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是為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雖然還是司馬氏當皇帝,可是皇權很弱,大權都掌握在士族大家手裡,士族間為了爭權奪利經常是大打出手,動不動就有人提兵攻入建康,司馬家的皇帝一再淪為俘虜。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東晉的五大門閥: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龍亢桓氏、潁川庾氏、太原王氏。

江南士族

琅琊王氏

東晉初年第一望族,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琅琊王氏的興旺離不開王衍。王衍也來自琅琊王氏,是王敦、王導的族兄,著名的清談之士。西晉“八王之亂”王衍不但沒被清洗掉,而且到了八王中最後一王司馬越掌權的時候,王衍已經官至司徒。並且和司馬越組成了政治組合。然而在國家危難之際王衍身為國家重臣,他首選考慮的不是國家而是家族利益,他日夜思索家族保全之計。他向司馬越建議選派心腹去南方重鎮鎮守,以備日後作為退路或者將來支援中原。於是司馬越任命王衍的弟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司馬越跟王衍的組合或多或少也促成了司馬睿跟王導的組合。江南陳敏之亂後,為填補江左的空缺,司馬越上表讓司馬睿渡江。實際上渡江是王氏兄弟事先已規劃好的,司馬睿只是接受而已。

王與馬、共天下

永嘉南渡後,王導在建康主政、王敦在外主軍。兩人實際把控了東晉政權。但是作為外來政權和本地士族的矛盾必不可少。政治文化上王導主持妥協和南方士族間的矛盾,當時吳地主要的政治文化領袖是顧陸朱張這四姓;軍事上王敦採取分化打壓的辦法,聯合吳興沈氏消滅義興周氏。周氏曾經三平江南是當地第一大軍事豪族。作為一個成年皇帝司馬睿自然不願意看到王家一家獨大,他開始有意壓制王家,重用劉隗、刁協等人。王敦非常不滿,在武昌起兵,不久就打進了建康控制了東晉朝廷。但是王敦並沒有實力取代司馬氏自己當皇帝,連廢太子都遭到其他大臣極力反對而沒有成功。同年司馬睿憂憤而死,太子司馬紹繼位。王敦繼續謀求篡位,但是已經重病纏身,沒來得及出征就病死了,養子王應起兵兵敗。

王墩之亂

王敦之亂並沒有株連到琅琊王氏,王導還因此升官了。但是王導之後琅琊王氏可謂後繼無人,雖然還有大批做官的,也是名門望族,但是再也沒有出現過左右朝局的人了。琅琊王氏作為高門望族一直持續到侯景之亂,因為拒絕了侯景的聯姻幾乎被殺光,從此消失在了政壇上。

潁川庾氏

潁川庾氏的起步以及名望相比琅琊王氏都不可同日而語,庾氏的迅速崛起得益於庾亮。庾亮早年就有名望,司馬睿對庾亮很器重,更為兒子司馬紹聘娶了庾亮的妹妹,庾亮也成為了太子的好友。東晉明帝司馬紹死後庾太后臨朝,庾亮獲得獨掌朝政的機會,他大力打壓司馬家的宗室,使得司馬家沒有翻身的機會。庾亮也是個惹事的主,在他手裡造成了蘇峻之亂,差點江山不保,自己也被打的四處逃竄,後來好不容易平定蘇峻之亂,庾亮又開始謀劃北伐,結果被石虎一頓胖揍後,一氣之下病死了。庾亮死後他的弟弟庾冰和庾翼又先後執政。可是庾翼跟他哥哥一樣又想北伐,在荊州準備了大量的兵器、錢糧,結果還沒北伐就病死了,準備的東西也變成了桓溫的資本。庾翼死後庾家後繼乏人,很快就被桓家取代。

庾亮

龍亢桓氏

龍亢的桓彝是跟隨司馬睿南渡的第一批士族,蘇峻之亂桓彝起兵討伐蘇峻,後來兵敗被俘遭到殺害, 桓彝的兒子桓溫是東晉了不起的人物,十八歲時就單人誅殺殺父仇人江播的三個兒子。在庾翼的北伐行動中,桓溫任前鋒小督,後升為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庾翼在死前妄圖讓兒子庾爰之來接管荊州,但是朝廷命桓溫都督荊司雍益樑寧六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代替庾家鎮守荊州。庾爰之不是桓溫的對手,被廢后流放。其後桓溫趁成漢內部不穩出兵平了成漢,桓溫聲名大振。桓溫見後趙石虎死後,後趙內亂,請求北伐。朝廷懼怕桓溫勢力過大,重用殷浩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溫。桓溫屢次請求北伐不果後,倒是殷浩在隨後兩年裡都有北伐,但是卻屢次戰敗,軍用物資也是丟失殆盡。桓溫趁機彈劾殷浩,朝廷迫於壓力廢了殷浩。從此桓溫獨掌大權。

