遠。省裡知道這批藏經洞文書有價值,但就是不肯出運費,讓敦煌自行處理;敦煌縣的官兒一看,嘴上說重視,就是不給錢,到底重不重視,我懂!

沒錢誰都辦不了事兒,天經地義。

知縣汪宗翰讓王圓籙將敦煌遺書就地封存,反正文化口兒又不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熱點問題,出不了什麼事兒,先拖著,放一放再說。等哪任領導重視了,再去辦這事也不遲。

莫高窟挖出寶貝的事兒哪裡瞞得了群眾?

消息卻不脛而走,除了領導不重視,其他人都很重視。地方官員、鄉紳名流都想從王圓籙手中買走幾卷。原本籍籍無名的老道士,一下子有點熾手可熱的感覺,王圓籙也樂得“廣結善緣”,接受善男信女的佈施。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03 識貨的人來了

改變王道長命運的是一批外國人。

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趕上了。

此時,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批“識貨的”外國人,他們受過嚴格的考古學、東方語文的訓練,專門在中國內部地區探險,尋找中國未被人發現的寶藏。

從1907年到1924年,英、法、日、俄、美五國探險家先後到達莫高窟,購走經卷、彩塑2萬餘,幾乎是藏經洞文物的全部。其中,購買最多的是英國人斯坦因(先後兩次共以700兩白銀購買文物1.3萬件)和法國人伯希和(以500兩白銀購走5500件精品)。

斯坦因很會忽悠。他摸準了王道長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很有中國人普遍的民族自豪感,大國自信,就編了個瞎話,騙王道長自己是印度人,來這裡是為了把當年玄奘從印度取得的真經,再取回印度發揚光大。

王道長一聽,這事兒我在《西遊記》裡聽過,不假。於是,感念著斯坦因仰慕中華文化底蘊深厚,願意促進中印兩國文化交好,收了斯坦因200兩銀子,讓他裝走了29箱文物。

伯希和的經歷也差不多,他本身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是地道的中國通。站在莫高窟裡跟王道長一聊天,王道長也震驚了,這洋鬼子竟然能說一口中國話,看來必定熱愛中國文化,國際友人,不是外教。一高興,讓伯希和直接進入藏經洞,隨便挑、隨便撿、隨便看,伯希和如痴如醉,把藏經洞中精華篩了一遍,通通帶走,王道長笑納了500兩銀子。嗯,這個外國友人會做人!

不僅如此,王道長還默許俄國人鄂登堡還繪製了莫高窟443個窟洞的平面圖,拍攝2000餘張照片;美國人華爾納用特紙膠布粘走精美壁畫26塊。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王道長打死也想不到,自己的這種“慷慨善良”,造就了一大批世界學者。

基於這些文書,斯坦因、伯希和等著書立說,作為一門世界性學問的敦煌學誕生。

最終,莫高窟文物被收藏到巴黎國家圖書館、盧浮宮、東京國立博物館、俄國東方學研究所、哈佛大學等地,完好地保留下來。

04 王道長是文物販子?

對於王道長的指責從來沒有中斷過。

若以如今眼光衡量,這無疑是賤賣國家文化,判王道長一個賣國罪都是輕的。

然而,王圓籙又有點冤枉。

他發現敦煌文書之後,分明把情況連同文書向當地政府做了報告,只是政府領導嫌麻煩、缺經費,沒有理睬他,就讓這些珍貴的文物就地封存,保存原樣。

話說的輕巧。就地封存到何時?沒說。這批文書該怎麼保護?沒說。下一步是否繼續挖掘?沒說……

政府在糊弄他,把保護敦煌文書的責任又踢還給了他。他能怎麼辦?

