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端午節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傳統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原本是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吳越先民的龍圖騰祭祀 [6-8] ,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一 已酉端午

元代: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此詩作於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夏曆五月初。詩人在端午節遇到風雨,天氣昏暗,看到汨羅江上沒有人祭奠屈原,心中感慨作下此詩。

詩人在端午節遇到風雨,天氣昏暗,使得汨羅江上沒有人祭奠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忠心為國卻屢遭貶謫,懷才不遇,千年後的風雨還耽誤了人們對屈原的祭奠和懷念,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憑弔屈原英魂的地方,詩人心中不由得傷感起來,然而開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詩人自尋煩惱,於是詩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淵明的事蹟,縱然陶淵明這樣的縱情山水的隱士,對屈原的仰慕之情也絲毫未減。全詩在平淡的天氣描寫和議論中抒發情感。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二 端午日

唐代: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這是作者感嘆人生易老,年華易逝。選取特定的一個時間——端午節來說事,可見那時的端午節是非常熱鬧,很有節日氣氛:掛艾草、懸蒲劍、飲蒲酒,划龍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參與,感到很洩氣。詩的品質不是很好,也難尋一兩句醒目的佳句。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三 端午

唐代: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四 屈原塔

宋代: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和劉禹錫一樣,蘇軾也歷經貶謫,在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心境中度過人生的大半光陰。不過寫作此詩的嘉祐四年(1059),蘇軾還是意氣風發的青年才士,兩年前剛以21歲的年齡成為進士。本年冬蘇軾侍父入京,途經忠州南賓縣(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毫無關係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驚異之餘便寫下了上面這首五言古詩。詩分三段:前八句寫端午節投粽子、賽龍舟習俗與屈原的關係,次八句推測屈原塔的來歷,末八句讚美屈原不苟求富貴而追求理想的節操。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五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公元1276年(文天祥德祐二年)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後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而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江逃脫後,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後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六 和端午

宋代: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北宋詩人張耒這首《和端午》詩悽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忠魂一去詎能還”又是無限的悲哀與無奈。無怪乎北宋進士餘靖作詩說:“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但此句,卻又分明有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壯,它使得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於是三四兩句便水到渠成、一揮而就。雖然“國亡身殞”,灰飛煙滅,但那光照後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七 端午三首

宋代:趙蕃

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羅。

何意更觴昌歜酒,為君擊節一長歌。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端午三首》是南宋趙蕃的一組關於端午節的詩。

第一首詩是寫端午節人們對屈原的祭念,表現了人們對屈原的同情。

第二首詩是端午時候詩人對於屈原忠不見用陳江而死,但是詩文傳千古的感概和惺惺相惜之感。

第三首詩是詩人端午時候讀歷史有所感觸,卻找不到人傾訴。這裡有一種可能是這個詩人也受到冤屈,跟屈原的處境相似。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八 端午

唐代: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即農曆五月初五日,為民間“一年三節”之一。相傳此日為我國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投江自盡日,後人傷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並划船撈救,遂相沿而成端午節日食粽和龍舟競渡的風俗。作者這首絕句更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儘管後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乾淨的。這首詩言近意遠,言簡意深,很有力量。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九 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端午,是時,東坡被惠州已是第二個年頭了,在端午節這個團聚的日子裡,想到自己的侍妾朝雲,於是作此詞送給她。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十 端午日賜衣

唐代: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卷十一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宋代: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這首詞,歐陽修描寫了過端午風俗習慣:吃多角粽、飲菖蒲酒、沐香花浴。然而,主筆卻是寫了一個深閨女子的生活:用五色新絲心有纏裹的粽子,並且由金盤盛著,由侍婢送進,還要洗一個香花澡,然後睡了一個香夢,而想不到的是被黃鸝聲喚醒。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是宋代歐陽修的一首詞。

上片寫端午節的風俗。用“榴花”“楊柳”“角粽”等端午節的標誌性景象,表明了人們在端午節的喜悅之情。

下片寫端午節人們的沐浴更衣,飲下雄黃酒驅邪的風俗。後面緊接著抒情,抒發了一種離愁別緒的青絲。

歐陽修《漁家傲》寫的閨中女子,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享用粽子後,未出閣的姑娘,在家休息,夢醒後想出外踏青而去。抒發了閨中女子的情思。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十二 乙卯重五詩

