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氏家族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伯遠帖》


東晉王氏家族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伯遠帖》

王羲之《蘭亭集序》局部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63年)春天。

大書法家王羲之和文朋詩友“流觴曲水”,即興創作了聞名天下的書法傑作《蘭亭集序》。

就在這次聚會後的某一年,王羲之的堂侄王珣也創作了為後世所驚歎的書法作品《伯遠帖》。

東晉王氏家族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伯遠帖》

王珣畫像

王珣,字元琳,乳名法護,琅邪臨沂(今屬山東臨沂)人,祖父王導為東晉丞相,父親王洽為中書令。

王珣最初任職桓溫的屬官,為桓溫所器重,歷任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祕書監、尚書左僕射、太子詹事、尚書令等官職。

王珣才華橫溢,受到皇帝晉孝武帝司馬曜的賞識。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病逝,享年五十二歲。

東晉王氏家族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伯遠帖》

《伯遠帖》局部

王珣精於書法,傳世作品《伯遠帖》是他問候朋友疾病的一封信札,筆力遒勁,灑脫流暢。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評價其作品:

“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既幸予得見王珣,又幸珣書不盡湮沒,得見吾也。長安所逢墨跡,此為尤物。”

清代收藏家顧覆在《平生壯觀》一書中評價王珣的書法:

“紙堅潔而筆飛揚,脫盡王氏習氣。”

《伯遠帖》是東晉王氏家族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歷經一千六百餘年,為歷代書畫家、收藏家所青睞。

北宋時期,《伯遠帖》被收藏於皇宮。

《宣和書譜》評論稱:“其家世學,草聖有傳。今不見其草跡,即此真行,已足名家。觀其下筆,力變右軍父子,而無一筆詭於正,所謂縱任自喜,古雅有餘者也。”

明朝時期,《伯遠帖》被董其昌收藏。

東晉王氏家族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伯遠帖》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局部

清朝時,其新主人換成了乾隆皇帝,乾隆帝把《伯遠帖》藏於養心殿西暖閣,更名為“三希堂”,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並稱為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中的《快雪時晴帖》和《中秋帖》均為後人臨摹,唯有《伯遠帖》是晉人的真跡,其收藏、欣賞、研究價值以及珍稀度可想而知。

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敬懿皇貴妃赫舍里氏攜帶《伯遠帖》等文物離開皇宮,賣給了“品古齋”古董鋪,後為北平古董商郭葆昌收藏。

抗戰勝利後,郭葆昌的兒子郭昭俊打算以《伯遠帖》賄賂國民黨某官員,此事被《新民晚報》曝光,此官員“畏物議”,沒敢收留。

東晉王氏家族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伯遠帖》

王獻之《中秋帖》局部

北平即將解放之際,郭昭俊攜帶《伯遠》、《中秋》二帖去了臺灣。

《新民晚報》再度發文抨擊:“王珣、王獻之二帖,今由郭昭俊自中南銀行取出,攜至臺北,將求善價。此種國寶竟容私人如此匿逃,又竟無人管,怪極!”

新中國建國初年,郭昭俊僑居香港,

把《伯遠》、《中秋》二帖抵押給了一個印度人,存在英國匯豐銀行,新中國政府後來以重金將“二帖”收回,保存在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文中提到的“伯遠”是王珣的一個朋友,也是一位青年才俊,因體弱多病,出仕不久就去世了。王珣寫此書札,是為了紀念他非常敬重的友人。

東晉王氏家族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伯遠帖》

《伯遠帖》有董其昌題寫的跋,乾隆帝的題字和一些印章“江左風華”、“內府圖書”等。還有沈德潛、王肯堂、郭葆昌等人的題字及印章,見證著國寶一路坎坷,多次易主的滄桑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