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在許多年輕人眼中,比如我,早餐的意思是:起來吃的第一頓飯。

可能是9,10點,也可能是,Emmmmm,午飯。

但是,在媽媽們眼中,早晨5點起床,7點鐘吃早餐,這樣才算健康。

其實不是我們不想吃早餐。

而是早餐們不爭氣。

在大城市裡,乏味的早餐根本不足以成為起床的動力:大街小巷的油條豆漿,不同味道的豆腐腦,雞蛋灌餅手抓餅,吃一兩次還可以,超過一個星期就不知道吃什麼了。

直到,看到了這個短片集。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早餐中國》

每一集的時常僅五分鐘。

但是非常的,不!下!飯!

因為看完這裡花樣百出的早餐,在看看門口賣的雞蛋灌餅。

只想生氣。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第一季《早餐中國》更新了35集。

每一集選的地點不同,大部分都來自南方。

不得不說,在早餐這件事情上,北方食譜確實略遜於南方。

秉承著對美食紀錄片的熱烈之心,打開《早餐中國》的第一集是還是滿懷期待的。

不過,講真,開篇這種略有跳脫的風格其實有點不太習慣。

最關鍵的是,在受過《舌尖上的中國》這類轟炸之後,總覺得美食應該是美的。

然而,這些早餐店看起來真·平民。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拍攝的角度也相當樸實。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許多鏡頭都集中在吃飯的人身上。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感覺真的很好吃。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充滿市井之氣。

節目很貼心的安排了“老闆之歌”,還是用了一些筆墨在早餐店老闆們的生活上。他們有的是兢兢業業為了孩子辛苦打拼,有的是退伍軍人,有的是家傳的手藝……

雖然每個早餐店都標註了地理位置,帶著“推銷”的感覺。

但是整體一集看下來都覺得開了“眼界”:早餐的花樣太多了。

漢中的麵皮。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鍋貼。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跟我印象裡的鍋貼好像不是一個鍋出來的,

九門頭涮酒,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真·想不到是什麼做的。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其實九門頭是牛肚之類的內臟。

閩南糊。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這個很多人會比較熟悉,紅油抄手。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逮到一個認識的還是比較欣喜的。

胡辣湯。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搭配著油饃頭。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海南就是老爸茶搭配大包。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通篇看下來,像是上了個掃盲班。

唯一的疑惑就是:怎麼感覺原材料上挺重口味的。

一大早,粉啊,面啊,糕啊什麼的算在早餐裡還是正常的。

可是,這個羊癟湯是怎麼回事。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多少人是第一次知道,羊癟是山羊肚子裡未消化的那一節腸子。

還有早晨來份烤乳豬。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豬油渣燒麥瞭解一下。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豬血湯,要不要吃?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早餐都圍繞這腸子肚子,也有這種在大眾範圍普及率比較高的。

甜酒衝蛋+油條。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限量版的綠豆粥。

看完《早餐中國》,我扔掉了手裡的豆漿油條

看完這些早餐,內心油然而生的不僅是想吃,還有羨慕。

在快節奏的生活裡,能夠坐下品味一份早餐,其實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比較奢侈的事情。

更多討生活的人只能在行走的間隙匆匆吃上一口早餐,比起味道,果腹更重要。

也唯有在二線、三線甚至縣城裡,這樣早餐場景才能更多發生。

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煙火氣。

平心而論,《早餐中國》無論是記錄美食,還是記錄美食背後的生活,都有一點淺嘗輒止的感覺。

但是,節目中這些並不寬敞明亮,更多看起來像夫妻店的早餐店,反而折射出另外一個層面的生活。

有時候,看到新聞,再看看身邊,覺得世界是割裂的。

一面是光鮮亮麗的背後是難以言說的苦衷,許多人奔波在高房價的壓力下,知乎上關於中年危機的討論比比皆是,離職潮的背景下,怎樣保住飯碗維持體面的生活?這些討論的背後,透出的是生活的貧瘠。

一面是這樣的市井之氣,國家大事,中美商戰,只存在於新聞聯播,鄰里之間討論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看起來煩瑣,毫無意義,但是,未嘗不是幸福呢?

這個世界的人,會羨慕另外一個世界的悠閒。

而另外一個世界的人,也會感慨這個世界人的光鮮。

或許都想嘗試換一種生活。

但其實,最終還是更喜歡自己已經適應的頻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