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浙江唯一一位動物考古學家是位90後姑娘!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都市快報 記者 金潔潔 呂磊 攝影 江玥

以前一直覺得考古就是埋首田間地頭做研究,考古學家都是老學者。直到遇見宋姝,才完全打破了我對考古學家的印象。

宋姝,90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動物考古專家,專門和動物骨骼打交道。她的工作,為我們打開了良渚古城的“另一個側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學家在良渚古城遺址發現了40多種動物骨骼,其中豬佔80%,其它還有梅花鹿、水鹿、麋鹿、獐、麂等。

“可以確定的是,5000年前,良渚人就已經開始養豬了。”宋姝說。

目前浙江唯一一位動物考古學家

在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實驗室,我們見到了宋姝。齊劉海,馬尾辮,穿著一件印有“神人獸面紋(良渚文化的標誌)”的T恤,素顏的樣子很好看,正對著一批良渚古城鍾家港古河道遺址挖掘出土的動物骨骼進行著研究。

目前浙江唯一一位動物考古學家是位90後姑娘!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問她為啥不化妝?她整理著眼前的一堆幾千年前早已被石化了的骨頭說:在這裡化妝也沒人看啊。

宋姝是吉林人,說起來考古並不是她的第一志願,她的首選是經濟或法律,當時被吉林大學調劑去了考古系,她整個人蒙了:她根本沒想過要報這個專業。

就這麼誤打誤撞,她走上了考古之路,成了學霸。2016年吉林大學動物考古碩士畢業後來到良渚,成為目前浙江唯一一位動物考古學家。

在宋姝之前,良渚動物考古是空缺的,隨著良渚相關遺址的發現,出土了一大批動物骨頭,想要知道這些骨頭是什麼動物,以前還得請外單位的專家來鑑定,宋姝來了之後,挑起了良渚動物考古的大梁。如今,這一個美麗的意外,誰也離不開誰了。

什麼是動物考古?

動物考古是一門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 它通過分析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期考古遺址中的動物骨骼,揭示人類利用動物資源的行為,理解人類與其所處環境之間、與其他動物種群之間的關係。

目前浙江唯一一位動物考古學家是位90後姑娘!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動物考古學需要豐富的跨學科知識,包含了考古學、動物學、人類學、生態學、埋藏學、地理學、歷史學等。

動物考古學家們在出土的動物遺存中,根據動物骨骼、牙齒、角、蛋殼、毛髮、鱗片、蟲卵、糞便、血跡等研究素材,通過DNA檢測、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判斷動物所處時代人類的活動跡象和文化現象。

5000年前良渚人已經開始養豬

而當時周邊區域人類還是以狩獵為主

“5000年前良渚古城裡的人已經飼養家豬,而我們對比上海江蘇一帶的很多考古遺址發現,他們還是以狩獵為主,吃的是野生鹿科動物,說明什麼呢?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可能在政治、經濟甚至文化上,要高於最起碼是輻射影響周邊區域的。”

動物考古,首先能夠根據動物群的構成、滅絕物種,得出史前年代序列,建立年代框架,復原文化史和古氣候環境。然後,根據人類當時的取食方式,比如狩獵、飼養還是食腐,可以判斷出當時的生產業經濟模式,狩獵採集、畜牧、農業、動物馴化和家畜的出現、食物構成、食物的加工方式、消費模式等。

“還可以根據出土動物骨骼的痕跡分析判斷出當時的社會層面,包括儀式、葬俗、祭祀、占卜、寵物、社會分層、交換與貿易等內容。”宋姝說。

她的眼裡每一塊骨頭都會講故事

除了實驗室裡的研究工作,宋姝也要直接參與到田野考古發掘中,對動物出土現場進行詳細的記錄與判斷。

“我們動物考古人員不在現場,可能會錯失、忽視一些重要信息。”

“比如說在工地,有人挖到一些骨頭,我就要去現場,首先看出土的環境,然後想著怎麼把它們帶回來。一般就是兩種方式,一眼能看到可以揀出來的大骨頭,就直接打包回來,還有些很小的,一般在淤泥裡,就需要用一個0.5cm×0.5cm的網篩,組織人員過篩,裡面會有各種小魚料小骨片,混雜在一起,分挑一下,篩選出再帶回來。”

