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固竇憲大破匈奴?此實為官方傳謠而已,幕後另有真正功勳者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文化及旅遊話題

我們都知道,西漢時大破匈奴的首要功勳者當屬衛青與霍去病,後人對他們也是稱頌有加、充滿溢美之詞;而對於東漢同樣大破匈奴的竇固與竇憲,世人評價就眾說紛紜了。

正史既然如此定義,為何世人的看法會如此不一呢?經深入考證後,我發現“竇固竇憲之功”只是一種官方傳謠,後人的“眾說紛紜”絕非無中生有。

有一種謠言叫“政治傳謠”,來自官方的“刻意製造”

竇固竇憲大破匈奴?此實為官方傳謠而已,幕後另有真正功勳者

劉邦斬蛇,是為“政治傳謠”之一

古時為了在民間傳播所需的輿論,統治者們也是會經常“製造”各種謠言的:一是為宣揚自己的所作所為乃“君權天授”,二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起到穩定朝政之用。

以漢代為例,所謂劉邦乃”赤帝之子“,即為前者;而竇固竇憲的”豐功偉績”,則為後者的“穩固朝堂”之需。為何會有此說,下面聽我道來便是。

“政治傳謠”與傳統的史書篡改又有所不同,史官的記錄雖不敢“無中生有、誣白為黑”,但可以存在主觀的個人傾向性。

太史公司馬遷如此,後世史官也常如此,故而我們往往在“真實”的歷史記錄中看到的是“片面”的內容,片面記錄再加上後人的曲解,最終就形成了“政治傳謠”。

竇氏家族從西漢影響到東漢,可謂封建家族中“打不死的小強”

竇固竇憲大破匈奴?此實為官方傳謠而已,幕後另有真正功勳者

從竇漪房開始,竇氏影響了兩漢的數百年曆史

衛青與霍去病背景顯赫,這點我們都清楚;其實竇固與竇憲同樣出身漢代望族。漢初的竇太后知道吧?曾輔助過文帝、景帝、武帝的竇氏家族,雖說在漢武帝后曾沒落過一段時間,但到了東漢時期,竇家再度高居朝堂之上。

竇廣國(西漢竇太后的弟弟)的後人竇融、竇固、竇憲等在東漢時期再度叱吒風雲,一直到東漢末年的三國前期,尚有一位竇武活躍於青史之上。

竇融為東漢開國時的“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竇固為竇融之侄,妻子是光武帝劉秀的女兒,可謂地道純正的皇族世家。

漢明帝永平初年,明帝想要效仿武帝“橫掃宇內”的偉績、恢復因新莽而中斷的與西域各國聯繫,開始謀劃北擊匈奴的事宜。

此議遭到了朝中大臣們的反對(後漢書:議者皆以為天下初定,中國空虛,夷狄情偽難知,不可許),這時候,朝中僅一人暗中支持著明帝的壯舉,此人正是耿秉(後漢書:顯宗既有志北伐,陰然其言)

同為《後漢書》“世家列傳”裡的代表人物,耿家的歷史影響被嚴重淡化了

竇固竇憲大破匈奴?此實為官方傳謠而已,幕後另有真正功勳者

耿家人同樣世代為將、戰績彪炳

耿秉是耿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侄子,生性勇敢、處事幹練且精通《司馬兵法》,為當時罕有的帥才將領之一。

在耿秉與其父耿國的合力支持下(國獨曰:“臣以為宜如孝宣故事受之……率厲四夷,完復邊郡……萬世安寧之策也),漢明帝摒棄眾議毅然決定北伐,因竇固曾在河西邊疆跟隨過竇融,於是派他們二人同為都尉(耿秉為駙馬都尉,竇固為奉車都尉)出征北匈奴——由此可見,出征匈奴本沒竇固的什麼事,全為耿家父子力主而成。

永平十六年,史載竇固“進攻北匈奴呼衍王,斬殺一千餘人,奪取伊吾盧設宜禾都尉,竇固獨有功”。實際上,當時的情況因耿秉與竇固分兵而行,遭遇耿秉隊伍的匈奴人“虜皆奔走”,導致耿秉最後“不戰而還”。

匈奴人刻意躲著的是耿秉而不是竇固,不知是誰對匈奴人的震懾力更大呢?竇固“出其不意”斬殺千餘匈奴人,也是在敵人躲避耿秉的倉皇逃竄中撿了大便宜而已。

竇固徵車師的真相:妄圖貪功據為己有,幕後功臣乃耿秉

竇固竇憲大破匈奴?此實為官方傳謠而已,幕後另有真正功勳者

車師王庭投降的是耿秉而不是竇固

永平十七年(74年)時,耿秉與竇固再次合兵出擊車師(西域諸國之一),在對於先打更遙遠處的“后王”還是稍近的“前王”時,竇固因害怕北地苦寒不利行軍,一時拿不定主意,又是耿秉率先上馬引兵“后王”,竇固的部隊這才不得已跟上——完全不象一位能戰主帥的應有態勢。

