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傳》:年少只道背詩苦,成年後才讀懂他藏在詩中的悲歡

1

古今中外,研究杜甫和杜甫詩歌的人不在少數,從白居易、金聖嘆,到魯迅、聞一多……杜甫對後人的影響,不僅僅是在創作上,更多是在精神和思想方面。

美國詩人雷克斯羅斯認為:杜甫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他在某些方面的成就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

杜甫出生在大唐盛世,他短暫的一生崎嶇坎坷,既目睹了“開元盛世”帶來的繁榮,也經歷了“安史之亂”帶來的災難。

他的詩既是生活實錄,也是心靈的印跡。若僅僅從字面意義讀懂杜甫的詩並不難,但想要透過文字讀懂杜甫,則需要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

在這種要求下,馮至無疑是研究杜甫的合適人選。

馮至自小聰慧,童年時期就熟讀《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等書,12歲開始寫詩,16歲考上北大。

20世紀初期的中國,腹背受敵、千瘡百孔。

馮至和許多有才華的青年一樣,時刻關心著祖國的命運。他熱愛祖國,嫉惡如仇,發表了一系列揭露黑暗、追求光明和美好新生活的作品。

大學畢業後,馮至遠赴德國求學,順利拿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後返回祖國投身教育事業,抗戰時期曾四處流亡。

這一系列的生活變遷,讓馮至能夠更好地理解在唐朝時期同樣顛沛流離的杜甫,從而在某些方面產生共鳴。

在艱苦的環境下,杜甫的作品和人生經歷,帶給馮至很大的慰藉。

他想讓更多人瞭解杜甫的精神,並從中獲得力量,因此寫下《杜甫傳》。此書出版後,受到了一致好評。

有一次,毛澤東見到馮至,握住他的手說:“寫《杜甫傳》是為中國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2


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很多人想到他,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終日憂國憂民,長吁短嘆的窮困老人形象。

然而在馮至筆下,我們可以看到杜甫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態,比如童年的頑皮天真,青年的意氣風發,中年的鬱鬱寡歡和晚年的辛酸滄桑。


《杜甫傳》:年少只道背詩苦,成年後才讀懂他藏在詩中的悲歡



從“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到“昔如縱壑魚,今如喪家狗”,杜甫從一個富家子弟漸漸變成一個窮苦老人,他的詩寫的是自己,也是大唐王朝的萬千氣象。

和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一樣,杜甫在世時並沒有得到很多關注,他和千萬個普通人一樣,面臨一個又一個難關,在夢想與現實之間苦苦掙扎,歷經歲月的洗禮,嚐盡生活的百般滋味。

可是,無論在什麼樣的艱苦條件下,杜甫都沒有被惡劣的環境和拮据的生活打倒,而是一直保持希望和樂觀,活到老,熱血到老。

所以,他的詩儘管悲哀沉痛、蘸滿血淚,可是讀者並不覺得意志消沉,反而倍感鼓舞。

長安淪陷前的一個月,杜甫踏上了流亡之路。他跋涉在艱險崎嶇的古蜀道中,每天在山谷裡摘野果子充飢,挖藥材續命。

也正是在這最困苦的一年,他充分接觸到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民,深刻體會到百姓的哀樂和期盼,寫下著名的“三吏”、“三別”,至今仍繞樑不絕。

無論是內容的深刻性還是流傳的廣泛性,杜甫的詩都超過了他的前輩和與他同時代詩人的作品。但是,這些瑰麗之作很多年都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晚唐時期,大文豪白居易大力推崇杜甫,他在《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中寫道:“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但這番捧場依然沒有激起太大浪花。

一直到了北宋,杜詩才出現了一批擁簇者,他們四處蒐羅、精心審定,將這些詩收編入冊,逐漸廣為傳頌,奠定了杜甫“詩聖”的地位。

3


一個人的一生是豐滿鮮活的,僅用一本薄冊來概述未免片面單調。

明知如此,馮至在創作《杜甫傳》時卻並沒有發揮想象,而是努力站在史學家的位置上,堅持不違背歷史,空白的地方就任由它空白,不用個人的想象加以渲染,盡力向人們還原一個生活在唐代的杜甫,弘揚他的精神。

在浩如煙海的“杜詩”研究著作中,馮至的《杜甫傳》篇幅不大,卻憑著嚴謹凝練的文風,在文壇佔據了一席之地。

平淡的人生總是相似,偉大的靈魂卻各自不同。行走於世間的五十多年中,杜甫將自己的思想凝聚成永不開敗的花,世代相傳、永垂不朽。

隨著歷史不斷推進,一個個王朝崛起與滅亡間,有形的城池逐漸灰飛煙滅,而無形的文化卻像一把不可摧毀的利劍,穿透千年,打磨成為不可摧毀的精神與信念,支撐著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不斷向前。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回過頭去讀一個歷史久遠人物的傳記,看起來似乎對眼下的生活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但是,當我們靜下心,細細品味這位偉大詩人面對人生起起伏伏時的態度,以及他對生命的詮釋和理解,會意外發現,其實人生不過如此,無論什麼困難,到最後都會迎刃而解。


《杜甫傳》:年少只道背詩苦,成年後才讀懂他藏在詩中的悲歡


也許,這就是閱讀帶來的最大意義。

接下來的時間,讓我們跟隨馮至的文字,重回大唐,回到那個輝煌與衰敗並存的歲月,看看在那個時代,杜甫是如何生活、如何奮鬥的。

願我們能從浮光掠影裡,捕捉到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價值,從容面對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