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為何在黃州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

唐武宗李炎會昌二年(842)春月,著名文學家杜牧由比部員外郎外放為黃州刺史。一代文學大家出守黃州,為黃州的人文歷史平添了許多的光彩。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封為歧國公。

"

唐武宗李炎會昌二年(842)春月,著名文學家杜牧由比部員外郎外放為黃州刺史。一代文學大家出守黃州,為黃州的人文歷史平添了許多的光彩。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封為歧國公。

杜牧為何在黃州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

一、折戟重磨認前朝

杜牧是一位極有天賦的軍事理論家,他曾在曹操注《孫子兵法》的基礎上,結合歷代用兵的形勢虛實,重新註釋《孫子兵法》十三篇,並寫過《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軍事論文。

杜牧的祖父杜佑也是一位史學大家,他在其著作《通典·嶽州·巴陵郡》中以較大的篇幅論證三國赤壁之戰的發生地,並轉引《檢地誌》說:“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山,即曹公敗處。”不獨如此,杜佑還在該書卷183鄂州蒲圻縣下特別強調:“漢沙羨地,後置沙州。後漢建安中吳王孫權破曹公軍於赤壁,即今縣界。”

在黃州,由於杜牧治理有方,“公庭晝日不聞人聲”。因公務不多,杜牧將大量的時間用在遊山玩水之上。

一天,杜牧來到江邊遊玩,無意中在赤壁之下的泥沙裡拾得一支尚未銷蝕的折戟,上面的銘文隱約可見。杜牧平生素好兵甲之事,於是親自磨洗,通過辨識戟上的文字,得知是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

杜牧深知祖父杜佑的觀點,但他不明白祖父為什麼將三國赤壁之戰的發生地定位於蒲圻縣境內?擅長考據的杜牧靜下心來查閱了《三國志》的相關記述。

西晉人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述說:“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黃)蓋降。(黃)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西晉人虞溥在《江表傳》中記述:“至戰日,(黃)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黃)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擂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

陳壽、虞溥雖然不是赤壁之戰的當事人,因出生於大戰之前後,故可謂之為當時人。二人的記載與當事人的記述相同。兩條史料表明:曹軍因初戰不利退駐在長江北岸,而大戰之時東吳黃蓋藉助東南風縱火“燒盡北船”且“延及岸邊營柴”,當年大戰顯然是在長江之北,而且緊臨長江北岸。

遙想昔日孫、劉聯軍大破曹公於赤壁之事,杜牧感慨頗多,為了糾正自己的祖父杜佑在《通典》中指江南的蒲圻石頭關為孫、曹戰地的錯誤,杜牧以《赤壁》為題作詩,肯定赤壁之戰發生在黃州。其詩如下: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

唐武宗李炎會昌二年(842)春月,著名文學家杜牧由比部員外郎外放為黃州刺史。一代文學大家出守黃州,為黃州的人文歷史平添了許多的光彩。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封為歧國公。

杜牧為何在黃州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

一、折戟重磨認前朝

杜牧是一位極有天賦的軍事理論家,他曾在曹操注《孫子兵法》的基礎上,結合歷代用兵的形勢虛實,重新註釋《孫子兵法》十三篇,並寫過《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軍事論文。

杜牧的祖父杜佑也是一位史學大家,他在其著作《通典·嶽州·巴陵郡》中以較大的篇幅論證三國赤壁之戰的發生地,並轉引《檢地誌》說:“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山,即曹公敗處。”不獨如此,杜佑還在該書卷183鄂州蒲圻縣下特別強調:“漢沙羨地,後置沙州。後漢建安中吳王孫權破曹公軍於赤壁,即今縣界。”

在黃州,由於杜牧治理有方,“公庭晝日不聞人聲”。因公務不多,杜牧將大量的時間用在遊山玩水之上。

一天,杜牧來到江邊遊玩,無意中在赤壁之下的泥沙裡拾得一支尚未銷蝕的折戟,上面的銘文隱約可見。杜牧平生素好兵甲之事,於是親自磨洗,通過辨識戟上的文字,得知是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

杜牧深知祖父杜佑的觀點,但他不明白祖父為什麼將三國赤壁之戰的發生地定位於蒲圻縣境內?擅長考據的杜牧靜下心來查閱了《三國志》的相關記述。

西晉人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述說:“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黃)蓋降。(黃)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西晉人虞溥在《江表傳》中記述:“至戰日,(黃)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黃)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擂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

陳壽、虞溥雖然不是赤壁之戰的當事人,因出生於大戰之前後,故可謂之為當時人。二人的記載與當事人的記述相同。兩條史料表明:曹軍因初戰不利退駐在長江北岸,而大戰之時東吳黃蓋藉助東南風縱火“燒盡北船”且“延及岸邊營柴”,當年大戰顯然是在長江之北,而且緊臨長江北岸。

