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一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讓成都杜甫草堂名揚天下。秋風秋雨愁煞人,按常理,成都平原的秋風應該是很溫柔的。這樣的秋風都能捲走杜甫茅屋頂上的三重茅,可見杜甫的茅屋實在是悽悽慘慘慼戚,委實寒酸啊!現在,當我們坐在窗明几淨的書齋把盞品茗,回想起杜翁“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怎能不有所感懷呢?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杜甫草堂

於是,草堂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意象,成為了我們今天時時念叨的對象。不過,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南陽諸葛亮的草堂。劉關張意欲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前兩次造訪,都沒有見到。第三次正好諸葛亮在午睡,他們足足等候了三四個小時,才得見尊容。諸葛亮瞌睡睡夠了,伸著懶腰起身吟道“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末了還問伺候的童子道:“有俗客來否?”俗客一詞,耐人尋味,可見諸葛亮是謝絕俗客來訪的。這似乎跟劉禹錫《陋室銘》中所載一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諸葛亮

然而在諸葛內心中,劉備哪裡是俗客,分明是貴人嘛!想當年各地諸侯紛爭,唯一能跟曹操爭天下的,也就孫權、劉備兩人。特別是劉備,曹操青梅煮酒邀其共飲,席間說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虧得劉備隨機應變,才僥倖逃脫曹操的鴻門宴。彼時,曹、孫兩人帳下謀士眾多,早已沒有諸葛亮的位置。唯有劉備,正是求賢若渴之時。陳壽在《隆中對》中說“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諸葛亮早就通過徐庶推薦,已經先入為主,獲取了劉備的仰慕。他早就知道劉備等要來請他,如此三番擺譜,不外乎是讓劉備等意識到自己可不是輕易將前程託付別人的。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劉關張

“學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是中國曆代士人的宿命。如果平生所學不能為朝廷所用,你就不能借助政府公權力施展平生所學治國平天下,而只能流落民間修身齊家,大不了做個塾師、訟師或郎中罷了。但對於那些心性甚高的士人來說,這可不符合他們的人生理想。於是我們往往看到,就算在官場上碰得頭破血流,他們也不願輕易退出仕途認輸,更不用說那些在仕途門外苦苦求索的士人了。於是,對於范進中舉之類的喜劇,我們也就釋然了。學而優則仕,士人們寒窗苦讀,付出了大把的時間,不就想在官府謀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麼?這一點就連諸葛亮、杜甫等都不能免俗。論學識文才,兩人都可謂當世佼佼者。可是時也命也運也,一句隆中對三分天下讓劉備心悅誠服,赤壁之戰,計取荊州,七擒孟獲,雖不乏演義成分,卻一步步奠定了諸葛亮在蜀漢政權的首相地位,而隆中的草堂則成了諸葛亮登上三國政治舞臺的跳板。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當杜甫在成都武侯祠吟出這首《蜀相》時,我想他除了概嘆諸葛“出師未捷身先死”之外,恐怕也有對諸葛亮的羨慕與尊崇吧!蜀漢雖弱小,但也是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如果沒有蜀漢牽制,估計東吳早就成了曹魏的囊中物。諸葛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極人臣。對於一個秉承儒家理想修齊平的士人來說,這已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夫復何求?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杜甫

