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蘭:我就是老伴的路

豆芽 雪菜 社會 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7-05-18

【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

本網記者 莫志超 文/圖

陳長蘭:我就是老伴的路

陳長蘭(右)牽著老伴韓新金走過自家的菜園。

這天上午,安徽省懷遠縣韓廟村的幾十個貧困戶來到村委會開會,散會後,一對手牽著手一前一後往家走的老夫妻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女的叫陳長蘭,今年64歲,她老伴叫韓新金,已經72歲了,雙目失明。記者跟隨他們回到了家中。

剛進陳長蘭家的大門,記者就在門邊發現了一根長竹竿。“那是老伴的盲杖。”陳長蘭告訴記者。20多年前,韓新金的視網膜脫落,從此,老伴和竹竿就成了他出門的必需品。“到哪裡我都牽著他,我就是他的路。”陳長蘭說。

陳長蘭:我就是老伴的路

韓新金出門離不開竹竿。

“有一次小孩子出去玩沒關門,他以為門關上了就沒注意,結果鼻子一下子磕到了門邊上,腫了好幾天。”陳長蘭回憶道。儘管有竹竿,但陳長蘭還是不放心老伴自己出門,畢竟老伴記憶裡村子的模樣還停留在20多年前。陳長蘭這一牽,就是20年,不離不棄。

陳長蘭:我就是老伴的路

兩個老人手牽著手的背影在20年來每天都可以見到。

五年前,小兒子離家出去打工,家裡所有的重擔都落到了陳長蘭肩上。除了照顧老伴,陳長蘭還要照料3個孫子孫女的生活。陳長蘭有一對9歲的雙胞胎孫女和一個不到5歲的孫子。“今年孫女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了,前些年還不行,三個孩子都得照顧到,真忙不過來。”陳長蘭說。每天不到五點,陳長蘭就要起床燒飯,等送完孩子上學,他就要牽著老伴散步、照顧菜園。

起初,陳長蘭家裡還有三畝耕地,現在也轉給鄰居了。“流轉的費用也不是錢,就是他們每年給我600斤小麥和500斤水稻,留著自己吃。”陳長蘭告訴記者。陳長蘭的菜園種了些大蒜和豆角,還有一些蠶豆。為了省錢,陳長蘭很少上街買菜,一日三餐離不開面饃和豆子。

陳長蘭:我就是老伴的路

陳長蘭家中吃剩下的飯菜,她家每天的伙食離不開面饃和豆子。

常年的勞累讓陳長蘭疾病纏身。“高血壓、冠心病、類風溼,這些慢性病我都有,一天要吃十多粒藥,每年家裡的藥費開支都要四五千元。”陳長蘭告訴記者。陳長蘭家最大的花銷就是看病,陳長蘭的高血壓經常犯,需要去村衛生室掛水,無數筆小的開支加在一起就是一大筆費用。“前年有一次生病住院了十幾天,閨女隔三差五來家裡照顧,剩下的時間老伴和孩子就餓著,沒有飯吃。”回憶起艱苦的日子,陳長蘭無奈的說。

最讓陳長蘭和韓新金痛心的,是小兒子韓萬勝的輟學。那時韓新金還沒有失明,但家裡唯一的收入就是靠賣豆芽每天賺來的四五塊錢,大兒子韓萬順在市裡唸書,每個月的生活費要200元。“家裡窮,孩子週末在學校都是不吃飯的。”陳長蘭回憶道。

陳長蘭:我就是老伴的路

回想起小兒子韓萬勝的輟學,年過70的韓新金難掩內心的悲痛。

為了能多賣些豆芽供大兒子上學,韓新金打起了小兒子的主意,想讓他幫著一起賣。“學校老師曾經說過要免費供小兒子讀書,但是讀書費用是少了,家裡的收入卻不會增加,最後還是放棄了。”說起小兒子輟學的過程,年過七十的韓新金突然止不住了淚水。當時韓萬勝在學校能考到前三名,比照其他同學的成績上個大學不成問題。“這輩子最對不住的就是小兒子。”陳長蘭手捂著臉說。

然而,大兒子也沒能為家裡帶來改觀。韓萬順在糧站上班後沒兩年,就因為單位原因下崗了,只好去江浙一帶打工,每個月能賺兩三千元,勉強維持生計。在陳長蘭家中,記者只發現了三樣值錢的物件,空調、冰箱和太陽能熱水器。陳長蘭告訴記者,這些都是閨女出嫁的時候女婿給置辦的,除此之外家裡再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了。

陳長蘭:我就是老伴的路

如果閨女不隔三差五買菜回來看望老人,陳長蘭和老伴還有孩子的蔬菜就是醃雪裡紅。

直到這兩年,陳長蘭和老伴的生活條件才有好轉。兩個兒子兒媳加在一起每個月能夠給老人寄回來700塊錢,再加上殘疾補助、低保金、光伏發電等政策提供的各類扶貧款,一年能有將近1萬元的收入,全家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三個孫女的學雜費也是免除的。“無論如何也要讓孫子孫女把書念好,不能重蹈父輩的覆轍。”陳長蘭堅定的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