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

竇嬰和田蚡都是漢武帝的舅舅,屬於外戚勢力的代表人物,不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竇嬰屬於外戚中的“賢者”,多有功績於社稷,而田蚡則是個靠姐姐上位,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

"

竇嬰和田蚡都是漢武帝的舅舅,屬於外戚勢力的代表人物,不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竇嬰屬於外戚中的“賢者”,多有功績於社稷,而田蚡則是個靠姐姐上位,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即位之初,只有十三歲,因此後宮干預政事成為了常態,竇太后和王太后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宮內宮外形成了多頭矛盾。而竇嬰和田蚡之爭,就是這些矛盾的主線。兩個不可一世的太后,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一班保官自重的朝臣,一群蠅營狗苟、見利忘義的賓客,司馬遷通過自己的筆觸,活靈活現的勾勒出了漢代官場的人物百態。

外戚中的能人,賢者竇嬰。

提到魏其侯竇嬰,我的記憶就會想到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中的那個草包形象,事實上竇嬰不僅不是一個無能之輩,還是一個推崇儒學、平亂有功的有為之人。魏其侯的封號是因為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的戰功而得,和竇嬰同時受封還有條侯的周亞夫,兩個人達到了人臣所能達到的極致。但是和周亞夫不同,竇嬰的顯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竇太后,因此當竇太后去世以後,竇嬰的權勢就一落千丈了,但竇嬰不知道時事的變化,結交“無術而不遜”的灌夫,終於在和田蚡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

竇嬰和田蚡都是漢武帝的舅舅,屬於外戚勢力的代表人物,不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竇嬰屬於外戚中的“賢者”,多有功績於社稷,而田蚡則是個靠姐姐上位,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即位之初,只有十三歲,因此後宮干預政事成為了常態,竇太后和王太后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宮內宮外形成了多頭矛盾。而竇嬰和田蚡之爭,就是這些矛盾的主線。兩個不可一世的太后,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一班保官自重的朝臣,一群蠅營狗苟、見利忘義的賓客,司馬遷通過自己的筆觸,活靈活現的勾勒出了漢代官場的人物百態。

外戚中的能人,賢者竇嬰。

提到魏其侯竇嬰,我的記憶就會想到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中的那個草包形象,事實上竇嬰不僅不是一個無能之輩,還是一個推崇儒學、平亂有功的有為之人。魏其侯的封號是因為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的戰功而得,和竇嬰同時受封還有條侯的周亞夫,兩個人達到了人臣所能達到的極致。但是和周亞夫不同,竇嬰的顯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竇太后,因此當竇太后去世以後,竇嬰的權勢就一落千丈了,但竇嬰不知道時事的變化,結交“無術而不遜”的灌夫,終於在和田蚡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不學無術的敗類,小人田蚡。

和竇嬰相比,田蚡則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他貪得無厭、陰險狡黠、飛揚跋扈、黨同伐異,在田蚡身上,集中體現了市井無賴和貴族官僚奢侈淫逸的一切劣根性。田蚡本是一個市井小民,極其善於逢迎。求人的時候低三下四,一旦鹹魚翻身,就六親不認、恩將仇報。漢景帝三年,田蚡被封為武安侯之後,他就瞄準了丞相的位置,處處要和當時的丞相魏其侯竇嬰一較長短,只不過當時竇太后還在世,因此還不敢過於放肆。

"

竇嬰和田蚡都是漢武帝的舅舅,屬於外戚勢力的代表人物,不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竇嬰屬於外戚中的“賢者”,多有功績於社稷,而田蚡則是個靠姐姐上位,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即位之初,只有十三歲,因此後宮干預政事成為了常態,竇太后和王太后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宮內宮外形成了多頭矛盾。而竇嬰和田蚡之爭,就是這些矛盾的主線。兩個不可一世的太后,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一班保官自重的朝臣,一群蠅營狗苟、見利忘義的賓客,司馬遷通過自己的筆觸,活靈活現的勾勒出了漢代官場的人物百態。

外戚中的能人,賢者竇嬰。

提到魏其侯竇嬰,我的記憶就會想到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中的那個草包形象,事實上竇嬰不僅不是一個無能之輩,還是一個推崇儒學、平亂有功的有為之人。魏其侯的封號是因為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的戰功而得,和竇嬰同時受封還有條侯的周亞夫,兩個人達到了人臣所能達到的極致。但是和周亞夫不同,竇嬰的顯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竇太后,因此當竇太后去世以後,竇嬰的權勢就一落千丈了,但竇嬰不知道時事的變化,結交“無術而不遜”的灌夫,終於在和田蚡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不學無術的敗類,小人田蚡。

