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與雷軍的5年“10億賭約”,終於分出了勝負。

4月28日晚間,格力電器公告披露2018年年報,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00.24億元,同比增長33.33%;實現歸母淨利潤262.03億元,同比增長16.97%。而根據此前小米在今年3月發佈的2018年全年財報顯示,其報告期內實現總營收17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後淨利潤86億元,同比增59.5%,與2016年的營收684.34億元相比,2018年營收增長了超1000億元。

儘管小米業績的增速已足夠亮眼,也兌現了“每年小米整體硬件業務的綜合淨利率不會超過5%”的承諾,但與格力2018年全年營收相比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10億賭約”結局揭曉,以董明珠獲勝告終。

小米All in Alot

回顧二者5年前的這次賭約,始於2013年12月12日的年度經濟人物評選現場,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一同上臺領獎。當時,雷軍表示,小米模式能不能戰勝格力模式,要看未來5年,並請全國人民作證,5年之內,如果小米的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輸他一塊錢就行了。倔強好勝的董明珠自然不甘示弱,回擊道:“一塊錢有什麼好賭的,要賭就賭10個億。”二者之間的“10億賭約”就此立下。

彼時,小米剛剛成立3年,年營收為300多億元,而格力電器已創辦23年之久,年營收達到了1200多億元,差距是顯而易見的,董明珠立下賭約可謂是底氣十足。

一心想證明小米模式比格力模式更厲害的雷軍,卻在2015、2016年經歷了小米的低谷。根據IDC的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小米手機銷量同比下跌分別為32%、38.4%、42.3%、40.5%,全年出貨量則同比下跌達36%,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的15.1%下跌到8.9%。雷軍在回憶那段灰暗歷史時表示:“過去兩年我們被蹂躪的不行了,大家都說我們快關門了”。

不過好在,雷軍迅速做出了調整,從小米供應鏈入手,並重注小米的生態鏈企業,並在2017年制定了五大戰略,即黑科技、新零售、國際化、人工智能及物聯網金融。很快,小米僅用一年的時間就一改此前的頹勢,在2017天貓“雙11”中,小米天貓旗艦店銷售支付金額24.64億元,再次以手機銷量第一、安卓手機支付金額第一的成績在天貓“雙11”奪得五連冠,並大幅刷新參加天貓“雙11”以來的支付金額紀錄,增長近100%。

2018年,小米則是開始All in AloT,其IoT平臺已連接的IoT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數達到約150.9百萬臺,同比增長193.2%。根據小米2018年財報顯示,小米IoT(物聯網)與生活消費產品的收入為438億元,同比增長86.9%,佔小米總營收的比例為25.1%,較2017年的佔比上升4.6個百分點。

在報告期內,小米全球智能電視出貨量為840萬臺,同比增長225.5%,小米同時進入了白電市場,分別在2018年7月和12月推出了米家互聯網空調和米家互聯網洗烘一體機,與格力正面交鋒。

格力多元化發展

而另一方格力,恰恰也在2015、2016年出現了業績大幅下滑,究其原因與董明珠尋求多元化發展,但收效甚微不無關係。

2015年,董明珠宣佈推出格力手機,推廣時更是下足了功夫,甚至將自己的照片設為了手機開屏,但該品牌手機銷量卻十分慘淡。

2016年,董明珠又宣佈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儘管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並未獲得股東同意,但她卻以個人名義對珠海銀隆投資10億元,並拉來了王健林、劉強東等一起投資,共計30億元。只是,董明珠的造車之路並不順利,珠海銀隆陷入了虧損、騙補、內鬥等多條負面新聞之中。

以“鐵娘子”著稱的董明珠自然不會對業績放任不管,2017年格力業績便重回1500億。而根據2018年財報顯示,空調板塊實現營收1556.82億元,生活電器37.94億元,智能裝備31.09億元,其他主營80.07億元,其他業務275.31億元,可以看出,格力在空調這一主營業務上仍然保持著優勢。當然,董明珠倒也沒有放棄多元化發展,高端設備便是著重發力點之一,目前已成立了六家專業化智能裝備公司。

此前據媒體報道,在今年3月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董明珠在演講中提到自己與雷軍的“10億賭約”時說道:“實際上這10億對我來講,不是因為賭而賭,是我們賭的一個觀念,究竟互聯網和傳統制造業中間的差距在哪裡?究竟誰能笑到最後。當時我們賭的是這樣的一個原因。”

結語

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年格力和小米都在紛紛進入對方的“地盤”。不過,董阿姨的佈局效果甚微,而小米生態鏈佈局十分完善。新芽不完全統計,這五六年小米投資了百餘家公司。

雖然小米進軍房地產行業曾讓董明珠說“賭約不作數”了,但此前接受央視財經採訪,她曾迴應:“我相信我會贏,其實要不要錢真的不是太重要,更多的是通過這樣一個(形式)激勵大家,我認為更多的是讓人們更加有一種激情。”

英雄惜英雄,雷軍是否會兌現10億賭約,還不得而知。數字上的勝負只是表面的,200多億元的差距也並不能代表互聯網就一定會一直落後於傳統制造業。這幾年,雙方在營收上的差距不斷在縮小,小米也展現出了作為互聯網企業所擁有的靈活模式和高速增長率。

如果再來一個五年之約,誰勝誰負還不好說,或許賭約之外的5年才是最大的看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