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岩羊:翻越絕壁易,逃離獵殺難;獨存金沙江畔,不足500只

動物 岩羊 金沙江 攀巖 瀾滄江 《環境與生活》雜誌 2018-12-01

◎本刊主筆 劉國偉

【被譽為“大香格里拉明珠”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竹巴龍鄉等地,僅存著我國特有物種“矮岩羊”。金沙江河谷海拔2700〜3200米半高山中的懸巖峭壁、流石灘,於它們而言是生活的天堂。跨溝壑、越溪間,峭壁上開掛秀輕功這種“極限運動”,對它們來說就是小菜一碟。不過動作這麼矯健的物種,卻躲不過瀕臨滅絕的厄運,《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其為“極危”級動物。這是為何?】

矮岩羊:翻越絕壁易,逃離獵殺難;獨存金沙江畔,不足500只

矮岩羊的體色因適應環境而有季節變化,冬季毛色為淡褐色,似乾枯草叢顏色。

個頭只是岩羊的一半

矮岩羊外形和岩羊相似度較高,以至於數十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岩羊的四川亞種。它們體長1〜1.6米,肩高50到80釐米,體重約四五十公斤,整個體型是岩羊的一半。其雌雄身材體重差別很大,雌羊較小。有人認為矮岩羊與岩羊之間的差異可能是由於矮岩羊的棲息地食物不足造成的。

岩羊和矮岩羊頭骨在形態上十分相似,但矮岩羊的頭骨細長,腦顱狹窄,角直且朝上翹,角內側具一明顯角稜,也比較直,角基部狹窄,老年個體角基部癒合;而岩羊的腦顱寬大,角粗大而長,向兩側分開,彎曲度較大,內側角稜彎曲呈長S型,角尖朝向後方,角基部較寬,不癒合在一起。

岩羊由於毛色淺藍又被稱作“藍羊(blue sheep)”,而身材更小的矮岩羊則被稱為dwarf blue sheep,從構詞上看,只是在岩羊的英文名字前面加了一個“侏儒(dwarf)”。矮岩羊的體色因適應環境而有季節變化,冬季毛色為淡褐色,似乾枯草叢顏色,夏毛為暗褐灰色,與綠色草叢較接近。

蹄底分泌“不乾膠”助攀巖

矮岩羊是我國的特有物種,分佈區域狹小,主要集中在長江上游沿金沙江河谷、四川的巴塘和白玉縣境內以及馬爾康縣瀾滄江對岸、西藏東部的小範圍地區內,一般棲息在海拔2700〜3200米的陡峭巖壁環境中。這種地方一般情況下豹、狼等猛獸難以涉足,而矮岩羊卻能跳躍自如,因而相對較安全。它們偶爾進入針葉林和森林開闊地。

矮岩羊:翻越絕壁易,逃離獵殺難;獨存金沙江畔,不足500只

金沙江河谷海拔2700〜3200米半高山中的懸巖峭壁、流石灘,於矮岩羊而言是生活的天堂。

有研究人員長期在四川竹巴籠進行生態觀察,發現矮岩羊和岩羊的微生境並不重疊。矮岩羊生活在金沙江河谷的灌木叢中,而岩羊主要生活在山脈的上部,基本沒有發現在河谷地區活動。二者棲息地之間存在1000多米的海拔差異。

矮岩羊是“攀巖能手”,據說能在70度的坡壁上利用有限的立足之地,平衡身體,行走自如,以此“飛簷走壁”的功夫躲過天敵的捕殺。據瞭解,它們不失蹄的關鍵是,蹄子底部分泌一種液體,登臨絕壁時那種液體就像“不乾膠”一樣發揮作用,所以它們又被稱為“爬壁羊”。

矮岩羊:翻越絕壁易,逃離獵殺難;獨存金沙江畔,不足500只

矮岩羊是“攀巖能手”,能在陡坡上利用有限的立足之地,平衡身體,行走自如。

是否新物種引爭議

1937〜1938年,德國動物學家謝弗爾和恩斯特先後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巴塘縣竹巴籠一帶,發現了體型比岩羊小一半的岩羊,當地村民稱之為“絨那”。“絨”在藏語中的意思為“低而溫暖的小山”,“納”是羊的意思,道出了矮岩羊的棲息地環境。

兩位動物學家當時就帶了7只標本回國。這批動物標本後來被美國費城博物館珍藏。從那時候起到20世紀60年代,這種小個子羊的分類地位就備受爭議,業界經常將其視為岩羊的四川亞種。