宋代: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作者71歲,在家鄉紹興隱居。“重五”,即端午節。

這首詩開篇點題,將時間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將地點定格為“山村”。此時此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有的只是節日的氣氛,有的只是淳樸的民風。更何況,石榴在不知不覺間已經盛開了呢!此情此景,怎一個“好”字了得!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的詩人,今天終於暫時放下了滿腹的憂憤,融入了節日的歡快氣氛之中。瞧,他先吃了兩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著艾枝。然後又按照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忙完這些事情,含著微笑喝起酒來了。

從作者對端午這一天的生活的具體描寫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至少從南宋開始,端午就有了紀念屈原和衛生保健的雙重內涵。

念念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的陸游,由於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實現,只能像辛棄疾那樣“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在歡樂中暗藏著多少傷感,在閒適中流露出多少無奈啊!

這首詩語言質樸,融寫景、敘事、抒情於一體,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風光,那江南端午的風俗習慣,那字裡行間的閒適愜意,浮現在我們眼前,感受在我們胸間。沒有裝飾,所以詩美;沒有做作,所以情真。這,就是詩人所說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寫作境界。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十三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宋代: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此詞為作者流寓邵州(湖南邵陽)時作,時為建炎四年(1130年)。避亂天南,再逢佳節。追憶中州盛日,不免悽然以悲。“無人”兩句,以淡筆寫深心。“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尤覺思遠意長,婉曲沉摯。

卷十四 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詩人、詞人舒頔的作品,作於明朝建立(1368年)之後的一個端午節。舒頔生平處於元明之際,《新元史》稱他“遭逢亂世”,“嘗避寇巖谷,被執,頔正色叱賊(指朱元璋等起義軍),賊感而釋之”。他忠於元朝,入明不仕。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十五 減字木蘭花·競渡

宋代:黃裳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北宋詞人黃裳在端午時節看到了划船健兒競渡奪標熱烈的場面,觸發了詞人的詩興,於是寫下這首詞來讚揚了划船健兒們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卷十六 南歌子·遊賞

宋代: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詞人到杭州擔任知州。在此期間詞人遊山玩水。端午節時詞人與他的友人遊覽了杭州名勝十三樓,為了記錄自己的遊玩過程以及感受,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遊賞之樂,但並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然而,此詞雖以寫十三樓為中心,卻也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緻的刻畫,而是運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詞中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出來的,省去了很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運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賦予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佳境。晚云為歌聲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十七 同州端午

唐代:殷堯藩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作者足跡很廣,遍歷晉、陝、閩、浙、蘇、贛、兩湖等地。性好山水。長期離鄉背井,而今返里歸心似箭

《同州端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長期離鄉背井,而今返里歸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開頭就寫刻畫了一個白髮老人的形象,略寫了端午節的氣氛。然後就寫到小孩子見到自己的喜悅,想要儘快回到自己的故鄉。

卷十八 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代: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萬曆十九年(1591),作著名的《論輔臣科臣疏》,批評神宗朱翊鈞即位後的朝政,抨擊宰輔張居正和申時行,因而被貶廣東徐聞任典史。二十年(1592)調任浙江遂昌知縣,頗多善政,並有詩作諷刺朝政,關心民間疾苦。

《午日處州禁競渡》,主要是面對賽龍舟的情景,而生出對屈原的懷念。

湯顯祖此詩寫禁止競渡,別具一格。但是,需要強調,湯顯祖對屈原不是不尊敬。湯顯祖歌詠屈原的詩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於言表。

據載,競渡起於唐代,至宋代已相當盛行,明清時其風氣更加強勁,從競渡的準備到結束,歷時一月,龍舟最長的十一丈,最短的也有七丈五,船上用各色綢絹裝飾一新,划船選手從各地漁家挑選。湯顯祖認為,這樣的場面過於豪華,因此詩中加以表露。從詩中可見:一個清廉的地方父母官,是何等愛護百姓的人力財力。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十九 南鄉子·端午

宋代:李之儀

小雨溼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樑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南鄉子·端午》是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一首詞,整首詞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節的一種閒愁。