杜甫吟誦這首詩時,已經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了,託朋友高適、嚴武的先後關照、接濟,杜甫才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得以在成都過上了一段安穩日子。杜甫本官宦人家,自幼好學,七歲即能賦詩,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可惜時運不濟,二十四歲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自然無法授官。直到四十四歲,杜甫在長安奔波多年,才得到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職位。其官階之低,簡直無以示人。說起職權,就是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俗稱軍械倉庫管理員。別說跟三國時諸葛亮這樣的丞相媲美,就是跟同時代的賀知章、李白、高適相比,杜甫也是英雄氣短空嗟嘆。賀知章三十六歲中狀元,曾官居禮部侍郎,享受副部級待遇,一直到八十六歲才告老還鄉;李白,雖說跟杜甫一樣中舉無門,但卻憑著過人的詩才成為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被封為翰林學士,到處吃香喝辣;至於高適這個邊塞詩人,四十六歲中舉,但一直官運亨通,在六十歲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一舉躍升為朝廷大員,成為杜甫得以依靠的一棵官場大樹。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唐玄宗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此為古人言。公元759年12月暮冬,48歲的杜甫因避安史之亂,輾轉來到成都營建草堂安身。48歲,對於一些同齡人來說早已事業有成,而杜甫還在為餬口而奔忙,若不是處處靠著親朋故舊接濟,早就拋屍荒野了。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堪稱杜甫一生窮途末路的轉折點和福地。馮至說,人們提到杜甫時,儘可以忘了他的死地和生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何也?因為在成都寓居期間,杜甫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作,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等名篇,早就進入了小學語文課本。而“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這首《春夜喜雨》運用擬人手法,以極大的喜悅之情細緻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成都城市風貌絕佳的廣告語啊!“花重錦官城”,錦官城的大街小巷萬紫千紅,這樣的景緻想想都是美的,更別說親眼所見了。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的落成,除了高適、嚴武這些高官資助外,還有許多人幫忙。譬如表弟王十五就給他送來了建房資金,而朋友韋續則給杜甫送來了綿竹,作為花木營造環境。綿竹和慈竹、楠竹類似,都是竹子的一種,此地因盛產綿竹,又地濱綿水,遂得名綿竹。以植物命名的地方較少,除了綿竹就是攀枝花、桂林、黃花崗等。韋續曾做過綿竹縣令,而綿竹則是本地特產,至今在綿竹公園尚鐫刻著杜甫吟誦綿竹的詩句,詩曰:“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此詩已經成為杜甫來過綿竹的佐證,雖然只是文人之間的唱和,但藉著詩聖的聲名,也成了讓綿竹人頗為自豪的事情。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杜甫草堂

其實不難理解,莫言獲諾獎後,其高密故居前的泥土都有人偷偷地帶一把回家,據說要沾沾文曲星的文氣。國人向來這樣,不能直接和名人對話,就通過瞻仰故居或者焚香朝拜的方式來建立聯繫,這應該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吧!不過要將綿竹移栽到成都浣花溪畔也非易事,兩地雖說相距僅僅百八十公里,但在交通不便的唐朝,也該是頗費周折的事情。要麼走水路,從射水河清道鎮石橋灘碼頭到金堂趙鎮沱江,再到成都,反正水路都是相通的;要麼走陸路,估計只有用馬車了,經什邡、廣漢再到成都。現存的杜甫草堂茅屋周圍,竹影婆娑,一叢叢,一片片,鬱鬱蔥蔥,長勢喜人,其中想必還有那些唐代生長至今的綿竹吧!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杜甫草堂

高適、嚴武兩人先後為劍南節度使,位高權重,又都是杜甫好友,幫助杜甫解決點溫飽問題根本不在話下。特別是嚴武,文韜武略,堪稱一代名將。他治蜀有方,先後從吐蕃手中收復了不少失地,與唐軍主力郭子儀部配合,擊退了吐蕃的大舉入侵,保衛了西南邊疆。彼時吐蕃正值強盛期,像今天的松潘已經成為了大唐和吐蕃反覆爭奪的軍事要地。吐蕃軍只要越過茂縣北川,就可以劍指成都平原,可是嚴武在成都主政,他們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見嚴武貢獻。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拉薩

嚴武跟杜甫交好,他帶著僕從和酒肉來看望杜甫。杜甫寫道“竹裡行廚洗玉盤,花間立馬簇金鞍。”嚴武見邀杜甫一家生活艱難,經常揭不開鍋,勸其做幕僚:“莫倚善題鸚鵡賦,何須不著鵔鸃冠。”嚴武是個現實主義者,勸杜甫先解決生存問題,不要單純以文才自傲,應該走做官的道路,力求充當侍奉皇帝的近臣,也就是像李白曾將那樣成為御用文人,至少可以衣食無憂,這樣才有精力創作。俗話說文人相輕,這些話只有知己才會說,一般人都等著看杜甫一家挨餓受凍的笑話呢。可是杜甫婉言謝絕了,最後實在推脫不過,才進入嚴武幕府擔任“節度參謀”,又在京城掛個虛銜“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人們稱呼杜甫為“杜工部”,其實他根本沒有在工部上過班。如是實職,一個工部的副司局級幹部,足以讓杜甫衣食無憂了。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李白醉酒

