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古戰場之外還有幾條淝水?

東淝河 南淝河 北淝河 西淝河 淮河 雙城草堂 2018-12-04

作者 李雲勝

淝水之戰古戰場之外還有幾條淝水?

蜿蜒的南淝河穿城而過,由此成就了合肥這座美麗的城市。可你知道,在安徽境內還有幾條也叫淝河的河流嗎,分別是東淝河、西淝河和北淝河。其中,淝水之戰發生地是在東淝河。

淝水之戰古戰場之外還有幾條淝水?

一、兩個胖子的謎語

可能全國人民都知道這個著名的謎語:兩個胖子結婚,謎底就是我們這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城市——合肥。

人們常用“淮右襟喉,江南脣齒”來形容合肥,那其實已經點明瞭這座城市的地理座標。而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更是彰顯了位於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之間位置的重要性。難怪自古以來,兵家將其視為必爭之地。

關於南淝河的源頭,曾經在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雞鳴村聽當地人說,那裡是南淝河的發源地,這雖然已經被證實有誤,但也不是空穴來風。早在唐代廬江郡守盧潘的《廬江四辨》裡面就有記載:“今按肥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而在一本名為《世事滄桑話合肥》的書裡也有相似的文字:“淝水發源於雞鳴山,向北流二十里一分為二;其一向東南流入巢湖,另一向西北流入淮河”,不僅提到了南淝河,還說到了東淝河。

兩個“胖子”之一南淝河古名施水,緊貼著合肥老城,為古護城河的一段,經巢湖流入長江。可能是受地理勘察技術上的限制,歷史上對於 南淝河源頭之說還有好幾種,比如蘭家山說、紫蓬山說、小蜀山說、將軍嶺說和亂流說等。

2009年,安徽水文局、合肥水文局、合肥市水務局和肥西縣水務局等單位聯合進行了一次南淝河探源之旅。他們從南淝河閘、滁河干渠溯源而上,最終確定,南淝河正源為董鋪水庫上游河道北源右支,始於江淮分水嶺東南側,跨肥西長豐兩縣交界處。南淝河最初形成地表水流的源頭部分為江淮分水嶺東南側的肥西和長豐兩縣交界區域,肥西縣高劉鎮崗北村何老家西北側的紅石橋。

而另一個“胖子”東淝河上游有東淝源、西淝源,屬於淮河流域水系。東淝河西幹出六安市龍穴山,東干出肥西縣大潛山,東西兩幹至董鋪會合後北流注入瓦埠湖。瓦埠湖水出錢家灘,經東津渡、壽縣城北五里廟,過東淝河閘後,北流3公里注入淮河。

淝水之戰古戰場之外還有幾條淝水?

二、清純秀美處女河

對於大多數合肥人來說,最熟悉的自然是朝夕相伴的南淝河,東淝河只是偶爾提及。至於西淝河和北淝河,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也難怪,這兩條流經亳州的河流距離我們稍微有點遠。

在“亳文化研究中心”,亳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校長王正明先生提起上述兩條河流也是飽含深情:“就像東淝河、南淝河孕育了燦爛的江淮文明一樣,渦淮流域的西淝河和北淝河同樣創造了輝煌的亳文化。”

西淝河古稱夏淝水,《明史》始稱西肥水,《清史稿·地理志》首稱西淝河。相對於全長152公里的東淝河和70公里的南淝河,全長265公里的西淝河算是淝水中的“大哥大”。它發源於河南省太康縣馬廠集,流經淮北平原,注入淮河。

王正明先生介紹說,西淝河在上游河南境內稱清水河,下游安徽段才叫西淝河。1951年,從亳州淝河集截流入渦河;1976年,西淝河在闞疃境內被截斷,上段漸於新開挖的茨淮新河。

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亳州人提起這條西淝河,眼睛裡居然柔情四溢,稱她是一條“處女河”,原因是清凌凌無汙染的水波,就像兩岸的少女一樣清純秀美。他們對我說,要是春天裡來西淝河畔,可以看見五顏六色稱奇鬥豔,金黃的是內灘地的油菜花,綠的是堤壩上楊柳,紅的是滿樹桃花。

當然,最能解饞的還是西淝河裡的魚蝦和螃蟹,特別是河裡的鯉魚與眾不同。

王正明先生給我講了一個故事。相傳,歐陽修六十五歲歸隱汝陰(潁州)私邸居住,對夏肥水情有獨鍾。一次,他與千里來訪的老友趙康靖遊覽夏肥水,延陵集一文友中午盛情款待。席間,歐陽修邊吃鯉魚邊說:“此非夏肥水之鯉也。”文友問:“何以言之?”歐陽修答:“夏肥水之鯉鯁肉離,而味純。”文友驚歎,笑曰:“文忠兄高見矣!此乃池魚也。”

佇立在西淝河岸邊,我們被兩岸的楊樹林帶震撼了,偉岸的身軀彷彿排列整齊的護衛,默默地守護著蜿蜒曲折的河流。河畔吹來習習涼風,帶著田野的芬芳,把一干來自於城市的人們陶醉了。

淝水之戰古戰場之外還有幾條淝水?

三、還有另一條淝水

說到水鄉,我們腦海裡映入的是江南的小橋流水,可漫漫的歷史長河裡,不僅合肥周邊四里八鄉河網密佈,就連皖西北平原上也是河汊密集。亳州境內較大的河流就有渦河、澮河、西淝河、北淝河等。

北淝河是一條介於渦河與澮河兩流域之間的河流,源出河南商丘,流經皖境亳州、渦陽、蒙城、濉溪、懷遠、五河等縣境,於沫河口注入淮河,全長225公里。史載,公元956年夏,周世宗七徵南唐,令殿前都虞侯趙匡胤領兵南下,其中部分糧草輜重即由河南經這條河漕運至龍亢、看疃一帶儲存。當時的北淝河常年帆檣如林,魚躍鳶飛。遊人商賈來往河面,不少文人墨客觸景生情,留下抒懷詩篇。詩云:“面面清風面面波,紅塵不到白雲多。鶯啼楊柳知何處,疑是飛來一普陀。”還有:“楚鄉歸去三千里,淝上重來十二年。野樹絢鳴新物候,海天風展舊雲煙。”

1951年和1953年,北淝河的上游兩次被截引入渦河;同樣是在1953年,又修建了一處攔河壩,並開挖新淝河,將中段1653平方公里來水,截引入河,納入潼河水系。現在我們看到的北淝河和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面貌不完全一樣,自曹家畈攔河壩下基本東流,穿過津浦鐵路橋,於沫河口注入淮河。 

在亳州查閱相關資料的時候,意外發現那裡也有一條包河,和我們的環城公園包河一字不落,但要長得多。那條包河古稱泡河,清稱苞河。發源於河南省商丘市西北尚樓村,東南向,流經商丘、亳州、永城,至宿縣臨渙集入澮河,

包河有康家溝、洪河盆、黃溝好幾條支流。1949年以前,包河年久失修,幾乎淤為平地。冬季河水斷流,汛期氾濫成災,是亳州市東北部一大害河。

1953年,治淮委員會決定對包河中上游統一治理,河南省谷熟縣、永城縣和安徽省亳縣共同施工,按老三年一遇除澇標準疏浚。亳縣工段長26.125公里,由縣治淮總隊部動員全縣兩萬多人蔘加施工。

1980年,經水電部批准,包河按新三年一遇除澇標準再次疏浚,由河南省之商丘、永城與安徽省亳縣分段施工。那次的施工長度仍然是26公里,但動員的民工卻是1953年的將近四倍。

相關推薦

推薦中...