遙想昔日孫、劉聯軍大破曹公於赤壁之事,杜牧感慨頗多,為了糾正自己的祖父杜佑在《通典》中指江南的蒲圻石頭關為孫、曹戰地的錯誤,杜牧以《赤壁》為題作詩,肯定赤壁之戰發生在黃州。其詩如下: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為何在黃州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折戟沉沙鐵未銷

“折戟沉沙鐵未銷”二句,言自己親自磨洗從沉沙中獲得的折戟,從戟上的銘文得知是赤壁大戰時的遺物。

睹物生情,杜牧站在史學家的角度評判當年孫曹大戰,在他看來,任何事情的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當年周瑜大破曹操,全仗東南風助勢。倘若沒有那場及時的東南風,孫、曹雙方誰勝誰負就很難預料了。杜牧在詩中不直言孫吳戰敗後的結局,只說兵敗後美麗的二喬必為曹操所獲,曹操的銅雀臺內勢必深藏二喬。二喬即大喬、小喬,分別為孫策、周瑜之妻。試想,東吳的至尊與主帥的姣美之妻尚且不保,其國運也就不言而喻了。詩中的“東風”為東南風的簡稱。“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懷才不遇,他認為周瑜當年大敗曹操,帶有僥倖的色彩。

二、赤壁蓑翁坐釣魚

當年晚秋的一個雨夜,杜牧與友人在自己簡陋的居室中一邊喝酒一邊下棋。夜深人靜,雨暗燈殘,不勝酒力的杜牧只好罷棋謝客,孤枕獨眠。待到酒醒,已是明日。杜牧翻身下床,只見當年千軍萬馬、激烈鏖戰的赤壁,而今蕭條冷落,唯有一位身披蓑衣的老頭坐在雨中垂釣。強烈的反差,鮮明的對比,使杜牧感慨萬千,於是寫詩一首抒懷,名之為《齊安郡晚秋》。其詩如下:

柳岸風來影漸疏,使君家似野人居。雲容水態還堪賞,

嘯志歌懷亦自如。雨暗燈殘棋欲散,酒醒孤枕雁來初。

可憐赤壁爭雄渡,惟有蓑翁坐釣魚。

"

唐武宗李炎會昌二年(842)春月,著名文學家杜牧由比部員外郎外放為黃州刺史。一代文學大家出守黃州,為黃州的人文歷史平添了許多的光彩。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封為歧國公。

杜牧為何在黃州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

一、折戟重磨認前朝

杜牧是一位極有天賦的軍事理論家,他曾在曹操注《孫子兵法》的基礎上,結合歷代用兵的形勢虛實,重新註釋《孫子兵法》十三篇,並寫過《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軍事論文。

杜牧的祖父杜佑也是一位史學大家,他在其著作《通典·嶽州·巴陵郡》中以較大的篇幅論證三國赤壁之戰的發生地,並轉引《檢地誌》說:“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山,即曹公敗處。”不獨如此,杜佑還在該書卷183鄂州蒲圻縣下特別強調:“漢沙羨地,後置沙州。後漢建安中吳王孫權破曹公軍於赤壁,即今縣界。”

在黃州,由於杜牧治理有方,“公庭晝日不聞人聲”。因公務不多,杜牧將大量的時間用在遊山玩水之上。

一天,杜牧來到江邊遊玩,無意中在赤壁之下的泥沙裡拾得一支尚未銷蝕的折戟,上面的銘文隱約可見。杜牧平生素好兵甲之事,於是親自磨洗,通過辨識戟上的文字,得知是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

杜牧深知祖父杜佑的觀點,但他不明白祖父為什麼將三國赤壁之戰的發生地定位於蒲圻縣境內?擅長考據的杜牧靜下心來查閱了《三國志》的相關記述。

西晉人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述說:“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黃)蓋降。(黃)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西晉人虞溥在《江表傳》中記述:“至戰日,(黃)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黃)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擂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

陳壽、虞溥雖然不是赤壁之戰的當事人,因出生於大戰之前後,故可謂之為當時人。二人的記載與當事人的記述相同。兩條史料表明:曹軍因初戰不利退駐在長江北岸,而大戰之時東吳黃蓋藉助東南風縱火“燒盡北船”且“延及岸邊營柴”,當年大戰顯然是在長江之北,而且緊臨長江北岸。

遙想昔日孫、劉聯軍大破曹公於赤壁之事,杜牧感慨頗多,為了糾正自己的祖父杜佑在《通典》中指江南的蒲圻石頭關為孫、曹戰地的錯誤,杜牧以《赤壁》為題作詩,肯定赤壁之戰發生在黃州。其詩如下: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為何在黃州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折戟沉沙鐵未銷