和竇嬰相比,田蚡則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他貪得無厭、陰險狡黠、飛揚跋扈、黨同伐異,在田蚡身上,集中體現了市井無賴和貴族官僚奢侈淫逸的一切劣根性。田蚡本是一個市井小民,極其善於逢迎。求人的時候低三下四,一旦鹹魚翻身,就六親不認、恩將仇報。漢景帝三年,田蚡被封為武安侯之後,他就瞄準了丞相的位置,處處要和當時的丞相魏其侯竇嬰一較長短,只不過當時竇太后還在世,因此還不敢過於放肆。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竇太后去世後不久,田蚡果然被任命為丞相,取代了竇嬰的位置。田蚡不僅權勢蓋過了竇嬰,還染指部分本該由漢武帝掌控的權力,可見其仰仗姐姐王太后,已經囂張到了何種地步。他在漢武帝面前指手畫腳,任命官吏他說可以才行,漢武帝有一次氣憤的說:“你還有完沒完,朕還有幾個人要封官呢!”由此可見,田蚡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好勇鬥狠的匹夫,惡霸灌夫。

捲入這場竇田之爭的灌夫不是外戚,他只不過是一個出身低下的武夫。灌夫的父親張孟是灌嬰門下的舍人,是一個忠實的奴僕,靠賣姓灌氏而發跡起來,本質上和田蚡是一丘之貉。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田蚡是市井小人,完全靠溜鬚拍馬和裙帶關係才飛黃騰達,灌夫父子的發跡則是依靠軍功,灌夫的父親就戰死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場上。灌夫替父從軍,勇奪吳軍戰旗,身上受了十幾次創傷,名鎮天下。

"

竇嬰和田蚡都是漢武帝的舅舅,屬於外戚勢力的代表人物,不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竇嬰屬於外戚中的“賢者”,多有功績於社稷,而田蚡則是個靠姐姐上位,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即位之初,只有十三歲,因此後宮干預政事成為了常態,竇太后和王太后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宮內宮外形成了多頭矛盾。而竇嬰和田蚡之爭,就是這些矛盾的主線。兩個不可一世的太后,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一班保官自重的朝臣,一群蠅營狗苟、見利忘義的賓客,司馬遷通過自己的筆觸,活靈活現的勾勒出了漢代官場的人物百態。

外戚中的能人,賢者竇嬰。

提到魏其侯竇嬰,我的記憶就會想到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中的那個草包形象,事實上竇嬰不僅不是一個無能之輩,還是一個推崇儒學、平亂有功的有為之人。魏其侯的封號是因為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的戰功而得,和竇嬰同時受封還有條侯的周亞夫,兩個人達到了人臣所能達到的極致。但是和周亞夫不同,竇嬰的顯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竇太后,因此當竇太后去世以後,竇嬰的權勢就一落千丈了,但竇嬰不知道時事的變化,結交“無術而不遜”的灌夫,終於在和田蚡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不學無術的敗類,小人田蚡。

和竇嬰相比,田蚡則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他貪得無厭、陰險狡黠、飛揚跋扈、黨同伐異,在田蚡身上,集中體現了市井無賴和貴族官僚奢侈淫逸的一切劣根性。田蚡本是一個市井小民,極其善於逢迎。求人的時候低三下四,一旦鹹魚翻身,就六親不認、恩將仇報。漢景帝三年,田蚡被封為武安侯之後,他就瞄準了丞相的位置,處處要和當時的丞相魏其侯竇嬰一較長短,只不過當時竇太后還在世,因此還不敢過於放肆。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竇太后去世後不久,田蚡果然被任命為丞相,取代了竇嬰的位置。田蚡不僅權勢蓋過了竇嬰,還染指部分本該由漢武帝掌控的權力,可見其仰仗姐姐王太后,已經囂張到了何種地步。他在漢武帝面前指手畫腳,任命官吏他說可以才行,漢武帝有一次氣憤的說:“你還有完沒完,朕還有幾個人要封官呢!”由此可見,田蚡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好勇鬥狠的匹夫,惡霸灌夫。

捲入這場竇田之爭的灌夫不是外戚,他只不過是一個出身低下的武夫。灌夫的父親張孟是灌嬰門下的舍人,是一個忠實的奴僕,靠賣姓灌氏而發跡起來,本質上和田蚡是一丘之貉。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田蚡是市井小人,完全靠溜鬚拍馬和裙帶關係才飛黃騰達,灌夫父子的發跡則是依靠軍功,灌夫的父親就戰死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場上。灌夫替父從軍,勇奪吳軍戰旗,身上受了十幾次創傷,名鎮天下。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灌夫倔強,不滿統治階級上層,好懲強扶弱,這是他好的一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惡霸,在潁川地區和一些窮凶極惡的奸猾之人結交,潁川之人對其怨聲載道、恨之入骨。且灌夫不遵守法紀,因此丟掉了官職,於是他混跡於京城的權貴之間,試圖找到自己的機會。他和竇嬰同病相憐,於是二人成為了莫逆之交。

竇田廷辯不過是前奏,漢武帝的真正目的不僅於此,打擊外戚勢力才是目的。

起初的時候,竇嬰和灌夫對於田蚡還是禮讓三分的。但是田蚡得寸進尺,不知進退和收斂,戲弄竇嬰和灌夫。灌夫是個粗人,多次陷入田蚡的圈套之中,竇嬰試圖化解矛盾,但是往往事與願違。終於在田蚡的大婚之日,矛盾被徹底激化了,田蚡把灌夫問了個滅族之罪。竇嬰想拿自己的田產就灌夫,田蚡卻不答應。為了救灌夫,竇嬰決定上奏漢武帝,竇嬰的夫人知道了以後,對他說:“灌夫得罪的是田蚡,就等於得罪了王太后,這怎麼能救得了呢?”竇嬰並沒有意識到田蚡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本來就是拿灌夫做為誘餌讓自己上鉤,真正的目標是竇嬰自己。竇嬰對夫人說:“我並不在乎侯爵之位,得失我並不後悔,如果讓灌夫一個人去死,於心何忍呀!”