再說,王道長一沒端著國家給的飯碗,二沒有保護文物的職責(有道德義務是另一回事)。不僅如此,在傳統社會,中國的寺院的財產向來不可侵犯,其田地免交賦稅,廂房還出租得利,文物出自莫高窟,當然歸莫高窟所有,作為主持的王圓籙也就具有支配權。

不過,在藏經洞以外的兩件事情上,王圓籙的確有著顯然的過失。

其一,瀆職失竊。前文已述,美國人華爾納曾於1923年到敦煌莫高窟用特製膠布粘走壁畫26塊,並未繳納“佈施”,斯坦因等人尚且可稱為“巧買”,華爾納卻是毫無疑義的偷竊,而這一切,王圓籙竟絲毫不知。不論其“不知”是否屬實,作為主持,他都難逃干係。

其二,毀壞文物。王圓籙依據自己的審美,將莫高窟中的不少古代塑像任意塗色,破壞了其本來面目。為便利香客通行,建造“古漢橋”,粗糙地穿鑿各窟,致使壁畫受損。更嚴重的是,為了騰出牆壁繪製玄奘西天取經,王圓籙居然粉刷掉大片壁畫。

無知而無畏,實在令人遺憾。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05 替誰背鍋

從時代中看,王圓籙販賣藏經洞文物的行為是錯的,只是板子都打在他一個人身上,也有點睜著眼說瞎話。

王道長想上交給國家,而當時的清政府官員壓根兒不想收。

"


作者:參商、喵大大


敦煌,吾國文化之傷心地也。

敦煌壁畫被盜,數萬件敦煌文書流失海外。想罵娘,可該罵誰呢?

想來想去,似乎只有那個道士,王圓籙。

除了他,你還能說出誰的名字?

01 敦煌來了個王道長

人們之所以對王圓籙不陌生,多是因為餘秋雨的散文《道士塔》。

這篇文章曾進入過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於是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知道了敦煌,知道了莫高窟,也知道了王圓籙。

人們常常忘了王圓籙是最早發現敦煌文書的人,只記得他以極少的回報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大量文物賣給了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等歐日探險家,是“骯髒的道士”,民族的罪人。

想罵斯坦因、伯希和?他們因為敦煌文書成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者,罵他們,有一批學術圈的人來給他們撐腰。不妥。

王道長不一樣,他生前窮酸落魄,身後更沒人會可憐他。他的人生價值或許就在碰巧找到莫高窟藏經洞,歷史選擇了王道長髮現藏經洞,也選擇了讓他背鍋。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柿子要找軟的捏,王道士是個軟柿子。

王圓籙祖籍湖北麻城,出生於道光三十年(1850),死於1931年,活了80多歲,挺高壽了。年輕時候到甘肅肅州當兵,轉業後沒出路,在大城市酒泉當了個道士,好壞有個飯碗。

1899年前後,王道長雲遊到了莫高窟。不巧,當時莫高窟前面有三座廟,西藏的喇嘛佔據了最好的兩座,他個外來的道士值得被趕到最破敗的小廟蝸居。

明明是個道士,卻要寄居在佛教寺廟,還要跟一群喇嘛和尚打擂。

王道長心裡憋屈,不甘心自己被喇嘛教壓制,想要做點什麼,發揚下道教文化。他挽起袖子,一邊四處化緣,一邊搞起了舊房改造。他努力想把莫高窟的佛殿改造成道教的靈宮,把一些佛像改塑成更加有鄉土氣的道教靈官。

我們今天參觀莫高窟時,常常可以看到洞窟角落裡那沒有壁畫了的光禿泥巴,不禁為一幅幅完整的壁畫被人為地破壞而痛心,這就是王道長的傑作了。

1900年6月,王道長的改建項目進展到第16窟,他僱了幾個夥計去清掃甬道上的沙子,沙子清理完後,發現牆上壁畫後面有洞,進去一看,整整齊齊的白布包碼放成堆,裡面包裹著經卷……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從此,敦煌遺書重見天日。

不過,就王道長那知識水平,感覺到這些個老物件有些年代了,但要讓他說出個子醜寅卯、歷史價值,沒戲。

02 燙手的文物

在敦煌文書未震驚世界之前,這裡只是一個荒涼破敗的七八線小地方,紫禁城的老爺們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莫高窟的名字,更不會給王道長個編制,讓他替國家看管重要的文物古蹟。

