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歌——東營市擘畫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

中宏網山東8月27日電 培育壯大海洋發展新動能,提升經略海洋能力,實現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轉變,東營市正在積極行動。2018年12月,東營市印發《東營海洋強市建設行動方案》,提出聚焦發展九大海洋產業,著力實施六大支撐工程,將東營市建成全國知名的河海生態文明強市、國際一流的海洋石化產業強市、環渤海現代特色漁業強市的奮鬥目標。2019年6月26日,東營市委海洋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把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市擺上重要位置。2019年,東營市開工建設70個海洋強市重點建設項目,海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近日,記者對東營市如何抓住機遇、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等進行了調查。

專家“點題”:產研融合 培育新動能

7月26日,由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管理中心組織,大連理工大學校長助理兼盤錦校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郭金明帶領7名專家到東營市訪問交流,舉行海洋科技成果對接座談會,來自東營市和勝利油田石油裝備、清潔新能源、醫藥健康、海水養殖、海洋食品等領域的32家企業負責人根據企業需求與目標專家進行了精準對接交流。

大連理工大學是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建設有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9個國家級重點科研平臺,4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6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二級重點(培育)學科,與東營市“5+2+2”產業體系聯繫極為密切。對我市發展海洋經濟,專家們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們一直跟東營的海洋裝備企業有聯繫,東營的戰略跟大連理工大學的研究一樣,都是從陸地到灘海,從灘海走到深海;從石油資源到風電資源再到漁業資源,從硬學科走到軟學科,現在軟硬結合。”大連理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嶽前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舉例說,海洋石油裝備產業是比較傳統的產業了,海洋裝備還包含風電、新能源等裝備,比較寬泛,這就要求以新的發展眼光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動能。他還建議,東營市發展高附加值產業,要十分重視科技和產業的融合,同時,要推動“政產學研”結合,政府要在其中多多牽線搭橋。

在對接環節,大連理工大學生命與醫藥學院教授劉勇與東營市藥企進行了深入地溝通。“像頭孢類、抗腫瘤的藥物很多都來自海洋生物,海洋醫藥的研究是全世界的熱點,海洋醫藥產業正處於探索階段。”劉勇表示,發展該產業的一個難題是原料的取得,“東營臨海,具備這方面的優勢。”根據統計,東營市海岸線長413公里,管轄海域面積6000平方公里,海洋生物種類130餘種,素有“百魚之鄉”和“東方對蝦故鄉”美稱,除了發展生物醫藥,這些資源也是東營市發展現代海洋漁業的優勢。大連理工大學食品與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柳麗芬認為,東營市水產養殖業發達,未來應利用高科技延伸產業鏈,通過實施自動化、智能化將全產業鏈打通,“產業規劃很好,企業發展的信心十足,東營的海洋經濟值得期待。”

堅持創新驅動,建設活力海洋,東營市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著力實施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此次交流,企業對專家的研究領域和科研成果有了較深的認識,15家企業與專家達成深入對接意向。在採訪企業的過程中,記者也發現,想要深耕海洋經濟,真得有“金剛鑽”。

企業“做題”:深耕海洋 得有“金剛鑽”

“作為主要起草單位,今年年底,有關海洋石油海底管道維修和干預的國家標準將會出臺。”8月5日,在位於河口區仙河鎮的山東海盛海洋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濤介紹,這也是公司參與起草的石油石化行業國家標準之一。今年,公司還承擔了一項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技術船舶科研項目—海洋石油玻纖增強柔性管研製和應用示範項目,“相比於鋼質海底管道,柔性管可以至少降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工程造價,集合了多種材質的柔性管在耐壓等級、施工條件等方面也有更佳的優越性能。”

作為東營市一家從事海洋石油工程總承包、水下工程服務、專業設備檢驗檢測、電氣產品製造安裝、船舶運輸等多項海工業務的專業化集團公司,海盛在國內同類企業中頗具盛名,而這與其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能力密不可分。魏濤舉例說,針對海底管道斷裂破損事故應急處置,公司憑藉多年經驗,已形成國內獨有的技術體系,自主研發的水下集油罩系統和金剛石繩鋸裝置,大大提高了事故處置效率,能夠將海管事故造成的安全環保損失降至最低。得益於不斷創新發展,在每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組織的幾十家潛水承包商第三方審核中,海盛總是能夠憑藉規範化的管理和國內領先的技術水平名列第一。今年,他們還成功中標了沿海某15萬噸級航道改線工程,南海超深海域半潛式鑽井平臺檢驗工程,以及勝利海上油田海底管道隱患治理工程等,企業綜合競爭實力和科技研發能力得以充分體現。