上片寫端午節的景象。端午節下著小雨,詩人獨自一人,比較冷清,回憶往日的熱鬧時光。

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詩人在端午節沒有友人的陪伴,喜悅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現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閒情。

整首詞深婉含蓄,抒發自己孤獨,寂寞的情感。

卷二十 午日觀競渡

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觀競渡》是明代邊貢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從端午節期間戲水,賽龍舟的風俗開始寫起,觸景生情,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對異鄉的端午風俗的贊同,在閒暇的日子裡總會有一絲絲閒愁。

首聯是寫端午節人們觀看賽龍舟的場景。表現了端午節時期熱鬧的場面。

頷聯全面描寫了龍舟的裝飾,賽龍舟的熱鬧場面。

頸聯進而轉向了對屈原的思念。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會祭念屈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風俗至今仍然存在。

尾聯直接抒情,誦讀《離騷》,吐露了詩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這首詩沉穩平淡,風格樸質,包含著詩人對愛國民眾英雄的崇敬心情。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二十一 競渡歌

唐代: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前四句“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交代節令、天氣、環境,渲染賽前熱鬧的氣氛。

第五、六句寫州郡長官前去觀看競渡。第七、八句用“羅衣”、“銀釵”借代觀看競渡的女士,從味覺、視覺兩方面形容觀看比賽的人多。

第九至第十八句描繪第一次競渡的情景,所用比喻特別多,例如以:飛萬劍:形容棹影上下翻飛的快捷,以“鼓聲劈浪鳴千雷”比喻鼓聲既響又急,以“目如瞬”形容龍目的生動,以“霹靂驚”形容坡上觀眾喊聲突發、驚天動地,以“虹霓暈”形容錦標五彩繽紛,令人五花繚亂。

第十九、二十句“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從參賽者和觀賽者兩個角度寫競渡雙方的情緒,“兩岸十舟五來往”寫雙方十艘船又比賽了五次,使競渡又掀起了一個高潮。

第二十三句“須臾戲罷各東西”中的“各東西”意思是塞外以後各自分開,第二十四句“競脫文身請書上”的意思是剛賽完,輸方不服,雙方又脫了上衣,露出刺花的身體,請求再決雌雄。

最後四句是作者觀看競渡後的感慨,由競渡者的互不相讓聯想到執政者的朋黨之爭。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二十二 摸魚兒·午日雨眺

清代:納蘭性德

漲痕添、半篙柔綠,蒲梢荇葉無數。臺榭空濛煙柳暗,白鳥銜魚欲舞。紅橋路,正一派、畫船蕭鼓中流住。嘔啞柔櫓,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轉,衝破翠錢雨。

蒹葭渚,不減瀟湘深處。霏霏漠漠如霧,滴成一片鮫人淚,也似汨羅投賦。愁難譜,只綵線、香菰脈脈成千古。傷心莫語,記那日旗亭,水嬉散盡,中酒阻風去。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從詞的副標題“午日雨眺”可以看出,這首詞寫於五月初五端午節,納蘭雨中憑眺生情,感懷而作。

納蘭心中的愁緒難以譜寫,只有寫入詞章,以來聊表心意,“愁難譜。只綵線、香菰脈脈成千古。傷心莫語。”無言以對傷心事,看到這美好景色,卻難以提起興致,雖然是藉著祭奠屈原來寫出心中惆悵,但其實納蘭祭奠的是自己那無法言說的哀愁。

“記那日旗亭,水嬉散盡,中酒阻風去。”記住這美好的景象吧,不要總是記住過去悲傷的事情,那樣只能苦了自己。

詞人對屈原的憑弔語其實隱含了詞人自己的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同時這首詞的亮點是,前面描繪的景色並非顯得哀怨悽清,而後面抒情則細膩委婉哀怨,前後形成較大的對比,如此大的轉折,更使這首詞所抒之情深厚鬱勃,沉致幽婉了。全詞通過運用典故,寓情於景,將詞人的愁緒與對戀人的思念之情表達地淋漓盡致。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二十三 澡蘭香·淮安重午

宋代:吳文英

盤絲系腕,巧篆垂簪,玉隱紺紗睡覺。銀瓶露井,彩箑雲窗,往事少年依約。為當時曾寫榴裙,傷心紅綃褪萼。黍夢光陰,漸老汀洲煙蒻。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薰風燕乳,暗雨梅黃,午鏡澡蘭簾幕。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