"

竇嬰和田蚡都是漢武帝的舅舅,屬於外戚勢力的代表人物,不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竇嬰屬於外戚中的“賢者”,多有功績於社稷,而田蚡則是個靠姐姐上位,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即位之初,只有十三歲,因此後宮干預政事成為了常態,竇太后和王太后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宮內宮外形成了多頭矛盾。而竇嬰和田蚡之爭,就是這些矛盾的主線。兩個不可一世的太后,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一班保官自重的朝臣,一群蠅營狗苟、見利忘義的賓客,司馬遷通過自己的筆觸,活靈活現的勾勒出了漢代官場的人物百態。

外戚中的能人,賢者竇嬰。

提到魏其侯竇嬰,我的記憶就會想到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中的那個草包形象,事實上竇嬰不僅不是一個無能之輩,還是一個推崇儒學、平亂有功的有為之人。魏其侯的封號是因為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的戰功而得,和竇嬰同時受封還有條侯的周亞夫,兩個人達到了人臣所能達到的極致。但是和周亞夫不同,竇嬰的顯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竇太后,因此當竇太后去世以後,竇嬰的權勢就一落千丈了,但竇嬰不知道時事的變化,結交“無術而不遜”的灌夫,終於在和田蚡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不學無術的敗類,小人田蚡。

和竇嬰相比,田蚡則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他貪得無厭、陰險狡黠、飛揚跋扈、黨同伐異,在田蚡身上,集中體現了市井無賴和貴族官僚奢侈淫逸的一切劣根性。田蚡本是一個市井小民,極其善於逢迎。求人的時候低三下四,一旦鹹魚翻身,就六親不認、恩將仇報。漢景帝三年,田蚡被封為武安侯之後,他就瞄準了丞相的位置,處處要和當時的丞相魏其侯竇嬰一較長短,只不過當時竇太后還在世,因此還不敢過於放肆。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竇太后去世後不久,田蚡果然被任命為丞相,取代了竇嬰的位置。田蚡不僅權勢蓋過了竇嬰,還染指部分本該由漢武帝掌控的權力,可見其仰仗姐姐王太后,已經囂張到了何種地步。他在漢武帝面前指手畫腳,任命官吏他說可以才行,漢武帝有一次氣憤的說:“你還有完沒完,朕還有幾個人要封官呢!”由此可見,田蚡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好勇鬥狠的匹夫,惡霸灌夫。

捲入這場竇田之爭的灌夫不是外戚,他只不過是一個出身低下的武夫。灌夫的父親張孟是灌嬰門下的舍人,是一個忠實的奴僕,靠賣姓灌氏而發跡起來,本質上和田蚡是一丘之貉。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田蚡是市井小人,完全靠溜鬚拍馬和裙帶關係才飛黃騰達,灌夫父子的發跡則是依靠軍功,灌夫的父親就戰死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場上。灌夫替父從軍,勇奪吳軍戰旗,身上受了十幾次創傷,名鎮天下。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灌夫倔強,不滿統治階級上層,好懲強扶弱,這是他好的一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惡霸,在潁川地區和一些窮凶極惡的奸猾之人結交,潁川之人對其怨聲載道、恨之入骨。且灌夫不遵守法紀,因此丟掉了官職,於是他混跡於京城的權貴之間,試圖找到自己的機會。他和竇嬰同病相憐,於是二人成為了莫逆之交。

竇田廷辯不過是前奏,漢武帝的真正目的不僅於此,打擊外戚勢力才是目的。

起初的時候,竇嬰和灌夫對於田蚡還是禮讓三分的。但是田蚡得寸進尺,不知進退和收斂,戲弄竇嬰和灌夫。灌夫是個粗人,多次陷入田蚡的圈套之中,竇嬰試圖化解矛盾,但是往往事與願違。終於在田蚡的大婚之日,矛盾被徹底激化了,田蚡把灌夫問了個滅族之罪。竇嬰想拿自己的田產就灌夫,田蚡卻不答應。為了救灌夫,竇嬰決定上奏漢武帝,竇嬰的夫人知道了以後,對他說:“灌夫得罪的是田蚡,就等於得罪了王太后,這怎麼能救得了呢?”竇嬰並沒有意識到田蚡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本來就是拿灌夫做為誘餌讓自己上鉤,真正的目標是竇嬰自己。竇嬰對夫人說:“我並不在乎侯爵之位,得失我並不後悔,如果讓灌夫一個人去死,於心何忍呀!”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看了竇嬰的奏摺之後,立刻召集三公九卿在東朝集合,讓竇嬰和田蚡展開一場廷辯,這可是最好級別的辯論,是宮內外權勢之爭的一場精彩表演。太后、皇帝、外戚、大臣各方勢力聚會朝堂,明爭暗鬥,審時度勢,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謀劃。