王道長還是有覺悟的,或者說一種中國式的精明。

他雖然不識貨,沒法判斷這批經卷的價值,但他聰明!他懂得找上級,投石問路,一石二鳥。

他送了一些自認為不錯的經卷給了自己的老領導——駐紮酒泉的安肅道道臺兼兵備使廷棟,因為他可是王道士原來在肅州當兵時的老上級。正好巴結下。

沒想到這個老領導腦洞清奇,一看經卷上的毛筆字,我去,還沒我寫得好!什麼玩意?跟一千年前的古人比字寫得好,還把古人給比下去了,把幾卷經文批的一文不值。

遇到這樣的領導,王道長自討沒趣,認栽。

他又抽出一些經卷,分別遞送到前後兩任敦煌知縣嚴澤、汪宗翰處,嚴澤對此不予關注,汪宗翰則報告給了甘肅學政葉昌熾,葉昌熾愛藏石刻,在“求得”藏經洞的幾件碑刻後,建議省府出資將這批文物運到蘭州保存。

然而,敦煌至蘭州相距甚遠。省裡知道這批藏經洞文書有價值,但就是不肯出運費,讓敦煌自行處理;敦煌縣的官兒一看,嘴上說重視,就是不給錢,到底重不重視,我懂!

沒錢誰都辦不了事兒,天經地義。

知縣汪宗翰讓王圓籙將敦煌遺書就地封存,反正文化口兒又不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熱點問題,出不了什麼事兒,先拖著,放一放再說。等哪任領導重視了,再去辦這事也不遲。

莫高窟挖出寶貝的事兒哪裡瞞得了群眾?

消息卻不脛而走,除了領導不重視,其他人都很重視。地方官員、鄉紳名流都想從王圓籙手中買走幾卷。原本籍籍無名的老道士,一下子有點熾手可熱的感覺,王圓籙也樂得“廣結善緣”,接受善男信女的佈施。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03 識貨的人來了

改變王道長命運的是一批外國人。

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趕上了。

此時,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批“識貨的”外國人,他們受過嚴格的考古學、東方語文的訓練,專門在中國內部地區探險,尋找中國未被人發現的寶藏。

從1907年到1924年,英、法、日、俄、美五國探險家先後到達莫高窟,購走經卷、彩塑2萬餘,幾乎是藏經洞文物的全部。其中,購買最多的是英國人斯坦因(先後兩次共以700兩白銀購買文物1.3萬件)和法國人伯希和(以500兩白銀購走5500件精品)。

斯坦因很會忽悠。他摸準了王道長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很有中國人普遍的民族自豪感,大國自信,就編了個瞎話,騙王道長自己是印度人,來這裡是為了把當年玄奘從印度取得的真經,再取回印度發揚光大。

王道長一聽,這事兒我在《西遊記》裡聽過,不假。於是,感念著斯坦因仰慕中華文化底蘊深厚,願意促進中印兩國文化交好,收了斯坦因200兩銀子,讓他裝走了29箱文物。

伯希和的經歷也差不多,他本身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是地道的中國通。站在莫高窟裡跟王道長一聊天,王道長也震驚了,這洋鬼子竟然能說一口中國話,看來必定熱愛中國文化,國際友人,不是外教。一高興,讓伯希和直接進入藏經洞,隨便挑、隨便撿、隨便看,伯希和如痴如醉,把藏經洞中精華篩了一遍,通通帶走,王道長笑納了500兩銀子。嗯,這個外國友人會做人!

不僅如此,王道長還默許俄國人鄂登堡還繪製了莫高窟443個窟洞的平面圖,拍攝2000餘張照片;美國人華爾納用特紙膠布粘走精美壁畫26塊。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王道長打死也想不到,自己的這種“慷慨善良”,造就了一大批世界學者。

基於這些文書,斯坦因、伯希和等著書立說,作為一門世界性學問的敦煌學誕生。

最終,莫高窟文物被收藏到巴黎國家圖書館、盧浮宮、東京國立博物館、俄國東方學研究所、哈佛大學等地,完好地保留下來。

04 王道長是文物販子?