“折戟沉沙鐵未銷”二句,言自己親自磨洗從沉沙中獲得的折戟,從戟上的銘文得知是赤壁大戰時的遺物。

睹物生情,杜牧站在史學家的角度評判當年孫曹大戰,在他看來,任何事情的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當年周瑜大破曹操,全仗東南風助勢。倘若沒有那場及時的東南風,孫、曹雙方誰勝誰負就很難預料了。杜牧在詩中不直言孫吳戰敗後的結局,只說兵敗後美麗的二喬必為曹操所獲,曹操的銅雀臺內勢必深藏二喬。二喬即大喬、小喬,分別為孫策、周瑜之妻。試想,東吳的至尊與主帥的姣美之妻尚且不保,其國運也就不言而喻了。詩中的“東風”為東南風的簡稱。“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懷才不遇,他認為周瑜當年大敗曹操,帶有僥倖的色彩。

二、赤壁蓑翁坐釣魚

當年晚秋的一個雨夜,杜牧與友人在自己簡陋的居室中一邊喝酒一邊下棋。夜深人靜,雨暗燈殘,不勝酒力的杜牧只好罷棋謝客,孤枕獨眠。待到酒醒,已是明日。杜牧翻身下床,只見當年千軍萬馬、激烈鏖戰的赤壁,而今蕭條冷落,唯有一位身披蓑衣的老頭坐在雨中垂釣。強烈的反差,鮮明的對比,使杜牧感慨萬千,於是寫詩一首抒懷,名之為《齊安郡晚秋》。其詩如下:

柳岸風來影漸疏,使君家似野人居。雲容水態還堪賞,

嘯志歌懷亦自如。雨暗燈殘棋欲散,酒醒孤枕雁來初。

可憐赤壁爭雄渡,惟有蓑翁坐釣魚。

杜牧為何在黃州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蓑翁坐釣魚

齊安,郡名,本為黃州的前稱,後為黃州的別稱。“使君家似野人居”,言黃州最高長官的居處,簡陋到就象野人住的地方。“可憐赤壁爭雄渡”二句,是說當年千軍萬馬鏖戰的赤壁,而今只有一位披著蓑衣的老人在雨中垂釣。強烈的反差,讓人感到世事無常。杜牧此詩言赤壁近在眼前,為後世論證赤壁之戰的發生地在黃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橫江館揮毫書壁

在黃州赤壁山的南端,有一幢古建築名為橫江館,那是東晉末年龍驤將軍蒯恩為紀念三國赤壁之戰與西晉龍驤將軍王濬率領水軍順江東下滅吳而修建的。赤壁之戰時,兵屯西塞山的周瑜遣黃蓋驅船橫江東來火燒赤壁;三國末年,王濬是由赤壁橫江東去火燒西塞山前大江之上的鐵索。二者之間,皆含有“橫江”之意,故蒯恩將館名之為“橫江”。杜牧有感於兩件史實,題詩於橫江館內壁說:

孫家兄弟晉龍驤,馳騁功名業帝王。

至竟江山誰是主,苔磯空屬釣魚郎。

"

唐武宗李炎會昌二年(842)春月,著名文學家杜牧由比部員外郎外放為黃州刺史。一代文學大家出守黃州,為黃州的人文歷史平添了許多的光彩。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封為歧國公。

杜牧為何在黃州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

一、折戟重磨認前朝

杜牧是一位極有天賦的軍事理論家,他曾在曹操注《孫子兵法》的基礎上,結合歷代用兵的形勢虛實,重新註釋《孫子兵法》十三篇,並寫過《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軍事論文。

杜牧的祖父杜佑也是一位史學大家,他在其著作《通典·嶽州·巴陵郡》中以較大的篇幅論證三國赤壁之戰的發生地,並轉引《檢地誌》說:“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山,即曹公敗處。”不獨如此,杜佑還在該書卷183鄂州蒲圻縣下特別強調:“漢沙羨地,後置沙州。後漢建安中吳王孫權破曹公軍於赤壁,即今縣界。”

在黃州,由於杜牧治理有方,“公庭晝日不聞人聲”。因公務不多,杜牧將大量的時間用在遊山玩水之上。

一天,杜牧來到江邊遊玩,無意中在赤壁之下的泥沙裡拾得一支尚未銷蝕的折戟,上面的銘文隱約可見。杜牧平生素好兵甲之事,於是親自磨洗,通過辨識戟上的文字,得知是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

杜牧深知祖父杜佑的觀點,但他不明白祖父為什麼將三國赤壁之戰的發生地定位於蒲圻縣境內?擅長考據的杜牧靜下心來查閱了《三國志》的相關記述。

西晉人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記述說:“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黃)蓋降。(黃)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西晉人虞溥在《江表傳》中記述:“至戰日,(黃)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黃)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擂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

