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景區。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時,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與陽關一北一南,共同扼守絲綢之路自敦煌向西分叉的兩條戰略要道。此後因為歷史原因和環境變化,玉門關的位置發生了多次變化。

今日所見的玉門關遺址為西漢時所立的第二個玉門關,並不是唐詩“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所指的隋唐瓜州玉門關(此關遺址於1958年修雙塔水庫後被淹沒)。現今玉門關景區內較為著名的遺址包括小方盤城、大方盤城和漢長城遺址等。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漢代絲綢之路

在參觀遺址之前,研學團成員先參觀了玉門關博物館,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玉門關和絲綢之路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人物故事以及遺址保護等多方面知識。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後,大約在公元前102-101年左右玉門關被遷移至敦煌西北約九十公里處,並一直沿用到唐代才廢棄。歷史上這些設置在戈壁深處的城址、關隘或者相關重要建築均是沿著河流、泉水或者運河而建,這樣既能解決飲水問題,還能控制水源,而控制了水源就等於在戈壁中掌控了交通要道。但是當河水改道或者水源枯竭時,它們也將被人廢棄,最終埋藏在黃沙之中。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玉門關景區導遊圖,圖中默認小方盤城為玉門關,大方盤城為河倉城

作為玉門關景區的標誌性遺址,小方盤城是一座屹立在砂石上的四方形夯土堡壘,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城垣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西面和北面開門。考古學家在1943年和1998年於小方盤城附近發現了一些漢代木簡,木簡內容涉及玉門都尉府上報文書、倉廩責任、私人信件、糧錢簿、邊塞挈令、里程、置驛等,這為研究玉門關和漢代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關於小方盤城的身份一直莫衷一是——1907年斯坦因來敦煌時認為小方盤城就是玉門關關城,這一觀點沿用了很久;但是近些年許多學者通過研究出土的木簡和遺址的形制認為,小方盤城可能只是當時的玉門都尉府或者一個大型堡壘,屬於玉門關係統的一部分,而體積更加壯觀的關城可能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了,其原本的位置應該在小方盤城西150米處的漢長城沿線上。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小方盤城遺址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小方盤城內景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小方盤城北門內部

大方盤城在小方盤城西約15公里處,可乘坐景區擺渡車到達。大方盤城更加壯觀,為玉門關景區內最大的城址遺存。遺址呈長方形,南北走向,夯土版築,東西長約132米,南北寬約17米,殘垣最高處6.7米,城內有南北方向的兩堵牆,將其隔為相等並排的三座倉庫。每庫向南開一門,四壁多已頹塌,只有北壁較為完整。牆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間隔距離交錯相等,外圍的東、西、北三面加築有兩重圍牆。

關於大方盤城的身份也有所爭論:至斯坦因以來的傳統主流觀點認為大方盤城就是河倉城,但是也有李正宇、李巖雲等學者認為大方盤城應該為西漢的昌安倉,而河倉城應該是位於榆樹泉盆地的一座古城。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大方盤城遺址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大方盤城遺址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大方盤城坍塌角敦遺存

從小方盤城往西5公里則是一段保存較好的漢長城遺址。漢長城稱塞、塞垣,《史記·匈奴列傳》:“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史記·朝鮮列傳》:“復修遼東故塞。”西漢初多沿用秦代長城,武帝時才在新的疆域修建長城。此後用兵較少,與邊境諸國關係緩和,故多修少建。東漢由於實力侷限,新建較少,僅初期對西漢長城或烽燧修繕;後實力減弱,開始內縮。漢長城東起朝鮮,西至新疆庫爾勒地區,北至今天蒙古國境內,集合了牆體、烽燧、城障、塹壕、山險、河險、天田、虎落疆落( 柵欄) 、水門等建築。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漢長城遺址

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漢長城被稱作疏勒河長城,就在河西敦煌一帶,綿延約400公里,修建於漢武帝時期。小方盤城、大方盤城、包括整個玉門關都可以被看做是漢長城邊防系統的一部分。與我們所熟知的明長城不同,安息地區的漢長城外表沒有用磚石,而是採取了先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條枝,再鋪一層砂石,砂石上再加蘆葦或者紅柳條枝這種方法層層疊加,一般可以鋪到五六米高。一般來說蘆葦或者紅柳條枝的厚度為5釐米,砂石為20釐米,因此若要修5米高的長城就需要用這種方式鋪20層左右。當時疏勒河長城一帶水域較多,故在長城沿線開鑿了人工運河來輸送兵馬糧草,以此來支持整個長城防禦系統。今日在小方盤城、大方盤城和漢長城沿線也可見到不少古運河遺址和蘆葦窪地,可見戈壁灘內也不都是荒涼的砂石。

戈壁深處的世界著名文化遺產——玉門關

漢長城遺址

遠遠的,一座方城矗立在團員眼前,在2100多年前的漢朝,它也只是玉門關隘中的小小縮影。這裡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中原文明通向西域文明的咽喉要道。站在這裡,遠眺古城,絡繹不絕的絲路商旅和使團的浮影彷彿就在眼前。

千年洗禮,繁華的玉門關不僅是黃土和廢墟,更是文明交匯,還原真實歷史原貌的文明遺蹟,受世人敬仰!團員們圓滿的結束了鳴鶴書苑考古研學團的敦煌行程,期待我們下次再會!

參考文獻:

羅哲文:《長城是用什麼材料建成的》,《文史博覽》,2017年第2期。

黃永美,徐衛民:《漢長城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12年第5期。

李巖雲:《1998年敦煌小方盤城出土的一批簡牘涉及的相關問題》,《敦煌學輯刊》2009年第2期,《敦煌河倉城址考》,《敦煌研究》,2013年第6期(總第142期)。

日比野丈夫(日),王蕾(譯):《漢代的西方經略和兩關設置年代考》,《西夏研究》,2015年第1期。

李併成:《玉門關歷史變遷考》,《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6月。

圖片來源:現場拍攝圖片和網絡圖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