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東芝事件(缺八)

東芝 貝爾實驗室 大西洋 武器 海軍 阿牛的歷史 2018-12-12

關於當年東芝事件的過程及最後的原因分析,作為合集重發,全文約10000字,沒耐心的關掉吧

大事件 東芝事件之一:巴統,噪音,機床

1983年,日本東芝公司蓄意違反巴統協議,向蘇聯出口最尖端的九軸銑床,有效地降低了蘇聯潛艇的運行噪音。1987年此案事發被西方國家知曉,美國更是怒不可遏。這就是當年轟動全球的東芝事件。

對此事件,中文網絡上能看到的也就此寥寥數語。俺是很早就知道了這一事件,但具體的來龍去脈卻是不清楚。出於好奇心,最近搜索了不完整的網絡,總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相信像俺這樣的好奇者不少,所以在此將自己的瞭解與搜索到的結果編輯成文,供大家參考。

什麼是巴統?1946年丘吉爾的鐵幕演講,給東、西方定了個調子,西方國家對蘇聯相當忌憚,說白了就是怕!怕不知道哪天蘇聯就要來解放自己。但蘇聯雖然有想法,但科技水平不怎麼樣。

為了防止蘇聯獲取自己的高技術,在1950年的巴黎,西方國家成立了一個叫“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的機構,管理對蘇聯集團出口敏感技術的問題。機構直譯是“多國出口控制協調委員會”,縮寫為Cocom,中文是“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

巴統有一份長長的禁運清單,為了怕蘇聯知道哪些東西敏感,或者有多用途,這清單本身也是保密的,生產、貿易企業不知道,只有國家出口管理機構才有。

但最重要的一點:巴統不是一個有法律效力的機構,也沒有具法律效力的協議,就是大家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看看什麼東西、技術有軍用的可能,然後規定不能賣,這一切都只是口頭的君子協定,這些國家之間並沒有簽署具國際法效力的協定。

這也讓東芝事發後,老美雖然既恨且怒,但卻沒招:偷盜有罪,但具體是蹲三五年大牢還是滿門抄斬滅九族?沒規定。

噪音是潛艇的頭號大敵,而噪音的來源,當然就是螺旋槳。螺旋槳在轉動時造成的真空氣泡是噪音產生的根本,通過改變螺旋槳槳葉的形狀,是可以減小噪音的。那麼怎麼設計槳葉的形狀呢?

最笨的辦法是做N個不同形狀的螺旋槳,然後做水洞試驗。比較好的做法是計算機模擬,而最理想的方法則是通過對流體力學的研究,得出一個用一組方程描述的曲面。(這是俺作為外行揣測的哈,但找到這樣的理想曲面確實是可能的)

那麼問題來了,不論是計算機模擬,還是理想曲面,得出來的結果都只是個只存在於電腦中的虛擬模型,要做出實物,當然要有加工設備:機床。

把一個手鑽橫著固定好,夾上一根橡皮泥而不是鑽頭,轉起來的時候,用個小刀橫著切進橡皮泥頭部一毫米深,然後沿軸線向電鑽夾頭方向移動,你會得到一個半徑小了一毫米的橡皮泥。(好吧,其實就是車床而已,但我想大部分人是沒見過車床的吧,所以類比一哈)

這個例子中,轉動的夾頭算是一軸,小刀平移也算一軸,是兩軸的系統;如果夾頭轉動的同時,自己也以電鑽的手柄為軸轉動,你的小刀會在橡皮泥上留下一段奇怪的弧線刻痕。因為手柄也轉了,多了一軸,算是三軸。如果你的小刀直線運動的時候,同時也繞著橡皮泥的頭部轉動,而同時橡皮泥也繞著手柄轉,這算是四軸,橡皮泥上的曲線更為複雜。五軸或以上的機床,可以加工出任意曲面。

如果不用手抓小刀,而是在電鑽上加一套齒輪,夾頭帶著橡皮泥旋轉的同時,帶動小刀直線行走,就是聯動,這是一個聯動。在數控機床中,當然不是用齒輪聯動,是另外增加伺服系統將二者聯動起來。