對於王道長的指責從來沒有中斷過。

若以如今眼光衡量,這無疑是賤賣國家文化,判王道長一個賣國罪都是輕的。

然而,王圓籙又有點冤枉。

他發現敦煌文書之後,分明把情況連同文書向當地政府做了報告,只是政府領導嫌麻煩、缺經費,沒有理睬他,就讓這些珍貴的文物就地封存,保存原樣。

話說的輕巧。就地封存到何時?沒說。這批文書該怎麼保護?沒說。下一步是否繼續挖掘?沒說……

政府在糊弄他,把保護敦煌文書的責任又踢還給了他。他能怎麼辦?

再說,王道長一沒端著國家給的飯碗,二沒有保護文物的職責(有道德義務是另一回事)。不僅如此,在傳統社會,中國的寺院的財產向來不可侵犯,其田地免交賦稅,廂房還出租得利,文物出自莫高窟,當然歸莫高窟所有,作為主持的王圓籙也就具有支配權。

不過,在藏經洞以外的兩件事情上,王圓籙的確有著顯然的過失。

其一,瀆職失竊。前文已述,美國人華爾納曾於1923年到敦煌莫高窟用特製膠布粘走壁畫26塊,並未繳納“佈施”,斯坦因等人尚且可稱為“巧買”,華爾納卻是毫無疑義的偷竊,而這一切,王圓籙竟絲毫不知。不論其“不知”是否屬實,作為主持,他都難逃干係。

其二,毀壞文物。王圓籙依據自己的審美,將莫高窟中的不少古代塑像任意塗色,破壞了其本來面目。為便利香客通行,建造“古漢橋”,粗糙地穿鑿各窟,致使壁畫受損。更嚴重的是,為了騰出牆壁繪製玄奘西天取經,王圓籙居然粉刷掉大片壁畫。

無知而無畏,實在令人遺憾。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05 替誰背鍋

從時代中看,王圓籙販賣藏經洞文物的行為是錯的,只是板子都打在他一個人身上,也有點睜著眼說瞎話。

王道長想上交給國家,而當時的清政府官員壓根兒不想收。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等到大量敦煌遺書被外國探險家買走以後,蜚聲海外,清朝政府這次猛然意識到,自己家的寶貝被盜了。1910年,為獲得剩餘經卷趕快出資6000兩向王圓籙購買。

只不過,收購款一到敦煌縣政府的賬上就由不得人了。縣領導一看,敦煌這批文書算個屁,縣裡面等著花錢的地方多了,孔廟是不是該修一下了?城牆是不是該修一下了?

拆遷改造可比保護文物要緊。

於是,6000兩銀子截流用於民生工程,留下300兩銀子給王道長當香火錢。

洋鬼子雖是誆騙他,但實打實給了幾千兩銀子;

清政府雖然重視他,但本來給他的銀子都被吞了。

王道長罵娘該罵誰?運到北京的敦煌遺書也沒有得到妥善保存,而是被愛好金石古物的官員任意地瓜分了,公款購買國家寶藏,最終流入到私人腰包。

何其諷刺!

更諷刺的是把敦煌文物賣給外國人的只是王圓籙一個人,而縱容國寶走私、把文物瓜分掉的是一群人,而且還是一群有頭有臉但不留名的官員。

歷史記住了王圓籙,卻不記得那群躲在體制的陰影中蠅營狗苟之人。

柿子要找軟的捏,王圓籙無權無勢,不過一介草民,撞了大運。把敦煌文書流落海外的鍋找他背正合適不過,他身上有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劣根性,有難以擺脫的小農思維,有恬不知恥的賣國行為……

滔天惡水漫灌,王道長在中國文化人的筆端早已成了民族的罪人。可他這樣蜷縮在七八線小地方,一輩子生活在社會底層的loser扛得起這麼深重的罪惡嗎?

王圓籙的背後是一大群看不見人影、瞧不見人名、失職不用背責、謀利不會曝光的的官員們,諾大的一個清朝領土,竟然讓幾個外國人輕而易舉把國土三番五次運出國界?

