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魯門·卡波特告訴你,一個冷血的人背後的故事

幾聲槍響過後,位於霍爾科姆村的克拉特一家四口被害。這起發生在1959年11月中旬的血案,如果不是杜魯門·卡波特,相信很快就會被人們遺忘。兩個年輕的犯嫌疑人制造了這起震驚全美的血案,卻只得到了幾十美元、一個望遠鏡和一臺收音機。報紙登出這樁血案後,當時已經成名的作家杜魯門·卡波特對這個案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同朋友哈發·李趕往當地,展開了長達六年的訪談和調查。在整理了6000多頁筆記的基礎上,最終完成了《冷血》。

《冷血》的出現開闢了一種新的小說文體,卡波特稱之為“非虛構小說”。《冷血》出版後迅速榮登暢銷書第一位,這本書也被翻譯成25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當然它的作者杜魯門·卡波特也憑藉這本書贏得了巨大的聲譽,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作家。

不過卡波特也絕非浪得虛名,他的文章字字珠璣、妙趣橫生。村上春樹也曾說過,看了卡波特的小說,認為自己缺乏寫小說的才能,所以29歲以前都沒有嘗試要寫小說。

杜魯門·卡波特告訴你,一個冷血的人背後的故事

拋開這些榮譽不談,我相信就案件本身來說帶給卡波特的就足夠多了。殺害四個人就得到了區區幾十美元,怎麼看都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這倆人為何如此冷血?不僅僅是卡波特,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

01我的人性只夠憐憫我自己

這是犯罪嫌疑人佩裡對自己做出這樁血案的解釋。從迪克對佩裡的描述中,也能證實他的確是個毫無憐憫之心的人。

一個天生的殺手——頭腦絕對冷靜,但卻毫無憐憫之心,不管有沒有動機,都可以實施最冷酷的致命打擊。

他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一個人呢?或許他的經歷能夠給出答案。

用佩裡自己的話說,他就是一個從來沒有得到溫暖的人,無論是從家庭中還是從社會中。幼年時父母離異,他跟隨酗酒的母親生活,但是母親根本不管他,導致他染上了很多壞習慣。後來多次被關到教養院,結果因為尿床被女看守毒打。雖然長大後參軍了,由於自幼沒有受到良好的教養,使的他的軍隊生活並不順利。他在部隊也多次惹是生非,最後在華盛頓服完兵役。可是童年的惡習已經養成,他屢次因為盜竊罪入獄。就在獄中他認識了迪克,也就犯下了後來的那樁血案。

幾乎所有的人會認為童年的創傷是最難以治癒的。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不就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會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原生家庭的好壞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在佩裡的原生家庭中,他的幾個兄弟姐妹除了姐姐芭芭拉,其餘的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當他被捕入獄後,世上的親人只有這個姐姐和父親了,但是他們卻從沒有打算去看望他。他的姐姐甚至告訴前來調查的警察,希望不要將她的家庭住址告訴佩裡,因為“她害怕他”。親情的溫暖在他這裡完全是一句空話。

其實佩裡有相當高的音樂天賦,他吉他彈得不錯。他天生敏感,只要不觸及他的底線,他還算是個有同情心的人。在去往得克薩斯的路上,遇到了一對可憐的爺孫。儘管他的同伴迪克強烈反對,但是佩裡還是堅持捎了他們一程。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一張白紙。至於被塑造成什麼樣,大部分要看他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雖然現在網上很多反對原生家庭論的聲音,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真的很大。

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也曾說過,家庭關係和早期經驗對兒童人格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特別是兒童早期父母對兒童的管理方式是日後兒童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就像佩裡,一個本質不算壞的人由於得不到好的教養,最終誤入歧途。