 詞從內容來看是懷念作者的一位能歌善舞的姬妾。此時他客居淮安(今屬江蘇),正值端午佳節,不免思念家中的親人,於是寫了這首詞。

作者看到家家簾幕低垂而引起午鏡澡蘭的聯想,他想自己所思念的人這時也正在洗浴吧。此句又轉回到端午,引出下兩句:“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這二句寫思念之深,不禁設想姬人也在思念自己,她一邊獨酌,一邊盤算著,詞人何時才能歸來,這真是一幅逼真的思婦圖。“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新蟾”指新月,照應端午,“天角”,天涯海角,指淮安,當時已是南宋北部邊界。這二句說她的等待也是徒然。她只能同詞人一樣望著天邊的新月,苦苦相思吧!結句用共望新月表達了詞人無窮無盡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在鋪寫展開過程中打亂了時間、空間的順序,正是因為這種時空交錯,使人眼花繚亂,張炎評吳詞“碎拆下來,不成片斷”,有一定道理。但細細吟思,就會發現這些片斷仍然有跡可尋。

畫面圍繞著端午節的風物、景色、風俗組合在一起,似斷實續。在風格上也體現了吳詞綿密縝麗的特點,詞中多意象而少動作,好像它們中間缺少必要的鉤連。並愛用麗字和典故,顯得意深而詞奧。但當讀者抓住了詞人感情的脈絡和吳詞在結構上的特點的話,還是可以讀懂的。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二十四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代: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這首詩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的一首詩,在端午節這個特別的日子,送別友人,或是還鄉,或是感慨於時光的流逝,總是別樣的日子別樣的情啊。

整首詩運用了對仗,比喻的手法。表現了對友人離別時的勸慰,同時也對自己的一種安慰。

卷二十五 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清代:顧太清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詞作於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五日端午,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詠花詞。菊在秋季開放,但這裡所詠的盆中菊在端午開放,詞人在初夏欣賞到了秋季的花卉,自然格外欣喜。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開放的夏日氣候,“薰風殿閣櫻桃節”,說溫暖的南風吹滿殿閣,櫻桃也成熟了。“碧紗窗下沈檀爇”,屋內燃著驅暑的薰香。再以“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凸寫菊花開放時節。下片以“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寫出因花開而洋溢欣喜之情。她在欣喜之餘,唯有讚歎栽培它的花匠:“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全詞最後才說出這一“菊”字,而驚歎、欣喜之情靈動地展現在其中。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二十六 賀新郎·端午

宋代: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緻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鹹淳三年時值端午節,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悅氛圍,殊不知國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卻“前後四立朝”,仕途坎坷,屢遭挫折,胸中有許多牢騷不平之氣,便借屈原事一吐為快,創作此詞。

 本詞為端午節弔古之作,詠端午節的風俗人情,提起端午節自然聯想到屈原。詞人託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憤之情。上片寫端午節時當地的事物風光,少年們身穿盛裝,爭渡看龍舟,而詞人卻因年紀大,疏懶於此,這是情懷的不同。開頭寫石榴花開,點明季節。接下寫自己的輕閒自在,實質卻有“閒愁最苦”的意味,要從反面見意。“任陌頭”幾句描繪年輕人爭渡的場面,動態感很強。下片讚頌屈原的品格,對端午節民眾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評,認為是對屈原的愚弄,有舉世皆濁我獨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筆詼諧,已開元曲先聲。“把似”兩句憂憤尤深,設想屈原今日覺醒,真不知作何感想。與其清醒而苦惱,還不如“醉死差無苦”。作者是個熱血男兒,但在當時文恬武嬉,統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風中,只能長歌當哭而已。黃蓼園深深理解詞人的意思,他說:“非為靈均雪恥,實為無識者下一針砭。思理超超,意在筆墨之外”(《蓼園詞選》)。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謂先獲我心。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二十七 競渡詩 / 及第後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唐代: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競渡詩》描繪了端午時節龍舟賽上,鼙鼓初擊,獸頭吐威,萬人助喊,多船競發的動人場景。

