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以南,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南方傳媒書院

傳媒智庫,始創2006年,知名媒體人陳安慶領銜。

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作者:陳安慶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對於端午節,我總覺得有些神祕的色彩,小時候經過的事情到現在也沒弄明白。

儘管大城市的端午節表面上是那樣的繁華,可很多人依然懷念兒時的端午節,那時的端午節充滿了泥土的氣息,充滿了人間煙火味,令人回味。

在中國,端午節迄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其原始的意義是辟邪驅疫。

六朝開始加入祭祀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傳說,唐宋之後逐漸升華成一個全國性的民俗大節。

五月五,正是到了夏季中最重要的農忙時節。

端午節不僅僅只有“龍舟競渡”和“包粽子”,實際上各地民俗不一,紀念的人物也不一樣。楚人掛上屈原,吳人掛上伍子胥,越人掛上越王勾踐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掛上伏波將軍馬援……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節的“節魂”,端午節也稱龍舟節,與端午節、賽龍舟聯繫最為緊密的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當這位忠於國與君的士大夫沉水而亡後,楚國百姓為打撈其遺體而劃舟、為防魚食其身而擲糯米飯。

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屈原是一位浪漫幻境中的憂鬱詩人,但是也是一個飽受精神折磨的抑鬱症患者。

屈原報國理想無法實現,個人際遇堪憂,期待以毀滅自身來實現人生的價值,種種境況表明屈原已陷入深度的抑鬱中。他蒙冤受屈,不被楚王信任並遭到兩次謫貶放逐。

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對於一個有心存善感、才氣縱橫的曠世詩人來說,抑鬱與絕望,最終殺死了自己。

實際上,屈原有改革政治的熱情,又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他以其自殺,表現出對社會、對國家的同情和眷戀,而又不願意向黑暗勢力妥協的決心。

屈原的自殺,使他的人格和作品更加光耀。

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天才詩人屈原躁狂抑鬱的病症,最後選擇水死,也是家國前途和個體痛苦,加諸與身心的不能承受之重。

屈原忠誠為國、志行高潔,因憂國憂民而自沉汨羅江,後人哀其志憫其情,生髮出很多追悼活動,這也是民間端午節的來源。

端午節文化民俗的傳承,體現了中國人基於民族、地方傳統的自豪感,彰顯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從南朝開始,端午競渡之風以長江中游地區最為盛行。

文學大家沈從文先生曾經有一篇名作《邊城》,記錄了湖南湘西邊城端午的盛狀,端午日賽龍舟、趕鴨子。

展示了茶峒人同慶端午的淳樸民風,表現出了奮發向上,合作爭先的民族精神。

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沒有在中國南方鄉村生活過的人,肯定不會了解,端午節龍舟賽,往往會演變成一場鬥毆。

湖南湘西一帶就流傳著一句話,叫“劃完龍船再認親”。

就是說,平時我們彼此往來,對親結義,至少無怨無仇。但是,在劃龍船時,我們都代表各自的集體,彼此是對手,是敵人,毫不含糊。

比賽過程中,龍舟之間經常會發生碰撞,弄不好就會引起選手們的衝突。

輸的一方,往往會覺得丟不起臉,而主動撞擊勝者挑起“戰火”。參加龍舟賽的都是年輕氣盛的壯漢,且人人手持船槳,火一點就著。

古往今來,因劃龍船導致的大規模鄉村毆鬥,幾乎年年上演。

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荊楚地域,崇尚霸蠻精神的湘人具有濃烈的尚武精神,龍舟競渡尤其強調競技性,追求勝負、公開挑戰極限,此風俗之流弊漸顯,鬥傷命案時有發生。

有些地區官府下令禁止,其稱:

“沿江造龍舟競渡,觀者夾岸,歡呼助勝為樂。往往數舟馳騖爭勝,至聚而相鬥有死者。近奉示禁止,風乃息。”

宋莊綽《雞肋篇》捲上就記載:

“湖北以五月望日謂之‘大端午’,泛舟競渡。逐村之人,各為一舟,各僱一人凶悍者,於船首執旗,身掛楮錢,或爭駛毆擊,有致死者,則此人甘鬥殺之刑。”

據史料記載,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湖南益陽競渡,因械鬥一次就死亡73人。

民國四年競渡時,黃泥湖龍舟隊員當場打死了楊七郎廟的龍舟隊員70人。

1946年11月27日《浙甌日報》報導了地方法院審理十年前的一起命案中說,此案“發生於中華民國25年(1936)5月24日,為(溫州)上戌地方因龍舟競渡,演成毆鬥,淹死18條人命,當時轟動全城。”

北宋金明池龍舟競渡遺風,曾一直延續到晚清的道光年間。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端午節皇家龍舟巡遊儀式在西方侵略者的瘋狂洗劫中徹底摧毀。