上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生物學者格魯夫斯(Groves)考察費城博物館標本後,提出“矮岩羊是一個獨立的新物種”的論斷。後來,美國籍的國際狩獵家當·考克斯向我國林業部門提出申請,經過漫長的等待後,獲准狩獵雄性成年矮岩羊。1994年4〜7月,考克斯3次來到巴塘狩獵,最終獲得了一隻珍貴的雄性矮岩羊。

矮岩羊:翻越絕壁易,逃離獵殺難;獨存金沙江畔,不足500只

矮岩羊是我國的特有物種,分佈區域狹小,一般棲息在海拔2700〜3200米的陡峭巖壁環境中。

它讓生物學家有了分子研究的標本。研究人員反覆比對發現,矮岩羊的體形、角及四肢均與一般的岩羊區別明顯,所以從形態、構造上,按照傳統分類方式,再次肯定矮岩羊可以作為新物種。

實際上,至今關於矮岩羊是否為新物種的爭論仍在持續。這一現狀也導致了矮岩羊目前在保護遺傳學中的尷尬地位,即應該被歸為岩羊而作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還是作為稀有物種重點保護?

群體數量銳減

每年11月或其前後,秋末冬初,山間氣候適宜,矮岩羊發情交配,懷孕期約160天,第二年春暖花開的5月或6月份,羊崽出世。矮岩羊每胎1仔(少有雙胎),不過卻時常遭大型猛禽覬覦偷獵,導致幼仔成活率不太高。它們的天敵包括雪豹和大型猛禽等。幼仔6個月內斷奶後就可自食其力,在山間巖畔奔忙,一歲半時成熟。雄羊在7歲左右才能長到最大體型,之後才進行交配。

矮岩羊經常在多草的山坡上交替進食和休息。以往,矮岩羊常組成10〜36頭的群體,現在由於數量稀少,群體數量通常少於15頭。其集群類型有:混合群、母仔群、雄性群、雌性群和獨羊,2〜8只的羊群佔總群數的54%;不同集群類型的大小差異極顯著,混合群群體最大,而雄性群最小。

生性膽小警覺高

矮岩羊生性膽小,易受驚嚇。國內研究人員在現場發現,當有鷹等猛禽從天空飛過時,矮岩羊會停止取食並駐足觀望。它們的一大習慣性動作是用前肢刨地,甚至休息時間的1/3都用來刨地。和其他大多數有蹄類草食動物一樣,它們明顯表現出晨昏活動的規律,活動的高峰期在早晨和黃昏,並且呈現出特別明顯的“勞逸結合”的特點——活動和休息相間出現。

研究顯示,矮岩羊的生活習慣和棲息地環境之間有著一定的平衡關係,學者們認為這是長期進化過程形成的利於生存的結果。比如矮岩羊對植被類型和隱蔽度和灌木蓋度有很強的選擇性,主要利用灌木叢和仙人掌混合植被、灌木蓋度較高、距水源較近而且人為干擾較小的環境,這種生存環境為矮岩羊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和水源,兼備了較高的安全係數,又避開了人為干擾因素。

在食物選擇上,禾本科草類、低矮灌木叢、石松和地衣是它們的主食。矮岩羊偏愛取食矮灌木叢的枝葉、仙人掌富含水分的莖葉和果實,但水分顯然不能滿足正常生存的需要,於是海拔較低、離水源較近的中下坡位置成為它們的主要安身之所,金沙江的江水和山中低處的溪水可供它們飲用。在下溝前,它們會先用其敏銳的聽覺四周靜聽,斷定無危險方下崖飲水。

矮岩羊群體中,個體如何分配時間也是學者們感興趣的一個研究課題。雄性矮岩羊的站立活動最多,這是因為矮岩羊對天敵特別警惕,雄性矮岩羊當仁不讓地承擔了警戒的職責,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了“為群站崗”的活動中來,羊群中其他個體可以從雄羊的這個習慣中受益。而雌性矮岩羊則把更多時間用於取食和照顧幼羊。

矮岩羊:翻越絕壁易,逃離獵殺難;獨存金沙江畔,不足500只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呼籲保護矮岩羊,保護宣傳語為“不讓它只活在字裡行間,就還它生存空間”。

不過,矮岩羊與棲息地之間的這種密切關係,以及種群內部的良好分工,卻沒有使種群擺脫生存危機,這是為何呢?