頷聯採用“鼙鼓、獸頭”渲染龍舟待賽的競渡氛圍,畫龍點睛,以點帶面;頸聯採用“衝波、鳥退”襯托龍舟比賽的競渡速度,視野開闊,以景襯人。

詩中表面描繪龍舟競渡的場面,實則諷刺阿諛奉承的小人。萬事都有改變的可能,開始風光的不一定始終風光,做人不能見風使舵,而要腳踏實地。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二十八 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唐代:權德輿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

寂寥齋畫省,款曲擘香箋。更想傳觴處,孫孩遍目前。

端午是中國古老的節日,有祈平安、長壽、禳解、祛除及避五毒等習俗。其中就有佩長命縷(五彩縷)祈求長壽。

《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是唐代詩人權德輿的五言律詩,這首詩用樸素的語言寫在端午節那天,禮部尚書房內的端午習俗。

開頭寫端午節,相互祝福,長命百歲的風俗。接著寫衣服掛著帶有共同心願的彩色絲線,以示端午節風俗。接下來轉而寫到尚書省空寂無人的感觸。

這首詩運用典故,寫出了禮部尚書的端午風俗,進一步體現出了平淡中蘊含深永情味、樸素中具有天然風韻的特點。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二十九 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

宋代:蘇軾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雲天。

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這是一首紀遊詩,寫於元豐二年(1079)的端午節,此時作者剛到湖州不久。同遊者還有“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秦觀寫有《同子瞻端午日遊諸寺》可證。

 這首紀遊詩,作者在寫景上沒有固定的觀察點,而是用中國傳統畫的散點透視之法,不斷轉換觀察點,因此所攝取的景物,也是不斷變化的,體現出“遇勝輒流連”的漫遊特點,詩人的一日遊,是按時間順序而寫,顯得很自然,但又時見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寫景佳句,便是奇崛之處,故能錯落有致,平中見奇。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卷三十 六么令·天中節

宋代: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慼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全詞藝術特色,至少有六點值得推介:

一是詠今嘆古,在上片極力渲染當下“端午”諸種盛況,卻重在下片“感懷”,“借古”而“啟今”也。

二是動靜結合, “纏臂”、 “紙鳶舞”、“香飄”、“對酒”、“ 爭渡”、“ 吶喊”、“ 憑弔”、 “誦君賦”、“ 吞楚”、“ 垂涕”、 “對泣”等是為“動”,“ 虎符”、“粽葉”、“ 艾蒲”、“ 青翠”、“新亭”、“ 陵陽”等是為“靜”;動與靜自然轉合,在“動”與“靜”的變化之中,歷史的車輪已經走過千年。

三是明暗結合,明寫屈原,直接抨擊楚王“昏庸”,暗諷時政,鋒芒指北宋王朝,將蘇軾自己的愛恨情仇寓於其間,卻不露痕跡。

四是虛實相間,敘說眼前慶祝端午諸景,是“實”;感懷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為“虛”;“虛”寫屈原,實及自己,慨古人之憂,發今人之嘆。

五是前呼後應,前有“辟邪”之“虎符纏臂”、“艾蒲青翠”,後有“懷王昏聵”、“ 新亭對泣”;似乎舊惡未去,新惡難除。前有“香飄十里”,後有“湘累已逝”;前有“誦君賦”,後應“斷腸句”。

六是詞中有景,景色如畫,畫裡“有話”。且看上片,一幅幅生動的民俗風景畫,撲面而來:童之臂、門之艾、菖蒲之劍、風箏漫舞、對酒當歌、龍舟競發、誦君之賦,哪個不是美輪美奐的圖畫?再看下片,懷王之昏、秦之吞楚、異客垂涕、新亭對泣、汨羅江渚,哪一個不是再現歷史的滄桑?這些詞中之境,如詩如畫,一唱三嘆,色香味俱全,豈非神來之筆?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端午節名句

  1.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2.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
  3.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4.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5.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6.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7.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已酉端午》
  8.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9.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0. 鶴髮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殷堯藩《同州端午》
  11.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殷堯藩《端午日》
  12.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
  13.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14.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15.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乙卯重五詩》
  16.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盧肇《競渡詩 / 及第後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17. 小雨溼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18.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杜甫《端午日賜衣》
  19.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劉克莊《賀新郎·端午》
  20.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盧肇《競渡詩 / 及第後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21.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端午節古詩