如果有一臺機器,能接收電腦中螺旋槳模型的數據,在銅板上加工出相應的曲面,那麼它一定得具備以上條件:多軸、聯動。

東芝的MBP-110就是這樣的機器,九軸,幾個聯動不清楚,按中文網上的說法是五聯動,E文的沒提,但相信至少有五聯動,否則就像拿著象牙碗吃人蔘燕窩,卻用個枯枝當筷子,不可能。

今天先到這裡,後面再慢慢敲

大事件 東芝事件之二 聲陣

聲監繫統(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1949年,老美的海軍成立了一個“水下戰事委員會”,致力於反潛研究,目的是利用三角法定位潛艇位置。這個原理就很簡單:就平面而言,一個聽筒能判斷出目標在一個圓上,兩個聽筒判斷出目標只能處於這圓上的兩點,第三個聽筒篩選掉其中一點,得到目標的準確位置。

原理是超簡單的,但要在幾百甚至上千公里的長距離上,從成千上萬個螺旋槳中分辨出某一個,這難度有多高呢?

1950年,委員會資助麻省理工成立項目組,11月,弄出一個原型機裝在巴哈馬的伊柳塞拉島。同時,委員會也分別資助貝爾實驗室跟哥倫比亞大學,進行海中長距離聲學研究。麻省理工、貝爾實驗室、哥大,三個都屬一等一的級別,需要三大高手聯袂出招才搞定,難度就是這麼高。

1952年,項目研究成熟,當年在北大西洋海盆裝了九個聽筒陣列。

花那麼大力氣弄出來的東西,效果如何?

1963年長尾鯊號(SSN-593)在波士頓外海350公里處失事沉沒,系統定位到了失事地點;1968年,系統偵測到蘇聯67年入役的V級跟C級攻擊潛艇;1968年蠍魚號(SSN-589)失蹤,五個月後才找到,靠的也是這系統,當時錄下了潛艇被壓爆的聲音;1968年3月K129在夏威夷北部3000公里處失蹤,蘇聯出動大量艦艇搜索無果只好放棄,美國比目魚號特種潛艇根據聲監繫統數據在八月找到殘骸,CIA在1974年偷偷撈了部分殘骸。

嗯,得提一個事:跟指紋或彈頭的膛跡一樣,與船體相配合的螺旋槳發出的噪音是唯一的。根據聲紋可以確定是哪一艘潛艇。也就是說,依靠這系統,老美時時刻刻知道哪艘潛艇在什麼位置,敵方潛艇的匿蹤優勢喪失殆盡。

很久以前一部叫“追擊紅十月號”的電影略微提到這點。呃,再跑遠點,電影裡那叛逃投誠的船長,是愛沙尼亞人,知道蘇聯為什麼會解體了吧?再跑遠點的話,那船長是肖恩.康納利演的,還不錯。

又想起另一件事,蘇聯的圖95戰略轟炸機是夠大的,噪音也自然夠大,達到TM的這水下系統都能聽到,是不是有點誇張?呵呵

聲監繫統如此有效,密級當然超高的,美國海軍之外的部門基本都不知道這系統的存在,蘇聯自然是矇在鼓裡毫不知情。

直到1967年底,一個叫沃克(John Anthony Walker)的美國海軍准尉走進蘇聯駐華盛頓大使館,蘇聯才知道自己裸奔了15年。

系統直到1991年冷戰結束才公開。舊的公開了,那麼也可以想象,新的系統應該正在用吧?