目前浙江唯一一位動物考古學家是位90後姑娘!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帶回實驗室後,宋姝還要對動物骨骼進行記錄,在一張小標籤紙上,標註清楚骨骼種類、發掘地點、發掘時間、探方標號。

“信息要精確,同一個地層,比如七層,我就要把所有七層的骨頭放在一起,因為證明他們是一個時代的,如果說把七層和六層放在一起,那兩個時代就混亂了。”

一般鑑定有幾項內容,性別和年齡的鑑定,包括這個骨頭的部位,它是一個頭骨、股骨還是一個肱骨,都要判斷,還要對骨頭上面的痕跡進行觀察,是人工痕跡還是自然痕跡,都要區分。

“有的骨頭上可以觀察到一些動物身上的病理現象,比如腿上骨折、脊椎上骨質增生,由此可以反映出當時人類活動的一些情況,比如說宋代什麼時候有牛耕,然後在牛的那個肩胛骨上就能看到拉犁的繩子留下的痕跡。”

通過骨骼形態學的測量和觀察、定量分析、年齡結構統計、考古學現象推測、新的動物種類、同位素分析、DNA分析等一系列依據來判斷家養動物。

“我們現在經常利用的,像碳氮氧同位素,可以判斷這個動物當時吃什麼。鍶同位素是可以溯源的,就是可以看這個動物從哪來的,就是從動物骨骼裡進行這個同位素檢測,跟當地的水土做對比,看它是不是本地的東西。如果說跟這個地區數值範圍有差異,那我們可能就要找它從哪來的?是不是貿易從別的地方運來的?”

良渚古城裡可能有多個養豬點

當時豬可能養在水壩附近

良渚古城是當時一個統治中心,考古學家對豬骨骼做了一些鍶同位素的比較,有兩例數據跟水壩上的數據匹配,說明這個豬很可能當時是養在水壩那裡。

“當時良渚古城裡面可能有很多個這種養豬飼養點,然後運到城裡來,供養城內的人,物流可能就是走水路,良渚古城當時的水運交通比較發達。”

各種動植物遺存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含義,所以像宋姝他們這樣的動物考古專家的研究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原始人就是靠天吃飯,狩獵,要看運氣,還有很大危險性,養一頭豬和到山上去狩獵,危險程度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說,在那個久遠的良渚時代,他們如果要去捕獵的話,就意味著更大的人員傷亡。”

人類和家養動物之間存在著物種間最為親密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是互惠互利的,雙方都能從中受益。在人類的控制、照料和餵養下,家養動物形成了獨特的體形和行為特徵,相應地,人類為了對家養動物進行飼養並滿足其生物需求,也要調整自身行為和技術。

“當時的工具也不是那麼先進,要麼是木頭,要麼是石頭,要麼是骨頭,當時沒有金屬工具。一個是靠狩獵吃野生動物為主,一個是已經有飼養,有常規的供應了,那麼意味著就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進步。”

宋姝說,考古是一項細緻漫長的過程,雖然也有個中樂趣,但更多的是需要長期耐得住寂寞和枯燥的系統工程。

一輩子鐵定了心

要在動物考古這條道路上走下去

考古專業是稀缺專業,動物考古更是稀缺中的稀缺。

在2016年以前,國內還沒有動物考古這個專業,宋姝說,開全國動物考古學大會,總共也就四五十人,平均分到每個省,一個名額都不到,“你看北大古生物專業,每年只招一個人,畢業也只有一個人,多麼孤獨的專業。”

浙江省的動物考古研究從無到有就是從宋姝來的這段時間開始的,她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著手建立浙江省動物考古標本庫和數據庫。

“我覺得這三年來是我成長最快的階段。良渚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我們有很多國際交流的機會。在埋頭研究的時候,也可以看看外國的學者們都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宋姝說,自己一輩子鐵定了心要在動物考古這條道路上走下去。

“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很多東西要傳承,精神要傳承,不忘初心,做好工作,也是一種傳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