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住在敦煌月牙泉小鎮,對面是規模宏大的雷音寺。看《西遊記》長大的一代對這個寺名不會陌生。劇中每有人問起唐僧:“何去何從”?玄奘會莞爾慈悲一笑,雙手合十恭敬回答:“貧僧從東土大唐來,前往西天大雷音寺拜佛求經”。

“雷音寺”取“佛音說法,聲如雷震”之意。大雷音寺作為《西遊記》目的地,貫穿全劇始終。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唐僧最後到達雷音寺已經熱淚盈眶,劇中為了表達他跌宕起伏的心情,還唱了一首《波生極樂天》。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月牙泉

一年年含辛茹苦經冬夏,幾萬裡風霜雨雪處處家。取來了真經,回返我華夏。 鬢添白髮,減損韶華,戰勝了八十一難心不老,贏得了世代傳頌是酬答。人生總有限 ,功業總無涯。休誇說妖魔鬼怪全打怕,莫提起險山惡水都平踏……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月牙泉小鎮牌坊

西天古雷因塔寺林立,袈裟遍覆

鳴沙山下的雷音寺佔地300畝,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寮房、經堂,伽藍殿……佈局開闊,錯落有致。從寺門走到最後的經堂,需要20分鐘。很明顯,這些並非玄奘時代留下的建築群,而是近代根據漢傳佛教寺院最普遍的佈局新修而成。然而水泥仿古飛簷藻井並不影響寺廟莊嚴肅穆。試想一下,在飛沙走石,烈火驕陽常態的敦煌,保存一座千年木製建築幾乎是不可能的。敦煌的眾多寺院都消失在風沙裡,唯有大雷音寺重新覺醒,這背後有多大的願力加持才行?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歷史多次記載敦煌當地人篤信佛教。無論貧富,地位高低,有著供養佛寺和出家人的傳統。自打絲綢之路貫通,敦煌作為重要十字路口,來往於此的人大致分類三類,即商人、使節、宗教傳播家。佛教從印度傳來,必過敦煌。西去求法的僧人和東往的和尚在這裡交匯,不同的文化背景,摩擦出異樣火花。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敦煌諸多石窟壁畫中描繪了當地的寺廟特別多的景象。莫高窟珍藏的《唐敕河西都僧統洪辯告身碑》中已提及“古雷音”,推測初創應在唐代之前。晚唐至宋代沿鳴沙山北麓,西起月牙泉,東至莫高窟,三裡一座廟,五里一座橋,塔寺林立,袈裟遍覆,統稱“西天古雷音”。

掛單雷音寺是常態,也很無奈

從晉到宋代,在雷音寺掛單的名僧無數。所謂“掛單”即“雲遊和尚在這裡臨時居住。生活作息和法事活動要遵從掛單寺廟的習慣”。從敦煌往西,盡是荒蕪沙漠,行走其間,九死一生。東晉和尚法顯路過這裡曾這樣描述:“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西行之路如此艱難,行者們不得不謹慎地等待恰當時機渡沙海,掛單雷音寺是常態,也很無奈。了不起的是,這些以身犯險的和尚意志堅定,大都有非凡的才能,從不懼外在皮肉之苦。安逸的敦煌不是和尚的歸宿,他們的心裡只剩兩條路。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竺法蘭、法顯、鳩摩羅什、玄奘等諸多高僧大德都在此停留過,這個沙漠邊緣的中轉補給站在唐代就有了“善國神鄉、佛國聖地”的美譽。特別是中原佛教在晚唐一度受到政府彈壓,眾多佛教徒將敦煌視為最後的淨土,這一時期來雷音寺掛單的和尚更多,由此產生“漢傳佛教以及藝術向西傳播”的現象。

長途的艱辛換取來的報償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漢武帝命名的“敦煌”僅從寓意“盛大輝煌”就能感受到它並不簡單。敦煌被沙漠包圍,到了夏天,有難以置信的高溫,因此古人將敦煌定義為火屬性,“敦”字也曾帶著“火”部首。漢唐時代的敦煌遠比現在所能看到的敦煌市區大很多,16.8萬平方公里,包括了現在的瓜州縣、玉門市、肅北、阿克塞,也包括了黨河流域的疏勒河流域的廣大地區。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隨著西北祁連山一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沙漠逐漸侵蝕綠洲,再加上明代閉關鎖國,廢棄了絲綢之路後,敦煌人口越來越少,古雷音寺不可倖免被地黃沙磨平。現在的敦煌綠洲不及以前的1/4。復建後的雷音寺是市區內唯一的寺廟,由於莫高窟早已被敦煌研究院嚴密保護起來,在那裡舉辦佛事活動已無可能。於是,雷音寺的存在延續了敦煌人燒香拜佛的傳統。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雷音寺、月牙泉以及月牙泉小鎮搭配組成一條安逸的遊玩線路。這個季節住在月牙泉小鎮,待到日落馬鬃山,氣溫降下來,柔柔糯糯的微風夾雜著鳴沙山的溫度輕撫肌膚,非常溫情。明月升起,隱隱聽到雷音寺傳來的誦經聲……神識與盛大輝煌時代交融。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從雷音寺看到敦煌人對佛菩薩從未放棄的恭敬心,即所謂“法喜充滿”。關於這種微妙感受,餘秋雨先生描寫得很真切:“從哪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到這裡,都非常遙遠,在可以想像的將來,還只能是這樣;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意要讓每一個朝聖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這就是敦煌的魅力。”

雷音寺不是終點,從這要麼去西天,要麼死在去西天的路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