題外說下這沃克,應該是美國史上最大的間諜案吧。50年代那對夫妻被處決了,但其他兩人都沒超過10年監禁。而沃克案中最輕的是他兒子,判了25年,這還是沃克做汙點證人跟檢察官達成的協議,其餘四人大概是判了8~9個終身監禁。更嚴重的是,50年代是和平時期,而67年的時候老美在越南麻煩不小

大事件 東芝事件之三 偷運

發現自己裸奔之後,首先想到的當然就是穿衣服。但蘇聯沒有高端的設計製造能力(噪音越小越好是不用說的,哪怕當時不知道自己在裸奔 ),唯一的辦法就是走私偷運。

從1974年到1983年的東芝事件前,五軸以下產品不計,蘇聯合計從法國、西德兩過走私的五軸機床超過38臺,其中西德5臺,其餘均為法國產品。所有產品均為巴統禁運,包括那些不計的2~4軸機床數十臺。

但是,估計法國產品畢竟沒有日本的好,蘇聯開始動日貨的念頭,看上了一個不是很大的貿易公司駐莫斯科的辦事處,KGB的人走進辦事處直接明說要加工船用螺旋槳的機器。

和光公司(Wako Koeki Co., Ltd. (和光交易株式會社))不大,有這麼一筆大買賣當然不想放棄(估計這也是KGB看上她的原因吧)。

在莫斯科開店,對巴統當然是熟知的。在明知非法的情況下,和光接觸了東芝機械(Toshiba Machine Corp.),定下具體機型。

機床型號:MBP-110,重量220噸,高度約7米,加工工件直徑為10米。ß---雖然很粗略,但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詳細的參數了。四臺合計1740萬美元。1984年另有四臺五軸機床,合計1000萬美元。

安裝地點:波羅的海列寧格勒市的造船廠。

出口要經過政府審核,和光跟東芝機械一合計,報關單填的是鑽床,兩軸。審查的人不可能是專業人員,兩軸就兩軸吧,而且機器看起來也就是鑽床啊,只不過大點而已,放行。

整個過程是1981年4月籤合同,82至83年6月陸續交付,84年安裝完畢。另外4臺五軸也在84年完成交貨。

在這過程中,KGB也聯繫了瑞典的國企Kongsberg,由Kongsberg提供機器的數控部分及螺旋槳設計軟件,Kongsberg同樣是知法犯法。

在這裡就可以看到CAM的過程:設計軟件設計出電腦模型,然後輸出走刀程序。走刀程序通過接口輸入東芝的機器,從而控制走刀過程完成機械加工。平常說“東芝事件”其實是簡化了,完整說法是Toshiba-Kongsberg scandal,因為Kongsberg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Kongsberg報關出口當然也是虛報:沒什麼高級的,就兩軸的控制軟件而已。而且軟件這東西更難查,就一堆軟盤或者甚至是磁帶,就算不報關,帶身上估計也就帶出去了。

注意這裡是東芝機械(Toshiba Machine Corp.)而不是東芝公司(Toshiba Corp.)。東芝控股東芝機械,佔其50.8股份,這樣的東芝控股公司,有數十家之多。而且東芝從頭到尾對此事都不知情,是在報紙上看到才知道的,這也是後來東芝覺得冤枉的原因。

大事件 東芝事件之四:事發

熊谷獨(Hitori Kumagai)也稱熊谷一男(Kazuo Kumagai),1936年生,1963年畢業於東大俄語系,畢業之後就職於和光公司(Wako Koeki Co., Ltd. )。學的是俄語,當然就被公司派往莫斯科常駐,跟KGB打交道的就是他。

幹了兩票大生意,按公司慣例的話,他應該能得到提拔,但偏偏公司就沒給他升職,具體原因不明。於是要挾:如果得不到提拔,就將這事捅出去,大家沒飯吃。他的要求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快50歲的人了,還是混在一個辦事處的職位,不論金錢還是面子上,都有點過不去。

結果還是被拒絕了。

1985年4月辭職,然後真的就跟東京警視廳接觸,警視廳(是否進行調查未知)認為公司的話更可信,他被拒絕了。

按熊谷獨之後的說法,爆料此事的目的,不滿公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在莫斯科呆了十年,看到無數日本、西歐的公司將各種敏感技術、設備出口到蘇聯,讓他覺得很危險---畢竟蘇聯是日本的大敵。

1985年12月,寫信到巴黎,收件人巴統,詳述了違法出口所有的細節,並附上九軸機床的說明書。同時附上了自己的姓名、地址、電話等,按現在的話說,是實名舉報。因為事關重大,怕自己被暗殺,1986年春,他錄了一盒磁帶,寫好一個信封交給朋友保存,交代一旦他發生任何意外,朋友就將磁帶裝入寫好的信封裡寄出(地址為巴統總部)