"

竇嬰和田蚡都是漢武帝的舅舅,屬於外戚勢力的代表人物,不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竇嬰屬於外戚中的“賢者”,多有功績於社稷,而田蚡則是個靠姐姐上位,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即位之初,只有十三歲,因此後宮干預政事成為了常態,竇太后和王太后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宮內宮外形成了多頭矛盾。而竇嬰和田蚡之爭,就是這些矛盾的主線。兩個不可一世的太后,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一班保官自重的朝臣,一群蠅營狗苟、見利忘義的賓客,司馬遷通過自己的筆觸,活靈活現的勾勒出了漢代官場的人物百態。

外戚中的能人,賢者竇嬰。

提到魏其侯竇嬰,我的記憶就會想到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中的那個草包形象,事實上竇嬰不僅不是一個無能之輩,還是一個推崇儒學、平亂有功的有為之人。魏其侯的封號是因為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的戰功而得,和竇嬰同時受封還有條侯的周亞夫,兩個人達到了人臣所能達到的極致。但是和周亞夫不同,竇嬰的顯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竇太后,因此當竇太后去世以後,竇嬰的權勢就一落千丈了,但竇嬰不知道時事的變化,結交“無術而不遜”的灌夫,終於在和田蚡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不學無術的敗類,小人田蚡。

和竇嬰相比,田蚡則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他貪得無厭、陰險狡黠、飛揚跋扈、黨同伐異,在田蚡身上,集中體現了市井無賴和貴族官僚奢侈淫逸的一切劣根性。田蚡本是一個市井小民,極其善於逢迎。求人的時候低三下四,一旦鹹魚翻身,就六親不認、恩將仇報。漢景帝三年,田蚡被封為武安侯之後,他就瞄準了丞相的位置,處處要和當時的丞相魏其侯竇嬰一較長短,只不過當時竇太后還在世,因此還不敢過於放肆。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竇太后去世後不久,田蚡果然被任命為丞相,取代了竇嬰的位置。田蚡不僅權勢蓋過了竇嬰,還染指部分本該由漢武帝掌控的權力,可見其仰仗姐姐王太后,已經囂張到了何種地步。他在漢武帝面前指手畫腳,任命官吏他說可以才行,漢武帝有一次氣憤的說:“你還有完沒完,朕還有幾個人要封官呢!”由此可見,田蚡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好勇鬥狠的匹夫,惡霸灌夫。

捲入這場竇田之爭的灌夫不是外戚,他只不過是一個出身低下的武夫。灌夫的父親張孟是灌嬰門下的舍人,是一個忠實的奴僕,靠賣姓灌氏而發跡起來,本質上和田蚡是一丘之貉。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田蚡是市井小人,完全靠溜鬚拍馬和裙帶關係才飛黃騰達,灌夫父子的發跡則是依靠軍功,灌夫的父親就戰死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場上。灌夫替父從軍,勇奪吳軍戰旗,身上受了十幾次創傷,名鎮天下。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灌夫倔強,不滿統治階級上層,好懲強扶弱,這是他好的一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惡霸,在潁川地區和一些窮凶極惡的奸猾之人結交,潁川之人對其怨聲載道、恨之入骨。且灌夫不遵守法紀,因此丟掉了官職,於是他混跡於京城的權貴之間,試圖找到自己的機會。他和竇嬰同病相憐,於是二人成為了莫逆之交。

竇田廷辯不過是前奏,漢武帝的真正目的不僅於此,打擊外戚勢力才是目的。

起初的時候,竇嬰和灌夫對於田蚡還是禮讓三分的。但是田蚡得寸進尺,不知進退和收斂,戲弄竇嬰和灌夫。灌夫是個粗人,多次陷入田蚡的圈套之中,竇嬰試圖化解矛盾,但是往往事與願違。終於在田蚡的大婚之日,矛盾被徹底激化了,田蚡把灌夫問了個滅族之罪。竇嬰想拿自己的田產就灌夫,田蚡卻不答應。為了救灌夫,竇嬰決定上奏漢武帝,竇嬰的夫人知道了以後,對他說:“灌夫得罪的是田蚡,就等於得罪了王太后,這怎麼能救得了呢?”竇嬰並沒有意識到田蚡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本來就是拿灌夫做為誘餌讓自己上鉤,真正的目標是竇嬰自己。竇嬰對夫人說:“我並不在乎侯爵之位,得失我並不後悔,如果讓灌夫一個人去死,於心何忍呀!”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看了竇嬰的奏摺之後,立刻召集三公九卿在東朝集合,讓竇嬰和田蚡展開一場廷辯,這可是最好級別的辯論,是宮內外權勢之爭的一場精彩表演。太后、皇帝、外戚、大臣各方勢力聚會朝堂,明爭暗鬥,審時度勢,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謀劃。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辯論開始之後,巧言令色的田蚡佔據了上風,耿直的竇嬰根本不是田蚡的對手。在關於灌夫這個人善惡的問題上,竇嬰沒有辦法說倒田蚡,反而越抹越黑。於是竇嬰話鋒一轉,說到了田蚡為官不清廉,也就是說丞相的短處,這無疑觸動了王太后的利益,讓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且竇嬰過於迂腐,他只說田蚡貪婪,但並不是說田蚡結交淮南王企圖謀反。而田蚡則說竇嬰和灌夫的祕密策劃謀反,田蚡之所以敢編造這一彌天大謊,就是因為有王太后為其撐腰,也利用了漢武帝的猜忌之心,他才可以如此的肆無忌憚。