1端午節應《團結報》之請作

近現代:聶紺弩

鍾馗啖鬼事荒唐,我卻時思捉鬼嘗。鬼混人間卻不捉,君何能度好端陽。

2端午節

明代:楊爵

圜中佳節喜相尋,況有良朋與合簪。蒲酒且同今日樂,負盤因見古人心。

憂時未恤身危久,宥罪還思恩詔臨。此日密雲成驟雨,似傷屈子淚淋淋。

3端午節

近現代:俞平伯

清潤端陽節,茅簷插艾新。

分嘗初表,慚荷對農民。

4將至古渝虞憲以三絕同端午節見寄用韻為謝

宋代:魏了翁

蓬窗暑雨氣低垂,不記龍舟競渡期。

詩卷打門驚節序,滿盤角黍正累累。

5生查子 端午節亞平寧菸斗客聚會李津生宅。是日為李夫人王湛芳辰

近現代:程濱

驟雨不終朝,好夢須終歲。今日美人來,當日屈原死。

展眼者江山,依舊離騷內。滿鬥篆煙香,嫋嫋入餘肺。

6端午節前三日門人溫味秋王艾堂譚序初曹朗川諸子招飲龍樹寺分韻得佳字

清代:趙樹吉

驚沙三日吹疾,高城曀曀陰且霾。城南古寺入葭菼,摩雲老幹森龍槐。

五年不到少人跡,時見鳥雀馴空階。登樓曠蕩愁遠目,把酒鬱崒傷孤懷。

崑崙北折赴恆碣,三山隱見浮蓬萊。蒼鸞白鳳竟安在,珠宮貝闕餘寒灰。

前軒塵上黃蓊匌,鐵騎遠殷空中雷。似聞飢虎尚垂睊,灞上練卒弛庚牌。

襖氛滿地殊未已,感時倦眼重摩揩。自經變故廢遊宴,舊朋散落江湖涯。

範君一別便千載,山陽聞笛增心哀。岷峨靈況堙鬱,造化作意摧邊才。

遁翁遷謫行且去,桂嶺已辦雙青鞋。金花翠尾詎辭辱,狙囊憑黠憂擠排。

死生契闊乃如此,靜觀兆朕疑非佳。憶初釋褐尚清晏,追涼蘭若多同儕。

當時慘綠居末坐,百罰未肯辭深杯。只今壯大氣欲盡,往往獨醒如清齋。

冠簪欲謝幾濡忍,尚念仙仗崆峒回。宣光中興果再睹,荷鍤便可劉伶埋。

天門虎豹呼不開,長歌被酒還歸來,人生早達胡為哉。

吁嗟吾黨二三子,努力作誦平徐淮。

7將至古渝虞憲以三絕同端午節見寄用韻為謝

宋代:魏了翁

鬢邊憂緒已千端,誰喚扁舟下濮幹。

落日明舡劍如電,勇心觸撥到樓蘭。

8天順已夘端午節賜遊後山觀走解有作

明代:韓雍

六龍飛天天下睹,皇度神威誰敢侮。太平時節不忘危,每值良辰猶講武。

五月五日時雨晴,綵雲縹緲祥風輕。萬歲山前闢馳道,千騎萬騎皆長鳴。

翠華南來此中駐,詔許元臣同侍衛。嵩呼拜罷玉筍齊,馬上武夫爭獻藝。

雙雙立在雕鞍行,馬馳人似康莊平。背旗手戟影不側,肩水頂火盆無傾。

畫角齊吹金鼓震,發喊聲停出奇陣。飛鎗煙過如電驚,流炮星馳若雷迅。

一人騙躍三馬過,兩人扶抱一馬馱。馬中一老傍四少,鍾南進士降群魔。

雙馳上下如相翮,相參換馬如相厄。倏然抰取一人過,諸葛武侯擒孟獲。

倒身腹底穿周遭,老蛟捲樹翻洪濤。折腰斜從項下過,下巖猛虎聲咆哮。

有時藏身在金鐙,有時控馳若驂乘。有時倒立雙足擎,有時偃仰四肢定。

群馬出獵爭騰驤,馬馱獅豹皆人妝。飢鷹一掣墮鵰鶚,良犬才縱空豺狼。

輕便巧捷紛紜去,險狀難名亦難記。軍中用此出前鋒,斬將搴旗孰能禦。

平生肉眼未得觀,觀此盛事人人歡。總誇一時扈從樂,更美千載遭逢難。

侍臣拜謝天顏喜,大官賜燕聞天語。御爐香嫋簫韶喧,龍馭徐行仙仗起。

侍臣步入文華南,高筵廣席陳肥甘。黃封御酒味香冽,中官諭勸皆沈酣。