這群人輕而易舉地藏在了聚光燈旁邊的黑暗中,逃脫了歷史的懲罰,而舞臺正中央的光束,正對準可憐的王道長……

"


作者:參商、喵大大


敦煌,吾國文化之傷心地也。

敦煌壁畫被盜,數萬件敦煌文書流失海外。想罵娘,可該罵誰呢?

想來想去,似乎只有那個道士,王圓籙。

除了他,你還能說出誰的名字?

01 敦煌來了個王道長

人們之所以對王圓籙不陌生,多是因為餘秋雨的散文《道士塔》。

這篇文章曾進入過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於是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知道了敦煌,知道了莫高窟,也知道了王圓籙。

人們常常忘了王圓籙是最早發現敦煌文書的人,只記得他以極少的回報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大量文物賣給了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等歐日探險家,是“骯髒的道士”,民族的罪人。

想罵斯坦因、伯希和?他們因為敦煌文書成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者,罵他們,有一批學術圈的人來給他們撐腰。不妥。

王道長不一樣,他生前窮酸落魄,身後更沒人會可憐他。他的人生價值或許就在碰巧找到莫高窟藏經洞,歷史選擇了王道長髮現藏經洞,也選擇了讓他背鍋。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柿子要找軟的捏,王道士是個軟柿子。

王圓籙祖籍湖北麻城,出生於道光三十年(1850),死於1931年,活了80多歲,挺高壽了。年輕時候到甘肅肅州當兵,轉業後沒出路,在大城市酒泉當了個道士,好壞有個飯碗。

1899年前後,王道長雲遊到了莫高窟。不巧,當時莫高窟前面有三座廟,西藏的喇嘛佔據了最好的兩座,他個外來的道士值得被趕到最破敗的小廟蝸居。

明明是個道士,卻要寄居在佛教寺廟,還要跟一群喇嘛和尚打擂。

王道長心裡憋屈,不甘心自己被喇嘛教壓制,想要做點什麼,發揚下道教文化。他挽起袖子,一邊四處化緣,一邊搞起了舊房改造。他努力想把莫高窟的佛殿改造成道教的靈宮,把一些佛像改塑成更加有鄉土氣的道教靈官。

我們今天參觀莫高窟時,常常可以看到洞窟角落裡那沒有壁畫了的光禿泥巴,不禁為一幅幅完整的壁畫被人為地破壞而痛心,這就是王道長的傑作了。

1900年6月,王道長的改建項目進展到第16窟,他僱了幾個夥計去清掃甬道上的沙子,沙子清理完後,發現牆上壁畫後面有洞,進去一看,整整齊齊的白布包碼放成堆,裡面包裹著經卷……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從此,敦煌遺書重見天日。

不過,就王道長那知識水平,感覺到這些個老物件有些年代了,但要讓他說出個子醜寅卯、歷史價值,沒戲。

02 燙手的文物

在敦煌文書未震驚世界之前,這裡只是一個荒涼破敗的七八線小地方,紫禁城的老爺們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莫高窟的名字,更不會給王道長個編制,讓他替國家看管重要的文物古蹟。

王道長還是有覺悟的,或者說一種中國式的精明。

他雖然不識貨,沒法判斷這批經卷的價值,但他聰明!他懂得找上級,投石問路,一石二鳥。

他送了一些自認為不錯的經卷給了自己的老領導——駐紮酒泉的安肅道道臺兼兵備使廷棟,因為他可是王道士原來在肅州當兵時的老上級。正好巴結下。

沒想到這個老領導腦洞清奇,一看經卷上的毛筆字,我去,還沒我寫得好!什麼玩意?跟一千年前的古人比字寫得好,還把古人給比下去了,把幾卷經文批的一文不值。

遇到這樣的領導,王道長自討沒趣,認栽。

他又抽出一些經卷,分別遞送到前後兩任敦煌知縣嚴澤、汪宗翰處,嚴澤對此不予關注,汪宗翰則報告給了甘肅學政葉昌熾,葉昌熾愛藏石刻,在“求得”藏經洞的幾件碑刻後,建議省府出資將這批文物運到蘭州保存。

然而,敦煌至蘭州相距甚遠。省裡知道這批藏經洞文書有價值,但就是不肯出運費,讓敦煌自行處理;敦煌縣的官兒一看,嘴上說重視,就是不給錢,到底重不重視,我懂!