給巴統的信是85年12月寄出,月末,巴統將熊谷獨的信件內容出示給日本政府,要求配合調查。86年1月日本外務省、警視廳、產業省、大藏省及防衛省等相關部門聯會,但仍然無作為。同月日本政府詢問東芝總公司,答曰“絕無此事“。事後,被認為是故意拖延以使得案件超過追訴期限。

1986年夏,熊谷獨進入美國駐東京大使館揭發此案。美國跟巴統一樣,要求日本配合,但日本政府方面仍然認為此事純屬虛構。

但是,在1979年的時候,一個叫了勒維申科(Stanislav Levchenko)的KGB叛逃到美國,把一份200人的名單交給了CIA,那些都是為KGB工作的日本人;同在1979年,美國海軍發現蘇聯潛艇噪音明顯下降。這都導致了CIA決心追查到底。

(有報道說“國防部人士“認為東芝機床是蘇聯潛艇匿蹤的關鍵,但另一篇報道中,則明確指出了國防部的某一個人,在電視採訪中承認蘇聯潛艇的噪音降低,發生在1979年。報道指出了那人的名字,俺忘記了。此外,東芝在自我辯護中,提到《簡氏戰艦》(跟《簡氏防務週刊》同源的雜誌)及海軍部都在81~84年間發現蘇聯潛艇噪音降低。但估計是保密的緣故,現在好像都沒有官方的最後結論,看看就好)

1987年1月26日,美國政府要求挪威、日本政府進行有關九軸機床的調查。挪威調查康斯堡(Kongsberg)之後,終於發現問題,將日本東芝暴露了出來。日本政府終於給了熊谷獨一個答覆,認為真有其事。

(這個事件的暴露過程,跟三鹿及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事件極其相似,都是老外直接跟最高層接觸才把事情捅開。蘇聯那個是瑞典發現了放射性雲團,外交通報蘇聯,戈爾巴喬夫才知道)

從1985年12月舉報,到1987年4月27日熊谷獨受到日本政府的回覆,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之後CIA請熊谷到美國國會聽證,熊谷拒絕,怕被KGB報復。倒是在1988年,熊谷出了一本書,將此事全盤托出(話說這邏輯有點怪哈),書名《再見莫斯科:東芝事件的背景》)

1987年4月30,東芝事件首次見報。

大事件 東芝事件之五:暴怒

日本沒有軍隊,安全及威懾方面全靠美國。而且日本跟挪威不一樣,挪威在北約,出事了至少有一幫西歐的兄弟頂著。在太平洋,南韓的能力不足,支持一下越南還行,真的跟蘇聯動起手來,指望不上。除了美國沒別能頂的住蘇聯,這也是美國佬為啥這麼憤怒。

另一方面,美國人認為日本戰後發展迅速,一方面固然是日本根基雄厚,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防務費用極少。在90年代的時候,日本國防支出一度超過產值的1%,引起轟動。但實際上,1個點而已,最少的國家都不會比這少吧?蘇聯在70年代的時候是到過12%的。而截至目前,二十年來,日本的防務支出都沒有超過1%。如果沒有美國的保護傘,日本的防務費用至少翻倍吧?相應經濟發展必然會慢,比如現在的…..

美國是用潛在的人命損失來保證日本的安全,現在東芝將最尖端的工作母機賣給第一大敵,被美國人罵“背叛“也是情理之中,畢竟,這是不折不扣的謀財害命。就像你仗著刀快,保護一小兄弟,結果他反而把磨刀的砂輪賣給了你的對頭,是人都怒。

有多怒呢?最極端的,要數參議員Richard C. Shelby的提案:永久性的禁止東芝及Kongsberg的產品在美國銷售。提案被78:19否決,但是,這樣極端的提案都能拿出來表決,本身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國會議員也當然也不會放過這機會,幾個議員一合計,弄了個東芝收音機來,一人一錘把那東西錘爛了,嗯,當然不是偷偷的砸,肯定是叫了N個報社、電視臺記者來圍觀的。

