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阿姑的歡快歌聲

端午節 手工藝 社會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6-07

【蹲點村的端午節】

“花兒本是心上的話,我不唱由不得自己。鋼刀搭在脖子上,不死還是這麼個唱法。”歡快的歌聲從一片樹林裡傳來,還沒等記者走近,索卜溝村的村民們早就聞聲識人,“這是貧困戶席淑花,土族花兒的省級傳承人”。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索卜溝村地處淺山地區,全村207戶,845人,全部為土族。村裡土地貧瘠,缺乏產業基礎,人均年純收入僅2500元左右,被列為2017年脫貧重點貧困村。

席淑花今年52歲,有先天性殘疾,走路時跛著腳,但她身上卻透露著土族婦女的勤勞善良和多才多藝。端午時節,席淑花和親戚鄰居們圍坐在林間的一片草地上,中間擺放著韭菜盒子、涼粉、涼麵等各色小吃,一邊喝酒,一邊唱花兒。

“我們土語把‘花兒’叫作‘哈達過道’,意思是‘外面唱的歌’”,席淑花告訴記者,“大地如果沒有鮮花,眼前就是一片荒蕪。土族人的生活裡如果聽不到歌聲,內心世界就失去了靈魂。”

走進席淑花家,剛剛經過危房改造的房屋正在裝修,顯得寬敞明亮,廚房裡燃氣灶、抽油煙機等一應俱全,大門和屋簷上插上了楊柳枝。“這房子是去年剛改造的,政府補助了2.5萬。我們土族人過端午家家戶戶都要插柳條,這是人神交流的一種方式。”席淑花向記者介紹家裡情況和土族端午節習俗。

席淑花唱花兒遠近聞名,2007年被評為土族花兒的省級傳承人。“小時候奶奶帶著我,家人都外出勞動後,奶奶收拾家務時都要哼唱土族民間小調。每年差不多這個時候,就是長達兩個多月的拔草季節,大家唱著花兒消除勞累。”席淑花重複著奶奶和媽媽走過的路,在辛苦的勞作和丈夫孩子外出打工的時間裡,用歌聲尋找生活的希冀。

“只要有願意學的我就教,只要有場合、有機會我就唱。”作為土族花兒的傳承人,席淑花每年都去幼兒園、中心學校教授土族花兒,在“丹麻花兒會”上進行表演。“這些年國家政策好,我傳承土族花兒每年能拿5000元的補貼。”

索卜溝作為土族聚居的村莊,現有貧困戶42戶143人。除了大力發展養殖業,扶貧駐村工作隊還充分利用土族婦女們善於手工編織等技能,與中國藏毯協會合作,組織農戶編織手工藏毯,工人人均增收2000元。民族的傳統和文化,成為脫貧致富中等待挖掘的富礦。

在端午節佩戴用五彩絲線編織成的五彩繩,是土族人家必不可少的習俗。“編織好的五彩繩最好在五月初四的月光下放一夜,達到辟邪的目的。五彩繩佩戴一個月後,在六月初六花兒會時放在溪水裡漂走。”席淑花給記者戴上了一條自己編織的五彩繩。

端午節期間的青海,正是一年之春,找一片林子野炊,是這裡的土族村民別具特色的節日活動。對土族阿姑席淑花來說,在林間唱起花兒,索卜溝裡的端午,就在歡快的歌聲中度過了。(趙斌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