沒錢誰都辦不了事兒,天經地義。

知縣汪宗翰讓王圓籙將敦煌遺書就地封存,反正文化口兒又不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熱點問題,出不了什麼事兒,先拖著,放一放再說。等哪任領導重視了,再去辦這事也不遲。

莫高窟挖出寶貝的事兒哪裡瞞得了群眾?

消息卻不脛而走,除了領導不重視,其他人都很重視。地方官員、鄉紳名流都想從王圓籙手中買走幾卷。原本籍籍無名的老道士,一下子有點熾手可熱的感覺,王圓籙也樂得“廣結善緣”,接受善男信女的佈施。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03 識貨的人來了

改變王道長命運的是一批外國人。

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趕上了。

此時,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批“識貨的”外國人,他們受過嚴格的考古學、東方語文的訓練,專門在中國內部地區探險,尋找中國未被人發現的寶藏。

從1907年到1924年,英、法、日、俄、美五國探險家先後到達莫高窟,購走經卷、彩塑2萬餘,幾乎是藏經洞文物的全部。其中,購買最多的是英國人斯坦因(先後兩次共以700兩白銀購買文物1.3萬件)和法國人伯希和(以500兩白銀購走5500件精品)。

斯坦因很會忽悠。他摸準了王道長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很有中國人普遍的民族自豪感,大國自信,就編了個瞎話,騙王道長自己是印度人,來這裡是為了把當年玄奘從印度取得的真經,再取回印度發揚光大。

王道長一聽,這事兒我在《西遊記》裡聽過,不假。於是,感念著斯坦因仰慕中華文化底蘊深厚,願意促進中印兩國文化交好,收了斯坦因200兩銀子,讓他裝走了29箱文物。

伯希和的經歷也差不多,他本身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是地道的中國通。站在莫高窟裡跟王道長一聊天,王道長也震驚了,這洋鬼子竟然能說一口中國話,看來必定熱愛中國文化,國際友人,不是外教。一高興,讓伯希和直接進入藏經洞,隨便挑、隨便撿、隨便看,伯希和如痴如醉,把藏經洞中精華篩了一遍,通通帶走,王道長笑納了500兩銀子。嗯,這個外國友人會做人!

不僅如此,王道長還默許俄國人鄂登堡還繪製了莫高窟443個窟洞的平面圖,拍攝2000餘張照片;美國人華爾納用特紙膠布粘走精美壁畫26塊。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王道長打死也想不到,自己的這種“慷慨善良”,造就了一大批世界學者。

基於這些文書,斯坦因、伯希和等著書立說,作為一門世界性學問的敦煌學誕生。

最終,莫高窟文物被收藏到巴黎國家圖書館、盧浮宮、東京國立博物館、俄國東方學研究所、哈佛大學等地,完好地保留下來。

04 王道長是文物販子?

對於王道長的指責從來沒有中斷過。

若以如今眼光衡量,這無疑是賤賣國家文化,判王道長一個賣國罪都是輕的。

然而,王圓籙又有點冤枉。

他發現敦煌文書之後,分明把情況連同文書向當地政府做了報告,只是政府領導嫌麻煩、缺經費,沒有理睬他,就讓這些珍貴的文物就地封存,保存原樣。

話說的輕巧。就地封存到何時?沒說。這批文書該怎麼保護?沒說。下一步是否繼續挖掘?沒說……

政府在糊弄他,把保護敦煌文書的責任又踢還給了他。他能怎麼辦?