五角大樓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的是“要多建30艘潛艇,每艘10億,也就是花300億美元,才能重新獲得類似的優勢,而東芝所造成的後果,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他們為了錢,將我們軍人的生命置之不顧…..有人說,東芝的技術無法替代,真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必須從政策上檢視我們失誤,我們不能在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據我所知,IBM的芯片就比東芝的強一些….東芝作為一個大公司,應該讓它知道,在賺錢之外,還應負起大公司相應的責任….現在很多公司都缺錢,處於破產的邊緣,如果不對東芝施以嚴懲,那麼,這些公司同樣會為了錢,把技術、產品賣給蘇聯….”

挪威的國防部長當時也到了美國,遊說里根政府跟國會,爭取寬大處理,呵呵。

在論壇上看到大約是零幾年的貼,一個說是當時那社區裡就把東芝的貨下架了;另一個當時在空軍,軍營裡的超市也立馬將東芝的貨物清除,但過了幾年轉到海軍之後,發現海軍設備中,東芝的產品仍然隨處可見。

當時出口美國的的東芝產品在10~20億美元之間,佔到東芝銷售的2~3成,主要是收音機、錄像機、微波爐之類。考慮到品牌價值的損失, 1987年7月20日,東芝在美國全境的報紙上買下了一個整版,刊載道歉聲明。

一個報導說是買了84份報紙,另一說是91份,但80多總是有的吧。我猜,除了華爾街日報、紐時之類的大報,每個州估計也買了一兩份,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報。

8臺機器,不到3000萬的生意,能鬧出這麼大動靜,恐怕是空前,也可能絕後的。

有人認為美國不滿的真實原因是日本的高速發展,產品佔領了美國市場,美國是在借題發揮。個人認為,這因素當然不會沒有,但是,美國佬要禁的僅僅是東芝,沒說抵制日貨砸豐田車什麼的。具體數據俺不清楚,但感覺當時的豐田索尼可能是排在東芝前面吧?

講個以前看的蠻好笑的:後來一美國公司要買東芝的高端機床,而東芝估計被美國禁令嚇怕了,開口就是“不賣”。呵呵

大事件 東芝事件之六:震驚

東芝案發後,時任首相中曾根康弘公開指責東芝“背叛日本”;通產省大臣田村元也指責東芝犯下了“無可饒恕的罪行”“缺乏基本的道德”。

但這都是檯面上的,或者,是官方的反應。官員私下也承認,東芝案後收緊出口控制,只是為了應對美國國會提出的針對東芝的禁售案。民間的反應是什麼呢?震驚!

不過,不是震驚於東芝的“叛國行為”,而是震驚於美國人的大驚小怪,哈哈哈哈。

日本人的這種震驚,其實有比較深的原因---日本對蘇聯的出口早已司空見慣,東芝事件不過是冰山一角。

早在1979年,時任首相大平政芳訪問美國時,美國人給他看了一張衛星照片,顯示的是海參崴海軍基地中的大型維修船塢:日本製造。不過,美國雖然對此不滿,但並沒有公開抗議。

下面是一些人的看法:

佐波正一,東芝總公司的時任老大,辭職之後,承認不但東芝,其實很多其他的日本公司在出口方面管理的都是非常鬆懈。

熊谷獨:“所有日本公司,包括像三井、三菱這樣的大公司,都在違反政府的出口管制法”

Kensuke Obata,簡氏防務的日本代表,做了個蠻有意思的比喻:日本人的感覺是,自己不過是踢球時打破了老美家的玻璃而已,但老美的反應,跟他房子被拆了似的。(有意思吧?)