"

竇嬰和田蚡都是漢武帝的舅舅,屬於外戚勢力的代表人物,不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竇嬰屬於外戚中的“賢者”,多有功績於社稷,而田蚡則是個靠姐姐上位,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即位之初,只有十三歲,因此後宮干預政事成為了常態,竇太后和王太后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宮內宮外形成了多頭矛盾。而竇嬰和田蚡之爭,就是這些矛盾的主線。兩個不可一世的太后,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一班保官自重的朝臣,一群蠅營狗苟、見利忘義的賓客,司馬遷通過自己的筆觸,活靈活現的勾勒出了漢代官場的人物百態。

外戚中的能人,賢者竇嬰。

提到魏其侯竇嬰,我的記憶就會想到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中的那個草包形象,事實上竇嬰不僅不是一個無能之輩,還是一個推崇儒學、平亂有功的有為之人。魏其侯的封號是因為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的戰功而得,和竇嬰同時受封還有條侯的周亞夫,兩個人達到了人臣所能達到的極致。但是和周亞夫不同,竇嬰的顯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竇太后,因此當竇太后去世以後,竇嬰的權勢就一落千丈了,但竇嬰不知道時事的變化,結交“無術而不遜”的灌夫,終於在和田蚡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不學無術的敗類,小人田蚡。

和竇嬰相比,田蚡則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他貪得無厭、陰險狡黠、飛揚跋扈、黨同伐異,在田蚡身上,集中體現了市井無賴和貴族官僚奢侈淫逸的一切劣根性。田蚡本是一個市井小民,極其善於逢迎。求人的時候低三下四,一旦鹹魚翻身,就六親不認、恩將仇報。漢景帝三年,田蚡被封為武安侯之後,他就瞄準了丞相的位置,處處要和當時的丞相魏其侯竇嬰一較長短,只不過當時竇太后還在世,因此還不敢過於放肆。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竇太后去世後不久,田蚡果然被任命為丞相,取代了竇嬰的位置。田蚡不僅權勢蓋過了竇嬰,還染指部分本該由漢武帝掌控的權力,可見其仰仗姐姐王太后,已經囂張到了何種地步。他在漢武帝面前指手畫腳,任命官吏他說可以才行,漢武帝有一次氣憤的說:“你還有完沒完,朕還有幾個人要封官呢!”由此可見,田蚡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好勇鬥狠的匹夫,惡霸灌夫。

捲入這場竇田之爭的灌夫不是外戚,他只不過是一個出身低下的武夫。灌夫的父親張孟是灌嬰門下的舍人,是一個忠實的奴僕,靠賣姓灌氏而發跡起來,本質上和田蚡是一丘之貉。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田蚡是市井小人,完全靠溜鬚拍馬和裙帶關係才飛黃騰達,灌夫父子的發跡則是依靠軍功,灌夫的父親就戰死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場上。灌夫替父從軍,勇奪吳軍戰旗,身上受了十幾次創傷,名鎮天下。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灌夫倔強,不滿統治階級上層,好懲強扶弱,這是他好的一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惡霸,在潁川地區和一些窮凶極惡的奸猾之人結交,潁川之人對其怨聲載道、恨之入骨。且灌夫不遵守法紀,因此丟掉了官職,於是他混跡於京城的權貴之間,試圖找到自己的機會。他和竇嬰同病相憐,於是二人成為了莫逆之交。

竇田廷辯不過是前奏,漢武帝的真正目的不僅於此,打擊外戚勢力才是目的。

起初的時候,竇嬰和灌夫對於田蚡還是禮讓三分的。但是田蚡得寸進尺,不知進退和收斂,戲弄竇嬰和灌夫。灌夫是個粗人,多次陷入田蚡的圈套之中,竇嬰試圖化解矛盾,但是往往事與願違。終於在田蚡的大婚之日,矛盾被徹底激化了,田蚡把灌夫問了個滅族之罪。竇嬰想拿自己的田產就灌夫,田蚡卻不答應。為了救灌夫,竇嬰決定上奏漢武帝,竇嬰的夫人知道了以後,對他說:“灌夫得罪的是田蚡,就等於得罪了王太后,這怎麼能救得了呢?”竇嬰並沒有意識到田蚡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本來就是拿灌夫做為誘餌讓自己上鉤,真正的目標是竇嬰自己。竇嬰對夫人說:“我並不在乎侯爵之位,得失我並不後悔,如果讓灌夫一個人去死,於心何忍呀!”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看了竇嬰的奏摺之後,立刻召集三公九卿在東朝集合,讓竇嬰和田蚡展開一場廷辯,這可是最好級別的辯論,是宮內外權勢之爭的一場精彩表演。太后、皇帝、外戚、大臣各方勢力聚會朝堂,明爭暗鬥,審時度勢,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謀劃。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辯論開始之後,巧言令色的田蚡佔據了上風,耿直的竇嬰根本不是田蚡的對手。在關於灌夫這個人善惡的問題上,竇嬰沒有辦法說倒田蚡,反而越抹越黑。於是竇嬰話鋒一轉,說到了田蚡為官不清廉,也就是說丞相的短處,這無疑觸動了王太后的利益,讓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且竇嬰過於迂腐,他只說田蚡貪婪,但並不是說田蚡結交淮南王企圖謀反。而田蚡則說竇嬰和灌夫的祕密策劃謀反,田蚡之所以敢編造這一彌天大謊,就是因為有王太后為其撐腰,也利用了漢武帝的猜忌之心,他才可以如此的肆無忌憚。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讓大臣們發表意見,大臣們都明哲保身,按道理應該是魏其侯竇嬰有理,但論權勢則是田蚡佔上風,最善於自保的韓安國回答漢武帝:“臣等愚昧,還是由陛下聖裁罷。”把這個皮球又踢還給了漢武帝。其他的大臣則靜若寒蟬,沉默不言。漢武帝大失所望,本來想要朝臣來抑制王太后的外戚勢力,可他們竟一個一個如此無能。