耿秉大軍壓境,車師后王畏懼出降,竇固卻意欲“全功歸固”(《後漢書》卷十九),竟派司馬蘇安告訴車師后王:“奉車都尉(竇固)乃天子姊婿,當先降之”,於是車師后王回去後,只派了寥寥數將迎接耿秉的部隊(更大的排場,當然用於迎接竇固)。

這下耿秉氣不過來了,對竇固說:“車師王降,訖今不至,請往梟其首”,竇固這才驚而制止,最後,車師后王終於在耿秉馬前“脫帽抱馬足”而降,此戰的榮光顯然屬於耿秉,而不是竇固!

竇固的顯貴身份及日常為人為其吸粉無數,這也影響了時人對他的解讀

竇固竇憲大破匈奴?此實為官方傳謠而已,幕後另有真正功勳者

竇固身份顯貴,人緣好、攀附者眾多

根據以上記錄,耿秉與竇固誰對西域威懾力更大、誰的功勳更卓著已一目瞭然,但正因竇固“乃天子姊婿”,史官顯然更願去重彩描繪竇固之功,以給皇家“鍍金”。

若非范曄在《後漢書·耿弇列傳》裡還原了全過程,人們往往忽略了耿秉在其中更大的歷史作用,只看到了竇固在其中細枝片葉之功。

范曄對他“貴顯用事”的評價只是他為人“貪功、喜排場”的隱晦說法,作為如此顯貴的皇親國戚,他在史載中或屬“瑕不掩瑜”(當然這也不排除其中存有史官的偏袒),此外,政事上他還頗讓西域人信服,朝中士子對其評價還不錯(這竟讓我隱隱想到了康熙年間的八阿哥)!

雖如此,他也不能仗著自己是皇帝的姐夫就“全功歸己”呀,明明是人家耿秉打下來的戰果!

“登燕然山”時竇憲僅是作為最高統帥大筆一揮,歷史上就留下了其偉岸形象

竇固竇憲大破匈奴?此實為官方傳謠而已,幕後另有真正功勳者

竇憲僅是“登了燕然山”,打仗沒他的事

至於竇憲,史載“永元元年(89年),竇憲與耿秉出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令班固刻石立碑,然後班師回朝”。

“登燕然山”固然是大勝北匈奴的象徵,但如果細究其間過程,我們又會發現,這當中可能同樣“沒竇憲的什麼事”。

這次出征,竇憲大軍同樣分為三支隊伍:竇憲耿秉為一支,耿夔與閻盤為一支、度遼將軍鄧鴻為第三支,其中主力部隊為耿夔的一支,共有精兵一萬餘騎,鄧鴻一支為八千騎,而竇憲耿秉一支僅四千騎。此外,已臣服於漢朝的南匈奴也派出了若干部隊參與圍剿。

最後,該戰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是耿夔與閻盤的隊伍,自然,其餘隊伍也起到了“包圍”和震懾作用,否則匈奴人也是不會軍心大亂的。耿夔部與北匈奴單于決戰於稽落山並大破敵軍、共降敵二十餘萬人,北單于敗走,這才有了竇憲與耿秉“登燕然山”之舉,耿夔也因此戰的功勳被任命為騎都尉。

對於這事,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下屬們辛勞完成了某偉大工作,領導趕到大筆一揮並署上其名,政績不就屬於領導的了?

無論高功屬耿秉還是耿夔,實際上如何都輪不到竇憲

竇固竇憲大破匈奴?此實為官方傳謠而已,幕後另有真正功勳者

燕然山銘的背後,竇憲撿了大瓜落

耿夔何許人?他可是耿秉的親弟弟,這哥兩秉承祖上傳統、每戰必先經過相互溝通,可以說耿氏兄弟才是該戰中的決定性人物,竇憲只是順帶撿了個“大瓜落”。

當然,在史官的筆下還是會“事事以竇憲為核心”的,否則如何能算是“官方傳謠”?

永元三年(91年),竇憲從北歸的班固處獲得情報,認為是時候收拾北單于了,於是又派耿夔等人出兵。這次征戰,東漢在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單于從此不知所終,匈奴終於亡國。

大家看到了沒?情報是班固帶來的,仗是耿夔打的,由於竇憲才是大將軍,所有功勞自然歸他了——依我說,作為領導,“拍板”之功才是屬於他的吧!