而田村元也認為日本民眾缺乏國家安全意識,認為國家沒什麼可保密的,反間諜法都通不過,覺得都是和平憲法惹的禍,雖然日本公司技術上很牛,但缺乏安全意識導致企業盲目追求利潤跟市場佔有率而忽視了國家安全等等。

防務大臣Kurihara也覺得日本人的“國家安全”定義好像跟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有點不一樣,大概是要打到頭上了才覺得危險。

三井集團的老大Toshikuni Yahiro說的是“從沒覺得違反巴統協議有啥大不了,東芝不過是個替罪羊而已,原因是美國國防部弄不出更好的偵聽設備“。他說這話的根據,應該是五角大樓的專家Jim Auer在採訪中承認蘇聯潛艇噪音的降低,發生在1979年,比東芝機床的出口早了3年。

國會圖書館的研究員Takehiko Yamamoto覺得東芝應該當縮頭烏龜,等風暴過去自然就好了。哈哈哈哈

這裡面,當然也有N多陰謀論者認為五角大樓不過是誇大東芝的影響,趁機要經費而已;或者純粹是東芝技術太強,美國人就是想打壓東芝。

當時的日本民眾普遍同情東芝,對於日本人的這種傾向,只有不多的媒體呼籲日本人清醒起來,重視國家安全問題。一些人覺得有責任出來發聲,讓政治人物引起重視,畢竟,法治是需要的。東電總裁Sho Nasu的意見是“警察抓到個小偷,你總不能說警察乾的不對吧?”

按我的猜測,1980年的日本,對蘇聯的印象不好也不壞。唯一一場跟蘇聯/俄羅斯的戰爭,應該算是對馬海戰,日本完勝。張鼓峰跟諾門坎戰役,日本吃的苦頭不大,所以對蘇聯沒有深仇。

二戰後蘇聯雖然佔了北方四島,但就整個日本而言,在麥克阿瑟的管理下,走的是遠離戰爭完全和平的路子。80年代的高級管理人員應該出生在3、40年代,思想成型期正逢麥克阿瑟在灌輸和平理念,所以……戰爭是啥?賺錢就好。

這一點,從日本相關的反間諜法就能看出來:當時是沒有反間諜法的,只在民法中規定政府人員不得洩露機密,而最嚴重的懲罰是一年監禁加上200美元的罰款。嗯,沒看錯,是二百美元。

1982年,時任首相中曾根康弘試圖推動反間諜立法,結果遭到國會議員及普通民眾的強烈反對,認為這等同於二戰中日本的軍國主義。直到前幾年,日本要立法反間諜還是保密什麼的,還是被媒體批為“重回軍國主義”。

而日本民間一種思潮,是從二戰時的“忠於天皇“,變成了戰後的“忠於公司”,這就是為什麼普通民眾會對東芝同情:那些僱員幹這髒活是為了公司,而公司也是為了僱員的利益才幹這事的啊。

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日本人對老美的暴怒感到震驚,是不奇怪的。

(能找到的資源非常有限又不懂日文,間諜判一年的說法來自芝加哥論壇報。日本人的反應,基本來自洛杉磯時報)

大事件 東芝事件之七:懲處

這個好像沒啥可說的

日本:禁止東芝機械出口蘇聯集團,為期一年,價值大約1億美元,佔其出口量的12%,另罰款15000美元。

東芝機械的老大判10個月監禁,緩期執行;老二1年監禁,緩期執行。這兩人判的不重,是因為他們不是尋求個人利益,而是為了公司利益。

東芝公司的老大老二辭職,沒有起訴。

參與此事的伊藤忠商社(C. Itoh)被禁止參與與蘇聯的貿易,為期三個月。

至於和光,大約是1年禁售蘇聯吧,看過,但又找不到了,有限網確實有限。

管理方面,將出口審查部門人數由40增加到80人。

法律上,將此類案犯的刑期提高到了五年,追溯期也提高到五年。

而跟蘇聯有業務的高技術公司,內部必須設立相應的審查部門,東芝是在所有子公司設立相應人員控制對蘇聯的出口。

美國:

里根政府本身反對國會嚴厲的禁售案,一是有遭到日本貿易報復的顧慮,二是東芝本身在美國電子業內的影響力,因為眾多公司依賴於東芝的產品,IBM、施樂、霍尼韋爾跟西屋這些巨頭都在遊說里根政府駁回國會的議案。

