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遇見“高原精靈”

動物 可可西里 藏羚羊 傑桑·索南達傑 中國林業網 2017-08-31
可可西里:遇見“高原精靈”

2017年8月7日,在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道樑保護站附近,近300只藏羚羊遷徙穿過青藏公路。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郭紅松

可可西里:遇見“高原精靈”

2017年8月7日,五道樑保護站的工作人員正在用視頻監控藏羚羊群的遷徙情況。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郭紅松

可可西里:遇見“高原精靈”

2017年8月8日,可可西里保護區附近的牧民組織生態管護隊巡視草場,監測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郭紅松

可可西里:遇見“高原精靈”

2017年8月7日,索南達傑保護站的工作人員給從野外救回的小藏羚羊餵奶。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郭紅松

可可西里:遇見“高原精靈”

16歲就來到可可西里工作的藏族小夥兒龍周才加,如今已經28歲了。向途經這裡的人們傳播生態保護知識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插圖:郭紅松

可可西里:遇見“高原精靈”

紅隼 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郭紅松

可可西里:遇見“高原精靈”

高原鼠兔 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郭紅松

可可西里:遇見“高原精靈”

藏狐 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郭紅松

可可西里:遇見“高原精靈”

公藏羚羊 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郭紅松

可可西里:遇見“高原精靈”

藏羚羊群 照片選自光明圖片 攝影:郭紅松

提起可可西里,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藏羚羊。這個被稱為“高原精靈”的物種有著許多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老獵人遇到一隻藏羚羊,他舉槍瞄準,藏羚羊並未逃跑,反而走到他跟前,兩條前腿跪了下來。但老獵人不為所動,扣下了扳機,藏羚羊倒下,保持跪拜的姿勢。老獵人不解,當他剝開藏羚羊的皮肉時發現,藏羚羊的肚中有一個即將成形的小羊胎兒。自此,老獵人不再打獵。

這個故事傳遞出了母愛的偉大,以及我們理應對萬物生命保持的謙卑和尊重。這也正是可可西里要傳遞給我們的價值,值得欣慰的是,大家已開始理解並接受。

109國道(青藏公路)從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穿過,疾馳而過的車上,總會飄出這個聲音:看,那是藏羚羊嗎?

曾經,藏羚羊在盜獵者的槍下逃跑;如今,它們與公路上的汽車賽跑。由於保護得力,瀕臨滅絕的藏羚羊種群得到了拯救和穩定恢復。它們不再畏懼人類,甚至喜歡到公路邊覓食。

在109國道2997公里處,我們遇到了一群從卓乃湖產仔後,正要返回棲息地的藏羚羊。羊群由近300只藏羚羊組成,這在以前不敢想象。“那時候看到的藏羚羊群,一般只有幾十只。”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索南達傑保護站副站長龍周才加說。

離羊群一公里以外的公路上,所有車輛已停下,注視著。頭羊邁上了公路,停頓了一下,回頭看了一眼羊群,突然又退了回去。人群緊張了一下,竊竊私語。

幾分鐘後,頭羊再次邁上公路,但又退了回去。“可能是我們的聲音太大,嚇著它們了?”人群更安靜了。

就這樣,頭羊來回試探了幾次。半個多小時後,它再次邁上公路,腳步安穩,一步,兩步……終於跨過了公路,踏上了另一邊的草場。然後再次回頭,彷彿在說:放心吧,我們可以回家了。接著,羊群排成一列,陸陸續續穿過公路。

人群中爆發出低沉的歡呼聲。“小聲點,小聲點,藏羚羊確實太敏感。”馬上有人提醒。

龍周才加告訴我們,藏羚羊每次遷徙穿過公路前,他們都會早早通知路上車輛,從停車到放行,幾乎要兩個小時。“儘量讓羊群一次過去,如果落單的話,晚上有狼群攻擊,藏羚羊害怕,著急過公路,很容易被車撞到。”龍周才加說。

儘管時間漫長,但車主們都很配合。還有人給龍周才加“出點子”:把公路做成土地或者草地的樣子,讓藏羚羊更加放心。

這是一群可愛的藏羚羊,一群可愛的人。這種可愛,是對大自然生存法則的尊重和超越。

藏羚羊遷徙至可可西里產仔,每次來的只有母羊,而且是母羊帶著前一年出生的小母羊,不見一隻公羊。據說,公羊只會陪伴它們走一段路,然後原地等候,或許是擔心母羊產仔後食物不夠。

母羊產仔後,小羊要在半個小時內站起來,跟母羊一起返回遙遠的棲息地,途中遭受雨雪、狼群、河流的衝擊,最終存活率只有30%左右。

“母羊剛生下小羊,比較脆弱,容易受狼群攻擊。為保護小羊,母羊會跑開引走狼群,很多母羊因此喪命,只剩下小羊。”龍周才加說。他們開車循著藏羚羊遷徙的足跡,尋找並救回孤單和受傷的小羊,還在保護站建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他們給小羊餵奶,帶它們去野外散步,慢慢適應吃草,強壯後放歸自然。他們不僅救助藏羚羊,還救助其他野生動物,比如紅隼、野犛牛等。“每一個物種都是美麗的。”這是他們的信念。

他們說,藏羚羊的奔跑速度,是狼教會的,他們不會為了保護羊而去獵殺狼。

他們說,草場鼠害嚴重,曾有人建議投放老鼠藥,但他們覺得,老鼠毒死了,老鷹也會死。於是,他們在草場用樹幹支起鷹架,讓老鷹坐鎮,收拾老鼠。

他們還說,為了防止鼠疫傳染,牧民曾獵殺旱獺,導致棕熊的食物減少,上公路尋找食物,被車撞死,為此自責不已。

他們懂得樸實的道理:人們為了保護環境,卻反而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沒有生靈能凌駕於所有物種之上。(記者 陳海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