竇憲從軍為帥只是他避禍的幌子,打仗從來都不是他擅長的事情

竇固竇憲大破匈奴?此實為官方傳謠而已,幕後另有真正功勳者

竇憲從軍保命,軍職只是掛著的銜頭

我們再看竇憲其人。竇憲是章德皇后的哥哥、漢章帝的大舅子,在世人口中乃“大人渣”一個。永元元年(89年,漢章帝剛故不久)時,竇憲因恃權枉法害人獲罪,害怕被處死才請纓北伐,其實是借了從軍這幌子逃避死罪。

對於他這點心思,竇憲的幕後靠山竇太后不會不知道,她惱怒歸惱怒,但竇憲畢竟是其親兄,這點保命之舉她還是會欣然同意的。

在戰爭過程中,其實竇憲一直並無巨大建樹,所有關鍵決策都是與耿秉商議而定的,他深知耿秉“知匈奴、懂打仗”呀!在出徵之初,漢軍到達漠北後一直找不到匈奴主力部隊,加上開始入冬,軍中多是班師的意見。

在耿秉分析大局並多次堅持“不撤”的態度下,耿夔部隊才得以遭遇匈奴主力並殲之,否則何來他的“燕然山之功”?

從實際的戰事運作上,竇憲多數時候只作為朝廷的“象徵性擺設”,畢竟他本人全無實際戰爭經驗,要硬說大破匈奴之功歸他,只是沾了他這用以保命的“車騎將軍”之光而已。

載功歸去的竇憲被封大將軍後,行事更是大張跋扈之能,所以世人均認為是竇憲首開東漢外戚專權之禍,後來,竇憲也因此招致了殺身之禍。

被打敗的匈奴人服誰,誰才是真正的幕後功勳者

竇固竇憲大破匈奴?此實為官方傳謠而已,幕後另有真正功勳者

匈奴人真正臣服的是耿秉

而關於耿秉,“軍陳立成,士卒皆樂為死”,軍隊只會服從這樣的領軍人物。由於他曾拜度遼將軍在匈奴“視事七年”,深得當地百姓好感,永元三年耿秉病故時,匈奴人“舉國號哭,或至梨面流血”(以利器割面至流血,以表達傷切之感)。

耿秉除了軍事上的傑出之外,還頗具政治智慧。他清楚知道竇固竇憲在朝中的背景,因而從不貪功自居,一直以國事為重、積極配合他們在戰事的部署。

史書上關於竇憲的種種用兵之策,後人均“有理有據”地推測當為耿秉所為,畢竟軍中副帥往往就是具體的戰事執行者;而竇憲此人,要說他這種“人渣”也能打仗,這實在太不符合常理了。

永元三年,竇憲派耿夔一舉掃定匈奴後,也將耿夔當成了自己的心腹。永元四年,竇憲招殺身之禍後,耿夔因此備受牽連,所幸後來還是免罪復出了。朝臣們都知道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道理,畢竟迫於竇憲“大將軍”的淫威,獨善其身的結局往往就是為其所害。

約束制度上的缺乏,導致竇氏把控了當時的東漢朝政,還有啥是可信的?

竇固竇憲大破匈奴?此實為官方傳謠而已,幕後另有真正功勳者

外戚專權,是兩漢朝廷一直沒能躲開的宿命

我之所以認為竇固竇憲之功實為“官方傳謠”,一是基於史載中的戰爭過程,二是基於這二人的“皇親國戚”地位,三是基於“首開東漢外戚專權”這樣的背景。戰績假託他人之手、朝臣為了奉迎而不惜大肆渲染,這才造成了“傳謠”之果。

早在漢明帝時期,明帝就已開始著手限制外戚勢力,可惜由於缺乏制度上的變革,所有舉措也只是“局部治瘡”而已,並沒從根本上遏制到外戚勢力的發展。

外戚專權的背景下,竇氏家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還有什麼好事情不能歸到他家的頭上?而東漢,最終也毀在了戚宦之爭上,估計漢明帝在墓中也心有不甘了。

隨著《後漢書》、《資治通鑑》等後世史籍的深入挖掘,越來越多人終於看清了其中真實面目,開始對其不齒、並避免提及和宣揚這二人的事蹟、終致“竇固竇憲大破匈奴”的往事逐漸湮沒於歷史長河當中,而衛青和霍去病的不世之功則始終閃爍於青史之上,這才叫“歷史自有公論、公道自在人心”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