陳壽、虞溥雖然不是赤壁之戰的當事人,因出生於大戰之前後,故可謂之為當時人。二人的記載與當事人的記述相同。兩條史料表明:曹軍因初戰不利退駐在長江北岸,而大戰之時東吳黃蓋藉助東南風縱火“燒盡北船”且“延及岸邊營柴”,當年大戰顯然是在長江之北,而且緊臨長江北岸。

遙想昔日孫、劉聯軍大破曹公於赤壁之事,杜牧感慨頗多,為了糾正自己的祖父杜佑在《通典》中指江南的蒲圻石頭關為孫、曹戰地的錯誤,杜牧以《赤壁》為題作詩,肯定赤壁之戰發生在黃州。其詩如下: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為何在黃州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折戟沉沙鐵未銷

“折戟沉沙鐵未銷”二句,言自己親自磨洗從沉沙中獲得的折戟,從戟上的銘文得知是赤壁大戰時的遺物。

睹物生情,杜牧站在史學家的角度評判當年孫曹大戰,在他看來,任何事情的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當年周瑜大破曹操,全仗東南風助勢。倘若沒有那場及時的東南風,孫、曹雙方誰勝誰負就很難預料了。杜牧在詩中不直言孫吳戰敗後的結局,只說兵敗後美麗的二喬必為曹操所獲,曹操的銅雀臺內勢必深藏二喬。二喬即大喬、小喬,分別為孫策、周瑜之妻。試想,東吳的至尊與主帥的姣美之妻尚且不保,其國運也就不言而喻了。詩中的“東風”為東南風的簡稱。“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懷才不遇,他認為周瑜當年大敗曹操,帶有僥倖的色彩。

二、赤壁蓑翁坐釣魚

當年晚秋的一個雨夜,杜牧與友人在自己簡陋的居室中一邊喝酒一邊下棋。夜深人靜,雨暗燈殘,不勝酒力的杜牧只好罷棋謝客,孤枕獨眠。待到酒醒,已是明日。杜牧翻身下床,只見當年千軍萬馬、激烈鏖戰的赤壁,而今蕭條冷落,唯有一位身披蓑衣的老頭坐在雨中垂釣。強烈的反差,鮮明的對比,使杜牧感慨萬千,於是寫詩一首抒懷,名之為《齊安郡晚秋》。其詩如下:

柳岸風來影漸疏,使君家似野人居。雲容水態還堪賞,

嘯志歌懷亦自如。雨暗燈殘棋欲散,酒醒孤枕雁來初。

可憐赤壁爭雄渡,惟有蓑翁坐釣魚。

杜牧為何在黃州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蓑翁坐釣魚

齊安,郡名,本為黃州的前稱,後為黃州的別稱。“使君家似野人居”,言黃州最高長官的居處,簡陋到就象野人住的地方。“可憐赤壁爭雄渡”二句,是說當年千軍萬馬鏖戰的赤壁,而今只有一位披著蓑衣的老人在雨中垂釣。強烈的反差,讓人感到世事無常。杜牧此詩言赤壁近在眼前,為後世論證赤壁之戰的發生地在黃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橫江館揮毫書壁

在黃州赤壁山的南端,有一幢古建築名為橫江館,那是東晉末年龍驤將軍蒯恩為紀念三國赤壁之戰與西晉龍驤將軍王濬率領水軍順江東下滅吳而修建的。赤壁之戰時,兵屯西塞山的周瑜遣黃蓋驅船橫江東來火燒赤壁;三國末年,王濬是由赤壁橫江東去火燒西塞山前大江之上的鐵索。二者之間,皆含有“橫江”之意,故蒯恩將館名之為“橫江”。杜牧有感於兩件史實,題詩於橫江館內壁說:

孫家兄弟晉龍驤,馳騁功名業帝王。

至竟江山誰是主,苔磯空屬釣魚郎。

杜牧為何在黃州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孫策周瑜

杜牧感嘆江山依舊而英雄久逝,朝代數易而物主常新。當年,孫家兄弟與西晉的王濬都在此地創造了一番輝煌的功業,至今讓人欽慕不已。“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而今,就在這曾是“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的鏖戰之地,其主人卻是文韜武略滿腹而無處施展的年過四十的“釣魚郎”……

杜牧在黃州住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於會昌四年(844)九月轉遷池州刺史。杜牧在黃州任上做了許多有益於民眾的事情,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文,使本屬人文薄弱的僻陋小州聲名鵲起,躍為名邦。千百年來,杜牧在黃州的政績與他在黃州寫下的詩文一直為黃州人津津樂道,且久傳不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