在爭論中,五角大樓是積極建議嚴懲(這也可以理解),五角大樓在聽證會上說的是“東芝老大是辭職了,但他們做顧問,很可能賺的比在位時還多”

而日本政府認為,對蘇聯禁售的責任與執行權是在自己手上,而不是在美國國會。國會這樣制裁外國公司,對日本政府在此方面的努力是有害無利,聲稱自己會努力遊說里根總統否決議案。

結果是

禁止東芝機械在美國銷售任何產品,為期三年,為已售機器提供維修配件不在此列。禁止政府採購東芝產品三年。東芝參與的一個導彈探測技術被棄用。(可能摻雜有其他原因,不僅是東芝數控機床的事)。

好像也沒啥嚴重的,不過懲罰措施沒出的時候,1988年東芝失了一個1億美元的國防部筆記本合同。原本他們的關係不錯,但出了這事,估計東芝自己都不信能中標吧。想想看,那8臺機器,不過是不足3000萬的銷售而已。

1994年3月31日,巴統結束,但禁運清單依然存在由各成員國執行,直到1996年7月12日在荷蘭海牙附近的瓦塞納簽訂了瓦塞納協定(Wassenaar Arrangement),成員國擴大到30多個,但這協定比巴統寬鬆很多。而且,跟巴統一樣,這仍然不是一個具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大事件 東芝事件之八:戰鬥民族?

未通過審核:內容不適合收錄

大事件 東芝事件之九:見賢思齊!

日本跟俄羅斯一樣,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遣唐使之類的就不必我說了。千年以來,日本都是東亞的老二,說實話還不一定是老二。但也可能是老二或老三老四做久了,日本人有個特性或者說習慣:學習。

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好習慣,

1853年的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看到了比華族更強大的文明,二話不說,學。因為從來沒做過老大,所以,學習別人是天經地義的。

喜歡跟不喜歡學習的差別在哪裡呢?黑船事件後日本開埠,因為西方認為日本法律不完善不獨立,所以當時的西方人在日本是有治外法權的,犯罪了不是按日本法律處置,而是由領事館裁判。日本喜歡學,所以1899年時,所有西方國家都放棄了治外法權,認可日本法律的公正性。

至於不喜歡學習的大清,到死都還有。

老二另一個好處沒有“面子”的問題,本來就不行所以才是老二啊。這種心理在明治維新中演繹到了極致:部分激進者甚至希望引進西方人種以改良自己這個“劣等民族”。不過這當然沒大規模實施,也實施不了。至少,老外吃不慣米飯吧,呵呵。

承認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學習,不是沒收穫的:1868年開始維新,而“和制漢語”的引入,是在1880年代,不過20年的時間而已。和制漢語的引入,標誌著日本已經全面超越大清。當時的大牛嚴復也在根據英語詞彙創造漢語詞彙,但卻輸給了和制漢語,究其原因,是日本在全方位的學習,其詞彙有相應的豐富可見的內涵;而嚴復僅僅是自己在翻譯,新詞彙的內涵方面沒有應用層面的支持,自然顯得空洞而無法推廣。

如果說詞彙的引入是日本強勢的徵兆,那麼幾年後的甲午戰爭,則是實錘。

再過10年,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全殲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這是東方民族打敗西方民族的第一例。此時,距離明治維新僅37年而已。

1942年,明治維新的第74年,日本在太平洋上與世界第一的美國海軍互有勝負。珍珠港偷襲不算的話,11月30的塔薩法隆格海戰中,日本田中賴三大勝同齡人美國萊特(Carleton H. Wright),以一艘驅逐艦的代價擊沉一、重創三艘巡洋艦。

戰後日本的恢復,固然得益於朝鮮戰爭,也得益於美國的保護傘,但根子上,是得益於當年的明治維新,得益於他們知恥而後勇的學習精神。

就是這種學習精神,讓日本有能力能將一坨3萬元的廢鐵,做成3000萬的機床,賣給外強中乾的俄羅斯人,不帶砍價的。

“見賢思齊”是千年古訓,日本人是真正學到了。自己忘掉…….也不奇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