總數不超500 狩獵是直接威脅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信息顯示,矮岩羊的數量處於逐漸減少的趨勢中。矮岩羊種群的準確數量尚缺乏權威數據。在巴塘縣,矮岩羊的生境面積約295平方公里。《四川動物》雜誌1991年載文稱巴塘縣的矮岩羊約有70〜150只。國家數字動物博物館的數據顯示,矮岩羊群體大小已經從以前的10~36頭下降到1990年的3~8頭。

四川內江師範學院生物學教授王曾多次赴巴塘考察矮岩羊的情況。據1988〜1989年和1998〜1999年兩次調查顯示,巴塘縣內的矮岩羊不超過200只;在1998年和2000年,他與另一位專家精確調查,統計到棲息在巴塘縣竹巴龍鄉到蘇阿龍一帶的河谷、支流兩側的矮岩羊,種群數量為141只左右。四川內江學院的研究人員稱整個矮岩羊種群的數量不可能超過500只,比大熊貓數量少多了。迄今尚無任何動物園展出過矮岩羊。

種群數量稀少的危險在於,只有維持一定的種群基數,物種交配繁殖的後代基因才能夠較好遺傳,否則近親繁殖將使遺傳退化更加嚴重。這意味著矮岩羊種群可能存在嚴重的種群近親繁殖,其後果就是生育能力越來越低下,最後逐漸喪失生育能力,導致這個物種最終滅絕。那麼能否讓矮岩羊和其他岩羊進行交配來延續其“香火”呢?學者表示,這麼一來,它們的後代有可能是新的變種,或完全改變矮岩羊的生物種群價值,這就背離了保護矮岩羊的初衷。

2014年6月,IUCN發佈的評估報告將矮岩羊的現狀列為“瀕危”,狩獵是直接威脅。獵人們多埋伏於矮岩羊的飲水必經之路,或是晨昏時到山岩進行伏擊,經常追殺殿後的雄性強壯個體,導致大部分佈區矮岩羊的密度每況愈下。有人利用其堅韌的皮張製成毛皮褥,或將它們的角煅燒後刮用其焦粉作藥用。另外,農業和牧業的擴張正造成矮岩羊棲息地生態系統的退化。即使是矮岩羊種群密度最大的地方——巴塘竹巴龍矮岩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其棲息地也是呈塊狀分佈。如果上述威脅不能被有效遏制,IUCN認為矮岩羊在不久的將來會消失。

矮岩羊面臨如此嚴重的生存危機,人類採取了哪些保護措施呢?

IUCN:中國應提升矮岩羊法律地位

1988年我國七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同年年底國務院批准通過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這份名錄中,岩羊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鑑於當時將矮岩羊視為岩羊亞種的看法普遍存在,可以認為矮岩羊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法律出臺後,在矮岩羊棲息地,當地群眾獵殺矮岩羊的長期做法開始逐漸被扭轉。

20世紀90年代中期,巴塘縣竹巴籠成立了矮岩羊州級保護區,是以保護瀕危動物矮岩羊及其天然繁殖基地為主的保護區。1997年12月,該保護區升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的野外巡護、資源調查與監測、野生動物鑑別與檢測、物種基因蒐集、棲息環境評估等工作逐漸走上正軌。保護區內施行全面禁獵的政策,對矮岩羊威脅極大的獵槍更是被全部收繳並加以銷燬。此外林業部門還不定期組織森林公安與保護人員共同巡護,以打擊盜獵活動。槍支的減少為矮岩羊的生存帶來了幾十年來難得一見的喘息之機。但要有效地對保護區實施全方位的監控,無疑還十分困難,非法偷獵的問題仍然未能徹底解決。

矮岩羊:翻越絕壁易,逃離獵殺難;獨存金沙江畔,不足500只

由於數量稀少,現在矮岩羊的群體數量通常少於15頭。

由於矮岩羊非常機警和該保護區監測設備的缺乏,鮮有清晰的矮岩羊活動照片,常常有專家感慨“只見糞便,不見其廬山真面目”。2016年,竹巴籠自然保護區主管部門在保護區內安裝了5臺紅外線相機,對矮岩羊的活動情況展開全方位多角度監測,為掌握矮岩羊分佈狀況、種群動態及詳細活動情況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有人呼籲將矮岩羊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IUCN也認為矮岩羊在國內相關法律中的地位應該再次提升,而且很有必要對矮岩羊的現狀和數量做更準確的調查。(蕭野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四川動物》《動物學研究》《生物多樣性》《生態學報》等文獻,及西藏自然環境保護網、極危物種網和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共享平臺等網站的信息,特此聲明並致謝。)

本文系《環境與生活》雜誌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本刊;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責編:葉曉婷

網編:吳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