可惜杜甫根本不適合在官場廝混,不久他連嚴武處的節度參謀也辭去了,又回到了朝不保夕的日子。這五六年來,杜甫寄人籬下,生活清苦,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明證。“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此情此景,相信任何一個人也能感受到杜甫生活的悽苦之處。有人考證說,杜甫草堂類似鄉村別墅,杜甫在長安有房產出租,他並不缺錢,寫詩哭窮只是為了謀取社會同情。我覺得,杜甫雖然不善營生,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甚至不願意放下身段掙錢,但還不至於裝窮來博取同情。他的貧窮是實實在在的,正因為長期窮困潦倒,深知民間疾苦,他才能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吶喊。自己受凍捱餓,杜甫卻推己及人,為那些仍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寒士鼓與呼。此種悲天憫人的胸懷,跟佛家“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頗有相似之處。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杜甫草堂

杜甫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其三吏三別更是傳頌千古。魯迅曾說:“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杜甫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杜詩卻受到廣泛重視,其詩作和人格魅力經歷了時間的披沙揀金,至今仍然熠熠生輝,這也是人們廣為紀念杜甫的原因。其實藝術之路就是這樣,曹雪芹貧病而逝,卻留下了曠世奇書《紅樓夢》。如果杜甫早年中舉,醉心仕途升遷,又何來1500多首詩作流傳於世呢。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已經形成了一座文學高峰,至今沒有人能超越他的成就,“詩聖”二字於他來說可謂實至名歸。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杜甫草堂

今日草堂,古樸典雅,規模宏偉,佔地300多畝。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紀念性建築物,坐落在中軸線上,幽深寧靜。除此之外,我們尚可觀賞到少陵草堂碑亭、花徑、梅園、大雅堂、浣花祠、唐代遺址、萬佛樓等景點。其中茅屋景區遊人最多,據說這是草堂博物館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重建的,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茅屋外觀粗看跟農村過去房屋差不多,只不過牆壁不是泥牆,也不是磚牆,而是木頭作為構造柱,牆壁是竹籬笆抹泥而成,這種工藝在明代應該是較為常見的。臥室、書房、廚房內部都保留了唐代民居格局,看上去非常簡陋。但草堂周遭有池塘、竹林,各種花花草草。如果衣食無憂,倒是一個吟詩作賦的絕佳所在。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杜甫

整個草堂內廨堂之間,迴廊環繞,別有情趣。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後點綴亭、臺、池、榭,又是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如雲的翠竹蒼松。整座祠宇即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成都的杜甫草堂遊人如織,其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清代著名學者何紹基先生特地於農歷正月初七“人日”這一天來到草堂祭拜詩聖杜甫,並題就“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對聯,此後祭拜詩聖杜甫便成為成都人的一項重要文化生活。每年人日這天,成都市民便扶老攜幼,相偕至草堂憑弔詩聖杜甫,吟唱杜詩,賞梅祈福。上午十時,在盛裝儀仗的帶領下,祭祀隊伍手持梅枝緩緩走向大雅堂,震撼悠揚的古樂響徹行雲,主祭人分別完成了淨手、奠帛、敬獻梅枝、誦讀祭文等環節,各界群眾在司儀的唱禮聲中向詩人塑像三鞠躬,以表達對詩聖杜甫的深深敬意。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春日

徜徉在杜甫草堂,目之所及,似乎已經盡是大唐景象。達官貴人歌舞昇平,朱門酒肉臭;而貧苦百姓卻飢寒交迫,路有凍死骨。特別是那些沒有博取功名又不願屈身農商的寒士,雖忝列讀書人行列,卻無法憑文章換取俸祿,只得在悽風冷雨中發出像杜甫一樣的吶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啊!”

據說杜甫的死和飢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繫,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一說是連續餓了5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杜甫草堂

這是一種何等悽慘的場景,難道讀書人就該受窮嗎,難道知識就這樣一文不值嗎?鄧公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白貓黑貓逮住耗子就是好貓。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寒酸不是文人的專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既然詩文不能解決我們的溫飽問題,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暫時放下文學,在社會洪流中攫取生存資本呢。只要我們的錢財來自於正道,那麼讀書人也不妨沾點銅臭味。畢竟生活就是這樣,只有先活著,才能談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詩聖杜甫文采雖好仕途卻異常艱難,晚年竟窮困潦倒靠朋友接濟過活

圖注:唐代宮廷歌舞

孔子說,君子固窮,他認為君子安貧樂道是一種美德。但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如果士人都以貧窮作為炫耀的資本,那麼在飢寒交迫的困境中誰還有雅緻來吟詩作賦呢?可見要實現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普世夢想,希望只能在士人自己身上。一味地等靠要,儘管能夠解決一日三餐,但那種屈辱我們忍受得了嗎?(彭忠富/文;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