君臣同遊皇祖誥,與民偕樂聖王道。我皇祖述且憲章,恩德如天孰能報。

小臣有幸逢明時,寸心感激深懷思。譾才不作長楊賦,微誠欲獻卷阿詩。

9端午節

近現代:俞平伯

晨興才啟戶,艾葉拂人頭。

知是中天近,鄰居為我留。

10將至古渝虞憲以三絕同端午節見寄用韻為謝

宋代:魏了翁

故山朱果恰離離,翠竹青蒲護眾菲。

夢裡不知身造闕,閒隨白鶴照江衣。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11浪淘沙 甲戌端午節作

近現代:胡邦彥

虎變記當初。剝復乘除。瘡痍滿目待何如。四十五年彈指過,大隧飛車。

詩苑眾芳圖。共此蘧廬。離騷鵩賦總成虛。投飯蒼江修故事,欲告三閭。

12生查子 端午節亞平寧菸斗客聚會李津生宅。是日為李夫人王湛芳辰

近現代:程濱

驟雨不終朝,好夢須終歲。今日美人來,當日屈原死。

展眼者江山,依舊離騷內。滿鬥篆煙香,嫋嫋入餘肺。

13五絲

唐代: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14山莊午節次韻酬雪湖二首 其一

明代:謝遷

柳陰深處釣魚船,風送荷香醒晝眠。詩債漫償端午節,夢魂不到九重天。

青松列架雲橫壑,白鷺群飛水護田。一曲南薰消永日,知音相遇兩欣然。

15偕程臨文大觀上座登望湖亭並此言別

明代:釋今覞

微茫煙雨暗沙汀,千羽龍舟出渺冥。歸棹恰逢端午節,閒心一上望湖亭。

坐中好友難為別,薄暮驪歌不可聽。惆悵此心何所似,高秋曾否扣柴扃。

16端午賜宴觀擊毬射柳 其二

明代:金幼孜

鳳輦乘時動,寧辭閱武勤。柳間千騎合,花外兩朋分。

羽箭凌飛電,金毬度綵雲。年年端午節,榮遇沭深恩。

17端午遇雨分得瀟字

明代:陳璉

喜逢端午節,旅邸景偏饒。曉露滋蒲葉,薰風拂柳條。

汩羅空有恨,楚些竟難招。憶昔乘波浪,親曾奪錦幖。

歡聲喧老稚,喜氣動賓僚。古廟喧鼉鼓,清歌協鳳簫。

酒傾金錯落,舞羨董嬌嬈。汗漬香羅細,風來白紵飄。

狂心空自激,狹氣未全消。一別關山遠,頻驚歲月遙。

自憐身是客,史遇雨崇朝。遊子閒歌扇,佳人溼翠翹。

暝煙猶漠漠,涼氣自瀟瀟。賴有金蘭友,題詩慰寂寥。

18癸卯端午承樗庵蘭室觴之以酒坐中有詩次韻謝之

明代:黃淮

幾番端午節,猶未脫塵襟。雲樹鄉山夢,壺觴故舊心。

興懷多感舊,弔古謾成吟。雲路青霄上,薰風入舜琴。

19端陽前一日為吾弟怡賢親王二週之辰每一回思輒傷懷抱作五言律志感

清代:胤禛

詰朝端午節,再命罷稱觴。歲月如流邁,容儀何日忘。

安邦思柱石,覓句夢池塘。物候頻增感,情隨彩縷長。

20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閣

宋代:周必大

赫奕蕤賓月,宮庭樂事頻。

便從端午節,排當過天申。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本文收集了《南北朝至近現代》關於端午節的古詩50卷 名句21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