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前默默無聞,這篇奇文讓他一躍成為宗師,地位一度超過李白

杜甫生前默默無聞,這篇奇文讓他一躍成為宗師,地位一度超過李白

我們現在說起李白和杜甫,總是感覺不分伯仲,地位旗鼓相當,如同中國最知名的兩所高校,實在是各有千秋,你很難說誰一定強過誰。但是,在兩人生前,境況卻完全不一樣的。李白是全民偶像,從唐玄宗到街頭的百姓,無一人不為之傾倒。杜甫卻過著困頓不堪的生活,根本沒有什麼名氣。

杜甫和李白也有過交集,而且對李白十分崇拜,可謂不折不扣的小迷弟。這並不奇怪,當時天下的文人,幾乎大半都是詩仙的擁躉。杜甫寫給李白的詩歌,留下了的就有十多首,顯示了無盡崇敬之情。他本人在那個詩人井噴的年代,名氣並不大。不要說與李白相比,就連王維、孟浩然、賀知章等人,只怕也無法企及。

杜甫生前默默無聞,這篇奇文讓他一躍成為宗師,地位一度超過李白

但是,值得稱道的是杜甫對於詩歌的執著。他極為講究詩歌的格式和音韻,在律詩上的造詣無人能及。他的詩歌,合律卻不矯揉造作,對仗工整卻無人工雕琢的痕跡。只不過這一切,在當時並沒有得到任何。直到大曆五年,在一艘由潭州前往岳陽的小船上,這位偉大的詩人溘然長逝。

杜甫去世的時候,只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希望能夠葉落歸根,安葬在故鄉。然而,當時侍奉在旁的次子杜宗武,根本拿不出這筆錢,只好將他草草安葬在湖南耒陽。直到43年後,杜宗武的兒子杜嗣業時,才勉強湊了一些前,帶著杜甫的遺骨上路,準備改葬於洛陽。

杜甫生前默默無聞,這篇奇文讓他一躍成為宗師,地位一度超過李白

要知道,古代人很重視自己的身後事,歷來有“視死如視生”的傳統。作為死者,不僅需要萬年吉地,更需要墓誌銘來彰顯他一生的成就。然而,杜甫的兒子、孫子都很貧窮,墓誌銘一直就耽誤了下來。不過這並難不住杜嗣業,他帶著爺爺的詩稿,在途徑湖北時,順便拜訪了元稹。

杜嗣業不找別人,偏偏找到了元稹,這是有著明顯用意的。因為元稹喜歡杜詩非常出名,作為當時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各個重大場合,多次讚揚了杜甫,甚至不惜貶低全民偶像李白。特別是杜甫詩歌中沉鬱頓挫的風格,憂國憂民的情懷,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的內容,更是與元稹、白居易等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一脈相承。

杜甫生前默默無聞,這篇奇文讓他一躍成為宗師,地位一度超過李白

所以,當杜嗣業造訪時,元稹毫不猶豫地為之寫下了《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要知道,在唐朝要請名人寫墓誌銘,是要花大價錢的,韓愈就是因此而致富。元稹本人的墓誌銘是由白居易所寫,兩人相交30餘年,唱和之作多達900多首,而元稹家人還給了白居易六七十萬錢。杜嗣業是剛剛湊齊了路費,肯定拿不出潤筆費,元稹還是免費寫下了這篇不朽之作。

關於元稹,現代人知道的並不多,他在唐朝多如星辰的詩人當中並不算出名。但是,他對後世的貢獻非常大。除了詩歌之外,他寫下了《鶯鶯傳》就是自己的經歷,為後世曲藝提供了絕佳的素材,關漢卿的《西廂記》就是以此為藍本的。

杜甫生前默默無聞,這篇奇文讓他一躍成為宗師,地位一度超過李白

另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這篇墓誌銘。元稹是第一個正確認識到杜詩價值的人,他在墓誌銘的開篇直接提出“餘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也就是說,他認為,從《詩經》一直到唐朝,詩歌中集大成者,莫過於杜甫。更為關鍵的是,他將杜甫與李白對比,根本不留情面地說:

餘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杜甫生前默默無聞,這篇奇文讓他一躍成為宗師,地位一度超過李白

就是這篇墓誌銘,讓杜甫徹底翻身。就如同許多藝術家生前不為人看好,死後的作品價值數以億計一樣,杜詩的地位扶搖直上,甚至一度超過了李詩。從名氣上來說,李白還是要略勝一籌,但從對後世的影響來看,杜詩卻更為重要。特別是有宋一朝,對於杜詩的尊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一切,固然有杜詩本身的魅力,元稹的大力推薦也功不可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