“我們以前最早的時候空氣潛水作業最大深度也就四五十米,現在能達到三百米,藉助ROV(水下機器人)等系統,最大下潛能力可以達到3000米級,企業對海洋工程裝備、關鍵技術儲備和自行研發能力越來越迫切。”魏濤表示,面向深遠海資源開發,現在東營市海洋工程產業方面還存在規模小、層次低,可依託產學研合作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和工程設備的自主設計與製造,促進總裝及配套產業的協調發展,同時打破國外壟斷,提升國家整體海洋工程、水下工程產業的發展水平。

由山東陸海藍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甲殼素保健食品開發及產業化項目被列為今年東營市重點項目。“依託咱東營市豐富的蝦蟹等資源可提取甲殼素,這種物質是僅次於纖維素的天然有機化合物,也是地球上除蛋白質外數量最大的含氮天然有機化合物,其中所含的氨糖、殼聚糖、殼寡糖可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醫藥、食品、軍事等領域。”公司總經理蓋文龍表示,新項目主要聚焦甲殼素在保健食品及醫療器械的應用,項目投產運營後可實現年生產各類甲殼素系列保健食品300萬瓶、殼聚糖醫用敷料100萬片和後期產品的開發及生產。

由於在該領域技術沉澱長達二十年,目前公司生產的甲殼素市場佔到國內三分之一,公司還參與制定了殼聚糖國家標準。蓋文龍說:“無論是技術還是投資,門檻都比較高,在長期的課題攻關中,公司形成了較強的實力。”

不難看出,在向海洋經濟邁進的過程中,由於擁有較強實力,這部分企業已率先在往本領域的產業鏈上不斷延伸;還有的企業也憑藉“金剛鑽”向海洋業務轉型。近日,在東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山東瑞奧智能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翟惠寧高興地告訴記者,7月份,公司成功中標入圍中石化18套鑽機系統全配套工程,總標額達1億多元。“我們研發的鑽臺面機械手、鑽機二層臺機械手以及地面動力貓道機可以解放井口作業人員,將提升井口作業的智能化水平,大幅降低起管、放管過程中的作業事故。”翟惠寧說,目前新鑽機都在要求配套這樣的機械手設備,與此同時他們也在不斷接手存量鑽機的智能化升級。“今年下半年,我們將進軍海洋平臺,對一批舊平臺進行改造,以提升其利用價值,新舊鑽機市場很大。”對海洋板塊業務的新拓展,翟惠寧充滿信心。

政府“破題”:向海圖強 高質量發展

“根據調研我們發現,東營市有相當一部分的企業正在往海洋經濟轉型。”領客國際能源創新谷(下簡稱“創新谷”)總經理周項楠分析,相比於陸上競爭激烈而利潤率降低,海洋經濟所帶來的高額技術附加值更被企業看好。他舉例說,東營市一家企業生產的傳統陸地油井用封隔器僅賣一兩萬元一個,而海洋油井用的封隔器售價則達十多萬。當然,海洋環境對設備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這也在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升級。為了更好地服務東營市企業轉型升級,促進油地校融合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尤其是向石油能源領域企業提供向海轉型、高端人才引進、知識產權支持等幫助,去年年底,東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青島中石雲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含“石油link”系列自媒體平臺)合作成立了創新谷。其提供的服務受到了眾多企業歡迎。“前一段時間,通過我們這邊,東營企業已經與非洲區域的石油裝備維修相關業務方產生合作意向。”周項楠說,在創新谷搭建的數據平臺上,企業可以實時查看包括海洋板塊在內的全球油氣市場招投標信息以及油氣鏈半月刊,滿足了當地油氣產業與“一帶一路”等油氣市場融合的信息需求。

最大的潛力在海洋,最大的新動能也在海洋。根據方案,東營市分別確立了2022、2028、2035年三個節點的發展目標,將聚焦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濱海化工業、海洋油氣業、港口物流運輸業、濱海文化旅遊業、海洋裝備製造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新能源業、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等九大產業,著力實施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生態建設、海洋文化培育、海洋開放合作、智慧海洋建設、海上安全保障等六大支撐工程。

向海圖強,向海而歌。政府作為“破題”者,強化平臺建設、突出項目帶動等舉措都必須牢牢指向高質量發展。“去年,東營市海洋經濟總產值是775億元,佔GDP18.7%左右,距離第一梯隊的青煙威等城市還有較大差距。”東營市海洋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學東表示,全面探索海洋經濟發展新路徑、拓展新空間、創造新模式等,我們要抓住符合東營發展優勢的九大產業來做文章。同時,要樹立海陸統籌、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互利共贏、民生優先等思維,建設和諧、活力、美麗、開放、幸福海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