王太后的強勢,漢武帝的妥協,誰是最終的勝利者?

廷辯之後,漢武帝並沒有得到自己滿意的結果,而王太后用絕食,來威脅漢武帝讓步。漢武帝沒有辦法,只好犧牲竇嬰和灌夫來獲得王太后的原諒。

"

竇嬰和田蚡都是漢武帝的舅舅,屬於外戚勢力的代表人物,不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竇嬰屬於外戚中的“賢者”,多有功績於社稷,而田蚡則是個靠姐姐上位,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即位之初,只有十三歲,因此後宮干預政事成為了常態,竇太后和王太后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宮內宮外形成了多頭矛盾。而竇嬰和田蚡之爭,就是這些矛盾的主線。兩個不可一世的太后,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一班保官自重的朝臣,一群蠅營狗苟、見利忘義的賓客,司馬遷通過自己的筆觸,活靈活現的勾勒出了漢代官場的人物百態。

外戚中的能人,賢者竇嬰。

提到魏其侯竇嬰,我的記憶就會想到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中的那個草包形象,事實上竇嬰不僅不是一個無能之輩,還是一個推崇儒學、平亂有功的有為之人。魏其侯的封號是因為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的戰功而得,和竇嬰同時受封還有條侯的周亞夫,兩個人達到了人臣所能達到的極致。但是和周亞夫不同,竇嬰的顯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竇太后,因此當竇太后去世以後,竇嬰的權勢就一落千丈了,但竇嬰不知道時事的變化,結交“無術而不遜”的灌夫,終於在和田蚡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不學無術的敗類,小人田蚡。

和竇嬰相比,田蚡則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他貪得無厭、陰險狡黠、飛揚跋扈、黨同伐異,在田蚡身上,集中體現了市井無賴和貴族官僚奢侈淫逸的一切劣根性。田蚡本是一個市井小民,極其善於逢迎。求人的時候低三下四,一旦鹹魚翻身,就六親不認、恩將仇報。漢景帝三年,田蚡被封為武安侯之後,他就瞄準了丞相的位置,處處要和當時的丞相魏其侯竇嬰一較長短,只不過當時竇太后還在世,因此還不敢過於放肆。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竇太后去世後不久,田蚡果然被任命為丞相,取代了竇嬰的位置。田蚡不僅權勢蓋過了竇嬰,還染指部分本該由漢武帝掌控的權力,可見其仰仗姐姐王太后,已經囂張到了何種地步。他在漢武帝面前指手畫腳,任命官吏他說可以才行,漢武帝有一次氣憤的說:“你還有完沒完,朕還有幾個人要封官呢!”由此可見,田蚡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好勇鬥狠的匹夫,惡霸灌夫。

捲入這場竇田之爭的灌夫不是外戚,他只不過是一個出身低下的武夫。灌夫的父親張孟是灌嬰門下的舍人,是一個忠實的奴僕,靠賣姓灌氏而發跡起來,本質上和田蚡是一丘之貉。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田蚡是市井小人,完全靠溜鬚拍馬和裙帶關係才飛黃騰達,灌夫父子的發跡則是依靠軍功,灌夫的父親就戰死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場上。灌夫替父從軍,勇奪吳軍戰旗,身上受了十幾次創傷,名鎮天下。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灌夫倔強,不滿統治階級上層,好懲強扶弱,這是他好的一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惡霸,在潁川地區和一些窮凶極惡的奸猾之人結交,潁川之人對其怨聲載道、恨之入骨。且灌夫不遵守法紀,因此丟掉了官職,於是他混跡於京城的權貴之間,試圖找到自己的機會。他和竇嬰同病相憐,於是二人成為了莫逆之交。

