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敦煌石窟壁畫《眾生最後供養》

燦爛多彩的古代佛教藝術, 經過歷代的戰亂以及朝代的更替,逐漸衰退日趨走向毀滅。寺觀壁畫及其崇高的藝術境界逐漸從人們的精神視野中淡化消失。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敦煌等一些洞窟的佛教繪畫藝術,卻因地域偏遠等原因,使其遠離戰火以及政治運動的破壞,從而相對完整的得以保存。敦煌壁畫藝術在藝術史上的特點與價值, 在於它以主觀精神與外在繪畫形式有機結合。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敦煌石窟《五百強盜成佛》

佛教文化的傳入,使中國本土藝術擺脫了傳統禮教的束縛,中國這個古老民族所蘊藏的精神力量,在釋放後得到了巨大的創作空間。馳騁的想象力與對美好淨土的嚮往構成的願力,一旦付諸於繪畫藝術,便形成了超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的雙重藝術特徵。然而這一切又出自古人的原始情感和內心的自然流露,所以其藝術氣息渾樸天真,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敦煌第320窟雙飛天

今天人們見到的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就是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支配下所產生的典型藝術形象。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從起源上說,不是單獨一位神。他是佛教經典中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釋迦佛陀度化,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唐代慧琳〈音義〉上解釋說:“真陀羅,古作緊那羅,間樂天,能發出微妙音樂,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乾闥婆與緊那羅被佛教列入天龍八部神後,隨著佛教理論和藝術審美以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的馬頭人峰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飛仙了。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在職能上是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淨土世界裡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讚,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淨土世界裡,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衝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莫高窟在西魏時期已出現了持樂歌舞的飛天。隋代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混為一體,已無法分辯了。只是音樂界、舞蹈界寫文章時,為了把他們和樂伎加以區別,把早期天宮奏樂的乾闥婆定名為天宮樂伎,把後來合為一體、持樂歌舞的飛天定名為飛天伎樂。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敦煌第302石窟群飛天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單一的文化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他是佛教天龍八部和中國道教天人融合為一的複合體,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他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藉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地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們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敦煌壁畫《大勢至菩薩》

另外,敦煌壁畫中,更為美妙的是佛像背後火焰似的圓光, 足下波浪似的蓮座, 以及波浪一般的飄帶所構成的圖騰,象徵著宇宙的節奏與韻律, 並且每一局部都包容在這整體的氣韻之中,形成音樂舞蹈的基調, 其意境彷彿充滿著天樂奏鳴的莊重與肅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