在端午節賽龍舟民俗,制度層面敬仰儀式的解體,成為傳統民俗凋敝式微的致命重創,原有的龍王崇拜神本主義價值體系逐漸退場。

鴉片戰爭以來,陣痛的文明古國要麼以西方列強為標杆,要麼以明治維新後的近鄰日本為楷模,沿著工業化、機械化、技術化的路徑前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這樣一路走來。

在邊遠的南國水鄉,划龍舟的民間傳統才得以存續,沿革至今。

1949年後,大政方針是效仿蘇聯,率先發展工業。

在這一綿延不絕的機械、工業、科技至上的發展訴求中,與農耕文明相連的文化、生產生活方式、知識成了需要拋棄的負擔、需要斬斷的臍帶,是負面的,有了迷信、愚昧、落後、封建等種種汙名化的標籤,是要革命的對象。

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逐漸被冷落,有的甚至消聲匿跡。龍舟競渡雖然是歷史巨浪中的幸運兒。

一直到了2000年以後,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再審視與重新定位,似乎成為一種趨勢,尤其是非遺的申報與保護運動。

迴盪千年的賽龍奪錦盛典鼓樂,早已風流雲散在歷史的塵埃中,但就在2008年,端午節又重新成為國家法定假日。

20世紀80年代以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颶風席捲中國大地,衝擊著中國的鄉村。

在這時代的風口中,從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平均每天有250個村莊消失,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傳統鄉村的經濟結構、族群結構、人文傳承、價值體系也隨之式微。

全國各地在城市裡打工的農民有3億人以上,鄉村的端午已經找不到幾個壯漢,端午劃龍船擔心打架這一問題,也逐漸消失。

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在工業化、現代化的擠壓下,中國傳統的、原生形態的鄉村被衝擊,農村出現“空心化”和“留守”現象:青壯年男女進城打工,老人、兒童、病殘留守村莊。

不少農田沒有勞力耕種,而被“撂荒”。一些農村凋敝、破敗,呈現著荒涼。人們看到,故鄉田園遭遇淪陷,血緣族群趨於解體,鄉土社會面臨終結。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

市場經濟的洪流下,民俗體育早已喪失了村落整合的動力,集體主義土崩瓦解,個體意識不斷強化。

劃龍船的傳統,以血緣和地緣為主的傳承方式,逐步轉為以地緣和業緣為主,傳承心理也開始由全身心參與,轉向以娛樂消費為主。

龍舟競渡傳統的發展動力逐漸消失。現代體育的規範性、競技性、功利性,早已使龍舟的發展,從多彩古樸走向了現在的單一世俗。

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端午節”到“龍舟節”的嬗變,更是讓龍舟運動在社會化前進的巨輪中,不斷的消失“傳統文化”色彩,逐漸淪為一種現代的“文化商品”。

鄉村註定了應該成為工業化城鎮化的犧牲品嗎?

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金錢成為人生成敗的標準,我們得到了什麼 ,我們最終又失去了什麼?

大都市的冷漠、無助、病痛無人關愛、孤獨無法排,鄉村與傳統的熟人社會中,畢竟還有親情鄉情,有自己的窩,有歸屬感。

面對鄉村的凋敝,多少人在扼腕嘆息,多少人在夢迴故鄉。

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在鄉村傳統中,我們究竟需要留下什麼?

鄉愁,其實是工業化時代的情懷,是不可消解的心結。

傳統鄉土也經歷著階層變化—— 那些在大城市打工回來獲得致富的鄉村富人,依託經濟資源,很快也攫取了政治權力、社會地位與道德資本。

他們依託經濟實力,在鄉村社會炫耀性公開展示財富,不斷推漲禮金數額、酒席規模與檔次,從而將底層不斷排斥出去。底層逐漸淪落為“說不起話、做不起人”的邊緣群體。

鄉村階級分化後的端午,還有幾個人可以齊心協力劃得起龍船?

故鄉在每個人心目中,佔據著郵票大小的地方,但故鄉淪陷所帶來的“傷”,卻可以橫亙他們一生。

(作者為國內知名媒體人——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院長陳安慶、中國第一代調查記者代表人物)

陳安慶:南方鄉村端午,已找不全劃龍船的漢子

往期推薦:

陳安慶:山東首富4300萬為女兒買斯坦福洋文憑,為何引爆輿論風暴?

陳安慶:奔馳質量維權輿情刷屏,還有哪些被忽略的追問?

陳安慶:女副鄉長為男領導按摩捏腳,女公務員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熱點 | 沒點心理承受能力,你敢網絡維權嗎?

招募 | 想跟傳媒老炮兒學新聞採編獨門技巧!點開看吧!

乾貨 | pr基礎快捷鍵,學會效率高一倍!

熱點 | 誰還童模一個完整的童年?

陳安慶:你我皆囚徒—巨頭勒索式營銷VS中國自媒體內容生產困局

陳安慶:失落的煤城—鶴崗白菜房價,一面鏡子照出很多問題...

外企利星行貓膩:“金融服務費”一項涉嫌偷漏稅數億元

乾貨 | 這裡有你需要的微信公眾號編輯小技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