再說,王道長一沒端著國家給的飯碗,二沒有保護文物的職責(有道德義務是另一回事)。不僅如此,在傳統社會,中國的寺院的財產向來不可侵犯,其田地免交賦稅,廂房還出租得利,文物出自莫高窟,當然歸莫高窟所有,作為主持的王圓籙也就具有支配權。

不過,在藏經洞以外的兩件事情上,王圓籙的確有著顯然的過失。

其一,瀆職失竊。前文已述,美國人華爾納曾於1923年到敦煌莫高窟用特製膠布粘走壁畫26塊,並未繳納“佈施”,斯坦因等人尚且可稱為“巧買”,華爾納卻是毫無疑義的偷竊,而這一切,王圓籙竟絲毫不知。不論其“不知”是否屬實,作為主持,他都難逃干係。

其二,毀壞文物。王圓籙依據自己的審美,將莫高窟中的不少古代塑像任意塗色,破壞了其本來面目。為便利香客通行,建造“古漢橋”,粗糙地穿鑿各窟,致使壁畫受損。更嚴重的是,為了騰出牆壁繪製玄奘西天取經,王圓籙居然粉刷掉大片壁畫。

無知而無畏,實在令人遺憾。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05 替誰背鍋

從時代中看,王圓籙販賣藏經洞文物的行為是錯的,只是板子都打在他一個人身上,也有點睜著眼說瞎話。

王道長想上交給國家,而當時的清政府官員壓根兒不想收。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等到大量敦煌遺書被外國探險家買走以後,蜚聲海外,清朝政府這次猛然意識到,自己家的寶貝被盜了。1910年,為獲得剩餘經卷趕快出資6000兩向王圓籙購買。

只不過,收購款一到敦煌縣政府的賬上就由不得人了。縣領導一看,敦煌這批文書算個屁,縣裡面等著花錢的地方多了,孔廟是不是該修一下了?城牆是不是該修一下了?

拆遷改造可比保護文物要緊。

於是,6000兩銀子截流用於民生工程,留下300兩銀子給王道長當香火錢。

洋鬼子雖是誆騙他,但實打實給了幾千兩銀子;

清政府雖然重視他,但本來給他的銀子都被吞了。

王道長罵娘該罵誰?運到北京的敦煌遺書也沒有得到妥善保存,而是被愛好金石古物的官員任意地瓜分了,公款購買國家寶藏,最終流入到私人腰包。

何其諷刺!

更諷刺的是把敦煌文物賣給外國人的只是王圓籙一個人,而縱容國寶走私、把文物瓜分掉的是一群人,而且還是一群有頭有臉但不留名的官員。

歷史記住了王圓籙,卻不記得那群躲在體制的陰影中蠅營狗苟之人。

柿子要找軟的捏,王圓籙無權無勢,不過一介草民,撞了大運。把敦煌文書流落海外的鍋找他背正合適不過,他身上有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劣根性,有難以擺脫的小農思維,有恬不知恥的賣國行為……

滔天惡水漫灌,王道長在中國文化人的筆端早已成了民族的罪人。可他這樣蜷縮在七八線小地方,一輩子生活在社會底層的loser扛得起這麼深重的罪惡嗎?

王圓籙的背後是一大群看不見人影、瞧不見人名、失職不用背責、謀利不會曝光的的官員們,諾大的一個清朝領土,竟然讓幾個外國人輕而易舉把國土三番五次運出國界?

這群人輕而易舉地藏在了聚光燈旁邊的黑暗中,逃脫了歷史的懲罰,而舞臺正中央的光束,正對準可憐的王道長……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06 一個故事,被切掉的尾巴

作家高爾泰曾在其著作《尋找家園》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

1962年9月,文化部至莫高窟調研,普遍認為清代的塑像造型毫無美感,竟決定將其全部清除,時任敦煌文物研究所職員的高爾泰眼看著僱來的農民用耕具將塑像砸毀,用牛車拉到走,傾倒在戈壁上等待風化,

一條歷史的曲線,就這樣被切掉了尾巴。”

參考文獻:

[1]樊光春:《敦煌道士王圓籙評傳》,《中國道教》,2008年第5期。

[2]李富華、姜德治:《敦煌人物誌》,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3]高爾泰:《尋找家園》,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

[4]金長明:《百年滄桑敦煌莫高窟》,《西部時報》,2012年3月23日。

[5]餘秋雨:《文化苦旅》,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

[6]雒青之:《百年敦煌》,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6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