竇田廷辯不過是前奏,漢武帝的真正目的不僅於此,打擊外戚勢力才是目的。

起初的時候,竇嬰和灌夫對於田蚡還是禮讓三分的。但是田蚡得寸進尺,不知進退和收斂,戲弄竇嬰和灌夫。灌夫是個粗人,多次陷入田蚡的圈套之中,竇嬰試圖化解矛盾,但是往往事與願違。終於在田蚡的大婚之日,矛盾被徹底激化了,田蚡把灌夫問了個滅族之罪。竇嬰想拿自己的田產就灌夫,田蚡卻不答應。為了救灌夫,竇嬰決定上奏漢武帝,竇嬰的夫人知道了以後,對他說:“灌夫得罪的是田蚡,就等於得罪了王太后,這怎麼能救得了呢?”竇嬰並沒有意識到田蚡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本來就是拿灌夫做為誘餌讓自己上鉤,真正的目標是竇嬰自己。竇嬰對夫人說:“我並不在乎侯爵之位,得失我並不後悔,如果讓灌夫一個人去死,於心何忍呀!”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看了竇嬰的奏摺之後,立刻召集三公九卿在東朝集合,讓竇嬰和田蚡展開一場廷辯,這可是最好級別的辯論,是宮內外權勢之爭的一場精彩表演。太后、皇帝、外戚、大臣各方勢力聚會朝堂,明爭暗鬥,審時度勢,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謀劃。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辯論開始之後,巧言令色的田蚡佔據了上風,耿直的竇嬰根本不是田蚡的對手。在關於灌夫這個人善惡的問題上,竇嬰沒有辦法說倒田蚡,反而越抹越黑。於是竇嬰話鋒一轉,說到了田蚡為官不清廉,也就是說丞相的短處,這無疑觸動了王太后的利益,讓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且竇嬰過於迂腐,他只說田蚡貪婪,但並不是說田蚡結交淮南王企圖謀反。而田蚡則說竇嬰和灌夫的祕密策劃謀反,田蚡之所以敢編造這一彌天大謊,就是因為有王太后為其撐腰,也利用了漢武帝的猜忌之心,他才可以如此的肆無忌憚。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讓大臣們發表意見,大臣們都明哲保身,按道理應該是魏其侯竇嬰有理,但論權勢則是田蚡佔上風,最善於自保的韓安國回答漢武帝:“臣等愚昧,還是由陛下聖裁罷。”把這個皮球又踢還給了漢武帝。其他的大臣則靜若寒蟬,沉默不言。漢武帝大失所望,本來想要朝臣來抑制王太后的外戚勢力,可他們竟一個一個如此無能。

王太后的強勢,漢武帝的妥協,誰是最終的勝利者?

廷辯之後,漢武帝並沒有得到自己滿意的結果,而王太后用絕食,來威脅漢武帝讓步。漢武帝沒有辦法,只好犧牲竇嬰和灌夫來獲得王太后的原諒。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竇嬰下獄之後,拿出了漢景帝給自己留下的詔書企圖免罪,但漢武帝以宮中沒有備份為由,說竇嬰偽造詔書更是謀逆大罪,田蚡又告訴漢武帝,說竇嬰在獄中咒罵漢武帝,通過這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田蚡這個小人終於得逞了,竇嬰被殺,灌夫被滅族。

"

竇嬰和田蚡都是漢武帝的舅舅,屬於外戚勢力的代表人物,不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個背後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竇嬰屬於外戚中的“賢者”,多有功績於社稷,而田蚡則是個靠姐姐上位,不學無術的奸詐小人。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即位之初,只有十三歲,因此後宮干預政事成為了常態,竇太后和王太后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宮內宮外形成了多頭矛盾。而竇嬰和田蚡之爭,就是這些矛盾的主線。兩個不可一世的太后,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一班保官自重的朝臣,一群蠅營狗苟、見利忘義的賓客,司馬遷通過自己的筆觸,活靈活現的勾勒出了漢代官場的人物百態。

外戚中的能人,賢者竇嬰。

提到魏其侯竇嬰,我的記憶就會想到黃曉明主演的《大漢天子》中的那個草包形象,事實上竇嬰不僅不是一個無能之輩,還是一個推崇儒學、平亂有功的有為之人。魏其侯的封號是因為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的戰功而得,和竇嬰同時受封還有條侯的周亞夫,兩個人達到了人臣所能達到的極致。但是和周亞夫不同,竇嬰的顯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竇太后,因此當竇太后去世以後,竇嬰的權勢就一落千丈了,但竇嬰不知道時事的變化,結交“無術而不遜”的灌夫,終於在和田蚡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不學無術的敗類,小人田蚡。

和竇嬰相比,田蚡則是不折不扣的小人。他貪得無厭、陰險狡黠、飛揚跋扈、黨同伐異,在田蚡身上,集中體現了市井無賴和貴族官僚奢侈淫逸的一切劣根性。田蚡本是一個市井小民,極其善於逢迎。求人的時候低三下四,一旦鹹魚翻身,就六親不認、恩將仇報。漢景帝三年,田蚡被封為武安侯之後,他就瞄準了丞相的位置,處處要和當時的丞相魏其侯竇嬰一較長短,只不過當時竇太后還在世,因此還不敢過於放肆。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竇太后去世後不久,田蚡果然被任命為丞相,取代了竇嬰的位置。田蚡不僅權勢蓋過了竇嬰,還染指部分本該由漢武帝掌控的權力,可見其仰仗姐姐王太后,已經囂張到了何種地步。他在漢武帝面前指手畫腳,任命官吏他說可以才行,漢武帝有一次氣憤的說:“你還有完沒完,朕還有幾個人要封官呢!”由此可見,田蚡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好勇鬥狠的匹夫,惡霸灌夫。