杜魯門·卡波特告訴你,一個冷血的人背後的故事

02如果說佩裡的不幸是由於家庭的原因,那麼迪克的墮落大多是由於自己的原因。

迪克的家庭生活很正常,父親嚴格管教,母親勤勞能幹,總是把家裡收拾的乾乾淨淨。直到他被捕入獄,在他的母親眼裡迪克還是最好的小孩,相必迪克也從他的母親那裡得到了許多關愛,甚至是溺愛。至於他為什麼會墮落,大概從他第一次喝酒開始吧。

根據迪克的自述,在第一次感情失敗後,他就迷上了喝酒,曾經有一個月的時間每天都是醉醺醺的。之後就沒心思工作了。然而花的錢比賺的還多,就開始有了一些不正當的心思,從偷東西開始最後發展到開假支票,直到鋃鐺入獄。

迪克正是在自己的個人生活一團糟的情況下開始走上犯罪之路的。

心理學大咖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提到

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因為他們在應對人生的三大問題時沒有受到正確的引導和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孩子對未來心存畏懼,他自然會選擇最簡捷的方法來應付。但是最簡捷的方法往往毫無用處。

我們來看看迪克的經歷,似乎也認證了這一點。阿德勒說的人生的三大問題是指學業問題、職業問題和兩性問題。在學業上,迪克的籃球打得很好,想要去大學打籃球可是家裡沒有足夠的費用去供他上大學。在職業問題上,迪克原本有一份還算穩定的工作,可是賺的沒有花的多,而且他總是去買一些自己根本負擔不起的商品,所以他才會動歪心思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兩性關係就更不用說了,早早的結了婚,然後婚內出軌。後來和妻子分手了才發現自己沒有愛過她。

在人生的問題上理不清,遇到挫折時迪克要麼逃避,要麼“走捷徑”,就是不願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現狀。這也是個人教育的欠缺造成的。

我們人性中天生都會有一些弱點,安逸、虛榮、懶惰都是我們性格的敵人。我們受教育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要和這些敵人做鬥爭,逐漸成長為一個有健全性格的人。

03卡波特和佩裡:從同一所房子裡走出來的人

《冷血》的作者杜魯門·卡波特的經歷和佩裡有些相似。對於他和佩裡,卡波特說過這樣的話:

我們在同一個屋子裡長大,我是從前門走出來的,而佩裡是從後門走出來的。

卡波特的原生家庭也很不幸,父母在他很早時候就離異了,他跟著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不久母親也去世了。幸運的是,卡波特早就將自己沉浸在文學的世界中了。或許是有這方面的天賦,14歲時卡波特開始寫作,16歲開始在《紐約客》上發表文章,22歲就拿下歐亨利文學獎。成名作《蒂凡尼的早餐》一問世,立刻在紐約上層社會掀起一股狂潮。卡波特也躋身於紐約名流之列,完成人生逆襲。

出生於什麼樣的家庭我們無從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過卡波特的人生也沒那麼圓滿。少年成名之後,他開始了毫無節制的奢靡生活。隨之痛苦而來,也許是靈感枯竭,《蒂凡尼的早餐》之後,很長時間他寫不出一部小說來。

杜魯門·卡波特告訴你,一個冷血的人背後的故事

佩裡的出現給了卡波特新的素材,卡波特也許是從佩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倆人惺惺相惜,卡波特承諾給佩裡找最好的律師辯護,佩裡對卡波特無話不談,但是最終佩裡還是被判處死刑。

有人說這也是卡波特的“冷血”之處,他並沒有為佩裡請律師,儘管他完全有能力。他的作品需要有一個悲傷的結局,所以需要用佩裡的死來成全它。

《冷血》之後,杜魯門·卡波特再也沒有如此轟動的作品問世。晚年的他生活毫無節制,儘管不斷的公佈寫作計劃,卻再無作品問世,上帝給與他的天賦彷彿是收回了一般。他吸毒、酗酒,在59歲的時候,猝死無友人家中。

關於他的一生,杜魯門·卡波特自己早有評判:

我是個酒鬼。我是個吸毒鬼。我是個同性戀者。我是個天才。即使如此,我還是可以成為一個聖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