桓溫掌權後三次北伐。第一次:伐前秦,兵臨長安城下。前秦堅壁清野,桓溫糧草不濟而退兵,被秦軍追擊損失慘重。第二次:伐姚襄,大破姚襄,收復洛陽,修復皇陵。第三次:伐前燕,被慕容垂阻擋,軍糧耗盡後退軍,被慕容垂八千騎兵追擊,桓溫大敗,死傷三萬人。

桓溫北伐

桓溫屢次北伐,是希望先建功,然後受九錫,再接受禪讓稱帝。然而現實是北伐屢次失敗,聲望和實力都減弱了。於是他又開始玩政治,效仿伊尹和霍光行廢立之事,希望通過廢立來增加自己的權威。371年桓溫廢司馬奕另立司馬昱,自任大司馬專權。之後開始清除異己,宗室司馬晞、司馬晃被廢為庶人,潁川庾氏基本被誅殺殆盡。一切準備就緒只等九錫和禪位了,但是身患重病的桓溫沒有時間了,在謝安的拖延中病死。桓溫死後弟弟桓衝接替其位,但是桓沖和桓溫不一樣,桓衝一心效忠王室,自願讓出位置給謝安。其後桓衝駐守荊州,直到去世。桓衝之後桓家再度崛起是桓溫的兒子桓玄,桓玄起初不受重要,後來憑藉自己的能力和手段掌控了荊州,桓玄乾脆的多,直接在荊州起兵最後滅了東晉自己當皇帝。後來劉裕起兵推翻桓玄,桓氏一族基本都被殺了,桓家煙消雲散。

陳郡謝氏

跟桓家基本同時崛起的是謝家,只不過謝家在桓溫的光芒下,不怎麼起眼。桓溫很看中謝安,最後拖著不給桓溫九錫的就是謝安。謝玄曾經進入桓溫的幕府為司馬,深得桓溫器重,被認為是大將之才。淝水之戰後謝家可謂一飛沖天,此戰後方總指揮是謝安,前方領兵作戰的是謝玄、謝石、謝琰等。謝家一門成了淝水之戰的主角,一門好幾個功臣,此後謝家一直是江南的頂級士族,可以說比皇族還高貴。謝家子孫眾多,名人也很多,比如劉宋時期的謝靈運、謝晦。雖然在後世的動亂中多有被屠殺,但是謝家始終屹立不倒,直到侯景之亂,跟琅琊王氏一樣因為拒絕侯景的聯姻,被報復性的屠殺,從此退出政治舞臺。

淝水之戰

太原王氏

五大門閥最後登場的是太原王氏,和前面四大家族不一樣的是,太原王氏是依附於皇權和相權的。太原王氏以王述、王坦之、王國寶祖孫為代表,王述、王坦之鋪路,王國寶表演。王述做到了尚書令,王坦之做到了中書令。王坦之曾經和謝安一起抑制過桓溫。王國寶雖然是謝安的女婿,但是他趨炎附勢、溜鬚拍馬。謝安非常厭惡他,一直打壓他。直到謝安去世,司馬道子掌權,王國寶才迎來了出頭的機會。他很快攀附上了司馬道子,王國寶貪汙納賄,目無王法,是個公認的奸臣,他給司馬道子出主意,要削弱地方勢力,用自己人控制重要藩鎮。結果同出為太原王氏另一支的王恭起兵,逼迫司馬道子處死王國寶和王國寶的從兄弟王緒,王恭這才退兵。司馬道子馬上又任命王國寶的二哥王愉為江州刺史來拱衛京師。王恭聯合桓玄等人再次起兵,可惜這次劉牢之倒戈,王恭被擒,王恭一族被殺。後來桓玄推翻東晉,因為是桓玄的妹夫,王愉仍然被任用,直到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來了,劉裕下手出了名的狠,他族滅了王愉一族,至此王國寶家族全部覆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