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如何改造儒家,最終才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 儒家 漢武帝 文化 漢朝 周朝 歷史 政治 知歷史工作室 2019-05-23

董仲舒是中國儒家發展的關鍵人物,在他的推動下,儒學成為漢朝時唯一的“官方顯學”,他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除了儒家本就是統治者的政治需求以外,董仲舒本身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政治家。董仲舒是漢武帝時期最重要的參政人員之一,這一身份為其推廣儒家學說留下了充分的餘地。

董仲舒如何改造儒家,最終才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當然,董仲舒能夠得到漢武帝的欣賞並非僥倖,他是當時天下有名的大儒,最重要的是,他本身在擔任各種官職期間,都表現出來非常突出的能力。以他的個人生涯來看,他曾兩任漢朝分封國的國相,更為重要的是,他與漢武帝舉行了一場著名的“策問”,又名“天人三問”。

其實,要了解董仲舒究竟如何改造儒家,使得這一流派能夠真正“罷黜百家”,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董仲舒與漢武帝的天人三問,漢武帝問的是治國良方,而董仲舒所倡導的是更是在傳統儒家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集權統治,這樣的思想無疑是更加符合漢武帝想要的。

董仲舒如何改造儒家,最終才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天人三問的具體內容來看:第一次策問,漢武帝問的主要是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問,武帝主要是問治理國家的政術,第三次策問主要是天人感應的問題。董仲舒在對策中,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係,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而董仲舒的建議一下就打動了漢武帝,作為一個有著遠大志向的皇帝,需要立萬世不朽的功業,首先就是要有著比較系統的統治文化,而縱觀當時所流行的文化派別來說,儒家無疑是其中最為合適的選擇。

董仲舒如何改造儒家,最終才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但是,董仲舒的仕途也並非那麼一帆風順,特別是在出任國相以後,董仲舒準備細數漢武帝的一些過失和錯誤,但是在那樣的大環境下,官員並沒有與政府扳手腕的能力。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所以實際上,雖然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其實,他也是在充分的吸收其他學派的一些比較優秀的觀點,比如“天人感應”的觀點。

董仲舒如何改造儒家,最終才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所以說,“罷黜百家”其實對於那個時代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形容詞,更加具體的來表示應該是,吸收百家”。當然,這一觀點之後,中國的文化脈絡開始清晰——以儒家為正統的取士。對於其他流派的學者來說,無疑這是不公平的,但事實上,在董仲舒提出這個建議之後,中國儒家文士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從過去的在野黨之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執政黨。儒家在這個跨越的過程中,不僅通過其他流派的學說,豐富了整個中華文化的厚重感,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倒逼了其他學派的發展。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