捲入這場竇田之爭的灌夫不是外戚,他只不過是一個出身低下的武夫。灌夫的父親張孟是灌嬰門下的舍人,是一個忠實的奴僕,靠賣姓灌氏而發跡起來,本質上和田蚡是一丘之貉。但是二者又有所不同,田蚡是市井小人,完全靠溜鬚拍馬和裙帶關係才飛黃騰達,灌夫父子的發跡則是依靠軍功,灌夫的父親就戰死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場上。灌夫替父從軍,勇奪吳軍戰旗,身上受了十幾次創傷,名鎮天下。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灌夫倔強,不滿統治階級上層,好懲強扶弱,這是他好的一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惡霸,在潁川地區和一些窮凶極惡的奸猾之人結交,潁川之人對其怨聲載道、恨之入骨。且灌夫不遵守法紀,因此丟掉了官職,於是他混跡於京城的權貴之間,試圖找到自己的機會。他和竇嬰同病相憐,於是二人成為了莫逆之交。

竇田廷辯不過是前奏,漢武帝的真正目的不僅於此,打擊外戚勢力才是目的。

起初的時候,竇嬰和灌夫對於田蚡還是禮讓三分的。但是田蚡得寸進尺,不知進退和收斂,戲弄竇嬰和灌夫。灌夫是個粗人,多次陷入田蚡的圈套之中,竇嬰試圖化解矛盾,但是往往事與願違。終於在田蚡的大婚之日,矛盾被徹底激化了,田蚡把灌夫問了個滅族之罪。竇嬰想拿自己的田產就灌夫,田蚡卻不答應。為了救灌夫,竇嬰決定上奏漢武帝,竇嬰的夫人知道了以後,對他說:“灌夫得罪的是田蚡,就等於得罪了王太后,這怎麼能救得了呢?”竇嬰並沒有意識到田蚡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本來就是拿灌夫做為誘餌讓自己上鉤,真正的目標是竇嬰自己。竇嬰對夫人說:“我並不在乎侯爵之位,得失我並不後悔,如果讓灌夫一個人去死,於心何忍呀!”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看了竇嬰的奏摺之後,立刻召集三公九卿在東朝集合,讓竇嬰和田蚡展開一場廷辯,這可是最好級別的辯論,是宮內外權勢之爭的一場精彩表演。太后、皇帝、外戚、大臣各方勢力聚會朝堂,明爭暗鬥,審時度勢,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謀劃。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辯論開始之後,巧言令色的田蚡佔據了上風,耿直的竇嬰根本不是田蚡的對手。在關於灌夫這個人善惡的問題上,竇嬰沒有辦法說倒田蚡,反而越抹越黑。於是竇嬰話鋒一轉,說到了田蚡為官不清廉,也就是說丞相的短處,這無疑觸動了王太后的利益,讓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且竇嬰過於迂腐,他只說田蚡貪婪,但並不是說田蚡結交淮南王企圖謀反。而田蚡則說竇嬰和灌夫的祕密策劃謀反,田蚡之所以敢編造這一彌天大謊,就是因為有王太后為其撐腰,也利用了漢武帝的猜忌之心,他才可以如此的肆無忌憚。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漢武帝讓大臣們發表意見,大臣們都明哲保身,按道理應該是魏其侯竇嬰有理,但論權勢則是田蚡佔上風,最善於自保的韓安國回答漢武帝:“臣等愚昧,還是由陛下聖裁罷。”把這個皮球又踢還給了漢武帝。其他的大臣則靜若寒蟬,沉默不言。漢武帝大失所望,本來想要朝臣來抑制王太后的外戚勢力,可他們竟一個一個如此無能。

王太后的強勢,漢武帝的妥協,誰是最終的勝利者?

廷辯之後,漢武帝並沒有得到自己滿意的結果,而王太后用絕食,來威脅漢武帝讓步。漢武帝沒有辦法,只好犧牲竇嬰和灌夫來獲得王太后的原諒。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竇嬰下獄之後,拿出了漢景帝給自己留下的詔書企圖免罪,但漢武帝以宮中沒有備份為由,說竇嬰偽造詔書更是謀逆大罪,田蚡又告訴漢武帝,說竇嬰在獄中咒罵漢武帝,通過這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田蚡這個小人終於得逞了,竇嬰被殺,灌夫被滅族。

司馬遷筆下的權力之爭:竇嬰、田蚡之爭,君子為什麼敗給了小人?

多行不義必自斃。田蚡這個小人也沒有好下場,他害死了竇嬰和灌夫後,自己整日擔驚受怕,還經常做噩夢,不久竟然病死。君子竇嬰經死了,小人田蚡也亡了,外戚的勢力徹底被削弱,權力真正掌握在了漢武帝的手裡,王太后也不得不放棄權力,讓兒子一展拳腳,屬於漢武帝的時代終於到來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